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学了又感觉没学。? 第1页

  

user avatar   jupingxiaowangzi 网友的相关建议: 
      

知识改变命运,从小就信奉这句话。

早些年对这句话的理解,关注点在上大学的重要性,大学文凭是改变命运的敲门砖;毕业后,踏入社会,发现所谓985、211的文凭,乃至海外留学身份,也只是个顶基础的个人背书,真正改变命运的知识,是你的习惯,是决定你行为的思维方式,是你在学习生涯中不断拓宽的眼界,是你的信息攫取能力......

但也有非常多的人,读了很多书,依旧没能改变命运?并非是知识不灵了,只是有些人掉落到了“假知识”的陷阱。

假知识,我生造出来的概念,想借这个概念,阐述一种认知偏差。我理解的真知识,是指能让你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更多幸福感的实用知识。而假知识,则是让你以为你能赚到更多钱,或者攫取到更多幸福感,然而实际上并没有的虚假知识。

假知识非常具有迷惑性,大多数人掉入陷阱而不自知。但身陷“假知识”这一认知陷阱,还是有迹可循的。我列举了7种症状,请读者朋友们自己印证下,是否有被“假知识”迷惑住。

a.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b.还在强调记忆力

c.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d.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e.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f.只输入不输出

g.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1.在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虚假“饱腹感”

互联网让信息获取成本骤减,但这并不等同于,你的阅读量也随之提升。不少人有资料囤积癖,只收藏不阅读,不是在读书过程中获得知识饱腹感,而是仅仅去书店买了心仪的书本,在知乎收藏了高赞回答,再走马观花地大概浏览一遍,就算画饼充饥了。你一让他合上书本,关闭网络,再问其今天获得了什么,可能一句都说不出......

我也经历过只收藏不阅读阶段,深知资料囤积过程中获得的虚假成就感,对个人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也深知不过脑的机械阅读,知识习得效率,极其低下。

2.还在强调记忆力

这个时代有个伟大的发明:搜索引擎。但很诡异的,网络上,依旧有很多伸手党,百度一下就知道的答案,还要浪费别人的时间去咨询。我想归根到底,是有些人的思维还活在原始社会,当时信息的获取成本极高,通过人脑记忆事物,效率反而是高的,但在有搜索引擎的今天,还依靠蛮力来记忆,是极其落后的方式。人脑应该用来想事,而不是记事。

3.完全仰仗搜索,不编织知识篮子

另外一个极端是,完全仰仗搜索引擎,什么信息,都想临时去网上寻找。但你要意识到,存储在互联网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都完全无法比拟的。我的做法是,看到有价值的文章,及时存储下来,而非指望着以后还会有相见之日,这么做,我可能会把整个事情都忘记。

所以,我建立了自己的笔记系统,一个个性化的资料库,我将其命名为“知识篮子”。我是个广告人,我平时就会有意识地去“偷”各类文学作品中的洞察,比如我最近看韩剧《请回答1988》,就将剧中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洞察,搜录到了“知识篮子”。诸如“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在了妈妈。”“人真正强大,不是因为守护着自尊心,而是抛开自尊心的时候”,这些极其伟大的洞察,简直能直接用作广告语了。

4.每天接收的知识都在打架

如果一个人已经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看所谓这些人的文章,是不会偏听偏信的,只是多了一种思考的角度。多元化价值观,多层次,多位面,多维度地思考,站在各种角度都游览一遍,我相信会是最接近真理的状态,这是个动态的过程。

你没有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在背后支撑,每天接收到的知识才会打架。相反,你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任何所谓大牛的看法,只是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你能凭借自己的知识体系去取舍。所以我是比较反感鸡汤,成功学,这类意识形态层面的看法。有了知识体系,草木竹石都是知识,甚至一颦一笑之中,都能学到点东西。

5.被披着“简单”伪装的底层概念欺骗

越是底层的观念,披着简单的伪装,越是具有欺骗性。大多数人没意识到这点,就像大多数人以为工作和生活要平衡好。殊不知,这么想的时候已然错了,他们的潜意识已经将工作和生活放在了对立面,但果真如此么?如果你理解了这层,就会重新思考潜意识中的底层观念。

所以,不妨重新思考坚持、痛苦、时间、安全感、勤奋、幸福、朋友、选择,这些最基本的概念。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人生有坑注意绕行》,这里就不再展开阐述。

6.只输入不输出

知识被使用才彰显价值。如果一个人只是看书,从不写作输出,也不将书中所学,放在现实生活中去实践验证,知识对其来讲是没有任何价值的。他只是个读书机器,只会机械的阅读,而不能感知到知识。读了很多书,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算是这类人的墓志铭了。相反,如果你理解了,内化了知识,进而输出了、实践了知识,知识就绝对能助力到你的生活。

我至今记得初中数学老师的一句话:

自己听懂不是真的理解,能给别人讲会了才能理解的更加透彻。

7.受限于知识的载体

打怪升级的网络小说,有一定审美的人,都视其为垃圾文学,但这也不绝对,如果你看网络小说的过程,是分析作者如何铺陈悬疑,如何讲故事来吊住读者胃口......以这种创作者心态来阅读,依旧能读到真知识。因此,知识对你有助力即可,不必纠结知识的载体,你看网络小说,对某些人来讲,不也是极佳的知识载体么?

还有不少学习者将知识的输入途径,局限在了阅读,这就错过了太多汲取知识的机会。一个高效学习者,能走到哪,消化到哪,世间万物均为他所用。就像金庸笔下的独孤求败,能出神入化到不滞于物境界,草木竹石皆是知识,皆可为剑。

这种认知模式需要训练。人类的大脑,在没有接收明确指令时,会像永动机一样,习惯性地制造各类幻象。你回想下,当你走路、坐车、发呆时,头脑是不是习惯性地处于漫无目的的游荡状态?当时制造的各类幻象,可有任何创造力可言?当你能阻止大脑的凭空幻想,认真用眼睛、耳朵观察这个世界,就能收集到更多的灵感、现象、素材,这远比幻想有意义的多。

哲学家约翰·杜威也坦诚:

我们把比大多数人喜欢承认的更多的时间浪费在了“琐碎的脑海图景,随机的回忆,愉悦但无根据的希望,掠过的、半生不熟的印象。”

当你习惯了这种新的认知模式,汲取知识的通道就会宽广很多。再举个例子:如何通过看辩论节目《奇葩说》来汲取知识?不是作为存粹的内容消费者,我的观看方式:在正片开始前,就针对辩题写下来自己的正反观点,在正片开始后将自己的观点和辩手观点对照、佐证,在这个过程中培养挖掘尖锐角度的能力。





  

相关话题

  目前在知乎上被赞过次数最多的答案是什么? 
  有人说「知乎里很大比例的人是缺乏成就感的人,只能到知乎来寻找成就感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为什么中国式父母不爱夸孩子? 
  为什么学习东西学不会,过几天就自动会了呢? 
  中国教育的弊端到底在哪里? 
  从早上八点到晚上九点的作息时间被人为排满的大学,还是大学吗? 
  你有哪些奇葩的解压方式? 
  有哪些话你一开始不信,后来却深信不疑? 
  如何看待王源为人民日报的撰文又被选为九年级阅读理解的文章? 
  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曾经居世界超前的位置?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凡事总往坏处想的人呢?
下一个讨论
学习学不进去怎么办,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就是不想学?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