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2021年7月24日的中国概念股:
没错,它标志了一个2万亿行业的陨落,学科教培行业几百万槽工要重新找工作,他们中不少是名校毕业,有清华的,北大的,复旦的,交大的,当然新东方还有不少牛剑的,在行业被挂掉前收入已经达到了两百万以上。
但7月24号以后,一切都变了,他们已经不是应届生,国有企业别想了,不少同学也不是师范生。他们能成为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老师,仅仅是因为高中考的好,所以直接考老师就别想了。不少人干了几年教培专业知识也丢的差不多了,这一刻摆在他们面前只有四条路:
1.重新成为应届毕业生
2.自由职业者/自主创业/直播带货
3.考公务员/事业单位
4.run,run,run
这样的行业学科教培并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比较近的去历史进程的就是钢铁行业,大家不可小瞧钢铁行业,当时它所容纳的产业工人远远不是教培行业这么点体量。不过它的历史阶段到了,虽然它为国家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只能保留一部分,其他的也就上路了。
之前知乎有个关注量50万的女性大V,就是培训机构教英语的,现在不说话了,一言不发,证明她也扛不住命运的蹉跎。
也就是说,打工需谨慎,你学的专业如果不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就莫把专业当永恒,那句学好一门技术就有口饭吃,也是分专业的。有时候父母说你两句考公呀,你怼回去不要紧,谁还没有叛逆的时候,但也要想想他们为什么要说,真的仅仅是思想保守么?他们是真见过事儿的,知道下岗的时候的惨象,也知道自己儿女非人中龙凤,一辈子有口像样的,稳定的饭吃已经是极限。
我向来不推荐所有人考编,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点,会做行测,会写申论,本就是一门专业,至少在35岁之前是两门不可多得的极为彪悍的专业课,如果你觉得自己学校一般,能力又极为普通,能端住个铁饭碗可能不是丢人,而是简单的幸福。
这不是很正常的事吗?他们执着于考公, 只因现实的社会太过于残酷.
当然, 考公和考上公, 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但是人们经常把这两个概念给混淆了。
公务员有千好万好, 但是你得考上才有这些好处, 问题是你考得上吗?
没学过概率还没学过分数? 自己计算一下你考的那个职位的报录比吧.
任何一个报录比为N的职位, 都有N-1个考不上的, 你是那个1, 还是N-1?
当今的社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二十多岁,大学毕业,却几乎不去工作或者从事混日子的工作,而他们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在一项重要的事情上,那就是考公。
他们每日熟读《行测》《申论》,对于各地区考公政策,以及相应职务的待遇了如指掌,他们或混迹于各个考公培训班,或全国各地巡考,他们在人生中最美好也重要的年华中奋斗,只为实现自己心中最为崇高的目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青公。
个人的行为永远是社会群体行为的缩影,青公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他们中的极少数人会考公成功,但是绝大多数人也只能在年复一年的考公生涯中消耗生命,最终那些没能上岸的人都去哪了,也没人知道,更没人关注。
我写的考公题材小说《青公》了解一下,你看了之后,就会怀疑我是不是在你那几个朋友周围安了监控。
另外友情提示各位青公们,磨刀不误砍柴工,先换专业再考公。换个专业不仅能够大幅度提高你考公上岸成功的概率(例如从0.5%提高到5%),更重要的是,可以让你青公度年的底气更足一些。
然后再告诉大家一个不幸的消息, 如果考不上, 大概率还是要去工厂打工了.
可能胃不好,吃不下福报的大饼。
考公务员不算逃避现实,因为一般的工作还真比不上公务员岗位。
首先公务员是铁饭碗,只要考上了,个人事业风险就降到最低了,在私企年纪大了,或遇到了经济大幅下滑还有可能会被裁员,但是体制内不会,铁饭碗保证了旱涝保收。
其次,体制内的收益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均值的,收入不算低,另外体制内工作社会地位高,综合下来,体制内工作反而具有优势。
所以去考试竞争一门具有各项优势的工作怎么能算得上逃避现实,这是积极向上好不好。
只有像王思聪这类的,原来所处的位置更好,收益更高的情况下,辞职去做公务员,这才是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