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2年国民消费会复苏还是持续低迷? 第2页

                    

user avatar   shan-he-cao-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对开放的基本都是核酸利益集团,疫苗利益集团,隔离酒店利益集团。

有一个鄙视链,叫做卖核酸的看不起卖新冠疫苗的,卖新冠疫苗的看不起中国烟草,中国烟草看不起其他等等公司。

还有一句玩笑话是,给毒贩子普及一下核酸的利益分配,基本就没人贩毒了,禁毒工作完美完成。

补充一句:现在连钢筋出厂都要做核酸,这利益集团够不够强

最近听到一个笑话:

记者采访乌克兰基辅动物园管理员:“为什么俄罗斯军队包围动物园20多天了一直进不来?”

管理员回答:“他们没有48小时核酸报告,现在正被我们拦在外面准备统一做全员核酸?”

记者问;“全员核酸做几次?”

管理员回答:“那得看防疫爱好者想赚多少钱!”


user avatar   shaobai-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会持续低迷。

记得在2019年时,当年在网上看到一句话:“现在的经济很差,却会是未来十年中最好的一年。”当时我是不信的,现在结合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不由感慨:

1、实体店铺大量关门。今年2月,苏州再次爆发疫情,做完几轮核酸,周末走在最繁华的观前街一带,大量店铺关门或转租。在2019年,这里几乎每个奶茶店或小吃店,都是要排队的。

2、求职难度明显增高。这段时间刚好在换工作,现在虽已找到,但也明显能感受到就业市场的萧条。所投简历回复十之一二,面试完提个高一点的待遇,立马就没有了下文。一个普通的岗位,都是几十个人在争抢。

3、各类大厂纷纷裁员。我先前在顺丰,地区也是在砍三线人员,紧缩编制;分点部的达成倍数也调整了。朋友告诉我,网传阿里和腾讯这些大厂裁员是真的,深感大厂都在裁员了,本就生存困难的中小企业自不必说。

4、断供人数持续增加。以我的一位前同事为例,先前在教培行业,每个月有两万的收入,每个月房贷一万三;后来教培行业遭遇寒冬,现在好歹是找到工作了,工资砍半,还贷压力巨大。类似的例子很多,他们拿什么去消费?敢消费吗?

5、许多行业失去收入。这点主要受疫情影响,比如驾校,从二月初到现在,已经取消了考试与培训。比如旅游相关的行业,苏州这座旅游名城,许多景点都已封锁,没有游客往来,一分不少的店租与工资,得逼倒多少小老板。

6、地产夜壶又被拧起。楼市任何被松绑的讯息,都可以视为经济糟透了的信号。至少苏州这边,利率现在仅为4.7左右,各种房贷自媒体天天鼓吹,成交量也确实在增长,但只要还是限价,一切都是徒劳。

先写这么多吧,总而言之,若是说先前对经济前景的悲观,仅仅是在网上的讨论与揶揄,当下经济的低迷乃至于萧条,是与生活息息相关、肉眼可见的。疫情没结束、房产税没出来之前,还会更糟,尽可能多存钱吧,这次是真的寒冬。


user avatar   1123-30-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反正我个人不太乐观。

1,楼下的超市,每天营业额不到200元,每天的电费及租金支出700元;

(疫情影响,村子正门关闭,每天也没几个人路过)

2,楼下服装店的女老板终于关店门躺平了,她告诉我,给员工结完工资后,微信余额不到100块,目前就靠花呗度日,借呗已经用光,还有6月份即将到期的银行贷款;

3,前几天劳动仲裁终于有消息了,去了之后才发现,该公司拖欠工资人数达数十人之多,最多拖欠8个月工资,最低拖欠1000块钱的工资,我也不奢望补交社保这块了,我觉得工资拿到手都悬;

4,周围失业的人感觉越来越多了,我目前也属于灵活就业人员,按天领取报酬,前几天气温上升想从网上买七件T恤(省事,好洗,30元一件),在某东和某猫上对比了几次最终选择放弃,去年的还能穿,先凑合穿吧。

5,卖肉夹馍的老头恨不得拿个大喇叭喊,可是五天的营业额还是不到两百块钱,水果摊老板愁眉苦脸,今年这生意太难了,再这么下去得饿死……

6,我身边的一个朋友的房贷马上要逾期了,用他的话说,先顾嘴吧。最近四处想办法打听到处找人想出手,急得嘴角都起泡了……

据我的观察,除去一小部分富贵闲人,普通人手里都没钱了,而今再上疫情影响,想挣钱都找不到好途径,别说996,007,现在好多人工作都找不到,再加上房贷、车贷,孩子奶粉钱,等等支出,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瓣花。好多人的口头禅都成了凑合活着就行。

就像一条快要干涸的河流,大家都使劲往淤泥里钻,能多撑一天算一天,毕竟龙王爷之前反复强调过了,虽然东海里还有点水,但也不能搞劫富济贫,更不能搞养懒汉的福利社会。

大家还是能省就省点吧,咱这种小门小户可跟大户人家比不了,今天少吃一口,明天也许就能救条命呢。


user avatar   lina123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有一千套房子,你会分1套给没房的人吗?

你有10个亿,你会拿出1亿分给穷逼吗?


怎么可能!这可都是凭本事挣来的!


user avatar   da-shu-yu-mo-gu-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1-2月经济数据全面超预期,同时市场预期的MLF降息也落空,两者综合的结果是市场对于后续政策发力预期的进一步下修。但另一方面,纠偏后的经济修复以及价格因素的支撑也在变强,数据逐渐向好在“情理之中”。国泰君安认为政策发力依然有确定性,一方面本轮疫情扰动持续另一方面就业压力仍然存在,全年稳增长发力两波走。

生产:数据强劲,分项普遍向好。1-2月生产同比升至7.6%,明显强于市场预期,我们考虑两种剔除基数效应的方式,第一种是与19年1-2月做三年平均,第二种是考察环比,剔除基数仍然很强。从行业角度来看,下游消费品普遍回暖,中游高耗能产业仍受压制。从产品角度来看,多数产品回落,能源类和消费品表现相对较好。

投资:制造业边际走弱,房地产超预期回暖,基建大幅反弹。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2.2%%,基数贡献7个点左右;制造业增速20.9%,基数贡献16.5%;地产增速3.7%,基数贡献-2.6%;基建增速8.6%,基数贡献6.3%。制造业投资在低基数影响下同比高增,但环比明显弱于季节性,各行业景气度回落,仅建筑制造链条回升;房地产投资超预期上行,环比强于季节性,价格因素难以解释,主因可能是净复工面积大幅增加及统计节奏与实际开发活动错位,历史上地产投资下行压力较大时期也曾出现类似现象;基建投资大幅反弹,稳增长发力初见成效,电热水、交通水利工程是主要拉动项,与我们前期预判的老基建抓手方向基本一致。

社零:基数有扰动,企稳尚早。1-2月社零同比6.7%,基数贡献约2.4%环比动能来看,1~2月的环比增速为-9.9%,低于季节性-8.3%,消费实质在进一步走弱,一是由于疫情对中低收入群体再度产生冲击,二是经济预期转弱对高收入群体消费产生制约。往后看,在疫情加剧、防控趋严的背景下,3月的消费数据大概率进一步回落甚至转入负值区间

若3月数据延续12月走势,全年GDP会到多少?假设3月工业生产情况与12月持平,服务业小幅走弱,那么生产法估算的GDP可能会达到5%以上,甚至5.2%。若延续此前我们对于全年环比动能的假设,那么22年Q1调高后,全年经济增速会变为5.5%(四个季度分别为5.2%、4.9%、6.2%、5.8%),恰好能够完成全年经济增速目标。但依据高频“体感”来看,排除统计节奏和价格因素后,全年经济可能在5%左右。

经济见底了吗?可能还没有。其一,数据内部结构可能存在隐忧。生产与发电量、用电量不完全匹配,排除节奏后的季调环比与PMI生产端扩张放缓反而比较一致。其二,宏观与微观数据存在一些不一致。如地产、基建强,水泥生产弱;30大中城市、居民中长期贷款明显弱于全国商品房销售;工业增加值强于主要产品产量以及高频生产数据。其三,宏观数据与金融数据表现不完全吻合。社融同比多增主要来自政府债和企业债,而企业、居民中长期贷款大幅少增,表明企业融资需求和居民消费、购房需求都处在偏弱的状态。最后,当前的就业环境可能并不乐观。若经济读数如果不能转化成就业向好,稳增长政策还需继续发力,最终实现投资发力就业改善消费提升内循环不断畅通的经济正向循环。

眼前确定性的亮点在于高技术产业表现持续强劲高技术行业无论从生产还是投资,表现都明显强于工业部门整体12月专用设备、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等高技术行业投资均在30%以上。

精选最新宏观策略研报,汇集投研智慧,提供领先市场观点和投研思路,为读者构建投资知识树。


user avatar   sywx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面积

阶级固化,教医住三座大山,35岁魔咒,天量债务,财务成本。

大宗商品翻倍涨,消费总金额不动。

消费数量跌了一半。

======================================

那么有没有挣钱的机会?

有。

卖奢侈品、卖临期食品、卖大折扣廉价品,2元店。


user avatar   xuanj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持续低迷了。

经济学上面的需求,是指的有效需求,这就包含两层含义:第一,要有消费的意愿;第二,要有消费的能力。

而现在为什么中国的内需萎靡,消费迟迟不能复苏呢?看看现状就知道了。因为,有消费意愿的中下层平民没有钱也就没有消费能力;而有消费能力的上层和顶层他们的消费需求有限——毕竟射雕英雄传说得很明白了,你就算占有天下,也只能睡一张床,吃一桌饭。

越是有钱的人,相对的消费倾向越低,一个月入十万的人不可能把十万块都消费了,其中一半以上是储蓄起来做了投资理财或者投资买房;而一个月入五千的人则极大概率是一个月光族,因为他想不月光也不可能。而且越是有钱的人,越是喜欢消费奢侈品,而我们知道,奢侈品绝大部分都是进口的,钱都被外国人赚走了。

疫情这两年,一方面是大面积的底层中小微经济体破产倒闭,中下层老百姓的收入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中国的亿万富翁数量已经超过了美国,位居世界第一,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增速屡屡创造奇迹。官方还丧事喜办,给这种现象起了一个名字:K型复苏。

可以说,问题的症结已经是和尚头顶的虱子——就那么明摆着,但就是解决不了。

现代社会,经济的动力源泉就是需求,而需求的扩大关键在于解决分配。贫富差距越大,则需求相对就越萎靡。看数据,好像每年居民收入都在增加,但是平均数的增加只是假象,就我这种穷逼和马云马化腾他们平均一下那也是身家亿万了,统计数据还是要看中位数。2020年全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27540,2021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9975元(平均数是35128)。2021年底人口统计是14.1亿人,换句话说,如果都按照中位数的消费水平,全国人的消费总需求就是42.3万亿人民币;但是如果按照平均数来计算,那么全国人的消费总需求就是49.35万亿人民币。这相差的7万亿数字,就来自于贫富差距导致的中位数和平均数的差额。

我们不可能做到让中位数等于平均数,因为这就意味着收入绝对平均,这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我们是可以大幅度缩小这个数字的。通过税收福利等方式调节收入,我们可以把有钱人手里拿来投资买奢侈品的钱给穷人消费,这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整体需求,就算的温和一点,我们把中位数提高2836块,也就是提高中下层10%(大约4万亿)的消费能力。

另外,考虑到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据GDP的比重也过低,同样将其比例提高10%的话,可以再额外提供10%的消费能力。

假如我们花十年时间来逐步实现上面说的两条,那么10年可以多释放20%消费能力。现在中国是出于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状态,制约我们经济扩张的是消费能力。消费能力的快速增长,会提供更大的市场,更多的利润,这就会拉动生产能力的增长,出现更多的企业和小微经济体。而更多的企业也会雇用更多的员工,提供更多的工资,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收入和消费能力,这是一个不断正向循环的过程。按照2021年114.37万亿的GDP来计算,10年累计可以多拉动30~35万亿的GDP增长,换句话说,假如未来十年原本GDP预计每年平均增长6%,那么采取这些措施之后,每年可以多拉高GDP增长 1.6~1.7%;如果未来十年的GDP潜在增速更低,比如说5%,那么拉动效果会更好,大概是2%。

可惜,以上措施,都是我在做梦。

以当代中国的现状,既不可能出现贫富差距的减少,也不可能出现政府银行企业向劳动者让利以提高劳动收入,只有老路和旧路可以走。而老路和旧路,就意味着贫富继续拉大,居民收入继续萎靡,消费继续低迷。官老爷们可以把钱扔到基建和房地产上,也可以压低国内工资以对外出口廉价商品,但是绝不可能放弃苦一苦百姓的政策。


user avatar   hong-ying-38-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复苏?凭啥给你复苏?

面对问题我们采取什么措施了吗?

管事的什么关键性的举措都没有做光想着天上掉馅饼;无关痛痒的小修小补倒是喊得震天响,但凡用当初涨价去库存的魄力来改革,民众也不会对未来这么悲观和没有安全感。

看看别人的力度和成功经验,人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措施包括:

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下令令银行休业整顿,逐步恢复银行的信用,并放弃金本位制,使美元贬值以刺激出口;

2、复兴工业或称对工业的调整(中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与蓝鹰运动来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根据《全国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以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缓和阶级矛盾)。

3、调整农业政策:给减耕减产的农户发放经济补贴(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4、推行“以工代赈”(最重要的一条措施);

5、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6、政府还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通过了《社会保障法》,使退休工人可以得到养老金和保险,失业者可以得到保险金,子女年幼的母亲、残疾人可以得到补助。

7、建立急救救济署,为人民发放救济金。


user avatar   wu-can-rou-guan-t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评论区不是本人关闭的。



user avatar   jian-dan-de-dian-nao-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关门,别扩大,留小口。资金配置资产避险。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 2021 年 7 月份中国经济数据全面不及市场预期? 
  如果你是《西虹市首富》男主角,你将怎么样在一个月内花光十亿? 
  你认为首次买房都应该做好哪些方面的准备? 
  消费降级是否正在发生,年轻人的购买力真的下降了吗? 
  花呗回应下调部分年轻用户额度至三千元以下 ,称「倡导合理消费」,你的额度还剩多少?对你的影响大吗? 
  如何看待头部网红直播带货并不一定是最低价? 
  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否会带来炫耀性消费的减少? 
  日本政府每次给国民发钱都包括在日留学生,是不是想用金钱收买人心? 
  你的年度总结:2016什么值得买? 
  如何看待元气森林创始人称「没有好产品靠炒出来,中国做消费要一点闲心」? 

前一个讨论
对于俄乌战争,你愿意站俄罗斯,还是愿意站乌克兰?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每年315曝光的问题都不提前公布?这不是让消费者继续买单?





© 2024-06-2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