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游戏性唯一至上论对于游戏的发展是否不够科学? 第1页

  

user avatar   goshizank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所以要探讨这样的问题,连基础概念都没做定义就是不行的。

我很奇怪题主既然都耐心地在问题描述里写了这么多自己的感悟和想法,为什么就没有去尝试给“游戏性”下一个至少自认为足够完整的定义呢?

至少得有这个定义你才能在这个基础上发散延伸,做进一步探讨撒。

不然的话,就会遇到以下问题。


题主说:

游戏既然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这个所谓的“互动艺术”也并非一定是“互动”本身的艺术呀,也可以是互动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把互动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产生的巧妙创意构思设想,和玩家产生技法上和想法上的共鸣,这难道不也是“互动艺术”吗

那么,这里的“互动艺术”就不是游戏性么?如果不是,游戏性是什么呢?


题主说:

凭什么让所有的人都去喜欢只追求游戏性高的游戏呢,喜欢游戏性高的游戏的玩家就去找游戏性高的游戏玩就可以了,何必把其他的设计思路都打为歪路,反对游戏的多样化发展呢?

为什么游戏性后面跟的形容词是“高”呢?游戏性是这样一个线性的,有高低区分的东西么?如果不是,游戏性是什么呢?


题主说:

我觉得大多数真正的评测(相对于纯粹的主观宣泄),应该基于“我是这样想的,但也有其他角度来看待”这样的原则作出。我觉得大家可以根据评测者是否有遵循这个原则,来分辨好的或不好的评测。毕竟再美丽的花朵,种满整个花园,也只会给人单调之感。只有姹紫嫣红的花园才是最赏心悦目的!

这部分说得挺好,但可惜题主在此之前已经说了:

不能陷入单一思维呀。很多人作出评价是基于“我觉得什么有趣,我想要什么,我认为什么才是好的游戏设计”这种想法,却没有认真在其余,甚至是对立的立场上思考。举个例子,我个人不喜欢只狼和其中许多的设计理念,但我依然会对这款游戏报以极大的尊重,因为我能看出这些设计理念能对其他玩家产生吸引力,并且这部作品也将这些设计理念执行得很完美。即使我不喜欢这部作品,当只狼明显有许多,对于其他玩家来讲可圈可点的地方时,把这部作品叫成“走了歪路”是件很蠢的事情。

虽然这两部分是题主关于游戏评测的态度,和游戏性的探讨没有太直接的联系,但问题在于,如果把题主关于游戏性的呼吁,即推崇多元视角的理念迁移到这里来的话,这两部分就是矛盾的。如果题主推崇的是多元视角的话,那么对于游戏评测也应该持有同样的态度才对。而不是说游戏评测就有什么该被广泛遵循的路子。

关于游戏评测,主观性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很多时候,主观性是作者个人风格的一大关键组成部分。这部分只要能自圆其说且解释到位就是可以的,大部分让人看了觉得没有帮助的评测其实是在这里做得有问题。

此外,正因为题主的这部分内容和游戏性的探讨没有太直接的联系,我们不禁又要问了,游戏性是什么呢?


题主说:

有人理所应当地认为:游戏就是拿来“玩”的,电影就是给你“看”的。是吗?可能是,但不理所当然。“好玩”绝不是一个错误的标准,却可能被用在狭隘的语境(而且“好玩”就是玩着感觉好就是好玩,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好玩”,正是因为玩家品味各有不同才造就了市场和产业的多样和丰富,哪能陷入单一思维呢?)。

当然可以提出争议,说评价游戏的标准不一定在于“好玩”。但问题在于,“好玩”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它和“游戏性”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如果我们不用“好玩”去评价一个游戏的话,我们要用什么去评价一个游戏呢?用“游戏性”么?

所以说到底,“游戏性”又是什么呢?


题主说:

新时代的主机作品,比曾经的电子游戏已经走得太远了,正在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交媾,它还是游戏,但也有点不那么像是。游戏就像孩子,它会长大,会变得不那么可爱,不那么纯粹,会像大人一样说一些深刻的话,学习别人的一些成熟的技法。站在这样的史观来看,一些团队没有在做一般意义上的“游戏”,他们在尝试突破“游戏”的边界,赋予“体验”全新的内涵。
游戏借鉴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中成熟的理论体系,将其与游戏的互动性完美结合,给予了玩家极大地精神享受,我觉得这就完全够了,哪怕不把它叫做游戏,也完全不影响它是一款绝对优秀的文艺作品,而我们若过分拘泥与是不是游戏,究竟怎样才算是游戏这种机械的分类,而错过了这么优秀的作品,甚至将类似路线的游戏都要反对,岂不是极大地的损失?

这最后两段是最让我感到遗憾的,题主已经和新时代的主机作品一样走得太远,以至于都忘了自己是为什么出发的了。

这绝对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拘泥于它是不是游戏,完全没问题。我们可以把它通称为“好康的”。但即便如此,当我们回头看去,位于这一连串讨论的起点的那个问题,它得到解决了吗?

没错,就是那个问题。

让我听到你们的声音。



user avatar   crowblood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针对谁,但这个问题下 @鲁超 的高票答案中存在很多或大或小的错误。科普很不容易,要兼顾正确性和通俗性,但不能为了通俗就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文字游戏来妥协,甚至牺牲最基本的正确性。所以在这里写个回答分析一下其中一些:

1.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没想到从1937年开始,μ子、中微子、π介子各种奇异粒子接连在回旋加速器中被捕捉到。

这是错的。

μ子最早是于1936年被Carl D. Anderson和Seth Neddermeyer在宇宙射线中发现的。中微子最早是于1956年被Clyde L. Cowan和Frederick Reines利用核反应堆作为中微子源探测到的。π子最早是于1947年被 Cecil Powell、César Lattes、Giuseppe Occhialini等人利用宇宙射线探测到的。这些粒子最早的探测都跟回旋加速器没有任何关系

2.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1956年,物理学家首先发现θ子和τ子的自旋、质量、寿命、电荷等性质完全相同,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俩货实际上是同一种粒子。但另一方面,θ子会衰变成两个π介子,而τ子会衰变成三个π介子,这又如何解释。
这种情况下,两个在美国的中国小伙子杨振宁和李政道对此开展研究,他们提出:这两种粒子实际就是一种,之所以衰变方式不一样,是因为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在微观世界,弱相互作用的宇称不守恒。

这段话也是有问题的。

首先,当年的τ-θ难题的核心并不是性质相同的粒子有两种不同的衰变模式。在物理学中,无论是基本粒子还是复合粒子,有多种变化途径是很正常很常见的现象。比如Z玻色子就既可以变成一对正反电子型中微子,也可以变成一对正反μ子型中微子,还可以变成一对正反τ子型中微子。τ-θ难题的关键在于π子的parity是 -1,而parity作为一个量子数是通过相乘(而不是相加)来复合的,因此两种衰变模式的产物的parity不相等,这才是τ-θ难题的关键。

其次,当时弱相互作用已经被发现了,物理学家也早就知道τ子和θ子衰变为π子是弱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杨振宁和李政道提出的并不是τ子和θ子“衰变的时候发生了弱相互作用”这种在当时人尽皆知的废话。

3.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镜子里的人跟自己不是完全一样的,左右互换了。但镜子里的人也必须遵守同样的物理定律,我跳他也跳,我蹲他也蹲,不可能看到我在刷牙,而他却在洗脸。这就是宇称守恒!

这种对宇称守恒的理解是不正确的。

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有不一样的动作和行为,也不代表宇称不守恒。反过来说,即使镜子里的人与镜子外的人的动作和行为完全一致,也不代表宇称守恒。宇称守恒指的是在宇称变换下物理定律不发生变化。镜子内外的人的行为是否相同跟物理定律并没有关系。

4.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当吴健雄的论文发表之后,第二天,《纽约时报》就以头版报道了吴健雄实验的结果。

这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错误。

《纽约时报》对吴健雄实验的头版报道是在1957年1月15日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而吴健雄等人的论文《Experimental Test of Parity Conservation in Beta Decay》发表于1957年2月15日。(见文末截图)

5.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平移的对称性,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的,并不因为你在南京而不在上海,你就会胖一点或者跑得快一点。
角动量守恒代表的是空间的各项同性,不管转多大角度,物理定律都是一样的,如果你要说你转多了头晕,不是由于空间出错了,而是你的生理特征,这也由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定律所支配。
能量守恒代表的是时间平移的对称性,时间总是均匀的流逝着,时钟不可能一会快一会慢。

这种表述是错的。

空间平移不变性指的是物理定律在空间平移的变换下保持不变。空间平移不变性跟空间性质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也不能推出 “空间的性质在哪里都是一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Schwarzschild时空,在这个球状对称的时空中,空间性质并不是处处相同,因为不同半径处的曲率等性质显然不同。但其中的物理定律还是有空间平移不变性。

同理,时间平移不变性也跟时间是否均匀流逝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6.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这就是伟大的“诺特定理”,它体现了守恒律的美。
而现在吴健雄的实验告诉大家,原来我们的宇宙竟然有一个不守恒的地方,而且是我们之前最意想不到的地方:镜像不对称,大多数人都首先表示不能接受,泡利“左撇子”的论调正是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这种对诺特定理的理解是错的。

诺特定理中涉及到的与守恒律相关的对称性是连续对称性。宇称变换是离散变换而不是连续变换,宇称对称性(和宇称守恒)跟诺特定理并没有直接关系

7.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一直以来,电荷对称性也被视为宇宙真理,每一种粒子都有其对应的一种反粒子,除了电荷以外,其他性质几乎完全一样。

在粒子物理学中,charge-conjugate symmetry并不能翻译为电荷对称性。因为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涉及到的不只是电荷,还包括与强相互作用相关的色荷(color charge)等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在charge-conjugate transformation下,粒子变成相应的反粒子,正反粒子的区别不仅仅在于电荷,还在于其他charge quantum number。这也是为什么电荷为零的中子跟反中子不相同。

另外,除了这些charge quantum number,正反粒子的其他性质就是完全一样,并不需要加上一个“几乎”。

8. 鲁超在回答中写道:

对称破缺的一种比喻,小球只有在中央的顶点才是稳定的、对称的,当受到微扰,它就会落下来,产生运动,并发出各种叮呤咣啷。稳定的、对称的、孤芳自赏的小球甚是无趣,叮呤咣啷才是我们宇宙的精彩。

这是错的。

在“墨西哥帽”模型中,中央顶点对于小球来说是不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小球会倾向于发生对称性破缺而从顶点移动到较低的点。








  

相关话题

  《口袋妖怪 水晶》的汉化为何十分诡异? 
  如何评价网易的手游《阴阳师》? 
  为什么当年极为优秀的《盟军敢死队》系列不再有新作了? 
  用笔和纸就能玩的简单游戏有哪些? 
  60美元的3A大作赚钱吗? 
  如何看待叠纸公司最新 3D 换装游戏《闪耀暖暖》? 
  为什么有32个关卡的游戏《超级马里奥兄弟》只要40KB? 
  《原神》里钟离和若坨龙王谁强? 
  为什么《原神》之前版本刚冲完数值膨胀,这版本又冲八重神子太弱? 
  腾讯游戏某文章中提出了「魂系列游戏总销量远不及自家游戏流水」这一比较观点,如何看待这种论调? 

前一个讨论
任天堂对数字版游戏的推行力度是低还是高,为什么我觉得不太行?
下一个讨论
游戏音乐人目黑将司(代表作《女神异闻录》系列)离开 ATLUS,你有什么看法?





© 2024-11-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