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的作品都是在题材和立意上下功夫,而《三狗》则是在营造焦虑紧张氛围上下功夫。所以你会觉得,这个笑料“没啥营养”。他没有讽刺啥,也没有吐槽某种社会现象,且剧情上没有多么巧妙构思和包袱。
有的是“挠你痒痒肉”——让你的紧张程度过载 想方设法笑出来排解兴奋。 观众更多的是一种出于排解焦虑“生理性”的笑 而非触景生情“内容性”的笑颜。
所以,他更适合年轻人即时排解压力、并不适合上纲上线的审美。
在我看来这只是“业术有专攻”,“三狗”能够在强手如云的擂台间“洒狗血”让大家接受、这本身也是一种功夫。勇气可嘉!
还是厚着脸皮来摆弄一下的我“审美小工具”,这样看起来更清晰:
作品通过置景和前期表演、将观众带入剧情之中,实现共情;随后设置了一个尴尬的境遇——提词器失效。主持人的紧张焦虑有效传递给了现场大众——官能过载。但是“笑”本身就是出于本能的知觉“防御机制”,用于排解生理紧张状态。在演员的拉扯过程内,观众反复的出戏入戏,此时出于背离“惶恐”和平衡过剩官能的诉求、笑是一种本能的敏感反应,一触即发,可见... ...
中段营造“趋利避害”情景下了功夫,但是前端概念的“构思设计”、后段动机的“立意吐槽”,都没与做过多设计。让人感到“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非“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荒诞和实验意味大于一般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