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回答题主的问题,首先需要说明这么几点内容:
第一,在任何一个时代能够从底层爬上高位的人,都很难出现蠢货,更何况还是秦末楚汉这种近乎炼狱一般的斗兽场。所以包括项羽在内及其所封的十八位诸侯王和两位列侯,他们既然能够从秦末脱颖而出,便都是一等一的人杰,所以题主你能看到的问题,他们自然也能看到。
第二,诸侯们从始至终都是为了自己,所以无论是反楚还是反汉,都要根据实际局势的发展进行调整,因此在长达四五年的楚汉时期,诸侯们不仅会联合反楚,也会联合反汉,只是可能题主没有注意到这点。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楚汉虽然叫做楚汉,但并不是说只有楚汉,而是包括楚汉在内的十九个诸侯国和两个侯国之间进行的搏杀,因此绝对不能用一时的形势来定论结果。
下面再简单说一下楚汉时期诸侯们的大概动向:
二月,诸侯分封,到四月基本归国。之后从五六月开始,便是诸侯势力的第一轮大洗牌,分别是:
关中:汉国和以雍国为主的三秦之国的全面战争。
北部:燕国和辽东国的全面战争。
中部:西魏国与代国为首的一众小诸侯国的大混战(这里史书没有记载,但很多记录表明确实发生过,因为之后西魏国一跃成为了坐拥三郡的强大诸侯国,而这绝对不可能是项羽一开始就给予的地盘)
赵国:常山国和南皮侯国的生死战。
齐国:前期是田荣对齐、济北、胶东三国的兼并战争,之后又是田荣及其继承人与西楚的大作战。
西楚:前期是楚军与彭越代表的盗匪军进行的治安战,之后又是项羽亲自带领的楚军主力与齐国田荣及其继承人的全面战争。
这段时期大概要一直持续到汉二年三四月份左右。
到本年的三四月份左右,各地域的大混战基本宣告结束,除了齐国之外。
此时在中国大地上逐渐呈现出了五大强国并列的局面,其中分别是:
北部霸主燕王臧荼;西部霸主汉王刘邦;中部霸主西魏王魏豹;赵代霸主代王陈餘;东南霸主西楚霸王项羽。
虽然说是五大霸主,但这只是相对其他小诸侯国而言,若是论综合实力,其他四个加起来都不见得能比得上西楚一家。
所以到汉二年三四月份左右,迫于西楚的强大攻势,汉、西魏和赵为主的三大强国便联合起来展开对西楚的围攻,当然还有一众小诸侯国的支持。
本次诸侯联军对西楚的围攻,虽然最终宣告失败,甚至说是惨败。但好在,也基本停滞住了西楚的对外攻势,并且也让齐国得以成功复国,而后天下局势便又一次均衡起来,于是之前的诸侯联军就因为各种矛盾宣告解散了。
此后的半年里,虽然表面上是以西楚和汉军的荥阳会战为主,但其实各地还是以外交战为主,尤其是汉和西楚对九江国的外交攻势,之后虽然汉国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成功拉拢到了九江国反楚,但无奈九江是小国,很快就被西楚给强行吞灭了。
正所谓南方不亮北方亮,虽然汉国在南方失利,但是在北方就不一样了,随着以汉左丞相韩信为主的军队对于西魏、赵、代三国进行的闪电战,很快汉军便在北方取得了几乎决定性的胜利。
需要注意的是,汉军对西魏的作战,其实是对魏、楚联军的作战,只是一般人很少注意到,所以其实从这时起,已经算是诸侯与西楚合起来打汉了,只是可惜他们失败了。
此时已经到汉三年了。
时间进入到汉三年,随着西魏和赵、代二国的覆灭,天下局势才基本呈现出汉、楚二强争霸的局面。
其实从这时看,还是汉军要占优势,毕竟燕国和东方的齐国都表示愿意占到汉国这一方,但是奈何汉军统帅韩信居功自傲,擅自出兵,因此导致原本铁板钉钉的齐、汉联盟彻底破灭,而后便是汉军与楚、齐二国在齐地进行的大会战。
好在,这一仗汉军在韩信的统帅下,还是打赢了。
不过汉军虽然打赢,但是之后也遭遇了内部的分裂,那就是以韩信为首的一系势力,随着韩信被封齐王,开始逐渐与汉军中央发生冲突。
而这时西楚主力与汉军主力在荥阳的大会战依然还是持续中。
不过需要提到的一点是,此时另外一个战场也是打的有声有色,那就是以汉太尉卢绾为首的汉军数万的先遣军及梁相国彭越为首的原盗匪军对西楚腹地的大作战,此战的具体详情限于后来参与此战的诸多重要将领都发生了变故,所以史书中很少记载,但这场大作战确实对当时楚汉全面对抗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西楚北方战场与本土战场的失利,导致集中在荥阳的楚军主力迫于无奈,只能和汉军签订鸿沟之约,试图二分天下。到这时,基本上汉军一超多强的局面算是初步形成了。
所以在处于绝对优势下的汉军,便公然违约,全面进攻处于撤退中的西楚军队,由此西楚遂进入全面败退阶段。
之后的情况发展,如果项羽能再判断精准一点,未尝就没有翻盘的机会。
虽然汉军势力看似已经绝对超过西楚了,但是正如之前强势时期的西楚一般,此时的汉军也面临内部土崩瓦解的巨大危机,尤其是两大原本作为汉军铁拳的齐国韩信部和一直对西楚腹地作战的彭越部,开始摇摆不定,甚至有向西楚倾斜的可能。(这里应该不光彭越部,包括之前作为先遣军的太尉卢绾部在内,可能也是站到了彭越这里,当然史书没有记载,这里只是怀疑。)
因此这也就让汉军在全面进攻阶段又遇到了固陵惨败。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汉四年末和汉五年初。
虽然固陵惨败表面上是汉军在军事上的失利,但其实表现的却是汉军内部的纷争,甚至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汉军没有做好把控,此战或许就是汉军由盛转衰的节点。
面对内部出现的新问题,汉军吸取西楚的失败教训,大肆分封疆土,不仅让韩信和彭越的领地进一步扩大,而且还明确表示尊重其他诸侯国的既得利益,由此才一举奠定了天下尊汉的局面。
说白了,秦末楚汉时期的社会矛盾本质上就是地方利益与中央利益不均衡的问题。
秦帝国时期中央利益无限制放大,由此二世即亡。到西楚霸王时期,吸取秦帝国覆灭教训,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但还是做得不够,所以到汉五年刘邦有机会主宰天下时,便干脆彻底放开,由此才真正达到了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均衡。
而之后的历史发展,我们也都是知道的,随着地方诸侯们在攫取到巨大利益之后,便纷纷拥护汉军,从而一举在垓下击灭西楚主力,而后便是霸王别姬,西楚彻底覆灭。
综上,诸侯们无论是对汉还是对楚,都是建立在自身利益的情况下,所以很难说一定就是拥汉或者拥楚。至于西楚,因为时代的局限性,所以最终只能成为汉帝国建立的踏脚石。
说白了,随着秦帝国的完全崩溃,导致项羽没有任何参照物,他只能硬着头皮往下去走,而刘邦则能通过参照西楚的失败不断进行调整,于是最终汉帝国的建立,就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顺理成章的历史了。
当然还有一点额外的影响因素也很重要,那就是刘邦的年龄决定了汉军不会长时间保持有强大的对外攻势,所以让诸侯们有了一定的侥幸心理。而项羽就不一样,他太年轻了,年轻的让人害怕,一旦让他再缓过来,等到这一批诸侯王都逝去后,下一代人中还有谁能真正挡得住完全成熟状态的项羽?
所以诸侯们也很无奈,如果项羽年龄再大一点,表现的再平庸一点,他们也就不会孤注一掷的帮助汉军了。诸侯们眼中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汉楚对峙,诸侯并存,只是可惜这是不可能的。
鉴于大家对这些内容比较感兴趣,所以下面我再贴上关于楚汉时期主要存在的二十三个势力的专题文章,以供大家查看。
其中除了项羽及其所封的十九个诸侯王国和两个侯国外,另外还包括南阳王陵和盗贼彭越两个势力,总计二十三个。当然,除了这二十三个势力外,譬如匈奴、东胡、南越等国虽然实力不弱,但因为太过偏远,所以就不算在其中,而另外还有一些小势力因为太过弱小,所以也就不计入其中了。
虽然关中打得稀烂,但架不住经略河东成功啊……只能说邓禹野战水平确实送菜,但战略眼光还是不错的,一白遮百丑
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