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古脊椎动物方面的博士在读,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
首先说化石鉴定这个问题,本质上还是和见过的标本数量多少相关,而且是真正亲眼见过的,而不只是在看在文献中出现的插图。尽管现在很多期刊都提供高清大图和化石的3D模型,但实际接触化石留下的印象还是会深刻很多。这一点不用着急,坚持每天或者每周花一定的时间在上面,日积月累肯定会有效的。
写论文这一点比较麻烦,毕竟如果鉴定标本都存在困难的话,距离独立研究可能还有一段时间。最好的办法也是看论文,同时也要做好论文管理,相关的软件很多,我自己用的是zotero (Your personal research assistant)。从本科到现在,我的软件里收藏了6000多篇论文,虽然其中精读的不多,但是至少每一篇摘要都浏览过,而且归类到了相关主题下面,需要查找的时候会很方便。
另外不知道你在哪个单位,如果有标本室的话应该不是大学就是研究所吧,这种单位一般至少每周都会有学术讲座,自己所在的课题组可能也有定期不定期的组会,多多和同行交流,了解大家都在做什么,也间接了解自己的水平。如果有提问的机会要好好利用,千万不要怕丢人,谁都是这样过来的。几年以前,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我看到有个报告上写的PETM,我心想这个人水平太差了,连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Permian-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简写PTME)都能写错,结果人家说的是古新世-始新世极热事件(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简写PETM),闹了个笑话,但是这俩事件我之后都记得很牢。
关于论文的话,还有就是要抓紧时间,如果有还可以的结果就抓紧时间投稿发表,先达到毕业要求再说。这几年见了太多因为各种原因,论文数量不达标导致延毕甚至最后没有毕业的人,有少数是导师不给力,但是绝大多数还是自己的问题,没有意识到在学术圈里论文的重要性。在研究生阶段,从小学到大学维持了十几年的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写作业的模式就结束了,要有对自己的研究负责的意识,导师在很多时候只是辅助作用。
最后,如果在毕业后有志于从事相关行业,尽量去学一些”新“的东西,当然很多其实也不算新了。最近十年古生物学里传统研究衰退是肉眼可见的,很多人现在都在做数据,机器学习这些方向,无论这些是不是未来的方向,传统的小作坊式的研究在未来没有太大前途,以后很可能会退化成为古生物数据科学的上游,更多的是提供数据而不是给出结论。在这种变化下要如何去适应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首先,既然是研究生,那就是要在一个专业领域从事研究工作了(理论上)。因此,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主要是领域的前沿知识和从事科研的能力。读研以前,应该已经具备了本专业的基本知识。以古植物学为例,在读研以前,基础的地质学、古生物学、植物学甚至古植物学等学科至少应该在了解的水平。如果不了解,也不用紧张,从现在起,马上抓紧时间学。
以上是前提。入学以后,第一项任务就是读文献。通过文献阅读,你可以逐渐了解和熟悉你的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知识。所以,在研一的第一个学期,读文献应该是主要任务。大量阅读领域的基础研究文献,一切相关的高水平文章、新文章。或许你的导师会给你一些文献,你会在阅读中产生很多问题。这时候顺藤摸瓜,找扩展文献读,去解决你的问题。当然,读文献是不能停的,要一直读下去。研一一学期,你应该已经初步了解你的研究领域了;到研究生毕业时,凭借几年的文献积累和自己的科学探索,应该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小领域里的专家了。
读文献非常、非常、非常重要!
化石的鉴定,如果不知道如何鉴定到纲一级,说明你对古植物类群还没有基本的了解。读古植物学的教材,读文献。在这个过程中,乱七八糟的分类学名词会令人眼花缭乱,这个时候,在出野外或者实验室的标本库多看化石,并且积极向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你会慢慢觉得书中那些看完有点印象但乱七八糟的名字,一点一点具体起来了。然后就是多上手鉴定,多看。
从研一下学期开始,可以逐渐上手做实验了。不要急着想怎么写论文,文献都没读多少呢,怎么可能有写论文的思路呢?随着文献和实验的积累,你会逐渐地对你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还需要怎么做,越来越清晰。在实验工作中,可能会遇到大量的工作迷住双眼,找不到头绪和方向的时候,那就该去请教导师了。研究生导师不会随时手把手教,但是在遇到自己做了大量工作却无法解决的困惑时,也许导师的几句点拨,就会让你拨云见日,茅塞顿开(但是前提一定是自己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读文献和做实验)。你也会在重复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真正的提高。当你的积累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怎么写论文就不是问题了。
因此,按部就班做好现阶段的事就好,不必过于纠结,也不必好高骛远。你的付出都会有回报(在个人学术能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