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熟悉的还是材料学领域,特别是聚合物材料,这个领域对生活的改变比较显著,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要说悄悄改变,我倒是想起研究工作中的一件事。
海水淡化!
我所在的实验室此前曾做出一种材料,具有非常高效的光热转换比,简单说就是能够几乎100%将太阳光转化为热量,实际测试过程中,全光谱的吸收率平均达到95.2%[1]。这是什么概念呢?举个例子,汽车在太阳底下晒,因为车内的热量散不出去,光热转换比很高,所以能够烤到七八十度。如果把这种新材料放也在太阳底下晒,没有密闭结构,也一样可以达到这个温度。
这个材料刚一问世,沙特的科研单位就找上门来想要合作,因为那个地方太需要它了。有了这种材料,有可能会让海水淡化进入实用阶段。设想的方法也很简单,就把这种材料放到海水里,海水的蒸发速度就会大大增强,然后再冷凝,靠太阳能就可以获得淡水。
说起沙特这个国家,可能很多人首先就会想到这是一个沙漠国家,水资源比较匮乏,但是石油却很多,一铲子挖下去打不出水井,但真有可能打出油来。这样的缺水环境,人到底怎样才能活下去?单靠石油肯定是没法生存的,就算石油换来大笔钞票,买水都未必可行。
所以,沙特非常重视水处理技术的研究,其中就包括海水淡化技术。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些技术都需要强大的工业能力才能实现。
千万别因为在网上段子看多了,觉得沙特只是有钱,对工业技术不重视。实际上,就基础工业领域而言,沙特的实力还真不容小视。如果把化学工业的几大巨头单拎出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可以排到前几位。
标题中的SABIC就是沙特基础工业公司的简称,而且这个新闻还出现在中国同行的网页上,不是虚名。
基础工业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力量是相当壮观的。比如我们现在说反渗透技术,很多人都不陌生,家里装的净水器用的就是这个技术。反渗透的原理,我在知乎上也写了不少了,简单说就是用一种半透膜,通过加压的方式将盐分截留,只让淡水通过。在中国,这一技术主要是给一些存在水污染的地区用作净水设备,但是在沙特这样一个缺水的国家,SABIC已经把这个技术应用到海水淡化工程去了。实际上,这项工程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发展了,为此,1978年,沙特使用了2000吨钛合金作为管道材料,修建了当时全世界最先进的海水淡化工程。这个故事,我给写在自己的新书《元素与人类文明》(商务印书馆,2021)中了,毕竟海水淡化称得上是人类发展史上一项改天换地的工程。
除了海水淡化工程,还有各类水处理技术,都是为了解决先天缺淡水的问题,但它们的共性,都是建立在强大的工业基础上。
SABIC还有一款可以同时满足冷水和热水处理的材料,那就是对聚苯醚树脂进行改性得到的NORYL树脂材料。聚苯醚的强度大,耐水性好,吸水率低,而且是无定型树脂,加工性能很不错,是非常强悍的工程塑料。从这些特性上看,的确很适合用在水处理设备上,不管是用作水泵还是阀门,都比一般的金属材料寿命更长。但改性聚苯醚的成本比较高,真想大规模应用在水处理领域,也就沙特有这个财力了。
有钱还不是根本问题,重要的是技术要过硬。NORYL树脂目前已经是水处理领域中炙手可热的材料,比如用它装载碳化硅膜,就可以很高效地过滤包括海水、工业用水在内的各种水源[2]。
总而言之,各种水处理技术,几乎都是靠着各种新材料才得以实现,并且这些材料作为基础工业品,一般都需要化工巨头才能完成,所以SABIC就成了沙特所能仰仗的水处理技术来源。
对于沙特这样极度缺水的国家而言,光是解决水的源头问题还不够,在开源以外,还要注意节流,而节约用水的很多技术也要靠材料解决。
就比如上面说到的SABIC,他们不只是有能够“开采”水源的新材料,同时也在做不少节水工程,比如对管道的设计与维护。
冬季来临,南北方取暖的段子又开始流行起来,北方的暖气着实也让很多南方人羡慕。但是,很多南方人不知道的是,北方供暖不仅需要收费,而且问题也不少。
对于十几二十年的老小区来说,问题尤其突出。生了锈的管道,有时候甚至可以把热水堵住。前不久刚刚供暖,我有个邻居,房子长年没人住,今年租出去了,几年没有管过的暖气管道完全不起作用,维修人员在管道间里整整排了一上午的脏水,从我这儿借了盆,加上他们备用的这个桶去倒水,前后跑了大概三十趟。
沙特的水比我们的石油值钱,因此这样的事情要是发生在沙特,浪费这么多水,那就好比是我们白白倒了一上午的石油,简直就是在犯罪。
所以沙特不会容许这种事发生,而SABIC的管道技术就派上了用场。
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管道,在很多人看来,不过就是个塑料管道。但实际上,作为一种通用性很强的聚合物,HDPE有很多不同的牌号。SABIC设计用于管道的HDPE,具有高强度、耐高温的特性,有很好的承压表现。更重要的是,相比于金属管道,特别是和常见的钢管相比,HDPE管道轻盈且不会生锈,免去了维护难的苦恼。塑料特有的柔韧性,让管道更易于运输和安装。
这些大大小小的聚合物管道,材料也各有差别,有一些的内部还有涂层。这么多类型的管道,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无论是工业管道,家用管道还是市政管道,都可以有相应的解决方案。
但是话又说回来,水处理只是沙漠生活中的必要条件,而SABIC的科研远不止于此,为了构筑节能减排的示范,SABIC还在沙特首都利雅得兴建了一座“创新之家”,里面包含了至少46个合作项目,其中就有上面说到的各种管道。久经耐用的管道拥有优秀的防腐蚀性能,也可以从容地完成热水循环。正是这些项目的组合,成就了这座净零耗能建筑。整个房子的能量都靠太阳能屋顶提供,耗水量也降低了40%,说是人造建筑,但是除了屋子本身,几乎没给环境留下什么痕迹。
从这些基础工业的案例也不难看出,无论是工业还是民生,基础化学工业所扮演的角色都是无可替代的。
特别是当下,随着碳中和的时间点越来越近,对新技术提出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现在都需要去转变思想,燃油汽车到电动汽车的演进就是如此。
从技术上说,碳中和包含了两个环节,一是降低碳排放,二是固定空气中的碳。
在化学工业中,有85%的碳排放都与为相关化学反应供能有关,因此,化学也是开发新型低碳加热技术的核心。当然,具体而言,减少碳排放的方法有很多,改用光伏、风能这些可再生新能源就是其中一种。
而这些新能源技术,都要依赖于各类新材料。例如光伏技术,需要高效地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这与我们开头提到的光热材料刚好相反,但是同样需要依赖先进的光电材料技术。光伏面板常用的材料是玻璃,但玻璃面板自身重又容易损坏,安装和维修的难度都很大,加上无法弯折,在设计上自由度也比较低。面对这种情况SABIC开发了LEXANTM聚碳酸酯材料,它不仅比玻璃面板减重近60%,可以随意弯曲成型的同时抵御各种恶劣天气,而且经过阻燃改性,还能减少火灾安全隐患,上海南站的圆形屋顶就使用了这款新型材料。在风能应用中,核心的风力涡轮机部件同样需要有SABIC这样的化工巨头提供关键材料,帮助设计师打造出更轻更长的叶片,在具备足够韧性承受巨大压力的同时,保证轻盈度和高性能运转。
而固碳所需的技术更为全面,它不只是化学家的任务,而是需要跨界。比如前不久全网讨论的空气变面包,本质上就是固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淀粉,作为食物或工业原材料,虽然离现实有点远,成本也还不可控,但这很可能就是人类的未来,向自然界学习光合作用的诀窍。
这些固碳技术也不只存在于实验室中,还有一些已经成为现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捕集和净化工厂也是由SABIC建设的,位于沙特的朱拜勒,主要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甲醇、尿素等工业原料,最终用于生产肥料、日化产品等,甚至还包括碳酸饮料中充入的二氧化碳。
因为这些技术,我们的生活已经在悄然改变。只是要想彻底实现碳排放平衡,仍然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
但是不管任务有多重,也不管是在沙特还是在中国,对生活的追求都是一致的。回到问题,到底哪些创新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以化学视角来说,这个问题的答案实在是太多了,衣食住行,大到新能源这样影响全人类的百年大计,小到我们手中的碳酸饮料,都要靠化学工业来实现。用SABIC的slogan来说就是:化学成就你我。
你有没有意识到:新冠疫情已经将近了2年了,我们已经习惯了出门戴口罩、看健康码;在跨国出行时还会佩戴护目镜、防护服。这些习以为常的东西,其实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比如部分口罩、防护服披上了新衣,具备了抑制病毒和细菌的功效。
我们传统的口罩用的是聚丙烯 PPE,这种材料没有抗病毒/抗菌活性,而且不能自动降解,对环境不友好。
一篇研究就发现了一种多功能非织造布能立即灭活新冠病毒,而且这种材料有很高的透气性和生物降解度,可以用于制作新型的口罩。目前,这项材料科学家已经在热火朝天研究中[1]。
还有护目镜,也是抗疫过程中的常用装备,但是常常起雾,摘除擦拭护目镜极大增加了医护人员被感染几率。现在已经有医用防雾的护目镜了[2],而且现在已经在临床上应用起来了。
不仅仅是抗疫,在更广阔的医疗场景中,医疗的创新也是时时刻刻在进行中。
在2019年4月,科学家成功以病人自身的组织为原材料,3D打印出全球首颗拥有细胞、血管、心室和心房的“完整”心脏。[3]虽然现在还不具备泵血功能,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但它展现了广阔的前景:因为来源于自身组织,可以减少排异反应;提供了新的心脏来源,不用苦苦等待合适的供体。
当髋关节和膝关节丧失功能,可以使用人工制造的关节假体代替。[4]
还有糖尿病。
如今我们身边的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了。根据2020年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上的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的最新全国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中国大陆糖尿病患者总人数估计为1.298亿。
大多数糖尿病是2型糖尿病,也就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到了糖尿病后期,大多数病人需要注射胰岛素,以前病人需要每天指尖测血糖—根据血糖水平来注射胰岛素。
在胰岛素注射这一块,就有很多小的创新,比如胰岛素笔,不仅方便携带,注射过程简单,免去患者用注射器在胰岛素药瓶中抽取胰岛素的烦恼;而且相较传统胰岛素注射器,它的针头更细,痛感更弱,调节剂量也更加精确。这一方面的突破,靠的就是材料学科领域的创新,比如化工巨头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就一直在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管理提供材料支持,用于制造持续血糖监测器、自动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笔等,还与一些公司合作开发了一套创新性闭环系统,作用类似人工胰腺,安装在患者的皮肤上,可以在需要时提供正确剂量的胰岛素。
更前沿的还有胰岛细胞移植,被科学家认为根治糖尿病的方法之一。以前培养胰岛细胞的腔室是由不锈钢制成,笨重且无法观察培养进度,现在也逐渐开始尝试使用透明、轻便的材料。[5]
在这些医疗器械革新的背后,有很多学科的助力,比如材料。基础材料的创新是很多高科技应用的基石。
以胰岛细胞培养为例,培养过程中,需要使用极强腐蚀性的消化酶去分解人胰腺来得到胰岛细胞,并且需要人摇晃培养腔室。
以前的不锈钢培养腔室在30-45分钟的隔离过程中摇晃起来很重,并且使医生无法目视评估胰腺分解的进展情况。耐腐蚀、轻便、透明的材料便是期待中的方向。
透明的玻璃、树脂等都是目前尝试的方向,让胰岛细胞培养更加方便、直观。
比如来自刚刚提到的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的ULTEM™——聚醚酰亚胺(PEI)做成的培养腔室,可以承受长时间暴露在高温下并通过高压灭菌进行反复消毒。它具有半透明的浅琥珀色,使医生可以看到腔室内的胰腺。
材料学的发展,也带来了医疗技术的进步,在多个方面为医疗创新保驾护航。
医疗材料的创新是医疗器械发展的基石,为医疗器械保驾护航,确保稳定性、安全性、准确性,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
很多医疗器械都是需要与患者零距离接触,甚至接触到患者的血管、皮下组织,如果上面沾有病原菌,就有可能导致出血感染,甚至让患者丢掉性命。
因此,医疗器械就需要反复的用高温、高压、化学药剂(比如过氧化氢等离子体)进行消毒;同时,一些医疗器械参与的医疗操作本身就具有腐蚀性,或者处于高温、高压、低温等极端环境。这就要求医疗器械的材料能够耐受高温/低温、高压和化学腐蚀。
如果耐受性差,导致医疗器材过早开裂,不仅增加维护成本,开裂的医疗器械本身也会增加患者感染风险,也有可能导致治疗失败。
还是以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为例,他们的产品在这方面都进行过严格的实验。
SABIC与消毒品牌PDI联合测试SABIC产品对环境应力开裂性的耐受程度:通过与PDI的消毒湿巾反复接触,SABIC旗下LNP™ EXL聚碳酸酯(PC)树脂、XYLEX (PC/聚酯合金)树脂和VALOX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树脂等产品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与医疗用消毒剂的兼容性好,可以满足现今医疗环境的消毒需求。[6]
SABIC的研发能力也是得到广泛认可的。其创新材料LNP™ ELCRES™ CRX 共聚树脂,抗冲击防开裂能力,能经受消毒剂的反复清洗,减少医疗设备的外部损伤,最近还荣获了「2021年度爱迪生发明奖」。[7]
在MD&M West 2020(美国阿纳海姆医疗设备及技术展览会)上,SABIC推出了其新的LNP ELCRES CRX聚碳酸酯(PC)共聚物系列,使用这种新材料可以使医疗器械有更长的产品生命周期,从而达到保修预期,减少更换和索赔。
这类材料除了要满足前面提到的抗高温、抗腐蚀性等,还需要满足生物相容性(例如细胞毒性)的筛选,避免这类材料与人体长期接触时杀伤人类细胞。所以SABIC会按照ISO 10993进行测试,[8]也就是生物相容性测试,也叫做医疗器械评价,专业的医疗器械、医疗药物及卫生防预用品等都应该通过这一类的测试。
还有一类应用,全球很多人都享受到它带来的好处,但是不一定知道。如今新冠疫情已经影响我们2年多了,疫苗研发成功上市也一年多了,其实在疫苗的输送中,创新材料也在默默做出贡献:
比如SABIC旗下的LEXAN™ Film 8040/8B45聚碳酸酯薄膜材料,脆性温度低至-135˚C,可以耐受极低温度,可以将需要冷链运输的疫苗稳定的运送到每个人手里。
总体来说,现代医疗从很多维度上对医学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高质量、强兼容和绿色环保。
这就要求材料要经久耐用,具备更好的生物兼容性,并符合更高的环保标准。
基于这些更严格的要求,很多创新悄然而生。它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显而易见的,可能在我们习以为常的地方加上了新科技的外衣,可能是在幕后贡献自己的力量。而像SABIC这样的公司,正在以科技创新悄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如今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很复杂了,我们生活中看到的任何一个创新,都不是孤零零的单个事件,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系统学科,特别是基础学科在创新中的作用非常关键。
那些默默耕耘,无论是产业界还是学术界的人,都值得我们的尊敬。
参考资料:
[1]Deng C, Seidi F, Yong Q, et al. Antiviral/antibacterial biodegradable cellulose nonwovens as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bioprotective materials with potential to minimize microplastic pollution. J Hazard Mater. 2022;424:127391.
[2]中国生物材料学会. 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企业攻关研发的应急医用防雾隔离眼罩获批.
http://www. csbm.org.cn/article/art icleinfo.asp?id=278
[3]Noor N, Shapira A, Edri R, et al. 3D Printing of Personalized Thick and Perfusable Cardiac Patches and Hearts. Adv Sci (Weinh). 2019;6(11):1900344.
[4]贾承奇, 倪明, 付君, 等.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髌骨置换对疗效影响的比较研究.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 (32)4: 394-399.
[5]Gray DW, Sudhakaran N, Titus TT, et al.Development of a novel digestion chamber for human and porcine islet isolation.Transplant Proc. 2004;36(4):1135-1138.
[6]SABIC. Resistance + Durability: Chemical Resistance Performance Testing for Healthcare Materials.
[7]2021 EDISON BEST NEW PRODUCT AWARDS™ WINNERS
https:// edisonawards.com/winner s2021.php
[8]Manish Nandi, Nithin Raikar. Keeping Medical Equipment Clean and Durable: PC Copolymer Technology Innovations that Improve Chemical Resistance against Hospital Disinfectants
在刚刚落幕的2021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China Replas)上,由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斩获的两项“金苹果”奖尤其值得关注[1]。如果只看这两个奖项的名字——“塑料高品质再生”和“趋海回收塑料利用”,这样的专业词汇看起来距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
这是一次对塑料回收的新突破。
你或许会感到困惑,“回收塑料”有什么稀奇的?早在几十年前,走街串巷的收废品大妈们就已经在明码标价的收购着塑料瓶了呀。
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这也是一种对塑料资源的回收利用的方式,但这样的资源回收显然没有达成应有的效果:在人工塑料诞生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对塑料污染的治理成为了一道越来越让人头疼的难题。除了“白色污染”的视觉污染之外,近些年来,微塑料颗粒也颇引人关注。在我之前的许多科普文章里,都提到了海洋生物误食微塑料颗粒导致的生存率下降、繁殖率降低的问题,还有的微塑料颗粒会因为被贝类、鱼类误食而重新回到我们自己的餐桌上。而最新的研究已经表明,微塑料颗粒在陆地上其实也已经十分普遍,在多个国家出产的蜂蜜中,都检出了微塑料颗粒,而我国的一项研究也进一步表明,微塑料颗粒甚至会进入一些水培蔬菜的茎叶组织里。
塑料污染已经如此严峻,人们对扭转这一态势也早就形成了共识,可为什么原有的回收塑料瓶这样的资源再利用方式没有遏止塑料污染问题?
其实如果把品类繁多的合成塑料产品归为一类,那么塑料早已超越钢铁、水泥和木材,成为人类产量最高的材料之一,然而和如此庞大的产量相比,来自民间的收废品式的塑料回收总量其实很低,即便是在物料回收政策施行最早、最贯彻的德国,被妥善回收的塑料也只占其塑料产量的3成,而放眼全球,至少有90%的塑料制品未被回收[2]。
实际上那些被回收的塑料也并没有全部被物尽其用,大多数塑料的回收其实都属于“降级回收”,就以收废品大妈们最青睐的塑料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来说,目前被回收的塑料瓶占到了全球所有销售塑料瓶的近一半,要是单从回收率来说,这其实是很高的,但如此庞大的回收塑料瓶中只有7%被重新做成容器使用,其余的大多数只是被重新处理成品质更差、价格更低、也无法被再次重新回收的其他一次性塑料制品,那它就失去了“可循环使用”的价值[3]。
塑料可循环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但着手解决这一问题也刻不容缓。今天的世界,正在为实现“双碳”目标不懈努力,“双碳”目标中的碳达峰,即是要在可预见的时间内,把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从不断增加的现状,扭转为由增转降的拐点,“碳中和”的目的,则是希望通过碳回收、碳汇等手段和减排措施结合,让人为生产生活活动中排放的碳和人们回收固定的碳互相抵消。而塑料产业早已成为全球石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未来几年为生产塑料所消耗的石油可能会攀升到全球石油总消耗量的20% ,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和耗能也难以回避,在2019年底,全球塑料制造产生的温室气体总排放量已经可以和近190座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排放总和等同,这甚至超过了许多中等工业国的排放总量[4]。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延长塑料制品的生命周期,提升塑料制品可循环使用的规模,或许就可以减少塑料行业的碳排放总量,这对实现“双碳”目标至关重要。
站在这个视角,我们再来回顾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在2021中国国际塑料循环展(China Replas)上的两项获奖技术,就能解读出更大的意义。
此次的金苹果获奖技术之一——“趋海塑料回收利用”显然是把目标设定在了海洋塑料污染领域。
实际上就目前来说,我们更熟悉的那些已经进入海洋的海洋(内)塑料(in-the-ocean plastics)污染并没有行之有效的回收和处理办法,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海洋塑料污染就完全无计可施——除了少量塑料是由船只或渔业伸长过程中被直接遗弃在海洋里之外,大部分海洋塑料污染的源头其实还是陆地,而那些如果不进行回收处理,就有可能被冲刷到海洋中的陆地塑料被统称为趋海塑料(oceanbound plastics),如果将它们再进一步细分,又可以分为海滩塑料、河流塑料和失控的陆地塑料等等。
SABIC趋海回收塑料利用的解决方案之一,是把在海滩和岛屿收集的塑料重新加工利用,最终成为添加了20%趋海回收塑料的XENOY™ PC/PET改性料,和普通塑料相比,使用趋海塑料可以有效减少7%的碳排放量,也同步减少了11%的能源消耗,当然,这项技术最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种回收利用可以极大地减少陆地塑料进入海洋的总量,按照SABIC给出的数据,每一千吨含有趋海回收塑料的XENOY™就可以有效使用2400万个一次性0.5升PET水瓶。如果这项技术可以大规模推广,就有希望从源头减少海洋塑料污染的产生。
那么,这样的趋海塑料回收是不是还只停留在试点阶段?它还需要多久才能进入我们的生活呢?其实答案早已揭晓,在今年9月的微软新品发布会上,一款小鼠标几乎被Windows 11和新款Surface的光芒覆盖,但机身侧面铭刻的蓝色海洋标识还是彰显了它的与众不同——它的塑料外壳组件正是采用SABIC含有20%再生海洋塑料的新型XENOY™树脂材料制作的。目前,SABIC在广州南沙的工厂也已经可以生产含有20%再生海洋塑料的XENOY™共混塑料产品。
SABIC最近也跟一家马来西亚的塑料回收公司达成了合作,运用先进化学回收技术将混合趋海塑料重新分解成热裂解油,再重新作为原料投入全新聚合物的生产,生产出全球首款以趋海塑料为原料,并经认证的可循环聚合物,这一聚合物未来将进一步应用在日用消费品和电子产品领域。
把趋海塑料再利用,其实也算是是“塑料再生”的一种形式,不过在SABIC推出的TRUCIRCLE™循环解决方案里,从一种塑料产品的“出生”之前,在设计阶段就已经考虑到它日后的循环利用的可能性,这样的解决方案才更吻合“高品质再生”的内涵,比如我们日常所见的日化产品包装袋,通常使用PE材料达到热封和韧性需求,最外层又需要使用PET或BOPA材料达到印刷的需求,而在SABIC的方案中,BOPE和PE的结合满足包装的性能需求,内侧的PE又便于高效剥离和回收,设计和选材的改变就能让塑料回收利用的便利性大大改善。
但在塑料高品质回收领域,最困难的还是把回收后的塑料利用到食品包装层面,因为直接和食品接触的塑料对安全性的要求最高。以最常见的食品包装塑料膜为例,无论是处于安全性还是塑形平整度的要求,都很难把它们简单的回收再利用,针对这一特殊困扰,SABIC给出的方案是以热解的方式把废弃塑料膜转化为油,再像生产原生塑料一样,使用这种油制作出同样安全可靠的塑料颗粒,在经过严苛认证后,完成循环再生的塑料包装膜就可以重新投入到食品(以及更多产品)的包装领域。
我们必须坦诚地说,从1907年列奥·亨德里克·贝克兰发明全人工合成的酚醛塑料以来,塑料的难降解、难回收的确产生了许多恼人的环境问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塑料作为一大类性能优异的材料,也的确在许多层面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甚至可以说,塑造万物的塑料也在塑造着我们的时代。而作为一种材料,塑料本身并没有成为“废物”和“污染物”的本性,如何合理的加以利用和回收,才是它是否能走向循环经济的核心。
而要实现清洁世界的宏伟目标,既需要SABIC这样的行业先行者探索新的技术性的可能,也需要每个人以垃圾分类、减少过度包装等方式参与实践。SABIC的尝试只是个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共同努力,它就能点开美好未来的美好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