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自家长辈们的生活来看,决定是否适应科技发展掌握新的科技产品,并不是年龄而是是否愿意学习和改变。
我家的两位老人,老爸学历上还比老妈高一些,可死倔的智能产品都不用,开电脑看视频都要我老妈去弄。而老妈大人就很快熟悉了各类科技产品,日常是电视开着听动静,手机开着聊视频,电脑开着差股票,平板开着斗地主,四块屏幕一齐用。现在家里也是智能空调,智能洗碗机净水器扫地机器人一应俱全。
讲真,就目前老年群体普遍接受新事物程度来讲,与其说指望老年人来适应现在的科技时代,倒不如想想如何让科技时代更好地适应现在的老年群体。
就我了解中的65岁以上老年群体中能很“适应”科技时代的老年人只有两类。
一类是高素质老年人,这个好理解,就比如说是体制内领导层退休或是教授,这类老年人知识储备较为丰富,接受新事物的意愿也更强一些,有些对于各类软件和应用可能还超出年轻群体。
但大家都懂,这类人毕竟是少数的,那么还有一类老年人是什么样呢?
就是到了退休年龄还不得不出来干活的老年人,他们在日常工作的状况中不得不通过学习相应知识来满足客户扫码支付的需求,也就是从需求倒逼学习到技能,虽然说也具备点相应知识,但涉及面还是很窄的。
而更多老人是个什么样呢?
像我外公一样,你说手机吧他倒也会用,但也就仅限于那种接个电话、发个短信的水平了,其它功能则是一概不会,倒也不是孩子不愿意教,但可能就是适应不了。
我外公很疼我,也老说是在想我的时候跟我打视频,但实际上直到现在我跟外公的视频通话也是通过家人辅助才能连接上。
而对于日常生活的扫码付账活动来说,他确实有那个扫码需求,但他却把握不好这里的分寸,介于他日常使用的额度并不算大,我们也就提前在他支付宝里存了点钱让他扫码时候的能用一下,一次也就是转个两三百的样子,多了也不敢给,更不敢绑卡。
在这种情况下,与其说我外公学会了扫码支付,倒不如说他多了新的钱包。
但别看只是这么初级的使用技能,掌握了扫码功能却也着实让我外公乐了好久,
有时候我也想一个问题。
如果没有现代科技的挤压效应,旧有模式下老年人的生活可能是更好的,但怕就怕老年人所依赖的旧有模式被市场给挤出来了。
以医院预约为例,现在很多医院都讲究一个网络预约,很多老年人赶了大清早过去排队却发现自己还要等好久,然后部分地区为了节省人力还搞了什么无人售货,那就基本等于把老年群体给隔之门外了。
部分商业因为便捷而放弃掉旧有渠道的同时也放弃了依赖这些渠道生存的老年人,于是你发现这些老人的生活圈子越来越小,他们熟悉的生存方式也在逐渐被挤压。
很多人认为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甚至认为这是科技发展所不可避免的代价,但其实从科技的本质来讲,这种看似先进的模式其实是最失败的。
因为它违背了科技服务于人的初衷。
从科技发展的角度来看,科技发展越深越能产生新的事物造出新的需求,但对于科技的应用来讲,科技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以让所有人都能用上为基础的。
简单来讲,科技的研发端可以复杂,但应用端则必须足够简便。
就像我们不需要懂电路原理也可以通过开关简单地控制电源一般,在现代科技发展到今天这个时候,我们在这里需要反思并不是老年人为什么学不会科技这个问题,而应该是我们的科技为什么会挤占了老年人原本的生存空间。
在老年机支持最基本的支付宝扫码支付功能这条讯息上看,这看似是走科技的退步,但实则是厂商做出的最聪明决定。
因为在这种看似删减版功能背后蕴藏着的厂商对客户群体的精准把控,对客户服务的无微不至。
做产品是最忌讳忽略用户需求的,“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这种傲慢的心态看上去是对技术的需求,实则是一种极其粗暴的懒政,因为它们实际已经放弃了老年群体。
但缺乏人文情怀的企业是注定无法走向成功的。
就像诺基亚老年机在接听功能之外加入了最基础的支付宝扫付码功能一般以适应老年群体的需要一般,那些应用软件将字体调大一点,将声音弄响一点,把软件弄得直观一些,把功能设置的容易一些并不是一件难事。
在商业逻辑里,老年用户的使用习惯几乎是一个不需要调研的市场了。
但那些标榜着科技改变生活的公司到老年人这儿选择了视而不见还是它连这种已经被淘汰了多年的技术都已经忘却了呢?
科技的研究确实可以复杂,但科技的应用则必须要具备温度。
以挤压老年人生存空间换来的所谓科技进步并不是真正的快捷反而是社会的退步,因为整个社会的快捷从来不取决于那些最先抵达终点的精英,而在于那些最后被扶持着冲过终点的普通民众。
就像已经全信息化的银行系统还保留着存折,便捷化网络售票还依旧存在着人工窗口一般,
改变社会的从来不是科技,而是科技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