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
@白景往邀,粗略扫了一眼之前的答案,貌似都在群情激昂地都在讨伐题主啊,不正面回答问题打感情牌这叫耍流氓,要不就是扯到后世政治扶持巴拉巴拉,可是人家题主问的是“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扯后世干什么?不懂装懂这种风气并不好,放在这个题目里,答题的人既没有对商周历史有足够的知识,更没有理解到先贤圣人究竟伟大在什么地方
下面是答题时间,题主问的“孔子等先哲”,人数太多了,这里我就只以孔子为例说明
“可否说是因为当时大众的文化水平较低,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的确可以说孔子时期的大众文化水平较低,当然这是有原因的。周是封建制政治制度,在建国初期社会分割非常严重,贵族与平民几乎没有任何产生交集的机会,类似于西方庄园经济,贵族与平民之间的关系就是庄园主与奴隶,知识材料被贵族一手垄断,当时也没有学校这种机构,祖先留下来的学识都是家族内部流传。不是因为愚民政策,而是觉得平民没有学习的必要,安心耕好地就行了。如果你想要自学成才呢,不好意思,没有书,当时文字的用途只有一项,就是祭祀,刻在甲骨礼器上面,事实上,贵族之中能家藏书卷也没多少,贵族们的教育也只是以口头传授
到了春秋时期,这种僵硬的社会结构开始大幅度改变,初中课本上说过,周代的宗法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天子及诸侯的君统,或卿大夫的宗统,由嫡长子继承,其他嫡子或庶子则分封他处,自行开宗或称小宗。周天子为“天下之大宗”,分封国诸侯对天子为小宗,对本族为大宗,卿大夫亦然。大宗百世不易,小宗五世则迁,因为“小宗五世则迁”,到了春秋时期贵族繁衍数代,大多数贵族血统的庶孽降为平民,原有贵族互相传授的学术,随之传入民间,从而学术大盛,百家争鸣,民智始开。春秋时期主要的学问家,基本都是被削爵的原贵族,如孔子,孟子,都是如此
在孔子时代中国已经进入铁器时代,文字书写工具大为改善,书籍(竹书)的制作成本降低,古代学术,个人经验,思想言行等等,至此均可以著书立作,也使布教传道更为便利
孔子是叔梁纥野合庶子,叔梁纥死后被宗母施氏赶出家门,虽然因为兄长残疾继承了父亲的空头爵位,但成长与贫民无异,年轻时季氏宴请贵族,孔子也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拒之门外,后来孔子也曾感叹说“吾少也贱”,所受教育皆得于外租颜襄所助,特殊的身份及年少的经历让孔子成为了当时社会贵族阶级与平民之间的绝佳桥梁
孔子出身鲁国,是周公的封地,也是天下文化的中心,韩宣子使鲁时,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春秋》说:“周礼尽在鲁矣。吾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孔子授业布道是在30岁以后,当时周景王去世后诸子夺位,天下大乱,人心不古,孔子自幼受周礼熏陶,自此下决心以周礼仁义的思想来纠正当时纷乱的社会环境,开办书院,不论贵贱广收门徒
不论贵贱广收门徒八个字,自孔子开始身体力行,正因为孔子接受贵族教育思想超脱凡人,三岁丧父饱尝民间疾苦,社会动荡上至贵族下至平民皆丧失信仰寡廉鲜耻,孔子才有机会下此决心,题中所说
“精英思想容易得到传播和保留”,在孔子之前,所谓的精英思想压根就没有什么“传播和保留”的渠道,正是由于孔子及其门徒周游列国不懈地谆谆布道,这些一直压缩在贵族圈子的思想才得以在民间播下种子,从而开花结果,到战国时期才有如此多出身民间的精英人物呼风唤雨,“学圣”一名,孔子当之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