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有很多学生在老师讲课的时候什么都懂,但是做题却不会做? 第1页

  

user avatar   mike-leaf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0年12月11日更新,观看视频更精彩哦!

我是做学习策略研究的,已经碰到了太多面临这种困境的学生和老师了。

这种情况很常见,但是一般人不了解其中的原理,也不知道解决的方法。这篇干货长文做一个系统的解释,并提供几种针对性的解决方法,大家依照此进行理解和练习,会有不少帮助。

上篇:原因分析——潜藏在水下的真实原因,与表层现象相去甚远

下篇:解决方案——多种方法解决一个问题,总有一款适合你

上篇:原因分析

1从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到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

对于某个知识点,某道题目,老师讲的时候听得懂,但自己做题不会,为什么?因为你听课时学到的,是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而做题时候遇到,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这种反差决定了,不会做是很正常的。

什么是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什么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用图形来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A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答案、结果;

B点,代表一个题目(知识点)的条件、起点;

从B到A的路径,代表我们解题时候的思考路径、思维过程。


我们可以把从B到A的思维路径,理解成在一条路上开车。


在老师讲课,我们听的时候,是一条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你看,在这条路径上,开车是非常简单的,就像上图所示,全程一条路走完,没有分叉,基本不用费脑子想——要拐弯吗?要走哪条路?都不需要考虑,一条路走到黑就好了。


对应到实际场景上来说就是:

老师讲一道题的时候先说,第二步是函数变换,要用换元法,听懂了吗?我们当然听懂了,我们知道什么叫做换元法;
老师又说,第三步求三角形面积,要用余弦定理,听懂了吗?我们也听懂了,因为余弦定理的公式我们还记得。
就这样,这道题做完了,我们以为自己听懂了。

而当我们自己做题的时候,面临的是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这个时候我们经常发现,实际情况根本不上第一幅图那样的,而是这样的:

正确的路,还是那一条主路不变,可是我们会碰到很多个岔路口,一路上不断的走走停停,这个路口往哪里拐,向左还是向右?怎么又有一个路口,我是不是越错越远了?

对应到现实场景上来说,就是我们自己做一道题的时候,会想:

咦,第二步是要直接化简计算还是要用换元法呢?要是直接计算就可以的话,换元法会不会越换越麻烦了?如果要换元法的话,是第二步就换元,还是到第三步再换呢?……

唉,这个三角形面积,到底该怎么求啊?已经换元法计算出一个式子了,是该用余弦定理呢,还是直接用底乘高来求呢?又或者是切分成两个小三角形的面积加起来?……

唉,这么复杂,是不是越错越远了啊?靠,我估计第二步就不应该用换元法吧!……算了,再重新开始试一下……

一路上,不断的有分岔路,不断的有多重可能性,我们就这样在前行的时候不断的怀疑,思维的步伐还没迈开几步,就已经在怀疑中崩溃了——我们的思路中断了,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大脑中一片空白。

将上面两种情况一对比,你就明白其中的区别了。老师讲课的时候,只讲那条当下正确的主路,却没有讲其他可能的分岔路;老师只讲,这个地方要用换元法,却没有讲为什么是用换元法,为什么是这一步而不是下一步用?

老师只讲了单一路径,我们却要面临复杂决策,于是思维崩溃了。

(这是我自己思考的理论,不过后来发现有人做过类似的研究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MAYER,R.E.Learning and Instruction.【M】New Jersy:Merrill Prentice Hall.2008:233)


2从短小的逻辑环节,到漫长的逻辑链条。

另外一个导致我们听得懂却不会做题的原因,是我们听得懂短小的逻辑环节,却不明白漫长的逻辑链条。

比如说,一道题的逻辑全链条是这样的:

A是最基本的条件,推导到B,在推导到C,然后一直推导到F。

老师讲课的时候,当然先讲A如何推导到B,讲完了问,你们听懂了吗?我们当然说听懂了。

然后讲B如何推导到C,讲完了问,你们听懂了吗?我们也说听懂了。

接着C到D,听懂了吗?听懂了。

如此类推直到F,最后问,听懂了吗?听懂了。全部听懂了吗?全部听懂了。

可是我们真的听懂了吗?

我们所听懂的,是A到B,B到C,以及E到F,是一个个短小的逻辑环节,由此,我们产生了一种已经听懂了的感觉。然而实际上,我们并没有把这个漫长的逻辑链条串联起来。也就是说,当实际做题的时候——需要完整的逻辑链条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做的。

再举个例子。中国象棋,很多人都懂得基本的规则,炮打隔山马跳日,很简单对不对?初学者,计算中国象棋的步数,大致能计算1-3步,冠军级别的选手能够计算13步都不止。我们都能看出来,这两者的水平是有巨大的差距的,可是,他们的逻辑有本质的差别吗?

我们发现,其实每一个短小的逻辑环节都是一样的——每一步都是根据象棋规则来走的,然而,其逻辑链条的长度是不一样的。初学者,尽管他能够明白每一步的逻辑,但是他无法串联出整个逻辑链条。

也可以这样想。象棋冠军走了一步棋,非常深奥,初学者看不懂。接着象棋冠军就来解释:

我一共计算了10步。你看,如果跳马吃卒,会被对面平炮卡住——初学者听懂了;
如果你再往前跳马,对面会飞像憋住你,这样你的马就不能动了——初学者又听懂了;
你的马不能动了,你只能进车去抓对面的马,求换子——初学者又听懂了;
……中间省略n步……
最终你发现,这样虽然保住了马,却漏出破绽,被对面偷袭吃了一个士,所以我们马不能吃卒,要往回跳——初学者还是听懂了。
现在我讲完了,你也来计算个十步吧——初学者立刻懵逼了。


只熟悉单一的逻辑环节,就产生了“我听懂了”的感觉,而不熟悉完整的逻辑链条,这就导致了最终的题目不会做。

上篇小结——听懂课却不会做题的两个主要原因:

1从模拟的单一思维路径,到真实的复杂决策路径。

2从短小的逻辑环节,到漫长的逻辑链条

上面两个原因,基本上占据了80%的情况。剩下的,有时候就是简单的忘记了,有时候是本来就没听懂,老师一问,他就随口回一句“听懂了”。这些情况就不做讨论了。


下篇:解决方案

针对上面的两个主要原因,可以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对每个原因提供多个可能的解决方案,总有一款适合你。


1 从学习金字塔到费曼技巧

这个方法对应第一个原因——单一思维路径到复杂决策路径。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那幅核心示意图吧:

自己做题的时候容易出现问题,容易在岔路口迷路,核心就是对于路况不熟悉而已。我们听课的时候只熟悉主路,没见过分岔路,这就造成了我们实际应用场景中思维容易卡顿,做题做不出来。

明白了这点以后,解决思路就很简单了——我们只要熟悉了那些分岔路就好了。当我们不仅熟悉主路,而且也熟悉岔路的时候,我们对于主路线的识别度和记忆深度就会提高。顺着这条思路,有两种具体的解决方案。

第一种,基于学习金字塔原理,使用以教授促进学习的策略

学习金字塔理论:

在听讲、阅读、视听、演示、讨论、实践和教授给他人这几种学习方法中,自己作为老师,向他人教授知识,是最有效的。

这个理论只给出了结论,说教授给他人是最有效的学习,而没有给出原因——为什么教别人自己反而学得好?我在上篇中给出的解释就是其中一个原因。使用这种方法,你能够在讲解的过程中被迫遇到很多的分岔路,被迫去熟悉它们,从而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记忆水平。


具体来讲,你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

  • 主动上台讲课(如果你们老师有这种学生讲课的活动环节);
  • 给其他同学讲题;
  • 做ppt演示和分享;
  • 自己编写小教材(解题经验、方法等);

实际操练几次你就会发现,效果会非常好的。


第二种,费曼技巧

所谓费曼技巧,操作方法如下:

1、拿张白纸;

2、在白纸顶部写上你想理解概念;

3、用你自己的话解释它,就像你在教给别人一样。

4、遇到解释不了的地方,就通过查课本、问老师、或到互联网搜寻答案。
5、1-4反复循环

我们看到,其实费曼技巧,就是学习金字塔理论一个延伸。在学习金字塔理论当中,教授别人带动自己的学习,是指的真实的教授,而费曼技巧是在大脑中模拟教授别人,是在做思想实验。

可以说,不论是真实的教授别人,还是如费曼技巧那样模拟教授别人,核心都是一样的。通过亲自把思维的路径走一遍,自然会遇到各种思维的模糊点、分叉点,发现隐藏的问题,从而让自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最终学的更好。


2 从熟悉完整逻辑链条到思维可视化

这两个方法对应第二个原因——不熟悉漫长的逻辑链条。

人们在长逻辑链条下会思路崩溃,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没有意识到完整逻辑链条的重要性,他在学的时候就只注重单个逻辑环节,而没有刻意的去梳理完整逻辑链条。

这种情况是个意识问题,只要意识转变了,自然就能扭转过来。比如你这篇文章看到现在,应该已经意识到完整逻辑链条的重要性了,那么下一次你在学一种数学题型时,在理解完了每一个单一逻辑链条后,就会单独再花两分钟时间,完整的把全链条梳理一遍。

第二种情况是,有些逻辑链条确实太长太复杂了,超过人脑的本能极限。比如高考数学压轴题,很多就是这种复杂程度的。

人的逻辑链条不能在脑海中延展的太长,主要是受到工作记忆的限制。所谓工作记忆,是指人们在完成认知任务的过程中,将信息暂时储存的系统。说的通俗点,大概就相当于电脑的内存。

把人脑比喻成电脑的话,其特点就是CPU很高,但是内存特别差,类似于 I7-6700K的高级CPU,配上64K的老古董内存
这种感觉。

对应大脑的这种天然局限,我们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技术手段去弥补——可视化思维。

所谓可视化思维,意思是你把大脑里的抽象思维过程,以符合规律的方式写在纸上。这样,你思考出来的这些中间信息,就不要储存在大脑里,而是储存在纸上,可以节约大脑的存储空间。

还是用之前的那个例子。一道数学题,是给出条件A,要求证明F,其正确的思考路径是A推导出B,B推导出C……直到E推导出F。

当我们在大脑中抽象思考的时候,我们的思考状态是类似下面这样:

慢慢的从A→B→C→D这样一级级的推导,终于得到结论D了,然后卡一下,D和E什么关系?就这一下卡顿,前面A→B→C→D的推导路径就忘记了,然后开始怀疑:
额?D是怎么来的?我怎么莫名其妙搞出这个结论了?这个思路是对的吗?会不会走歪了啊,现在都没思路了?唉,算了,再从初始条件A开始重新推导一次吧。

而,当你把这个思路的核心过程画在纸上的话,这种逻辑路径就不会遗忘和中断了,比如,比这样画一个逻辑递进图:

在一块专门的空白区域,每推导一步,就把图往后画一步。你的其他草稿、演算之类的,都在另外的区域进行,不要和这个核心逻辑图混淆。当你完成从A到D的推导后,从D到E很复杂,你专注想了3分钟才完成。这时候,前面的ABC你早就忘记了,可是抬头一看逻辑递进图,立刻就恢复记忆了——哦,刚才已经从A到D了,现在是从D到E——于是断裂的逻辑链条又连接上了。

思维可视化的方法,除去这种逻辑递进图,常用的还有流程图、甘特图、思维导图(结构图)等,我还自己开发了一些方法。学生的话不用那么复杂,基本上逻辑图和思维导图就够用了。

把这几点做好了,基本上问题就能解决了,建议大家动手尝试一下,亲自体会解决问题的快感吧~

---------------------------------------------------------------------------------------------

最后对我的学生关注者们发一个通知 :

我的超超超长答案:高中学习,什么样的应试方法是好的? - 叶修的回答 终于更新完了!!!

更新完了以后,统计了一下,自己都震惊了,全文1万7000字,附加大量示意图。我估计这是知乎教育类问题下最长的干货答案了吧!自己被自己感动得要哭了。。。很多收藏了同学,这下终于可以去看看完整版了。

当然,学习策略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1万7000字也只是其中的很少一部分。不断有人邀请我回答问题,目前手头还积压了大量问题,依然在缓慢的回答中。。。

其他相关答案可以作为参考:

叶修:如何训练思维的深度和缜密度?

叶修:如何提高学习能力?

叶修:怎样拥有学霸那种一学就是十几个小时的精力?

叶修:为什么有些人很聪明?他们遇到问题时的思维方式与我们差别在哪呢?

叶修:学霸是怎么学习的?学霸有哪些高效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叶修:真正的学霸是什么样子?

排名在前 1% 的高中生是靠天赋还是靠努力?


近期知乎私信问我问题的同学和家长太多了,而我上知乎少,很多不能及时回复(知乎私信系统也不好用)。

想要咨询问题的同学和家长,还是加我的助理微信吧:yexiuzhuli001

微信上的咨询问题,我如果有空,会尽可能回复。

另外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学习策略师,学习和思维方法,后面主要在公众号里分享。


user avatar   hey-yo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接受过高中教育的非相关专业汉语母语者阅读各时代古代文献的能力如何? 
  有哪些利于高中生学习的工具? 
  三个95后合伙投资12w开个小面馆,日营业额不到400元怎么办,求大神拯救? 
  如何看待南京教育局减负政策,是否等于制造学渣?是否应学习山东当年给省会单独划本科线的素质教育保护做法? 
  当代大学生有多努力? 
  高中第一次月考考得很差怎么办? 
  书籍的作用是否会被新媒体替代? 
  生孩子的人是怎么想的? 
  马上开学,没写假期作业怎么办? 
  现在网络上为什么有这么多杠精? 

前一个讨论
C# 写的程序如何测试效率, 知道哪快代码有问题?
下一个讨论
你是否后悔支持唐纳德·特朗普(Donald J. Trump)了?为什么?





© 2024-05-0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0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