春秋时代,秦国名声还是很不错的。真正被天下人所不齿,是进入战国后,商鞅使诈生擒魏国公子卬;张仪以商於六百里地诈骗楚怀王,空手套白狼破解齐楚联盟;秦昭襄王更囚禁来访的楚怀王,要挟割地,竟将他逼死,这都严重破坏了春秋战国时代列国交往的礼、义、诚、信,也让秦国蒙上了“虎狼之国”的污名。
秦穆公举贤用能,重用百里奚等人才,又三次扶立晋国国君,被誉为守信重义的一代明君。此前多受秦国恩惠,方得成就霸业的晋国,于崤山之战伏击秦军,秦国惨败后退出中原争霸。
之后的王官之战,秦国以哀兵出征,把中原霸主晋国打了个对穿,纵横披靡,凯旋而归,而晋人因为理亏,竟不敢正面迎战,是春秋时代绝无仅有。
当时秦国虽然图霸不成,实力依旧强劲,是无可争议的天下四大国之一,与晋、楚、齐并列。晋国称霸春秋时代百年,每次攻击秦国都要纠合一大群仆从小诸侯,秦人虽连续战败,但秦穆公在韩原之战后得到的原晋国河西地,却一直牢牢掌握在手中,令晋国如鲠在喉。晋国掌握了中原地区的话语权,便抓住秦穆公令三名良臣殉葬之事,将秦国丑化成大行人殉、杀戮良臣的野蛮之邦。
而秦楚两国也世代联姻,长期交好,共同对抗晋国百年。后来申包胥哭秦廷七日,秦国发兵迎战吴国大军,将他们一举逐走,对楚国更有救亡存续之恩。而经《孙子兵法》训练、先后曾"破楚、残齐、逼晋"的吴国精兵,唯独对战秦军时吃了大亏,也足见秦军战力之强悍。
然而商鞅变法后,秦国一方面富国强兵,国势日盛,另一方面为扩张疆土也抛弃信义,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破坏与践踏通行数百年的国际法则,行事底线越来越低。且不说商鞅欺公子卬与张仪诈楚怀王之事,最恶劣一桩,便是秦昭襄王赢稷囚禁楚怀王,竟迫他至死,激起列国公愤,险为秦国招致灭顶之灾。
秦昭襄王赢稷即位后,他舅父魏冉总揽国政,在秦赵燕三国同盟前提下,倚仗秦军强势,对魏楚两国又打又拉。
岂知秦国封锁武关,扣留楚怀王,逼迫他割让巫、黔中两郡。岂料楚怀王因长年受辱于秦国,这次入秦盟好,又是力排楚国群臣众议,一意孤行之举,因此竟激起血性,宁死不从。
而楚国从齐国迎回太子横,立为新王,让秦国手中的人质失去作用,同时楚齐联盟。秦军出武关大败楚军,斩首五万,取析地十五城。两年后,楚怀王熊槐逃亡不成,死于秦国,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
此事也坐实了秦国无信无义、虎狼之国的名声,各国诸侯皆为不齿。就在秦军出武关攻楚后,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秦救楚,并在齐国名将匡章的率领下,攻至函谷关下,其后赵、宋两国相继加盟,五国联军历时两年多苦战,在战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攻破函谷关,眼看就要杀入关中腹地。
国难当头,秦昭王嬴稷和相国魏冉君臣同心,举国上下厉兵秣马,而联军主帅齐湣王却心猿意马,只想压制秦国势头,争霸天下,并无灭秦之念。
于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秦国割封陵于魏,割武遂于韩,同时将之前的盟友燕国出卖,同意不干涉齐国攻打燕国,换得了联军退兵,又赠与楚国粟五万石,作为怀王之死的补偿。心满意足的联军,放弃战国时代最后一次灭亡秦国的良机。
到了百年之后的秦朝末年,关东六国复国反秦,楚人还特意选择了熊槐的一个孙子熊心为楚王,仍以“楚怀王”为名,以此激发楚地民气,最终也是在他的名义下,楚将项羽和刘邦将秦国覆灭。
因此,宋代名臣洪迈在其《容斋随笔》中就专门写了一篇《魏冉罪大》,认为此时「秦王不过十余岁,为此事者必魏冉也」,并认为幽死楚怀王事,是挟诈失信之举,因此导致了秦国得罪于天下后世。并痛骂魏冉是「区区匹夫之见,徒能为秦一时之功,而贻秦不义不信之名万世不灭者,冉之罪诚大矣!」
可惜洪迈其文虽义正言辞,却不免读史不细。太史公说得明明白白,昭襄王嬴稷立时年已十九,如今又过了十年,年近而立,早是个完全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壮年人了。他权力虽被魏冉严重限制,亦非毫无自主能力的傀儡,在许多大政问题上都有自己的主见。
囚禁楚怀王以要挟割地一事,当是嬴稷和魏冉君臣的一致谋划。而且春秋时期类似的先例其实甚多,甚至楚国自己对其他许多小国也常有类似的幽禁、胁迫甚至直接吞并行径。
嬴稷和魏冉君臣的真正错误,是因秦惠文王以来对楚国的连战连捷,最终迫使楚王屈服来朝后,当真将楚国看做了可被秦国任意宰割的臣从国,忽视了其作为一个立国悠久、地域辽阔大国的自尊,最后激起了楚人举国公愤。
百年前申包胥乞秦师助楚复国的恩惠从此再也休提,以楚怀王熊槐的性命为血祭,秦楚两国结下不死不休的血仇,最终在百年之后,秦虽灭楚,楚亦亡秦,竟以惨烈的同归于尽而终结,唏嘘可叹。
并没有什么影响。
光绪皇帝亲政遭遇甲午战争惨败后,提拔了一批新党主持改革。一群愤青改革中因为种种原因遭遇了很强大的旧党阻力。
康有为和光绪只有一面之缘,但是坚信是皇帝的知音,并脑补了是慈禧太后在暗中破坏戊戌变法,于是派人连夜通知袁世凯,想通过政变杀死慈禧太后。
袁世凯一听这还了得,表面应付一下赶紧通报荣禄,要将康有为一伙人一网成擒。
康有为事先逃亡,在海外骗钱为生,编了很多的政治斗争故事(还搞出一张和光绪皇帝的合影)骗取赞助,在海外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度过了一生。
时人嘲讽他:国之将亡必有;老而不死是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