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相比于日本、美欧动画片,哪些中国动画可令人一看就知道具有中国特色(画风或人设)? 第1页

  

user avatar   dandol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我需要跟着 @老猫慢慢爬 先生的回答往后讲,建议先看他的回答:

在他的回答中,通过枚举法具体的展开了主要是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平面画风风格。

简单的说,就是尽管可能每个国家的不同作者的设计风格都有所不同,但是依然能找到某个共性,那就是:

美国的画风更倾向于在满足写实的前提下,突出部分身体动作进行夸张;
欧洲的画风更倾向于注重色彩与形状,而不注重线条的张力感;
而日本的画风,虽然也有很多模仿之作,但整体来看更倾向于建立在萌系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细腻画面的展开。

然后谈到中国的画风,猫先生举出了很多不同的作品,得到了一个我也很赞同的结论,现在中国动画片的画风更倾向于在模仿阶段,有不同阅读背景的创作者创作出各种不同模仿其他国家画风风格的作品。

如果我总结地不够准确,请猫先生进行指正。

那么建立在上述这些结论都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我想再就这个问题进行更进一步讨论,说说我的看法。


一、美国动画为什么会在满足写实的前提下,更突出部分身体动作的进行夸张呢?

二、日本动画为什么会有更倾向于建立在萌系元素的基础上进行细腻画面的展开呢?

三、中国动画片的画风除了模仿以外,还有没有别的标准可以让直接确定这就是中国动画呢?

为什么我不分析欧洲动画,因为我确实也是不懂怎么回答。

既然不知道,就不误人子弟。

而我下面的理解也都是推测居多,不一定是对的。

整体来说,将时间拉长来看,确定某个文明体的文艺作品的显而易见的设定不是那么容易的。但一旦确定,你就会觉得确实是独特的。我是学美学的,《美学原理》里谈审美范畴,最早学的是崇高和优美。书中说崇高是古希腊文化的代表,优美是古罗马文化的代表,然后从地理环境、时代思潮、生产力发展、战争影响等多方面讲述了为什么是这样。但是在《美学史》里谈某个文明的审美范畴,就没那么简单了,基本上会给这个国家或地区断代,某个时期是什么风格云云。

说回动画片,也是如此。真正能够影响确定是这样风格的因素,在我个人来看,应该主要是以下几个原因:

①文化传递。在漫画没有出现之前,该地区的文字写作或绘画创作的风格会影响该地区的特色。比如法国漫画大部分时候是用来讽刺皇室的,那么之后发展的法国动画就喜欢搞黑色幽默。

②大师奠基。某个具有时代性的大师,耗尽一生投身到这个行业里,奠定了某些共性特色。日本漫画当然绕不过去的就是手冢治虫了。

③群体影响。如果没有这样的大师,也有可能某个群体的人非常喜欢某个风格的作品,带动了某地的特色。比如我以前写的《大逃杀》系列作品,拉通这20年来看,早年创作大逃杀系列的人,后面还在创作该系列。某些漫画家也曾做过其他同系列漫画家的助手、编辑、导演、制片。

④媒介改变。当某项技术出现大面积改变时,就会带来对该行业特色的改变。比如美国动画受到互联网技术影响,然后出现了一段时间的迷幻效果视觉化。

⑤消费市场。在一个非常开放的市场里,消费者通过用钱投票的方式,选出了自己喜欢的风格设定。这在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时期是不同的,毕竟画的看懂成本要低于小说。当然还有改编问题,比如日本的ACG联动很广,小说、漫画、动画、游戏互改比较成熟,那么这些媒介之间的差异性就会不那么明显。但如果某个地区的互改不够成熟,那么这些媒介消费者就会用钱投票,投出差异。




一、关于美国动画的画风猜测。

我认为在让动画人物在身体姿态上更夸张的呈现上,美国动画中的Idle可能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

动作:要求一直摇摆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动画公司弗莱舍工作室就要求自己出品的动画中,如果没有随着剧情而必须要进行的动作,人物也还是必须要保持随时随地动起来而不能静止,至少需要保持上下摆的姿势,这就是Idle。

在游戏界,动画师将玩家不操作情况下的角色空闲状态动画叫作Idle动画。常玩横版格斗游戏的都知道,大多数横版格斗角色在无操作的空闲状态下都会进行上下摇摆的Idle动画,有些横版过关游戏也会采取这种动作的Idle动画。[1]

这种设计风格或许影响到了美国动画后续的动作,要动起来,让人物的行动矩块更多的填满某个画面成为了这些动画师的传统。

猫先生举了一个例子《猫和老鼠》。这是一个很好的Idle的例子。《猫和老鼠》可以说是大众级美国动画,几乎伴随电视文化的全面普及而经久不衰。

《猫和老鼠》首次出镜是1940年,威廉·汉纳和约瑟夫·巴贝拉创造,次年就被题名为奥斯卡最佳短片。1996年到2012年,由华纳兄弟接手之后,继续将这个组合发扬光大。

目前《猫和老鼠》部分剧集已经上线B站,从大量的画面观察可以看到,在《猫和老鼠》里非常喜欢强调追逐、对抗和冲突,汤姆和杰瑞不管画风怎么变(有更像真实的猫、有更三头身的猫、有更颓丧的猫、也有画风更深的猫),其Idle的基本逻辑都不会变。

不仅如此,还将汤姆和杰瑞进行了各种的变形,尤其是在进行剧烈动作之后。

比如:

这种动画风格影响了很多以动物为主的美国动画剧集,虽然这些主角不一定会像汤姆这样变形的很厉害。

比如 《瑜伽熊》(Yogi Bear)、《史酷比狗》(Scooby-Doo)、《兔八哥》(Bugs Bunny)、《啄木鸟伍迪》(Woody Woodpecker)等。甚至在《小马宝莉》(My Little Pony)里也能看到这种运动效果。

视觉:迷幻效果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主要是20世纪中期致幻药物在美国的流行,致幻药物带来的迷幻视觉性也在视觉上加强了ldle效果,在吉恩·代彻时期的《猫和老鼠》就已经有大量迷幻视觉特效了。

著名的社会学家·文学家赫胥黎都为之折服,早年他曾写了一部《美丽新世界》说迷幻药物是坏坏,但当他真的服用了LSD之后,觉得实在是太好了,于是写了《岛》和《众妙之门》夸迷幻药物简直就是人间珍品。[2]

20世纪中期,互联网(或赛博朋克)的缔造者们几乎也都是LSD爱好者们计算机评论家约翰·巴罗(John Perry Barlow)作为赛博空间(cyberspace)的使用者第一人,在其设置过程中就将其看作“迷幻剂实验”(巴罗本人就是数字技术神力的皈依者、神秘主义和LSD的长期践行者)。作为记者、评论员和信息源,他开始把他在怀俄明州潘代尔的个人经历、由迷幻剂引起的神秘主义体验、在WELL上的体验先与虚拟现实结合起来,而后再与计算机网络通信结合起来。[3]

迷幻药物作用与电影行业也是非常特别的,在《迷幻剂公路起飞指南》一文中就谈到,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文化产业全面陷入到迷幻药物的视觉效果中。[4]

好景不长(?),迷幻药物很快被美国方面认定为毒品。这种禁令也影响到美国的漫画行业,美国漫画审查机构(Comic Code Authority,即CCA)要求美国漫画作品里绝不能再出现任何有关毒品的描述,哪怕是设置为反派角色。

但是斯坦李站出来了:

1971年,斯坦•李应卫生部之邀,创作一个寓教于乐的蜘蛛侠故事,向青少年揭露毒品的危害。这个故事没能通过CCA的审查,因为漫画条例严禁提及毒品,不管是否出于反毒教育目的。但是斯坦•李决定无论如何都要照样推出它——哪怕不获批准。这个故事分三期刊登 在《Amazing Spider-man》的96-98期上,不带任何许可标志。结果天并没有塌下来,而且Marvel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家长、教育者和媒体都对这个故 事称赞有加。CCA不得不做出让步。几个月之后,当DC在《绿灯/绿箭》中更加强力的直面少年吸毒这一社会问题时,这一次,CCA批准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反英雄出现了,坏警察可以表现了,漫画逐渐从荒唐的架空 故事中摆脱了出来。读者们在欣赏更有深度的故事的同时,也越来越不满足于单纯的英雄人物。[5]

关于漫画的影响,下文或还会提及,这里暂时不展开。本处只是表达:致幻药物-毒品-嘻哈风格-垮掉的一代这一系列的社会变化,或许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失,但留下的视觉风格却能积累下来。

虽然后来美国全面禁止了对致幻药物的传播和使用,但这种迷幻视觉特效在一定程度上被保留了下来。观众可以在很多作品里看到踪迹,比如《变形金刚》、《飞哥和小佛》、《瑞克和莫蒂》、《马男波杰克》、《小马宝莉》。

尤其是《瑞克与莫蒂》,就是非常明显的迷幻视觉画面: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让美国动画的视觉变得更加夸张,猫先生说,美国动画特别喜欢放大身体的某个部位作为夸张的变化,这也是深受这种视觉效果的影响。

其实前段时间热播的《沙丘》,他的片尾演员表出来的时候,就有非常多的迷幻色差变化,这也从另一方面体现了香料与迷幻药物之间的关系。

声音:短促的情绪性叫声

按照我的推测,迷幻药物不仅体现在视觉效果上,还体现在声音上。服用迷幻药物会让人陷入身体上的癫狂,会随之手舞足蹈,也会发出一些没有信息密度的声音。

其实在中国魏晋时期也有这种现象。《世说新语》记载了很多文人墨客服用了五石散之后袒胸露乳放浪形骸的故事。

而嘻哈(Hip-Hop)文化,起源自美国,就很喜欢用短促的情绪性的叫声宣泄自己的感受。水王在《网络观察室》里的调侃虽然是偏见,但在声音的模仿上确实很接近。

我有个猜测,不一定对,美国动画里有一些看起来无意义的声音,也是来自于此。

上文谈到的《啄木鸟伍迪》里的伍迪,就会在敲树或走路的过程中,突然开始发出叫声,以一种坏笑的方式结束一个场景。

这种设定(发出声音)在很多以动物为主的美国动画里都有,《小马宝莉》中的萍琪派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我们可以认为这是一种声音层面的夸张。

当然声音不一定要来自喉咙,也可以来自其他地方,比如故意制造一些声音爆破的场景。

猫先生的回答里举了两个作品,一个是《加菲猫》,一个是《神探加杰特》,都是通过制造声音爆破的方式来吸引观众的注意。

前者是由没头脑欧迪(Odie)撞击画面之外的各种物体产生的。

后者是加杰特总是会出故障的机器坠落到地面而产生的。

结合了动作、视觉和声音的美国动画作品,尤其是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作品,就呈现出夸张的身体动作、随时会出现的声音响动,这就让我想起了《马达加斯的企鹅》。

写实:更接近身体结构的画面

前面几项可能会比较好的解释为什么会有夸张的变体,但并没有很好的解释猫先生提到的美国动画更写实的问题。

我猜测,这可能是因为美国的另一种的画风带来的影响。

按照 @动画学术趴 在谈《茶杯头》文章里所说,摇摆动作是东海岸(纽约)风格,于此相对的还应该有一个西海岸(迪士尼)风格。

我觉得,可能应该是以动物为主角的动画作品和以人为主角的动画作品带来的差异——其实还有一种,那就机甲机械效果的动画,那其实是太空歌剧和美苏冷战语境下出现的这些钢铁动画。

猫先生的例子说了很多有比较好的符合身体结构的作品,我还可以再追加一些例子,比如《火星鼠骑士》《战斗勇士》(The Centurions)《地球超人》。

顺便多句嘴,这个《地球超人》可以说是非常的政治正确,五大洲的所有人都是正面人物,性别比例恰当,没有刻板印象。

中国女性 姬伊(Gi) 如果画成这样,我觉得其实可以接受。

那么这种高度符合身体结构的画风怎么来的呢?

我猜测,应该受到美国漫画行业的影响。

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期间,美国人渴望强人出现帮助他们改变社会现状。漫画行业应运而生,可以说一开始美国漫画就是和超能人类相结合的。

下面我只是摘选《美国漫画发展史》文中部分的内容,但熟悉美国漫画的读者都有明显的感觉,人物越来越写实,身体结构越来越标准,在基本不会把主角定位到少年的前提下,人物年龄越来越小

这些超级英雄,可以说有7成都是成年人,2成是高中生,只有不到1成可能是少年——这可是与日本动画、漫画行业的主角年龄塑造相距甚远。毕竟小孩子都去看美国动画了,你塑造几个10岁小孩拯救世界,那么他最有可能出生于东京。

1938年,在《动作漫画》(Action Comics)创刊号上,一个穿着蓝色紧身衣、披着红披风的人问世了。他的胸前有着盾形的S标记,将一辆汽车高高举过头顶!这就是超人—— Superman,世界上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超级英雄。
1940年,蝙蝠侠多了一位少年助手罗宾(Robin)。他被称作Boy Wonder(神奇小子)。
除了潜水人之外,《Marvel Comics》第一期还推出了许多别的英雄:Human Torch(火焰人)、Ka-Zar、The Angel(天使)等等。
......
不久,新一代的绿灯侠(Green Lantern)也在《Showcase》上登场。他名叫哈尔•乔丹(Hal Jordan),是一名年轻英俊的试飞员,意志坚强,大胆无畏。
尼克•弗里(Nick Fury)是一个独眼的王牌特工,为于一个名为“S.H.I.E.L.D.”(一译神盾局)的政府组织工作。
Avengers初战的对手是洛基(Loki),北欧神话里的神祗。尽管这主要是雷神托尔(Thor)的敌人,但是蚁人(Ant Man)、黄蜂(Wasp)、铁人(Iron Man)、绿巨人(Hulk)等人都卷入了。

其实从漫画发展变化过程就能看出,当时(1930-1970)美国漫画主要是面对成年人的,美国动画主要是面向少年儿童的,于是就出现了漫画作品越来越成人化、写实化,动画作品越来越夸张化、动物化的差别——当然现在这样的差别在慢慢消除。

美国动画写实,成人身体化,很可能是受到美国基督教文化的影响——这是我武断猜测的。

在基督教中,神有完美的身体,绝对的正义,以及盖世神通——听起来很像超级英雄,对吧。美国漫画的早期超级英雄题材,应该有一方面也是受到了这样的宗教色彩而进行创立的。

超人的创作者舒斯特(Joe Shuster)表示,不少神话英雄都对其构思超人产生过影响,尤其是希腊神话的大力士海格力斯和《圣经》的犹太战士参孙。但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神话般的人物,超人并不生活在虚无缥缈的天庭和遥远的大陆,而是穿梭在现实的城市之中,对抗的是可怕的街头罪犯,由此切切实实地成为社会的保护者和民众的心灵慰藉。
超人的著名台词“为了真理、正义和美国道路,进行着无尽的战斗”彰显了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一位集结了无限力量的正义之人,承载着人们关于美好社会的期望。他的相貌英俊、行为果断、性格坚毅,彰显人性的光辉和英雄主义价值观,是绝对完美的偶像。可以说,超级英雄是美国制造的现代神话,也是社会大众的安慰剂,是新一代的“守护神”。
在外表上,超级英雄始终维持着社会精英的形象。一开始,超人的制服是创作者小时候观看马戏团表演时得到的灵感与希腊英雄式披风的混合,不具备明显的群体身份标示性。但在超人之后,几乎所有的超级英雄都穿上了紧身制服。制服成为了超级英雄最重要的形象标记。其作用不仅在于对人的视觉刺激并凸显出强大的身体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表达的是一种权威,身着制服的超级英雄寓意着他们正如军队、医生、警察、神父一样担负着某种社会身份和使命,值得尊敬和崇拜。[6]

也只有成年人(最好是中年人),成年男人——才能有完美的身材、代表美国道路的信念,穿上紧身衣之后还是有明显的轮廓,才是更接近神的人间体。

按照时间先后,应该是直到威廉马斯顿创造出神奇女侠(1941)之后,超级英雄里才开始出现代表性的女性角色;直到斯坦李创造出蜘蛛侠(1971)之后,超级英雄里才开始出现代表性的青少年英雄。(时间考证是否正确,欢迎指正)

讲到这里,其实关于美国的部分就可以结束了,但迪士尼风格并没有讲到——我对迪士尼动画不够熟悉,只能简单讲讲。

不过这并不影响结论,因为在迪士尼公主系列中,这些人物虽然看起来更圆润了,主要是因为动画画面色彩更明亮,观众视线更倾向于俯视(本来就是给小孩子看的)——但他们依然是写实的身体结构。

根据我的了解,迪士尼的动画作品发展史,主要是公主系列发展史;而公主系列发展史,又是多元文化和女权文化发展史。

在这个过程中,迪士尼公主故事的变迁与女性在社会环境中的表达始终一致。但与其说迪士尼懂你,不如说迪士尼不敢触怒你。而这种崛起的另一面则是消费社会下商业体对大众情绪的妥协与主动迎合。从漫威的英雄主义到公主群像的女性崛起,迪士尼说的故事总是能获得大多数人的赞同,他就像一个深谙社会脉搏的大众心理学家,永远在向观众们传达与普世价值观契合的故事。[7]
迪士尼公主故事大多取材自世界各地经典童话、民间传说:白雪公主与爱洛公主来自《格林兄弟童话集》,小美人鱼爱丽儿来自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为了充分发挥“迪士尼公主”这一符号的流行性价值,迪士尼在全球范围不断扩大其公主版图。除了几位著名的白人公主形象,迪士尼也创造了来自“阿拉伯传说”的茉莉公主,非裔公主蒂安娜,印第安公主宝嘉康蒂,中国公主花木兰以及来自大洋洲的波利尼西亚公主莫阿娜。遍布全球的“公主版图”以其所蕴含的多样化审美取向,进一步扩大了迪士尼公主系列的影响力,全球范围内更多族裔的女孩们,也都因此拥有了进入迪士尼公主绮梦的通行券。[8]

说到底公主形象还是另一种对神的复写,只不过不是超能力的复写,而是地位和尊重的复写。


二、关于日本动画的画风猜测。(中间插入欧洲动画画风)

其实日本动画的画风早就已经千奇百怪了,有时候看到这个作品,都会觉得很奇怪,这竟然也能算是日本动画吗?

比如最近比较火的《国王排名》,只看画风我还以为是欧洲动画。

但是作为动画制作方的Wit Stuido,它出过《进击的巨人》《鬼灯的冷彻》《薇薇 -萤石眼之歌》《海盗战记》这些作品一出,只是我的观感就觉得这肯定是日本出品。

知乎里有大量对日本动画的运镜、画风、剧情有相当深厚研究的知友,比如小兵器、王晗、王圣童、屋顶现视研、甚谁、叶佳桐、A兵者、被禁言的郭文放(他在全现在网站有更新)、Anitama(这个网站被关闭了),名单可以说长得很,我也常看他们写的文章,反正就是都写得比我好。

我一个研究美学的(不是研究动画、电影或美术,你们看我长期写ACG和影视类回答,会形成我对这方面有研究的错觉)人,其实很多对于动画画风的判断都未必准确,只能是班门弄斧。

我个人觉得,因为日本动画、漫画行业其实已经是全球顶尖了,所以只要钱给够,什么画风都可以做出来。我在看 @叶佳桐 的回答里,就提到“日漫现在已经占到法国的半壁江山”[9]了,欧洲动画、漫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讲道理护城河应该是很高的,但即便如此,也撬开了欧洲市场。

欧洲:以法国为主是精灵

我不懂欧洲动画的风格,不过叶佳桐老师写的其他回答里,是讲得比较清楚的,比如“画面精致、题材覆盖广泛”、深受国民喜爱的《丁丁历险记》《蓝精灵》等。讲道理,我看《丁丁》和《蓝精灵》硬是没找到共性的地方。

这里有一个法国动画为首的欧洲动画榜单,是别人的回答。我扫了一下这个榜单,我发现自己看过的欧洲动画只能说是少得可怜。

总共也就看过《我在伊朗长大》《小羊肖恩》《海洋之歌》《自杀专卖店》《丁丁历险记》《高卢勇士斗凯撒》这几部,当然其实上美厂也有做过一些欧洲动画,比如《大盗贼》(1989)就是改编自联邦德国的电影作品。

回想起看过的这些动画作品,我觉得可以用线条细致、题材先锋、黑色幽默来总结欧洲动画的风格——漫画看得更少,就不谈了。

如果要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精、灵。精指的是精致,灵指的是灵动。

人物光影叠加多层,线条感极强,法国动画似乎非常乐意随时用线条,不管是人脸绘制、服饰装扮,还是环境背景,而写实感就比较弱了。

这突然让我想起我几个游戏,我猜测应该也是欧洲风格的,《黎明杀机》(以及后来者《第五人格》)和G5 Entertainment出品的《神秘之城》。前面几个画风很欧洲,而我算是《神秘之城》的老玩家了,结果一翻游戏出品地,瑞典斯德哥尔摩,果然是欧洲。


知道是什么风格不难,但是知道为什么是这种风格不容易。

按照基特勒的说法,风格呈现由两方面影响,一是时代思潮,二是技术限制。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尼采早期的文章很长,后来变成了短句。有很多人说是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但是基特勒说,他是换了一个不同风格的打字机。所以媒介确实很容易影响内容的表达。

我不太懂欧洲动画的技术是怎样的,他们为什么采用这种媒介。我猜测可能是受到欧洲绘画技术的影响?小孔成像、透视关系,以及画师受到显贵(主要是皇室)的酬劳要求绘制得更华贵?所以,就逐渐影响到了这些欧洲动画电影作品的风格吗?

在1894年,汤马斯·爱迪生和威廉·迪金森(William Dickson)推出了一个Kinetoscope的改良版。它用了35毫米宽的塑基胶片,两边都有打孔,每一帧画面占据四个孔位的长度。胶片竖着跑过摄影机和观看机,帧速率是每秒16帧。然而基本的格式,最基础的技术标准一直在指导着这些新的技术设计,也就是电影的制作、发行、放映系统。影响至今,已是115年。以此跟电子游戏业的前40年发展作个比较:几十种电子计算机架构,七个世代的家用游戏机和相对应的控制技术革新,它们的计算处理能力、数据储存、显示分辨率、显色空间、声音性能各不相同。[10]

确实,比较一些著名的欧洲美术绘画,是能看出一定的联系。

《下棋者(The Chess Players)》,Northcote,约1830年

汉斯·荷尔拜因在16世纪初所画的题为《大使们》的欧洲古画

至于为什么黑色幽默、先锋思潮。我想这应该是法国大革命留下来的文化遗产吧。

漫画,似乎早年最常用在政治讽刺作品中,给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法国国王和梨

奥诺雷·杜米埃(Honoré Daumier),《过去,现在与未来》(The Past, the Present, the Future)局部,刊于《讽刺画报》(La Caricature),1834年1月9日,第349期。© gallica

在反对漫画审查这件事上,法国走得恐怕比日本和美国都要远得多。

“末了,如果你遵循逻辑,你也不免要对这只梨定罪,因为它和前一幅图相似。因此,对于一只梨,对于一块布里欧修面包,对于每一个能够或偶然或故意找出与国王些许相似的丑陋脑袋,你们都会判处它们的作者5年监禁和5000法郎罚款么?!承认吧,先生们,这可真是最奇特的新闻自由了。”
如果菲利庞就此打住,那么梨子事件就会成为讽刺漫画史上一个有趣的脚注,但是,从他新发明的表情包诞生之初,他就开始委托艺术家将其用于政治漫画。
它比之前所有的表情包都传播得更快,而且不仅仅出现在出版物上。因此,要想统计出接下来几年里出现在各个地方的所有“梨子”就成了不可能的事。“梨子”成功的因素之一很可能是它形状简单,连一个孩子都能画出来。事实上,如果我们相信菲利庞麾下的艺术家们的画作所述,许多孩子正是这么做的。[11]

我这里就摘选《19世纪“表情包”与图像审查:梨与国王》的部分内容,想展开看的可以直接点链接。从这件小事,以及法国大革命的几十年的反复上,我个人觉得,法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动画所呈现的先锋性和讽刺性的缘由应该就是此了。

可是这个理由似乎不能解释下面遇到的欧洲动画。

昨天在看B站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虽然看欧洲动画电影少,但是欧洲动画番剧还是不少。

比如《高米迪》(意大利)《瓢虫雷迪》(法国)《虚幻勇士》(法国)。

可能少儿动画都一个样?画面鲜艳、动作夸张、剧情简单——发生地多在学校

当然也可能我自己就是喜欢这一挂的,所以我看的作品也都是这种类型。


日本风格变化:照抄-工笔-萌系-百花

说回日本动画的风格,如果要说发展史的话,我觉得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最早应该就是照抄,美国动画、漫画作品被日本照抄的应该不在少数。[12]

然后一些日本的里程碑式的人物开始不断发展自己的民族性,比如手冢治虫、宫崎骏等大师,他们奠定某个时期的日本动画漫画的设计基石风格。

这个可以参考日本动漫编年史简单易懂的TV动画编年史这两个系列文章。下面两个链接只是这两个系列文章中的两篇,可以看作者发的系列文章。

屋顶现视研:作品考古 | 简单易懂的TV动画编年史 Part 1 (1958~1965)

我是斐儿:日本动漫编年史(四):多样的时代(1991—2005年)

如果还要说有什么,可以看动画魂-Anitama出品的《Q娃全明星风云录》(光之美少女的设计风格发展变化史) Q娃全明星风云录(最终回)

当然这个问题就越说越远了,说回萌系元素,就让人想起东浩纪批评的数据库消费的内容。

反正换皮、换头、换发型就是一个全新的角色了,至于为什么会这么画,我想可能是因为日式恋爱游戏里情念定型(Pathos Formel)的需要?这种需要影响了动画制作?

而到了Key作品或是Leaf作品里的表情变化,就仿佛日本少帧的静态动画一样,运用的只是将脸颊染红,亦或是嘴角微动的一种手法。这种表现之所以可以避免陷入人物表情的僵硬和失真,成功刻画出至今的更换表情图所未能描绘出的细微感情,正是在于它将对于人脸的描绘改为实行了这种“点阵单位上的变化”的界面。也就是说,跟情念定型论里“语根”的转换一样,樋上いたる没有按照以往的做法将“脸”这个描绘对象设定为头盖骨或表情的系统,而是重新设定为了一个由格子状的点阵网图所制御的平面。于是,她就成功地在这个平面上导入了一种“只要稍事调整点阵的位置,就能给人表情变化的感觉”的全新的真实性。[13]

昨天看了《辉夜大小姐第三季》的PV,直接没给我笑死,藤原千花的吐槽其实也是对日本动画行业萌系元素越来越泛滥的吐槽,虽然她完全不看自己。

这个部分就这么水过去了,写得短一点不会出错。


三、什么是国潮?什么是中国风元素?什么作品你一看就觉得是中国的?

谈其他国家地区的漫画、动画作品是容易的,谈自己却是难的。

当然我们也可以非常偷懒的说,中国动画多模仿,或者学成是非说“我们交趾国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

虽然但是,中国动画的发展确实在不断变化之中,我看了一下B站、腾讯动漫、爱奇艺、优酷最近更新的国创番剧,硬要找共性还真是不太容易。

但也不是完全不能找。

@罗罔极 老师在他的文章《罗罔极:关于哪吒,关于中国动画,我来说点反话》里就谈到一个问题:中国动画的血脉,其实几乎已经断绝了。

似乎非常的危言耸听,你可以完全不赞同他的文章,但他举的两个核心论点却颇有道理。

这里建议先看他的文章,然后再看我的解释。

一、中国动画人物的脸型越来越非中国化。
二、中国动画的叙事风格已经放弃了中国叙事的特点。[14]

在这篇文章下,我看到了很多互关知乎好友的热烈交流,有从各种不同角度去讨论的,但基本也没有反对他的这两个观点的。

脸型:天圆地方 温柔敦厚

关于脸型的问题,我基本赞同罗老师的说法,中国动画的儿童人物脸型特点应该是:通常都鼻尖朝下,脸型和五官敦厚而方圆

我再加一句,中国的成年人脸型,应该是:天圆地方、温柔敦厚。以这个标准去看中国动画,恐怕符合要求的就太少了。

猫先生也是基于此点判断中国动画处于模仿阶段的。

这样的判断也可能带来一些误区认识。比如,之前《虚幻勇士》在国内电视台上映的时候,我就以为是中国动画,因为那个脸型确实挺中国——虽然后面发现是换皮了法国的《Code Lyoko》1-2季,看了3-4季之后,感觉就变了,确实不是中国动画。

那么到底有没有符合这个标准的作品呢?罗老师在他的文章里贴了哪吒扮演者的图,让人想起是有的,那就是《哪吒传奇》。

按照这个标准,其实我们能找到很多相似的作品,包括之前《天书奇谭》里的蛋生,1986年出品的《葫芦娃》,再往前翻的《渔童》,之后的《人参王国》,还有另一个版本的《西游记》,当然还有《舒克与贝塔》。

这种中国动画人物的脸型,是民间自觉的吗?

恐怕不只是这样,官方层面也认为这个脸型是合适的。

准确的说这个脸型,其实就是年画娃娃

《中国梦》系列里的梦娃,北京奥运会的吉祥物,以及随之搭配的各种动画,都在表达一种脸型印象,我们当然可以认为一种别的刻板印象,但这是好的刻板印象。

《福娃:超时空任务》,注意里面的貔貅和龙爷爷,都是典型的中国人物脸型。

《福娃:五连环》,里面的五个角色,虽然都是不同颜色的着装,但也都是典型的天圆地方脸。

《福娃:奥运漫游记》里硬塞进来的卡酷精灵也是这个脸型。

我们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著名的半年番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里,越靠近当下的画风,喜羊羊和灰太狼的脸型越像横向的椭圆脸

比如2021年夏天更新的《决战次时代》,长大之后的喜羊羊与灰太狼,还有小灰灰等人,脸型越来越像年画娃娃。

《异国大营救》里的皓月和明日也是这个脸型。

其实我们会发现一件事,中国脸型在动物动画中,放到猫身上看起来更不违和。

比如《京剧猫》《虹猫蓝兔》《蓝猫淘气》《神探威威猫》《黑猫警长》《快乐星猫》。

肯定有朋友就要说了呀,是不是不长这样的,就不是中国人脸型了呢?

那到也未必。

但还是要援引罗罔极老师说的话,在《魔童降世》中,只有哪吒是一个标准的中国儿童脸型,他的父亲李靖被软件智能识别之后,判断为是北欧人。而母亲殷夫人,电脑识别出来更像南欧美女。

而在《哪吒重生》里,观众也很容易分辨感觉李云祥和敖丙非常像周震南大战吴亦凡,而这两位都是标准的韩式脸。

猫先生在他的回答里也有非常多的距离,虽然不能一概而论说是白人,但是明显更接近青年动画而不是少年动画中塑造的中国人形象,确实脸型越来越韩式范儿了,《灵笼》就是一个很接近的动画例子。

就像其他国家的动画作品里,人物脸型都可以千变万化一样,中国动画里的人物脸型也可以想怎么画都可以。

装扮:京剧为主,勾勒国画

一眼就能认为是中国动画设定的,其实就是以京剧为主,以勾勒国画为辅的风格。

京剧(其实是中国戏剧)就不用多提了,京剧的脸谱、身段、着色、动作,都可以让人直接认为是带有中国风格。

《新红楼梦》电视剧与《87版》相比再难看,你也会认为这就是中国风格,毫无差池。

围绕着这些因素生成的各种动画作品,比如《大鱼海棠》,虽然京剧脸谱出现的不多,但肯定是中国风格——至于叙事是不是姑且不提。

至于原因倒是不用多提,由传统文化元素组成的对比度极强的丰富的配色,带来高识别性的视觉感官。

受到京剧脸影响最大的,其实是孙悟空。

《西游记》《美猴王》这些就不说了,如果要讨论神话题材视觉元素的京剧化,整个《西游记》肯定是逃不掉的。

另外,还有一种完全没有高明度配色,但是一看就知道是中国风的作品,那就是中国国画技术

最典型的,就是《山水情》。

我在有关《天书奇谭》的回答中详细分析过,可以看这个回答:

在《天书奇谭》里写意方式主要着力于山水自然风景,以云梦山和白云洞为主体的山、林、水、云等渲染出的中国水墨画风格,是美学中典型的“同自然之妙有”与“身即山川而取之”。中国山水画的重点体现在“远”上,即郭熙在《林泉高致》里谈到的“山有三远”。

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意思是,从上下、前后、远近三个视觉方向上都失去了纵深,而是经由更平面的色泽明晦改变的方式将更大的世界囊罗其中。所以《天书奇谭》里我们看到的植物、山川都没有立体旋转结构,却不觉得突兀。比较明显的场景是,蛋生背着一捆白纸绕着山川向上行走,已经成为“三远”云梦山并没有因为镜头的跟随而变换,相反蛋生消失在山峦背后,又出现在山涧。

渲染写意的山水风格,体现在转场上也是如此。在作品里,我们能在多处看到静态画面随着色调的变化,而进行了过场,不管是云梦山外的香炉还是雨后天晴的乡间。外国作品的过场切换则不太一样,多采用动作蒙太奇的手法,在相似动作或结构上进行衔接,又或者是以镜头转移或报幕方式进行切换。不过,过度的写意也会带来一定的问题,依然还是“失去纵深”。如果仔细看《天书奇谭》中的山水、房屋、器物布置,就会发现这些背景很少出现其他镜头视角,在视觉上只存在一个普通视角,手绘动画的特点没有被完全展现。

所以我说,外国制作的电影《降临》里,七肢桶人的语言,是由一个个水墨般的圆圈组成,虽然全是外国出品,但你能说这不是中国风格吗?

那么,按照这个思路,请问《降世神通》里的气宗算不算中国风格?

当然算,虽然整个故事里根本没有出现中国人。

你这一明一暗,其实就是中国动物为主的动画形象的代表,孙悟空和熊猫。

还有另一个动画元素,也属于中国,那就是中国龙。

元素:神话、玄幻、修真、武侠、

说起中国元素,尤其是现代中国元素,当然是武侠和玄幻为主。往古代一点说,就是神话和修真为主。

先说神话,我有一个讲《山海经》的回答,

具体就不展开了,可以看那个回答。

里面随之谈到了《易经》。谈到《易经》当然就会谈到更多更丰富的神话元素,这个一时打不住头,就不说了。

这些神话元素主要体现在中国文化的底色上,当然这些神话哪个都是可以用的,我们也基本可以准确判断什么是中国动画,什么不是。

比如《封神榜传奇》我就不认为他是中国动画,看起来就像一个粗劣版的日本动画。

而说到武侠,还真得感谢上个世纪中期,以金庸、古龙、梁羽生等人为代表的武侠创作者们创作的精彩纷呈的武侠故事。

关于武侠,可以去看知乎武侠圆桌里的各位大佬的回答,我回答得不好,别看我的。

这些武侠故事,除了自创招式、门派以外,还将中国文学融入其中。各种招式的名字起源,拥有丰富的文学意境。这些门派所在的地方,山水风土人情,结合当地民族特色进行深挖。

在我的印象里,李亚鹏版的《笑傲江湖》青城派余沧海的身段就和川剧以及变脸有非常好的联动。

我第一次看的时候,觉得好巧妙呀。

动画里也会有将武侠元素和地方风情元素结合的作品,永远的眼泪《中华小子》。


而和武侠、玄幻、神话风格有关的漫画,形成了另一个一看就知道确实是中国的风格。

那就是画风凌厉、线条尖锐、人物粗犷的港漫

知名动漫评论账号 @阿正 在他的文章《谁说港漫无经典?这六部经典港漫能让你无味无穷》里,配了很多港漫的图,这其实典型的香港武打、警匪、神话等结合的风格[15]

可以说是硬核青年漫画风格了。

你说它是不是中国风,一看就是嘛。

当然现在这种非常硬朗的港漫风格市场未必有之前那么好,但是还是留下了非常重要代表中国风的元素,武打。

不过我还是不认为《成龙历险记》是中国动画,画风还是比较篇少年美国风格。

上面这些元素结合的比较好的,应该是动画《京剧猫》。

叙事:中国叙事学

最后,还是来谈谈叙事吧。

即便你套上了中国元素、中国风情、中国地理,但是叙事走向画出来的是什么呢?

不管是罗罔极还是另一个猫先生,都在说一个问题,那就是你看画风好像很中国,但是看剧情就不那么中国,内核还是美国故事或日本故事。

他就谈到《魔童降世》的核心,还是一个迷茫之后认识自我的美式英雄故事。确实如此。

《熊出没》的核心不就是美式合家欢动画吗?确实如此。

你说《功夫熊猫》有那么多东方元素,但它是中华故事吗?

《中华小当家》里,只看叙事方式,觉得更像一个日本故事多一些,还是中国故事多一些呢?

还是说这个叙事其实是普世的,不存在特别的区分呢?

然后他举了一个例,动画《山水情》,说这才是中国叙事。

我赞同罗罔极老师,我觉得叙事还真不一定是普世的。

汉学家浦安迪有一本书,叫做《中国叙事学》,里面谈到了他认为的中国叙事学,写的非常复杂:

汉学家浦安迪将他所习得的中国叙事学称之为二元补衬(complementary bipolarity)和多项周旋(multiple periodicity)的观念,讨论的是“绵延交替”和“反复循环”的情节所反映的阴阳五行概念是如何最终构成中国小说的生长变化的模型。二元补衬指的是中国文化里的“盈虚”“涨退”等概念的对立,多项周旋指的是各种源自于四时循环顺序的现象,如何能推演成五、十二、六十四等多项平方书目的演化模式。沿用这种传统,西方人才得以揭示中国长篇小说的结构背后所潜在的理论层次。[16]



这其实是中国文学创作和画论的结合产物。

中国画论和诗论的观点是相通的(尤其是与西方理论内部关系来看,西方理论更强调多角度、多门派的分析),那么文学论呢?自然也是相通的。

可是文学论将如何体现写意、工笔呢?

在话本小说中,这种做法叫做那碾与照应。那碾指的是在相对短的戏曲作品里,体现为由一个叙述单元松散地转向其他叙述单元,照应则指的是是在相对较长的小说文本里,不同叙述单元的相互转移。即金圣叹所说的“因文生事”,如果只是看部分情节,很难看出不同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仿佛他们是“无中生有”的(缺乏叙事文本自身发展的因果逻辑),但如果从整体上看,这些叙述单元之间缀段而成的关系是基于结构上的、形式上的、对称上的、留白上的。这就是事与事之间的交叠(the overlapping of events)或事隙(the interstitial space between events)。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像《山水情》那样的作品才是中国动画叙事风格的缘由。

那么其实《中国唱诗班》系列的很多作品都是这样,多留白,多开放,重在地图(地理)而不是叙事上。

用西方叙事的说法,那就是长程相关性和分形叙事度较高

《红楼梦》的叙事中,就有评语说是:草蛇灰线、敷衍千里

文学叙事多需要作为“伏笔”和“照应”和“隐喻”三种进行,当然还有各色标题、结构、里面出现的诗词歌赋,似乎是随手谈及的玩笑话,都是这样进行的。

举个例子:

第十七到十八回,元春在“荣国府归省庆元宵”一节中点了《豪宴》、《乞巧》、《仙缘》和《离魂》共四出戏。己卯本有批语道:“所点之戏剧伏四事,乃通部书之大过节、大关键”,分别伏下了“贾家之败”、“元妃之死”、“甄宝玉送玉”及“黛玉死”四件后文中的大事。[17]

而对于漫画或动画来说,在画面细节上也需要非常注意,力求无一处是闲笔,无一处不照应,无一处不隐喻,无一处不对比。

说个比较简单的,西修的作品《入间同学入魔了》里对普尔森·索伊的描述就是如此。

当然入间同学这个还是太简单,叙事性强的作品还要更复杂一些才行。

另外要说弱剧情、强画面的中国漫画动画也不是没有,比如《猫与萤火虫》《三毛流浪记》之类,就是如此。

也有一些作品,看起来画面和中国动画一点关系都没有,但叙事用的是中国叙事法。

比如导演张策的《广场宇宙》系列,刘大鹅、董二花、曹玲等人的广场舞的故事。

还有《少年正义联盟》(主要是第一季),画风非常之美国,但是叙事用的是中国叙事。——和《超凡蜘蛛侠》动画剧集做对比就能看出差别来。

这是走一个极端,就是将叙事的分形叙事做到极致。

还有另一个极端,就是在叙事之外呈现整体感。

在漫画艺术鉴赏的漫画《理解漫画》中将时间、动作、对象、场景、视角和无关联六个作为元素,画表比较:

作者Scott谈到的“留白”就是这样的:

这样完全间隔的艺术的作品,在日本漫画里多吗?

热门的漫画和动画作品其实不多,这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观众的口味,但我们需要正本清源的是,这种所谓的东方即日本的思想是不正确的,阴阳补形、二元补衬、留白调和,出自中国

全文完。

参考文献

参考

  1. ^动画学术趴 全球玩家翘首以待的《茶杯头》背后,灵感来源也有国人动画  https://www.sohu.com/a/195761100_628730
  2. ^颜峻:大麻政治与狂喜的一代-电影中的迷幻文化 http://ent.sina.com.cn/r/m/2005-01-26/1419641175.html
  3. ^ (美)特纳《数字乌托邦:从反主流文化到赛博文化》电子工业出版社.2013.5 P170.
  4. ^迷幻剂公路起飞指南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63171621/
  5. ^美国漫画发展史 https://www.douban.com/note/542405271/
  6. ^从超级英雄到反英雄:告别美国信条的英雄时代 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E0VJT4N6000187UE.html#
  7. ^迪士尼公主发展史,也是一部金刚心少女进击史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234786.html
  8. ^“公主系列”:迪士尼的多元文化与符号重建 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319343.html
  9. ^日漫在法国的市场占比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6924264/answer/2226889551
  10. ^译介 | 为什么游戏不是崇高艺术:为罗杰•艾伯特申辩 https://www.gcores.com/articles/97362
  11. ^19世纪“表情包”与图像审查:梨与国王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E5MTUwNQ==&mid=2650504141&idx=1&sn=b08a4307c55d05075c756f44282d90ea&chksm=886e77f3bf19fee59aaf29671e34347329629a7385b9bf531872bef515634f7d5f39f7750772&mpshare=1&scene=24&srcid=&sharer_sharetime=1592359632874&sharer_shareid=5af0593d59ff3973accc6481759c6801&key=e6152aaf211ea824509d3d8e6ab3a4fe6327a601d9d5617f6d7b992caf8eb96d93c5d4021d377f568d6e7945fcaf366b645f99428ab2fd2c8c733ae5b26734080bfbf58b1830ae69da68ea3aa555e882&ascene=14&uin=ODQwMDkxNTAx&devicetype=Windows+10+x64&version=62090070&lang=zh_CN&exportkey=A4hs2pL2hiimzwfgRE8iNuI%3D&pass_ticket=AezwVHsqhMqyN0xpFPpZWX7xshzX6F%2BOJWu%2B3XmbRJ%2FC2wG%2FW7vrhdBXGG6HZ0%2FQ
  12. ^一段你不知道的日本“抄袭史”,原来抄袭大国是你们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1199844
  13. ^动画考察23 透过“情念定型,奇迹和人偶”看Key社《AIR》和《Kanon》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168045
  14. ^关于哪吒,关于中国动画,我来说点反话 https://zhuanlan.zhihu.com/p/79683689
  15. ^谁说港漫无经典?这六部经典港漫能让你无味无穷 https://zhuanlan.zhihu.com/p/35024819
  16. ^ 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98.
  17. ^《红楼梦》中的“草蛇灰线”析论  https://www.sohu.com/a/126299276_484808

user avatar   laomaomanmanp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相关话题

  想给男朋友送个高达做生日礼物,麻烦问一下各位大神该怎么选择。? 
  国人画师黄成希负责的《博人传:火影忍者新时代》第 65 话,在制作水平上带来了多大的提升? 
  如何看待《头文字D》的续作《MF Ghost》2023年动画化? 
  如何评价《辉夜大小姐想让我告白》第三集 ED? 
  LoveLive!里,μ's的九人是否形成了各自的山头?这种小集团之间是否出现内斗?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有哪些曾经很火,现在却成了时代的眼泪的动漫作品、动漫人物? 
  如何看待《秦时明月之沧海横流》第五集? 
  如果先审后播会不会让很多只看日漫的人选择去看国漫? 
  哪部作品的出现标志着国产漫画/动画的崛起?在你心中「崛起」需要达到什么标准? 
  为什么有些特摄厨特别抗拒把特摄片分类为动画? 

前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朱温?他真的是一个残暴到玩弄张全义一家的淫魔?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法学生必知的网站?





© 2024-06-2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