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宝钗为何常劝宝玉,而不常劝薛蟠? 第1页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天大的误会!

薛宝钗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情节就是劝兄,第三十四回,“错里错以错劝哥哥”,这个哥哥就是薛蟠。宝钗劝薛蟠都写在题回里了,就是没有人在意。

就前八十回来看,宝钗劝过的人是特别多的:宝玉,黛玉,湘云,平儿,薛姨妈,邢岫烟,探春。可能是因为大家老记得“停机德”,就老记得宝钗劝宝玉,好像宝钗只会劝宝玉似的。其实宝钗就是习惯性规劝别人,没结婚前,周围人宝玉最离格,就相对劝的多,和宝玉结婚,都是夫妻了,自然也劝着。这都好理解,但是对宝玉的关注不能夺取宝钗对别人的规劝的关注。

话回正题。宝钗劝薛蟠最重要有

第一,劝薛蟠请客。

相关情节:

薛蟠:
如今留了些,我要自己吃,恐怕折福,左思右想,除我之外,惟有你还配吃,所以特请你来。
宝钗:
昨儿哥哥倒特特的请我吃,我不吃,叫他留着送人请人罢。我知道我的命小福薄,不配吃那个。

这个地方是暗写,但是薛蟠把东西拿出来请人的意识是宝钗劝他的。

第二,劝薛蟠收心。

说这个之前,我有一点要讲,就是在宝钗心里,宝玉是比不上薛蟠的,至少前八十回是这样。这是理解错里错以错劝哥哥的关键。

袭人说可能是薛蟠告密,宝钗回他们:

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这段话很有意思,你读明白,才能get宝钗的爱兄之心。包括后来宝钗劝薛蟠的种种事情,都是从“爱兄”上出来的。

第一,宝钗说,这件事无论是薛蟠也好,贾环也好,毕竟是宝玉不对在先。宝玉若要省事,何必怕别人告?所以你们不要怨这个,怨那个。(“你们也不必怨这个,怨那个,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一段)

这段话妙就妙在把贾环也搭上,先把贾环和薛蟠搁一边,说宝玉不对。这是以进为退。但是宝钗是真的关心贾环是不是告密,他们贾家兄弟是不是阋墙吗?不是,所以宝钗下面的话就只论薛蟠。这是一个很高的说话水平。

第二,宝钗说,这件事我不知道和我哥哥有没有关系,你们说有,那就有。但是就算有关系,也不是我哥哥有心告密。首先你本来就有这种事情,不是我哥哥说瞎话,第二,我哥哥有点呆,这种防嫌他也不当回事。(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调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嫌小事。)

这段话妙在“就是”二字,一种让步假定。“一则”是承接上面说宝玉不正,二则是本段真意。宝钗把这种事情定义为“防嫌小事”,非常妙,因为这是男风问题,这种说法符合她的身份,替薛蟠,宝玉,蒋玉涵都遮掩了。

第三,宝钗说,袭人你只知道宝玉这种心细的人没有见过我哥哥那种直性的呆子。因此把我哥哥想成告密的人,实在不足为奇,也不必歉疚。(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第一和第二,是宝钗对宝玉说,这一段是对袭人说。因为袭人当着宝钗的面说薛蟠挑唆多舌,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所以袭人说完就明白自己说造次。宝钗没有介意,反而开解袭人,为袭人做掩饰:你是不知道有我哥哥这种直性的人,所以一时失言,不知者无罪。宝钗这种阔亮反而让袭人更羞愧无言,这也是袭人实诚。

以上三段,宝钗为宝玉遮,为袭人遮,甚至也为贾环遮,其实在意的都是薛蟠。这一节宝钗的表现实在高超,贾宝玉听完她说话,“更觉比先畅快了”。你要是看不懂,看见宝钗又是说宝玉素日不正,又是说宝玉活该被打,怎么宝玉还心里大畅,好奇怪。其实是宝玉听懂了宝钗说什么,听懂了他的在意被宝钗不在意了。

宝钗知道薛蟠可能做了不对的事情,但是在宝玉面前,为薛蟠的“不对”做解释,呈现出完全站在薛蟠立场的样子。这就是宝钗,她可以气薛蟠,可以很失望,可以无力,但是她永远不会放弃薛蟠,并且对他永远友爱。

宝钗回家这样对薛蟠说:

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弄大了。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少在外头去胡闹,少管别人的事。天天一处大家胡逛,你是个不防头的人,过后儿没事就罢了,倘或有事,不是你干的,人人都也疑惑是你干的。不用说别人,我就先疑惑。

第一,宝钗说,这件事情就这样过去了,是不是你我不在意,反正这也不是大事,不必过分计较。(是你说的也罢,不是你说的也罢,事情也过去了,不必较证,倒把小事弄大了。)

这个地方就能看出来宝钗的一个心理,她现在很倾向是薛蟠挑唆致使宝玉挨打,可是就算她这样想,也没有拿这个事情批评自己的哥哥。所以我一开始就说宝钗心里薛蟠比宝玉重要太多了,薛蟠让宝玉挨打,宝钗的想法就只是:在宝玉面前为薛蟠遮掩,在薛蟠面前不计较这个事情。

第二,宝钗说,我现在就想劝劝你,你不要整天乱逛的,也不要管任何人的闲事。你智商低,就不要往人前凑,否则啥事都让你背锅了,你说你冤不冤。到时连我都怀疑你,你说你难受不难受?(我只劝你从此以后少在外头去胡闹,少管别人的事。天天一处大家胡逛,你是个不防头的人,过后儿没事就罢了,倘或有事,不是你干的,人人都也疑惑是你干的。不用说别人,我就先疑惑。)

这一节是宝钗以错劝哥哥的正文,白纸黑字地写明了劝。

包括后来薛蟠拿金玉良缘的事情刺宝钗,宝钗大哭一场,也是为了薛蟠。宝钗说:

别说是妈,便是旁人来劝你,也为你好,倒把你的性子劝上来了!

其实你代入想一想,宝钗这时候就有点伤心了。我一心为你你不论就罢了,妈对你好你也不知道。后来薛蟠对宝钗说,宝钗是在乎姻缘,在乎宝玉,所以才过来劝他时,宝钗的委屈就全部爆发了。读者看这一节,从头到尾,宝钗是没有在乎过宝玉的,她从头到尾就是为薛蟠遮掩,劝薛蟠。从规劝开始,就摆明了,我并不论是不是你告宝玉,这个事情在我这里已经过去了,我只希望你以后能省事。宝钗表达的非常清楚,是薛蟠自己恼羞成怒,非得拉扯宝玉。

这个说法的另一个证据就是第二天,林黛玉同样拿金玉的事情刻薄宝钗,但是宝钗就不搭理黛玉,因为宝钗伤心的原因根本就不是金玉。她伤心的是,薛蟠不知好歹。

第三次宝钗劝薛蟠,是借劝薛姨妈来劝薛蟠——宝钗毕竟是妹妹,有时候要借助母权。薛蟠挨了柳湘莲的打,要去找人打回来,薛姨妈支持薛蟠,宝钗劝住了薛姨妈。这一节虽是宝钗劝薛姨妈,但是实质是“爱兄”,为薛蟠着想。

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过他们一处吃酒,酒后反脸,亦是常情。谁醉了,多挨几下子打,也是有的。况且咱们家的无法无天,也是人所共知。妈不过是心疼的原故。要出气也容易,等三五天哥哥养好了出去时,那边珍大爷琏二爷这干人也未必白丢开了,自然备个东道,叫了那个人来,当着众人替哥哥赔不是,认罪就是了。如今妈先当件大事告诉众人,倒显得妈偏心溺爱,纵容他生事招人。今儿偶然吃了一次亏,妈就这样兴师动众,倚着亲戚之势,欺压常人。

紧接着还有薛蟠远游,宝钗劝薛姨妈放手,也是通过劝薛姨妈的方式来改造薛蟠。这俩次宝钗劝薛姨妈,作者都长篇大论地把规劝内容写出来,就是让读者清楚感受薛家在处理薛蟠的问题上是宝钗做主,宝钗为薛蟠是实打实地操心。

哥哥果然要经历正事,正是好的了,只是他在家里说着好听,到了外头,旧病复发,越发难拘束他了。但也愁不得许多。他若是真改了,是他一生的福。若不改,妈也不能又有别的法子。一半尽人力,一半听天命罢了。这么大人了,若只管怕他不知世路,出不得门,干不得事,今年关在家里,明年还是这个样儿。他既说的名正言顺,妈就打量着丢了八百一千银子,竟交与他试一试。横竖有伙计们帮着,也未必好意思哄骗他的。二则他出去了,左右没有助兴的人,又没了倚仗的人,到了外头,谁还怕谁?有了的吃,没了的饿着,举眼无靠,他见这样,只怕比在家里省了事,也未可知。

第四次宝钗劝薛蟠是柳湘莲出家之后,薛蟠只顾伤心,宝钗就劝他不要空伤心,不如去干点实事。

宝钗:
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和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礼似的。
薛姨妈:
再者你妹子说,你也回家半个多月了,想货物也该发完了,同你去的伙计们也该摆桌酒给他们道道乏才是。人家陪着你走了二三千里的路程,受了四五个月的辛苦,而且在路上又替你担了多少的惊怕沉重。

从上面的总结,可见从请客治酒到矛盾纠纷,从家长里短到为人处世,宝钗对薛蟠的规劝是方方面面的。我觉得全世界最让宝钗操心的就是薛蟠了,所以不知道题主这个宝钗不常劝薛蟠的结论从那里来的。


user avatar   think9722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一个很反智的问题,题主和某些答主,属于自个儿不读书,却人云亦云瞎说他人坏话的类型。

就像校园里或小区里拼命疯传某人的坏话,却连这个人做过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找存在感所以能把一个人说得多难听就多难听。
人心不应该这么丑恶。特别是对待一个虚拟人物,宝钗的一举一动都在书中,就算你不读书,在骂一个人前,至少翻一翻书本,要确保自己骂的内容不是在无脑攻击吧?




01、宝钗劝薛蟠的频率,只会比劝宝玉更频繁


原因有三:


一是薛蟠这个人虽然无能,但也有男人的责任感,对亲妈亲妹都发自肺腑的爱护。


先不提薛蟠虽然没有经商能力,却也承担起了家族责任,从他父亲死后就开始做童工,负责家族业务——不能因为他不成功,就否认他的付出和努力。
就说在对待家人上,他就有“孝顺妈妈、疼爱妹妹”的自主需求——所以从古至今,都不乏对薛蟠称赞之人,清朝的涂瀛就写过薛蟠赞。


以现在的目光来看,薛蟠虽然能力不足,但“论心不论行”的话,对宝钗和薛姨妈,仅心意上他确实对得起“男人”这两个字。
薛蟠对待她们的态度是——无论谁对谁错,只要妹妹和妈妈哭了,他就认怂,而且主动认错,认错时也情真意切、姿态极低。
比如第三十五回,宝钗和薛姨妈都误会薛蟠说闲话害了宝玉挨打,薛蟠说不赢她,就用损人名节的话把宝钗气哭。
宝钗不哭的时候,薛蟠不肯听劝就想闹得天翻地覆,可宝钗一哭,薛蟠就认怂了不敢闹了,“含冤”走了。


第二天一早,都不用人劝,薛蟠就主动道歉了。
而且矢口不提自己被冤枉的事情,吃了极大的暗亏,就为了让妈妈和妹妹安心。


所以,宝钗劝薛蟠是不会被甩脸的,哪怕她说的话再没有道理,薛蟠出于爱护妹妹的心都只能站好听完。
在薛家,“劝薛蟠”几乎就是母女俩的日常,从第四回,薛家人的一出场有对白就是薛姨妈对薛蟠的各种劝说。
原著前八十回,没有正面描写宝钗劝宝玉,但却有不少章回写了宝钗薛姨妈劝薛蟠的,基本上都是以薛蟠承认错误为结束。




二是薛蟠是有正确的是非观的,而且潜意识里有改正的愿望。


这一点和贾宝玉有着本质的不同,薛蟠是有正确是非观的:
他虽然坏事做尽,但却明确知道自己才是错误的一方。
他自制能力不强,但不代表他没有努力过。


原著中也多次提到他每次犯错后,都会稍微改正一点,虽然每次都进步不大甚至被身边的狐朋狗友闹得越做越错。但不能否认他在自暴自弃的放荡下,还有一颗想学好的心。
薛蟠的自我剖析就出现在第三十五回:“如今父亲没了,我不能多孝顺妈妈,多疼妹妹,反叫娘母子生气、妹妹烦恼,连个畜生不如了!”


薛蟠的剖白透露出:他知道自己结交的狐朋狗友不好、知道宝钗和薛姨妈天天为他操心、更知道要孝顺父母和疼爱妹妹。他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他虽然是个学渣,但潜意识里还是个想努力的学渣。这一点格外让人同情又尊敬。
薛蟠也许比宝钗、薛姨妈更知道薛家的境况,偌大的家业和责任放在他身上,却无能为力。无能为力,这大概只有成年人才知道这种痛苦。


这是最讽刺的一点,成事不足、坏事做尽的薛蟠,“三观正”居然是他唯一的闪光点。
对比贾宝玉,薛蟠虽然不会诗词歌赋,但他至少在努力做个能为家人遮风挡雨的男人。这一点,秒杀了很多人。




第三点:薛蟠和宝钗是有共同话题的,在思想上,他们能沟通


首先是薛蟠,他的认错态度非常良好。
在被宝钗和薛姨妈劝了后,他几乎都肯承认错误,且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依然是第三十五回,他听到妹妹的哭声,可以不管封建男性的威严,“左一个揖右一个揖”的道歉。
在宝钗和薛姨妈都原谅他后,还主动讨好——翻新项链、送新衣服等。


彼时薛蟠一直在蒙冤,但他已经不想追求真相了,比起自己被冤枉,妈妈和妹妹的心情更重要。(这也难怪他在家人的心中始终是混世魔王的形象,只要娘俩一哭,他就不辩解了,日积月累,误会自然越来越深。)


正是因为薛蟠和宝钗同样有孝顺母亲、振兴家族的需求,再加上薛蟠对妹妹的爱护之情,所以,所以两兄妹能谈得来。
两人的相处模式基本属于:一劝就听,再劝不难,劝完就忘,再犯还劝。


从原著细节来看,薛蟠和宝钗两兄妹其实是彼此谅解、感情也很好的。
不吵架的时候,薛蟠有好东西都能想到妹妹。
特别是第六十七回, 薛蟠跑商回来给妈妈和妹妹带了许多的礼物,献宝似的亲自给宝钗打开礼物箱子,里面居然有他自己的泥捏小像。这就很让人动容了,薛蟠自始至终都知道妹妹对他的好,是不图金银和财富的,只是希望他能有个人样。


而宝钗呢?除了日常通告薛姨妈的嘴来规劝薛蟠,她应该暗地里还帮忙照看家业,所以,看到邢岫烟的当票上的店铺时,她一眼就知道是自家的铺子。
另外,薛蟠是整本书中唯一解锁了“和宝钗吵架”技能的人,连有意针对的林黛玉、夏金桂都做不到。


对待别人,宝钗的通常做法是避其锋芒,脾气上来了顶多是当看不见听不见,
比如跟薛蟠吵架后,宝钗第二天一早去给薛姨妈请安的路上遇到林黛玉,林黛玉以为她为宝玉哭肿了眼,拿话刻薄她,当时的情景,是人都有三分脾气,脾气暴的说不定一巴掌就过去了,但宝钗的反应是“并不回头,一径去了”。


因为比起什么宝玉、黛玉,宝钗心里更在乎自己的家人,她忙着回去安慰薛姨妈和帮助母亲看牢薛蟠不要再闹事。在她心目中,薛蟠虽然混账,但也是自己的亲哥哥,她并不愿意坐实薛蟠是害宝玉挨打的罪魁祸首的传言,所以虽然贾宝玉被打得很惨,但她选择“包庇”自己的哥哥。


可面对的是薛蟠时,宝钗却忘了避其锋芒了,在把薛蟠劝住后,她没有顺势而下就此说些软话,还有一句顶一句。这样有“人气”的薛宝钗,也就在她面对薛蟠时,读者才能看到。


兄妹两这样的感情和相处模式,鬼才信宝钗“不常”劝薛蟠吧?
他们的父亲在世时,都只能让薛蟠“略识几个字”。但薛父死后,薛蟠虽然“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却又有“三观正”的特点,这是谁的功劳呢?





02、宝钗是《红楼梦》中的“劝说达人”,从小被迫掌握劝说技能


从“薛蟠调戏柳湘莲被打成猪头”这件事来看,宝钗一直在引导着家人的三观,她不仅要劝薛蟠,连薛姨妈都经常被她劝。(兄妹俩的智商估计一个是随妈一个是随爹)
第四十七回,当薛姨妈看到薛蟠被打的模样后,立刻恨上柳湘莲,要把他找出来算账,是宝钗出来劝薛姨妈不要“偏心溺爱”,让大事化小了的。(重点是每次宝钗劝了,薛姨妈也听。)


还有第六十七回,柳湘莲跟道士走了,薛姨妈和薛蟠都心里难受,连正经工作都忘了,也是宝钗作为全家唯一的理智担当,劝完薛姨妈,再借薛姨妈之口劝薛蟠。


关于宝钗这个人设,在她出场时,曹雪芹就设定好了:
年龄在家里是最小的,但却是最懂事的。
宝钗的人生目标从小就是为母“分忧”“代劳”,而薛姨妈的忧虑和劳苦全在薛蟠身上。
“代劳”的具体内容原著没有细说,但劝导薛蟠学好必然是其中之一。


所以“劝人”是薛宝钗从薛父死后,不得不掌握的技能,
薛蟠要劝、薛姨妈要劝,
这个技能从小练到大,都习惯成自然了,
然后才有了在原著中的一个“奇观”,她看到林黛玉要劝、贾宝玉要劝,
史湘云、袭人、王夫人、贾探春、邢岫烟、香菱等等,她全都劝了个遍。
但凡有难的或是三观不正的,薛宝钗或是出于习惯或是因为人设,她都劝。
堪称红楼第一“劝导达人”。


03、宝钗的人设不允许她OOC


宝钗劝宝玉,不见得她对他真有多看重。
因为贾宝玉是原著中三观不正的翘楚,触发宝钗的“劝说技能”几乎是必定的。
无论是贾琏还是薛蟠,他们虽然混账事没少做,但内心却明白那些劝说自己的人都是一片好心。唯独贾宝玉,他觉得所有劝他上进的人都是垃圾。这种反智的人设,自然会做出很多浪荡不堪的事情,而且他还丝毫不掩饰,闹得阖府上下全都知道。
在人设的惯性下,薛宝钗如果不“见机劝导”贾宝玉,反而是作者的失败,因为人设OOC了。


这种人设不能OOC,不得不硬着头皮做的事情,还发生在薛宝钗对待林黛玉的身上:
早期林黛玉处处针对薛宝钗,宝钗屡屡都是避其锋芒,但两人关系升温后(第四十五回),在林黛玉说出“良辰美景奈何天”后(第四十二回),宝钗却主动找上黛玉,发动“劝人技能”。
薛宝钗的三观,是林黛玉都服气的,因为林黛玉也是有正常的是非观。
宝钗劝黛玉别乱看杂书“移了性情”时,林黛玉听完后的表现是“心下暗服”:


所以,作为整部书破事最多的贾宝玉,被宝钗劝几乎是剧情必然。


但原著前八十回却并没有正面描写宝钗劝宝玉的场景,只有在第三十二回,贾宝玉怼史湘云时,通过袭人的嘴,读者们才知道原来薛宝钗也被贾宝玉怼过一次。


和贾宝玉“闹绯闻”的三大女主:薛宝钗、史湘云、林黛玉,只有林黛玉从小养在贾母身边,不像薛宝钗要为母分忧代劳,也不像史湘云经历着史家女眷要自己做针线的苦难,总之,只有林黛玉从来没有劝过贾宝玉要立身扬名,因此成为唯一没有被怼的人。


第三十六回,贾宝玉被打的伤势好转后,愈发嘚瑟,跟丫鬟们玩得不亦乐乎。
这种情况下,“宝钗辈”都出来“见机劝导”,宛如劝说网瘾患者,很多薛宝钗的黑粉觉得“宝钗辈”是贬义词,这就是三观不合的人是无法沟通的道理,然后才凸显出薛蟠的与众不同出来:
面对贾宝玉的不识好歹,宝钗和其他人的反应是“见他如此,也都不向他说正经话了”。


但对待薛蟠,薛宝钗哪怕被气成河豚,却还想着薛蟠能“明白过来”,一大早就赶去“再赴战场”,然后为了哥哥的“知错能改”而欣喜欣慰。


所以,“常劝宝玉”“不常劝薛蟠”是不成立的。
贾宝玉就跟吸毒的人一样,谁劝他上进,都不管用,时间久了,“众人”都不跟他说正经话了。宝钗就是“众人”之一。
但宝钗去劝薛蟠,薛蟠不仅态度良好,而且还让着她,换成是你,你会更常劝谁?





04、薛蟠还有拯救的可能,贾宝玉已无可救药


从另一方面来讲,宝钗如果不再劝薛蟠了,只能说明薛蟠真的有改进了。
至少从薛父死后,薛蟠这个童工一直都没有逃避过工作。虽然被骗被忽悠,但也硬着头皮扛着,后来更主动要求跑商。
在“生意经”这一块,薛蟠从未逃避过,而且像个刻苦的学渣在努力学习,宝钗根本不需要劝。薛蟠本身就知道自己应该承担起家族重任,追求经济仕途,所以宝钗对薛蟠的劝导,主要在日常作风和劝他多动脑这一块。
从第三十五回及后来的章回来看,薛蟠虽然不聪明,但归功于薛蟠的认错态度良好,并且每次劝完至少能收敛一段时间。(所以母子三人私下相处,总是薛姨妈和宝钗在劝薛蟠,因为劝了会改一点点,再劝几下说不定就全改了呢?)


更重要的是,妈妈和妹妹一哭,薛蟠自个就罗列出自己的罪名,并且主动认错了,还劝啥?
再加上,被柳湘莲打了一顿后,薛蟠是真的收敛了不少,没犯错自然不用劝。
再再加上,夏金桂进门后,薛蟠的剧情就是妻妾之争,薛宝钗一个未出阁的女孩,无法参与其中,根本不能劝。内宅的事,也没法劝。


虽然宝钗的“劝导技能”会给她带来麻烦——比如遇到不听劝的人,反而会被误会别有用心,以早期的林黛玉为代表和黑粉为代表。
但人物不能OOC,不代表宝钗会盲目的劝。
相反,从人设、故事逻辑来看,如果贾宝玉的行为举止维持“正常”状态,不再堕落,宝钗可能根本不会对贾宝玉发动“劝导技能”。
就好像看到有人乱扔垃圾,会忍不住说两句一样,宝钗对宝玉的劝说没有他非改不可的热乎劲。
第三十六回,作者也没有正面写具体的“宝钗辈”是怎么劝贾宝玉,但贾宝玉被那么多人同时劝,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不正常”,比更堕落,因此才触发周围人的“劝说技能”。
贾宝玉的态度表明就是坚决不听、坚决不改,而且,贾宝玉内心没有真正在意、愿意为之奋力一搏的东西,不像薛蟠还有孝顺母亲爱护妹妹的主观目的,“不向他说正经话”就是宝钗对宝玉最后的态度了。


总结:不要为了黑一个人就信口雌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红楼梦》在网上一搜就能看到原著,不尊重客观事实、说话没有依据,不如不说。


PS:我已经不想回答跟红楼相关的问题了,不要再@我了。知乎上某些问题真的很反智,人类的恶意太大了。《红楼梦》作为一本被写入教科书的名著,网上一搜就有免费电子版,自己多看几遍书,有什么是不能理解的?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又翻了一次《红楼梦》,今天又是被拉低智商的一天


user avatar   li-chun-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相关话题

  现在喜欢薛宝钗是一种错吗?为什么我每次说她很好想选她做朋友都会被骂? 
  《红楼梦》中宝钗爱宝玉吗? 
  《红楼梦》里的妙玉到底是什么身份? 
  《红楼梦》里为什么众人称林黛玉为林姑娘却称薛宝钗为宝姑娘? 
  宝钗上京待选秀女这事,怎么一点后文都没有了? 
  李纨不停的在平儿身上摸什么? 
  红楼梦中,贾家乐善好施,对刘姥姥出手相助,那同宗的贾芸在找王熙凤之前,怎么没有人帮扶? 
  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为什么是从侧门进而不是从正门进? 
  邢岫烟和贾迎春的性格是否相像,作者对她们的态度如何? 
  元妃省亲的时候那些女眷有诰命的都是谁? 

前一个讨论
孩子三年级,各方面都很一般,想竞选大队长,我该委婉劝阻,还是鼓励支持?
下一个讨论
国家收的税都用在了哪些地方?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