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悼王支持吳起自然與要擺脫三氏公族的影響有關,但是楚悼王和吳起的方向並不是直接針對公族,而是針對封君,將權力來源逐漸往與職位綑綁的方向調整,而不是來源於其封邑實力、爵位高低。
吳起變法不僅沒有人亡政息,並且因吳起的死帶走了一批有權勢的貴族,楚肅王以後封君的封邑性質有了很大改變,楚國內部的政治形勢明朗了不少。到了楚威王、懷王時,封君僅是食其封邑,除非身居要職(如魯陽君、春申君)否則很難有政治影響了。縣的設置已經十分普遍,縣的數量遠遠大於封君封邑,郡也設了很多。到了楚懷王時,出現在政治舞臺上的大多是公族,比如大司馬昭滑(楚昭王後裔)。
這都是上世紀學者的研究成果了,我覺得沒什麼必要多討論的吧。
至於提到改革變法,比如吳起、王安石、張居正,說到「人亡政息」的,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多少帶點不學無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