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哈,知乎牌历史真有趣
中央集团军群补给不够8月只有17个师能出动,那么准备南下的2装群和2集有几个师呢?抑或是一往南跑就如吃了知乎牌月饼一样瞬间通畅、大规模机动根本不用愁补给了?
9月份德军每天只有20列军列,苏军是德军的3倍,德军甚至连饭都吃不上。我们都知道现代战争就是打后勤,看来德军是必然要被苏军一锅端了。然后苏军被德军抓了65万俘虏,斯大林被气到用第三人称说话,难道苏军的补给都是运输给德军的?
当然,回答问题本身还是必要的。首先我们从中央集团军群的序战,8月初罗斯拉夫尔战斗开始。这场战斗的过程不怎么重要,重要的是发生的位置和结果。古德里安用了一个摩托化军,配合两个军包围了几个苏军师,抓了3.5万俘虏,并占领了罗斯拉夫尔
罗斯拉夫尔在哪呢?
两个月后德军正是从这里发起进攻的。所以苏联的决策人们觉得德军会从这里发动进攻、包围莫斯科门前的苏军是很正常的,所有人几乎都这么想。但是同期克莱斯特在乌曼打掉了苏军两个集团军,让小胡子觉得南线有机可乘;同时中央集团军群的正面遭到了苏军的反击,虽然苏军损失惨重且几乎没啥战果,博克的信心还是受到了影响。于是中央集团军群停止了正面的突击,只在南北两翼做一些“小打小闹”的进攻,以改善侧翼情况
在一波操作过后,8月末的中央集团军群的形势变成了这样:
再对照上面的台风行动的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在按下南进快进键之前,德军便已经获得了足以进攻莫斯科的出发阵地。进攻莫斯科是完全有条件、有能力的
至于觉得侧翼的西南方面军会如何如何的,且不说南方集团军群就干坐着看戏了,古德里安南下的时候中央集团军群在干嘛呢?
答案是在抗击苏联的反击。叶廖缅科要粉碎古德里安可不是说说而已,他真付诸行动了;而不仅仅是叶廖缅科,铁木辛哥和朱可夫也在发动进攻。相比于(如果要进攻莫斯科的情况下)魏克斯的侧翼,驻守斯摩棱斯克的德军此时的情况实际上好不到哪去
无论是进攻莫斯科还是基辅,德军都需要面临一个重兵集团对侧翼的威胁。走到这一步德军的战略处境就已经相当恶劣,甚至可以说是失败了,而历史上德军的操作更加令人窒息——他们不仅将第2装甲集群和第2集团军派向南方,还将集团军群内另一支机动部队第3装甲集群拆开,将第39摩托化军调给北方集团军群,然后以余部配合北方集团军群的推进。这样,中央集团军群就只能以极度缺乏摩托化兵力(不到两个摩托化军)的部队应对百万苏军的进攻。当然中央集团军群的防御是卓有成效的,他们也保证了基辅战役的胜利。我们不应该单方面强调防御的困难性,而去忽略他们是否有能力完成这种困难的任务
同时,我们不能忽略南方集团军群本身的进展。继8月24日第1装甲集群在克列缅丘格获得桥头堡后,8月30日,第11集团军也在别里斯拉夫渡过了第聂伯河;9月10日,第11集团军突破苏军第9集团军的防御,开始向梅利托波尔和克里米亚进军。难道中央集团军群不南下,南方集团军群就无法利用这些桥头堡吗?很难想象第1装甲集群主力会就这么停在第聂伯河以西,不做任何动作。他们完全可以致力于肃清波尔塔瓦以南、第聂伯河东岸的苏军,将战略重心向更南方转移。而无论西南方面军是否对克列缅丘格进行攻击,他们都要面临一个严峻的问题——西方面军和南方面军都在被不断击退,继续坚守在一个硕大的突出部内是否明智?毕竟突出部是相对的,就像奥廖尔突出部可以威胁库尔斯克突出部的同时也会被更北方的苏军所威胁,基辅突出部也有着一样的问题;缺乏机动部队的西南方面军更不可能会想到主动出击、进攻中央集团军群。更为现实的情况是在一阵争吵过后,西南方面军撤出基辅,拉平战线,然后将多出的部队送往更需要的战线,比如中线
最后回到基辅的决策。希特勒在7月19日的33号训令还在讲以机动部队掩护侧翼、步兵部队向莫斯科推进,一看到乌曼战役吃了不少苏军,就想放弃继续中线的进攻、转而南进,本质上不是为了侧翼,而是三心二意、三分钟热度。这种思维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屡见不鲜,可以说是贯穿始终。决策本身倒说不上正确与否,反正再不正确最后都围歼了一个规模较大的方面军,再不济刷了人头嘛;但是不能说这个决策就是最正确的,也不能为了这个“最正确”而强加逻辑
最后吐槽一句,大多数人对架空的认知就是,按住敌人,敌不动我乱动。要这么分析啥仗不会顺着自己的心意打啊
你去问十个人法国战役时没有英吉利海峡拦着德军能否横扫英国?
其中九个人会告诉你:英国危矣
还有一个人会告诉你:这不可能
但就是没人告诉你英国能挡得住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