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扑街,告诉我们中国电影的路有多难走】
《长城》和《罗曼蒂克消亡史》是同时上映的,免不了被拿来比较。
但我很不喜欢两部完全没有可比性的电影被放在一起讨论,并不是你把《长城》贬的一无是处,就能凸显出《罗曼蒂克》有多牛逼。
一部电影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跟另一部电影没有半毛钱关系,水军们的褒贬至少还有票房作为合理的动机支撑,而那些日夜操劳的吃瓜群众就不要太过于激烈的去争论什么了,我们证明不了任何对错。
只是觉得可惜,像《罗曼蒂克消亡史》这样优秀得难能可贵的中国电影,不应该落得这样惨淡的票房数字(《罗》上映6天9000万,而同期上映的《长城》是6亿)。
为什么说这部电影难能可贵,因为它优先考虑的不是如何去讨好观众,而是如何将电影的情绪尽可能的放大到极致,甚至可以说,它的剪辑台词包括整体的节奏,其实对观众是不太友善的,至少,它将对于自我的阐述放到了观众的观感之上,像如此固执甚至偏执的电影人已经很难见到了。
比如说它的叙事结构,有很多人质疑说为什么不按照顺序的方式按部就班的演下去就好。可这样的坏处是什么呢,是电影情绪的释放问题。
本片的一大特点就是情绪的微弱感,这个片子里的人几乎都没有出现过强烈的情绪波动,没有大喊大叫,没有大哭大闹,每个人就是斯文的说着走着杀着操着。
但就是在这种像吴侬软语般精致淡定优雅冷静的旧上海,一样有着荡气回肠的民族变迁史。
只有打乱这个故事,不是按照时间顺序而是按照情绪的微妙关系重新排列演绎,才能凸显出一种强烈的仪式感和反转造成的冲击力,而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当一个个令人懵逼的悬念在后面对应着揭晓的时候,那种充满戏剧性的命运巧合感就会迸发出来。
现实生活中就是这样,那些令我们感叹唏嘘的瞬间从来不会是老老实实就那么默默发生的,有很多我们不曾察觉到的感动和巧合,他们在一条命运线上相交,但却不曾在真实的时空里相遇。所以电影就是要重新排列和剪辑,放大我们的感受。
再说细节,这电影的细节几乎做到了极致,没有一个浪费的镜头,这也是对观影者的不友善,稍不留神错过了一些镜头,就有可能看不懂或者大大降低对于后面某些情节的呼应感。
浅野忠信一开始告诉葛优他们说:“我说上海话,我是上海人。”影片最后他却用日本话对自己的小儿子说:“记住了吗,告诉他们你是日本人。”
讽刺的是,小儿子几乎听不懂日语,浅野忠信后来又换成了上海话说了一遍他才听懂。用上海话告诉自己的孩子是日本人,这就是讽刺的命运啊,历史的牺牲品,罗曼蒂克的消亡史。
章子怡对着镜头说博爱论的时候,双眼紧盯着的,不就是我们观众自己吗。
那些所谓的博爱,不过是一种打着爱的幌子实则自私和安全的生存方式,文明人大都博爱,事事宽以待人,可这一点儿都不罗曼蒂克,我们爱的是有爱有恨的血肉之躯,那些粗暴的真性情才是真正的罗曼蒂克。
最后章子怡说:“有些事情就是被我们这种博爱的人耽误的。”这是对文明社会赤裸裸的打脸啊。特朗普对于刚刚过去的俄罗斯大使被枪击事件发表推文说:“文明世界必须转换思维。”几乎切题。
再就是浅野忠信送章子怡去苏州的戏也很精彩,汽车遇到军车,只好倒车,倒车的时候,章子怡回头张望,从她的视角看来,汽车正在开向上海。我想她恍惚有一瞬间,会产生一种这辆车仿佛是要带她回上海的错觉。
然后军车驶过,汽车继续前行,这时浅野忠信又命令倒车回去,章子怡一愣,难道浅野忠信是要带自己回上海吗?汽车越往后倒离上海越近,章子怡内心对上海的期待越大,但后来发生的事彻底摧毁了她的幻想。
其实导演完全可以直接拍后面的情节,但两次倒车的段落,将一段简单的剧情表达出了无比强烈的戏剧性,所以说,好的电影,连汽车都有戏。
章子怡想离开上海吗?
起先我们以为她是想离开的,前面她自己也说过想去人少的地方,那这次被送走岂不是正和其意吗?可随着背景音乐的响起,“带我回上海”歌词的回荡,我们忽然明白了,章子怡其实最不想离开的就是上海。
上海是当时中国最开放的地方,像章子怡这种最具有罗曼蒂克精神的人,除了上海哪里都生存不下去,或者说,其实上海只是一个标签,代表一种态度,代表着那些罗曼蒂克,章子怡离不开的还真不是上海这座城市,是那个地方的精神。
剧本厉害的地方又来了,后来章子怡的确又被浅野忠信带回来了上海,确实啊,这些年她根本就没离开上海。
她一直在上海,但她再也找不到曾经的上海了,随着她被浅野忠信带回了上海,她终于永远的离开了上海,永远的离开了那片罗曼蒂克。
还有人发现章子怡再次回到上海之后,直到电影结束也再没有说过一句话,这与之前那个吃饭时话不离嘴的话唠形象行程强烈反差,这也暗示着某个东西死掉了,是罗曼蒂克死了吗。
再就是袁泉后来跟葛优在重庆吃饭的时候,说的那段话也是巧妙的设计。
她说喜欢哪里就爱吃哪里的饭,葛优于是恍然大悟,自己的日本妹夫一直都在开着日本料理店吃着日本料理,即使口口声声再怎么说自己是上海人爱上海,但是吃的东西不会骗人,这时候情节急速回转到多年以前,从另一个角度将事情的真相全盘托出。
所以又说回来,如果电影不打乱顺序来表达,很难产生这样令人难忘的观影效果。
罗曼蒂克到底是什么呢?按照英文翻译是“浪漫充满幻想的”,影片里罗曼蒂克消亡的代表有很多。袁泉看着老公离自己而去的时候,属于她的罗曼蒂克就消失了。杜淳在闫妮死掉之后,属于他的罗曼蒂克也消失了。
杜淳在跟日本人吃饭前对葛优说,地方选哪儿都行,我来做。起先我们是不明白为什么他会这样讲的,闫妮死了他为什么表现得如此悲痛决绝,影片后来告诉我们闫妮对他的知遇之恩,我们才明白他讲这种话的原因。
这种前后呼应起来的快感会让观影体验极度提升,因为你会觉得导演是尊重你的智商的,他并没有迁就任何人。
而这种细节,对于善于在电影院吃爆米花打电话的中国观众来说,无疑是不友善的,而导演的风骨就在于此,对于不友善的观众,他们能得到的也只能是这样一种不太友善的观影感受。
所以真的很可惜,阻碍中国电影进步的不仅仅是电影人自己,观众整体“影感”的有待提高,同样束缚着电影人的手脚。多少人为了钱,选择了迁就观众。
并不是说《罗曼蒂克消亡史》的这种傲骨般的任性就是推动中国电影的良药,但在这样的时代,还有人坚持选择不向市场妥协,也许这就是真正的罗曼蒂克精神。
这应该是值得保护的东西。
——————————————
历尽万千磨难
最终活了下来
哎呀,其实有什么好说的嘛!对这部片子,我就想说「好棒好棒好棒好棒超有趣的你们快去看啊」——然后什么也不写,是坠吼的。
但是我就这么喊几嗓子,又不能服众,眼看着神级有趣(至少我觉得!)的一个片子票房和(在某些影评网站上的)口碑都要扑了,觉得有点着急!
不过我是很明白为什么这片子口碑和评分会扑的……说实话,它就没打算好好讲个完整的,有头有尾的,首尾呼应的故事。其实就是搞了个「每个角色的短篇故事」,然后通过葛优这个线索人物一串……
绝大多数人(并没有贬义)进电影院,还是想看一个有头有尾的完整故事的,因此它不受广大人民群众喜欢也是难免的_(:з」∠)_我也不会主动安利我爹妈,会认为他们可能会觉得这片子「特立独行」……?
【——然而事实是我爹妈先跑去看了,然后回头安利的我……啊,感谢我有一对和我审美很合拍的爹妈!想想看毕竟是安利了我《绝命毒师》的娘啊……】
……特立独行!对,就是特立独行。
在看电影的时候,我想到过昆汀,想到过王家卫,想到过教父,想到过布达佩斯大饭店……对了我还有想到绝命毒师!那种小人物在大场面折腾,引发出的神奇的欢乐感、荒谬感和悲剧感!
但是想到最多的居然是古龙。
在车上聊着「你破处没啊?」「我没诶」「哎哟那是要生病的呀」……一转头,两个特别可爱的青年却是要去活埋一个人。
子弹穿胸而过,浑身浴血,快要死掉了,却抓着同伙给的钥匙,拼命去开一个妓女房门,想摆脱童子鸡的称号。
把仇人的儿子养大,然后在他眼前崩掉他。
……
从始至终的江湖味儿,别致的幽默感。
岂不是很古龙吗?
前脚才出轨被抓的章子怡,在车上对葛优——自己丈夫的手下——突然来一句「你带我走吧,我们俩远远离开这里」,前几天刚看《三少爷的剑》的我差点就要脱口而出「我认得你!你是薛可人」了……
——不过,我个人倒不怎么喜欢古龙就是啦。罗曼蒂克消亡史却能奇异地对上我的点,让我喜欢得不得了。大概这类风格化很强的作品,就是有种特殊的电波在的,合上了就是合上了,合不上就是合不上,没有法子。就好像我超级喜欢《斯托克》但是很多人都觉得烂一样_(:з」∠)_
后半截的叙事确实很乱——我也不认为那是高超的技法,就是乱。一般多线叙事结构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构,把线都整理得整整齐齐。这个确实就是在反复跳。唯一的逻辑大概是「先放结局再放原因」……?
比如袁泉那句「大概是喜欢哪个地方,就会喜欢哪里的菜,不喜欢哪个地方,就会不喜欢哪里的菜」,接到了开居酒屋的妹夫处,展示他确实是心向日本的。
(话说「地道的上海人」怎么会开居酒屋嘛,这个线索其实埋得挺明显的……不过,妹夫这个角色总觉得其实应该更加有趣的,但还差了口气……或者说,泄了口气……唉唉,我觉得这也是吹毛求疵了。)
然而这种连接方式,总而言之(在我看来)最终效果并不是很好。
但是细一想,能用一场戏,就轻轻巧巧塑造出各种超有趣的角色的人,编剧功底超强哎!而且编导一体,怎么想也不应该犯这种错误?
所以我执着地认为,后半截叙事的凌乱是风格化,是故意为之。至于为什么?
为什么一个小混混临死的时候要找妓女?为什么要抛弃原配?
为什么葛优要救章子怡?
为什么妹夫要把章子怡囚禁在地牢里?
一次次强奸章子怡是想表述什么?
猫的设计是想表述什么?
……
就是有意思啊!有那么点含义,在心里撩着,总觉得说成大白话,就没有意思了,特别没有意思。
就好像在微博上,有人跟我说,导演解释拍小混混那段,是为了展示「这是最后一段没有消亡的罗曼蒂克」,即使是导演兼编剧自己说的,可我觉得,这一说,就特别没有意思。
那小混混为什么原来要在乡下有个相好?这设计又是什么意思?原作小说里据说他后来又抛弃了妓女,那这又是什么意思?……
总之说不出来!也不能说!哪怕是导演,是编剧,是剪辑,也最好别说!
……等等我这样说话是不是很像高级黑?然而我真是喜欢这片子,也真不是洗什么地(地明明很干净!看还能印出个大美人来【,】),这类风格化很强的作品,就是一旦戳中了你,就全方位只剩下「好好好」,「有意思真有意思」,挑不出刺了嘛……
——就好像有人说剪辑乱,我完全不觉得!我觉得都非常巧妙,非常带感!什么你说太炫技了?形式主义风格嘛!啥时候低人一等了哼!……
如果不能抛开「电影必须是有头有尾的故事」的桎梏,去欣赏它的氛围和一个个有意思的陈述方式镜头语言的话……不喜欢也是很有道理的啦……嗯……所以票房口碑扑么……虽然「既然本来就不想拍商业片,这事儿也就受着呗,没啥可埋怨的」,但还是……好可惜喔……
不过,要说缺陷也不是完全没有……
那首……
童声唱的歌……
就,老爸带我回家的那首……
……
真的好难听,好出戏。虽然两三首插曲都很出戏,但其它好歹还好听啊,侬港是伐!可那首真的是特别特别出戏……我大概明白导演想达到什么目的,可我真是第一次听到童声唱得这么难听的歌【对不起啊小朋友】……………………
其它的?没有了。
哦,对了,结尾葛优那场戏挺有意思,和很久以前他在《霸王别姬》里演的「袁四爷」,后期的戏非常神似。
其实仔细想想的话,这部电影和霸王别姬要讲的故事,也是很相似的。
(好了我吹完了,你们快去看!)
很久没看过这么一部有腔调的片子了。
如何评价呢?
其实就是一个不合格的黑帮大佬,一个不合格的间谍,一个不合格的欢场女子,演绎了一出合格的罗曼蒂克史。
1、陆先生(葛优)
事情就是被你这种人耽误的。——小六
上海的黑帮,在上上世纪末和上世纪初很是耀眼。
他们已经习惯于在乱世中立于不倒之地,军阀、政党和日本人都想拉拢他们。
天下之主换了几茬,反正不论谁当道,黑道总归会存在的。
时局虽乱,但还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
陆先生大约怀着这样的心情,把一名日本人收入麾下,让他作了自己妹夫。
作为黑帮大佬,陆先生在兄弟里行三,却是最有手腕,最有实权的一个。
和日本人谈判,老二想妥协,陆先生平静地举起一只手,叫停了。
知道老二心里不高兴,他说:「把番禺路的厂子给他。」
谈笑间取人性命,不动声色,淡定从容,机敏、果决、稳当、妥帖。
※※※
电影里,只有陆先生说着一口普通话,这给他平添了不少北方男人的慷慨义气。
陆先生对上海怀着一份责任心,对身边的人也有一份责任心。
自己喜欢的女人半真半假地说要跟他私奔,他也没忘了这许多责任。
「我不仅仅是说你对女人,我现在不是在说你对女人。那些我早就习惯了。我是在说你对其他的事情。我看透了你所谓的博爱。表面上是宽容、有爱,其实不过是自私的自我保护,以及懒惰、逃避责任。只有博爱才最安全,最省事。你躲在博爱的名义之下,过着懒惰及自私的小日子,事情就是被你这种人耽误的。我要的,是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我不再喜欢你了。再见。」
镜头前的小六,冷冷地说出了这段台词。
这段台词,这部小六唯一的作品,是应当抹掉的。
不知道陆先生在毁掉这段影像之前,有没有打开来看上一眼。
※※※
谁也没想到,大厦刹那间就摧枯拉朽地倾颓了。
家没了,国也没了。黑帮与政党、国家的区别一瞬间就体现了出来。
覆巢之下,他们根本什么也不是。
最后,博爱的陆先生,在一个父亲面前杀了他儿子,又当着另外一个儿子的面,杀了他父亲。
外甥和曾经的妹夫倒在血泊里,另一个外甥奔向关押日本人的战俘营。
旁边,站着那个女人,他早该一起私奔的女人。
「我有时候会想起你。你应该是在北方。」
虚伪的优雅和冰冷的残酷之间,可能只有这句话是带着点温度的。
可现实如此讽刺:她就在自己眼皮子底下,被人当作禁脔,糟蹋了很多年。
他收留的这个日本人,毁了他全家,毁了他爱的女人;
更多的日本人,毁了他爱的上海。
不知他有没有后悔过。
※※※
他去看了大宅最后一眼。往日的热闹沸腾仿佛凝固在了记忆里。
然后,孑然一身去了香港。
最后的画面里,他脱帽、抬手。
身后,繁华落幕。
2、渡部(浅野忠信)
大概是喜欢哪个地方,就会喜欢哪里的菜。——吴小姐
这部电影真正在说的,其实是这名不合格的间谍。
当然,作为一名间谍,他已经算很合格了。
他潜入上海,接近上海帮派大佬,他专心努力地学做一个上海人。
他非常成功,他演上海人演得比上海人还要像。
他很快就取得大佬们的信任,娶了其中一位大佬的妹妹为妻,生下两个孩子。
国家需要时,他杀了妻子全家。
随后假死,换了个身份,为国出征。
※※※
但他毕竟还是不合格的。
自己的血脉,舍不得,屠杀当天,他留下了自己的两个小儿子。
又为了这两个孩子,他放跑了大舅子陆先生。
卧底生涯是孤寂的。每天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对着上海老婆,想必他早就憋得快要发疯。
所以他开了一家日式餐馆。在这里,他可以专心致志地穿和服,做料理,和小猫说日语,以及,跟掳掠来的女人做爱。
这个女人的耳坠一闪一闪地晃,在某次家宴上就晃得他心里不能平静。那时妻子刚好在孕期。
送她出城时,看见路过的国民党的军车——他们开始增兵了——这一刻他忽然记起了自己的身份——我特么是一名间谍!我特么是日本人!
他终于找回了自己。
车灯耀眼,他打量着那个女人:樱花耳坠一闪一闪,嘴唇也红得像最艳的樱花色。
他把那女人抓回家,给她裹上和服,教她日本礼仪,比如,学会安静,比如,学会鞠躬。
她不肯,就打到她肯。
最后,一个曾经那样聒噪、浮夸而又活色生香、风情万种的女人,像是被见骨见肉地洗刷了一遍,活生生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
他希望战争不要结束,他说他没想到自己能活下来。
他的命确实比他想象的长。
纵情放肆了一把后,他把女人扔在车里,自己去挖坑。
和女人一起扔下的,还有一把枪。
女人拿枪指着他,他回头看她一眼,脸上的表情近乎嘲笑,似乎在说:
「你怎么还没开枪?」
她竟然没杀他。
女人真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生物。
※※※
在他将要掐死她的最后关头,他忽然想起了那一天,那一刻。
※※※
枪战之前,他准备好了防弹衣。真死死不了,那就假死。
他受够了做卧底,他宁可上战场。
而在战场上,在同胞们狼藉的尸体里,他又想起了那首《红蜻蜓》。
生死攸关之际,他总是会想起这首歌。
晚霞中的红蜻蜓,你在哪里啊,
童年时代遇到你,那是哪一天?
提起小篮来到山上,桑树绿如阴,
采到桑果放进小篮,难道是梦影。
十五岁的小姐姐,嫁到了远方,
别了故乡,久久不能回,音信也渺茫。
晚霞中的红蜻蜓呀,你在哪里啊,
停歇在那竹竿尖上,是那红蜻蜓。
战火乍停,思绪恍惚间,他想回家。
他有房子,有地。
他想起那个他心一软留下性命的女人。
他希望她能带着自己的孩子回日本,回家乡。
「我可以种庄稼,养活你们。」
两个儿子、大舅子、禁脔,这些他应该杀而没杀的人,最后拧成了一股绳索,套在他脖子上,将他置于死地。
而真正把他缠死的,也许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3、小六(章子怡)
我只知道大家随便装装新潮,装装风流,就你是真花痴。——陆先生
纵观小六的一生,真的特别讽刺,讽刺到可笑的地步,可又让人一点也笑不出来。
她说自己是行尸走肉的时候,其实还不能算行尸走肉,很快她就明白了,什么才叫真正的行尸走肉。
她想去人少的地方,结果她真的去了一个人少的地方,人极少,极少,多数时候只有两个人,一只猫。
「什么花痴啊,十三点啊,打发时间罢了」,她这样说。结果后来的时间,她都不知道靠什么打发过来的。
而花痴,也是彻彻底底、结结实实的——其后她的每一天每一天,除了吃饭,就只剩下做爱。
这当然全都不是她想要的。
她最想要的是爱,可这是她在那段时间里最为匮乏的东西。
※※※
她曾经在镜头前精致冷漠又缠绵地诉说着对男人博爱的蔑视。
她说厌倦了这一切,想要一个有偏爱,有憎恨的男人。
她可能并不知道自己是否承受得起,真正的极端的偏爱,与憎恨。
在那样一个人人优雅拘束严谨的环境里,她的张扬、浮夸、明艳而又肆无忌惮是那样特别;
然而这一切的叛逆是有代价的。
在她后面的日子里,她的浓墨重彩都被抹得一干二净。
她素白着一张脸,每天呆在一栋房子里,吃着简洁的饭食,每天只重复两件事。
这两件事不需要大脑,不需要情感,只需要身体。
她后来应该会无数次回忆起曾经厌倦的那一切吧,
只有失去后才知道,曾经握在手里的,原来那样珍贵。
这些是代价啊,是为她离不开的上海付出的代价。
※※※
黑夜,汽车行驶在田野间,身后,灯火辉煌、万丈繁华的上海越来越远,她的前途如茫茫夜色般漆黑一片。
Liberty swathes this city of shades
幽影之城被自由笼罩
Like gloves on the wings of a bird
如同双翼被束缚的飞鸟
The silken smoke of the words you spoke
昔言似烟缕雾绡
Still rises where you lay
在你安躺的地方至今萦绕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ake me to ShangHai
带我回上海
To the town where I belong
回到我的心之所向
歌声如诉,饱满得几乎要溢出银幕。
想要回去,想要回去,想要回去。
念头如此强烈,以至于当她有机会杀了那个撕下外皮、充满兽性的男人时,她迟迟无法扣动扳机。
不能杀他,因为他能带自己回上海。
也不能呼救、不能逃走,因为很可能还会被那些人再次送走。
※※※
监禁的日子,枯燥的生活,身体遭受的暴力,慢慢把一个放荡不羁的灵魂打磨出规规矩矩的形状。
人真是一种适应力极强的动物,适应力有时甚至好得超出所需。
她不知道那个男人是出于什么目的,把一枚戒指套上了她的无名指。
她也开始敢于从那男人的饭碗里夹菜吃。
扣动扳机,男人在枪声中倒下时,她甚至流下了一滴眼泪。
这眼泪究竟为谁而流啊……她竟会依恋这个男人,而她又必须亲手杀了他。
不能更讽刺。
※※※
一切的一切,最后也许唯一值得欣慰的,是她在电影里给自己剧透的那句话:
「可能没死,历经磨难,活了下来。」
活着就有意义吧。
不管是哪样的活。
鲜活而有生命力,这就是小六。
※※※
(因为怕太长所以省去很多其他的没提,但这里忍不住想说一下章子怡的演技。
早期,小六的眼神活泼灵动;
演电影,小六从舞台上坐起来,衣饰俗气,瞳仁像两个墨点;
念那段经典台词,眼神是前所未有的深沉;
被送走时,在车上,一句话没说,但从不舍到内心惊惧一览无遗;
禁脔期间,眼神像死了一样,毫无光彩;
被陆先生找到时,她的眼神变化简直神了:先是木然看了一眼,随后惊讶、不可置信,光彩渐渐染上来,又慢慢黯然了,垂下眼睛,低头鞠躬,再抬头时,是努力克制但又掩饰不住的欢喜。
这复杂的心理过程啊,真是神一样的演技。)
4、罗曼蒂克消亡史(The Wasted Times)
电影的一开头,渡部背对着镜头,正要脱下衣服。
这可能是某种暗示:除下衣冠,你我皆是禽兽。
渡部当真把这种动物性表现无疑。
他做的事情只有三件:杀人、吃饭、做爱。
我们知道,动物的一生里只有两件事:生存与繁衍。
杀人和吃饭都是为了活下来,做爱是为了繁衍。
而纵览全片,也不外就是这三样:杀人、吃饭,以及女人。
杀有各种方式的杀,吃有各种不重样的吃,女人也有各种不同款的女人。
吃饭的时候,说着杀人的事;
杀人的时候,讨论女人的事;
而女人本身就是杀人的端由,
甚而可以成为一道佳肴,变成可餐的秀色。
罗曼蒂克对于动物来说,是多余的。因为他们没有时间。
可是,人类自从解决了生存和繁衍的问题,他们发现时间越来越多,所以需要把时间都浪费掉。
小六不就这么说吗?「什么花痴啊,十三点啊,打发时间罢了。」
所以人类花很多时间去玩很多花样,做很多在我们的智人老祖宗看来毫无意义的事情。
比如慢条斯理地吃饭,比如慢条斯理地品茶,我们谓之「优雅」。
又如杀人讲究方式方法,务求仿佛踩死一只蚂蚁,这样的不动声色举重若轻,也是一种「优雅」。
再如明明三五分钟能解决的欲望,但却有着漫长的前奏和斩不断理还乱的续曲,性欲之外,感情的种种克制与纠葛,这也是「优雅」。
所以本片的片名:罗曼蒂克,The Wasted Times,真是一点错都没有的。
人类就在浮世繁华里消磨着时间,醉生梦死。
※※※
罗曼蒂克仿佛一张大幕,掩盖住了那些最原始最本能的东西,让人变得不那么像动物,或最起码,是高等动物。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不管这张大幕多么华丽,我们的原始本能,依然坚挺。高等动物,还是动物。
而且,那无比华丽之下的种种残忍,会因强烈对比而更加让人触目惊心。
这张大幕又是那么脆弱不堪——
战争,这种人类自我毁灭最快的方式,顷刻间就把那层大幕撕了下来,露出人类最真实的一面,赤裸,残酷,纯粹。
※※※
在最后,葛优带着战火的余烬,走向了香港。
就像是罗曼蒂克时代的,最后一名幸存者。
※※※
其他人物与细节,见:
《罗曼蒂克消亡史》中有哪些值得留意的细节? - 我桃桃渡河而来的回答 - 知乎
14年10月份才结婚的,N线小县城一个。
我们那边不流行闹洞房,但是很流行扒灰,基本流程大概就是主持人会在新人和双方父母 六个人都在台上的时候,故意将公公和媳妇往那个话题带,比较过分的还有让公公抱儿媳妇、背儿媳妇、亲儿媳妇等等,总之毫无下限。若是主持人得到主人授意避开此节,又或者是外地请来的“名嘴”不懂规矩,客人们会起哄完直到成以上行为。等交换戒指等仪式完成后,台下早已跃跃欲试的亲友们就像一群恶狗一样扑上来,给公公套上古代新郎的装束,扛着钉耙(意思是扒灰专用),让新娘跟在后面牵着衣服走,婆婆也不闲着,必须拿着一面锣跟在后面边走边敲(具体意思不太明白,我猜是指奸情暴露了的意思),新郎和女方父母走在最后。此时所有宾客几乎都会跟在后面一起大喊“某某(公公的名字)扒灰咯”,如此绕全场一圈至半个小时不等,背景音乐往往是时下最流行的口水歌,从多年前的两只蝴蝶到最近的江南style,那画面岂止太美。。。。无论你是在农村办的流水席,亦或是高端酒店,这个环节几乎都会有,内容大同小异,也从来都是整个婚礼最火爆的时刻。
此风俗流毒之广泛,以至于我们当地已经有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和流程,如果你的婚礼上没有这个项目就意味着你的婚礼不够热闹、主人(主要是男方家)混的不行,不够体面;而起哄者也没有丝毫负罪感,普遍观点是我们帮你闹那是给你面子,甚至是拍你马屁,一般交情的还真懒得掺和。最可怕的细节是,当我父亲带着我去发请帖时,几乎所有人都会冲着他眨眨眼说:哟,讨儿媳妇啦,然后会心一笑,丝毫不顾忌旁边身为新郎的我的感受。此陋习根深蒂固到如此地步,令人匪夷所思。
我有一发小,筹办婚礼时寻死觅活的要求父母绝不允许有这个环节,父母也同意了,结果还是没能躲过“热心”的亲友们,被强行塞给新郎一首打油诗要求当众读出,内容之低俗下流,令人发指。我发小拿到纸条当场脸色就变了,硬着头就是不念,还好司仪给力,完美圆场。事后竟被家长责怪,说这样不好,搞得大家都下不来台,如此任性不成熟如何在社会上立足云云,让人欲哭无泪。
以上都是我亲身经历,或是参加婚礼亲眼所见,我至今无法理解这个风俗的来源和意义,也不知道那些起哄的宾客们自己的女儿将来结婚时是否也希望看到这个场景。我们家算是书香门第,虽然我和我老婆都是当地人,女方家也默认能理解这个环节,事先并未提出反对,但是我们家主动表示坚决不能有这种情况,必须给予女方足够的尊重。可笑的是我父亲为此还得事先跟宾客们一个一个的说抱歉打招呼,请他们手下留情,不要出现扒灰相关的言行,一众我完整姓名都叫不出的亲友们纷纷深表遗憾,说钉耙等物早已备好,怎能轻言放弃。 WQNMLGB!
中国各地的婚礼都有些陋习,我和老婆当时很多事情都身不由己,能做到的只是跟我们自己邀请的同学同事们说:谢绝一切形式的随礼红包。我们不想在收人家红包的时候,被人家背后咬牙切齿的骂一句:这个月又要破费了,结你MB的婚!(随份子窃以为也是一大陋习,就不展开了)
如今很多“传统”早已失去了原先祝福的意义,变成了欲望畸形的宣泄方式,或是兴师动众的繁文缛节,我由衷的希望不在我们下一代看到它们,如果实在无法改变身边的人,最起码,不要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