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终极目标来讲周瑜跟鲁肃的战略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是如何实现战略目标。
请先看看周瑜的战略规划: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曰:“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三国志 周瑜传》
再看看鲁肃的战略规划: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三国志 鲁肃传》
简而言之周瑜的策略是:虎踞江东席卷荆襄,西吞巴蜀北收汉中,以此之资图霸北方。鲁肃的”榻上对”,同样将荆襄和巴蜀视为扩张方向,并以此为建立帝业的资本。
但是二人在具体如何实现战略目标上,是有明显分歧的。周瑜力劝孙权做掉刘备势力,自行扩张单独抗曹。不过孙权觉得,曹操虽然在赤壁战败,但是实力尚存,东吴尚不具备单挑曹操的能力。
权拜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以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为奉邑,屯据江陵。刘备以左将军领荆州牧,治公安,备诣京见权,瑜上疏曰:“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今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场,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权以曹公在北方,当广揽英雄,又恐备难卒制,故不纳。《三国志 周瑜传》
相比于周瑜的战略操作,鲁肃则要务实得多,他也深知东吴尚不具备单挑曹操的实力,于是力劝孙权承认刘备占有荆州的合法性。从而让曹操多了一个敌人,东吴多了一个盟友。
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三国志 鲁肃传》
面对曹魏,东吴需要盟友,但是需要的是一个不太强也不太弱的盟友,更不能出现一个能够对吴国造成战略威胁的盟友,简而言之就是“存之弱之”。如果盟友太弱,不仅无益于抗曹,还会拖累东吴,例如二战中的意呆一直在坑德三。
如果盟友太强,就如同后来的刘备由荆州入益州,然后夺取汉中,短时间内迅速坐大。荆州在东吴的上游,扼长江之险,蜀汉如果顺江而下则东吴危矣。但这些只有开了上帝视角才能预料到,所以不能怪鲁肃没有战略眼光。
不过孙权、吕蒙、陆逊等江东才俊为了解除东吴这一困境,果断偷袭荆州,斩杀关羽。 在东吴大帝孙权的眼里只有客观的“大势”,而不问蜀汉集团的动机。只要有人在上游荆州强大,孙权立即认为其对东吴构成了威胁。他偷袭荆州,是为了预除后患,在战略上进行一次预防性打击。
一、吴京欠他黑粉宣传费。从战狼2上映到战狼3将要上映这热度就没停过。我们都不知道3要上映了黑粉马上告诉我们。
二、说句诛心的,现在旅外人员就是问题。地震海啸洪水动乱问题都在当地。现在问题就在旅外人员身上。这怎么处理?
三、德国高管的风险和普通人员的哪个大各位心里真没数?像德国这号说白了真权贵他们自个不会为了自个的命着想?他们的风险和普通人能一样?
四、地摊都摆开了,再不恢复经济就真要吃土了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