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甘肃白银连环杀人案嫌疑人落网? 第1页

  

user avatar   mao-xiao-miao-24 网友的相关建议: 
      

第一次在知乎写回答,说说吧

大学时上犯罪心理学,就关注了两个案子,一个是南大案,一个白银案,因为自己住的距离南京近,所以就写下了那篇《十八年后的再回首——南大119案的记录、释疑和分析》,用犯罪地理画像做了南大案的分析。

其实那时对白银案更感兴趣,中国因为社会稳定,户籍制度健全以及一些社会文化因素,确定的变态连环杀人案其实不多,而白银案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

在南大案里我就写到,世俗类犯罪和变态类犯罪最本质的区别在与作案目的不同,前者是有定性目的的,后者只为满足自己的“愉悦感”,给一个案子定性,并不能只看作案手段,手段凶残并不代表凶手就是变态,就像南大案那样。而白银案则是完完全全定性的,凶手目标明确(奸杀),连续作案(11起),手法相同(切割),加上性变态行为,这一切都指向凶手为变态杀手。

先说说这个案子为啥一直破不了

当初这个案子为啥没破,其实有很多客观的原因,建国以后中国的治安系统是建立在社会基层体系上的,简单来说,社区的居委会、工作地的保卫科,都是治安体系上重要的辅助机构,公安机关起到的是一个关键点的作用,但是这个作用要这些辅助机构的配合才有作用。走访排查是那时最重要的刑侦手段,为什么呢,因为有居委会保卫科提供详细的信息支持,那么信息一汇总,情况就明了了,人跑不了的。

然而,8,90年代,中国社会大变革,各个基层组织瓦解,人口流动开,居委会保卫科啥的作用明显下降。那走访排查时,公安的信息收集能力大大下降,而那时的公安机关也尚在适应转变中,新的侦查手段没上来,这就是一个很尴尬的局面了。

白银案里,凶手留下了精液,在白茶杯上留下血手印,其中一个受害者还被抢救几天才死,所以才有了那个草绘画像,这一切要放70年代,人一早就抓住了,一个社区,外人进出一下就认出来。放现在,也抓住了,天网系统,DNA比对技术和海量数据库放在那。

然而就是在90年代,这两个优势都没有。警方有DNA,比对不了,有指纹,没数据库,有画像,没天网系统,传统的信息收集系统——居委会什么的,还派不上用场,警方当时收集了白银所有男性的血液数据,没有对的上的。现在看,凶手当时居住地距离白银还是有距离的,当时没在收集范围以内。

所以啊,挺尴尬,什么都有,就是没突破口,其实90年代很多悬案,都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至今没破。

到了04年,内蒙研讨会,这算是白银案一个里程碑的会议,很多厉害的人参加,内容也是很充分的,也是这个时候给案子定了性。到了后面基本每年都有协查。因为证据多,所以现在看,调查的力度以及各方面还是很大的。

至于为啥今年破了

很简单,技术手段上来了,简单说就是DNA Y染色体比对技术上来了,南大案和白银案发生时,国内还没DNA采集技术,后来有了,还没有比对技术,现在是有了比对技术,不仅可以比对嫌疑人本人的,还能比对近亲亲属的,这就是Y染色体比对技术。

你犯罪了,留了DNA在现场,警方采集存数据库,一段日子以后,你亲属犯事被抓,按照流程也要采集信息放数据库,这样就关联上了,余下的顺藤摸瓜。。。。

所以国内现在加大了基础信息的采集力度,以前治安拘留啥的都不用采集,现在都要了,有的地方还对早年释放的罪犯召回采集,就这样破了不少陈年旧案,我知道的就不少起。真。科技改变命运。

现在消息看今年4月公安部重启调查,应该是这个时间点数据库有了关联,具体是什么关联,不知道,现在消息没流出,是不是舅舅受贿什么的,母鸡。然后4个月调查取证,证据确凿,抓人。二十八年,毕其功于一役。

破案毕竟不是像小说写的那样天花乱坠,是个很艰苦的过程,我虽然不是警察,但是特别能理解那个群体,自己经手的案子没破,就是一块压在心口的石头,一辈子消不下去。28年了,多少参与侦查的警察退休了,脱了警服的那一瞬间,心里的滋味,外人难以感受,现在案子破了,也算是告慰。

说说白银案和南大案的关系

今天很多人问我白银案破了,南大案还远吗?


我觉的可能挺远的。


白银案里,警方知道凶手是男性、有指纹、有DNA、直到作案手法、直到案件性质,连画像都有,白银人口又少,周围环境也不复杂。


而南大案,不知凶手男女、不知作案手法、DNA和指纹不太明确,至于作案性质,公安部没定性。虽然我的那个南大系列文里,我认为是普通凶杀案,但是毕竟只是逻辑推导而不是证据指向。所以南大案的侦破难度是高于白银案很多倍的,当然,每年警方都复查,所以希望还是有的。

说说白银案里的犯罪心理学

按照大部分人的观念,对于这样的连环杀人案,犯罪心理学的用处应该很大。但是作为一个心理学工作者,我认为,随着技术手段的进步神速,用DNA比对这种简单明了直接又准确的方式追凶应该更合适。


实际上在过去半个世纪,犯罪心理学的进步是远远不及刑侦或者技侦的进步速度的。也是个挺尴尬的局面。04年内蒙研讨会,犯心方面就去了个你们都知道的李XX,没啥作用。国内在心理学理论建设方面,有太多的路要走。当然啦,国外现在也好不到哪去。破案嘛,多管齐下,哪个好用用哪个,不一定一定要依靠哪种方法。至于国内民众热衷的“犯罪心理学”,或者“罪犯画像”,乐乐就好了,别当真,科学和民科的区别就在这。

就先写到这,想到啥再写写,做饭去。。。。


user avatar   charmi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更新

李昌钰都来甘肃了,不会专门是来讲座的吧

国际著名刑事鉴识专家李昌钰来甘肃省授课__中国甘肃网

中国甘肃网8月27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通讯员 史永强 马如栋) 著名刑事鉴识专家、国家检察官学院客座教授李昌钰博士近日来到省检察院开展专题讲座活动。省检察院检察长路志强出席活动。

  李昌钰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引人入胜的案例、独到犀利的视角,为省检察院机关全体干警讲授了国际刑事鉴识领域前沿问题及21世纪刑事侦查新理论。讲座以真实案例为切入点,突出强调在刑事鉴识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现场性、科技性、团队性,突出现场重建,突出科技应用,突出管理合作。李昌钰在讲座中还分享了自己的成功经验,他勉励大家永远不要降低自身的标准,要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知识是终身的财富,要灵活运用掌握新知识新科技,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和水平。

关注张掖“掏肠”恶性案件(一)-张掖

掏肠手的故事是真是假? - 飞翔的回答 - 知乎

掏肠手的故事是真是假? - 飞翔的回答

原答案:

好样的,期待清华大学朱令铊中毒案、南京大学刁爱青碎尸案能破案,另外甘肃张掖掏肠恶魔案能否解释疑点?


user avatar   james-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想,有很多热血青年怀着除暴安良当个好警察的愿望加入了警队

作为接触社会黑暗面最多的职业

有的已经被混日子的老油条同化

有的甚至已经被腐蚀

有的还在为了养家的工资苦苦挣扎

这个案件破了,对于警察的意义,我想就像是一部久违的电影,碰到了警察最心底的部分

28年,11人,11个家庭,无数人的梦魇

抓到他,唯一的目的就是真相与正义

老前辈们,想起你们入警的誓言了吗

-------------------------------------------------------------

警察抓到人不代表就判他刑了。

未经法院判决,他仍是无罪之人。

该案仍在侦查中,质疑为何不公布详细抓捕和作案细节的,请你考取律师资格证后成为嫌疑人的辩护人,在案件移送检察院起诉之后找检察院查阅、摘抄案卷,谢谢。

-----------------------------------------------

8月28日媒体公布了嫌疑人现在的照片

两鬓花白,看起来远不止52岁

看起来就跟隔壁家和蔼的老爷爷没什么两样

“他是个普通人。”---《杀人回忆》

“有疑似白银刑警的网友称,其实第一起案件发生后是有能力破案的,但警力很快被抽调去了维稳,导致没能抓住凶手。凶手后来虽继续作案留下了新的线索,但有些东西已“无法挽回”。”

这段跟《杀人回忆》里简直一模一样!!!

-------------------------------------------------------

别的回答里有知友提到了刁爱青案和朱令案

个人觉得南京刁爱青案难度偏大。白银案是提取到了嫌疑人的精液,在科技进步的情况下通过穷举法大规模排查也是能找到线索的。刁爱青案尸体已经提取不到痕迹物证,也没有留下视频资料,连证人都几乎没有,只能通过分尸情况进行心理侧写。心理侧写这玩意儿如果是《信号》里面的男主角也许能发挥较大作用。朱令案其实嫌疑人很明确,孙维是最有可能作案的,但是仍然没有直接证据去有力地指证,这大概也许比找不到凶手更痛苦吧。


user avatar   shao-cong-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最近最振奋人心的新闻了吧。。比多得几枚奥运金牌来的重要的多。

前段时间我姐因为出差一个人去了一趟白银,回来之后才告诉我,我后背一阵发凉,马上把这个案子跟她说了,她听完后是各种不淡定,并把这个情况跟他们单位领导说了,自此之后他们公司跟白银市的项目只派男员工去。

我想不管是什么犯罪活动对一个城市0最恶劣的影响并不是破坏了这个城市的形象,而是让最普通的市民以及外来人员陷入恐慌。我有一个走过南闯过北的同学,他说我现在所处的城市绝对是全国治安前几的城市,他这几年在外面见过各种法外之地,这个社会并不是我们所想当然的那样安全祥和。我问他:那你去那些地方都不会害怕的吗?他说:所谓法外之地,在当地人那里都心中有数的,只要你洁身自好,不接触不参与肯定没什么危险的,但是类似白银市这种连环杀人案,没有固定的人群,没有固定的地点,没有规律的作案时间,其所造成的危害是沉重的,这是典型的一粒老鼠屎坏了一整锅的粥,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女性在一次次案发后是怎样的心情我都难以想象,我所身处的城市每天半夜街上还有单身女青年下班回家,我女朋友每天十一点多骑车回去我也没有担心过,但是恐怖那个城市的女性同胞并不能也不敢这样把。

对这个案子我诚信没有过多的猎奇心理,我抓住了就好,我不想听他的什么心路历程,我只想听到一声枪响后这个城市的人民的欢呼雀跃!!!


user avatar   san-dao-bu-bao-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兴趣了解了这个案子,说实话这么多年了作为普通的吃瓜群众觉得估计这案子就这样了,毕竟纵观世界悬案并不少见。

没想到真的还能破。

心里顿时想起一句烂大街的话,但真正能代表我的感受

正义也许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对这些受害者,受害者的家属我想这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像侦破此案的警察叔叔致敬。

不过估计肯定会有不少人拿着个当论据,宣扬所谓警察重视不重视领导发话不发话的观点。尤其是在破了学生诈骗那个案子之后。

看着就他妈反胃

更新:

看到微博推送的这个新闻正好在逛知乎,就顺手进到这个问题里来看了。本来想着应该是挺好的一个事结果看到不少阴阳怪气的人所以一时冲动写了这个答案尤其是最后一段。光顾着出气了没表达清楚我的想法。

关于警方对案件的重视程度我认为跟最终是否能破案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我当然确信足够的重视压力对破案可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坚决反对只要是碰见没破的案子就一定是所谓懒,不重视不负责造成的这种论调。(看到你们就是反胃)

更何况有些案件比如本案你只要是看过相关的报道或者消息你能说警方不重视么?

我虽然不是专业人士,但我起码知道刑侦本身也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必然有科学的局限性。就应该认识科学的局限性。

同样对外界给一个案件压力我也表示支持,比如舆论对这次诈骗案的压力就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我想说什么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度,对于一件案件侦破的压力我认为这个度的临界点就应该是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别忘了警察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也别忘了呼格吉勒图


user avatar   zhu-zhen-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正义常常迟到,却很少缺席。在我们这个时代尤为如此。我认为南大碎尸案几年内一定可以告破。因为我国警方惯用的“人海战术”,在技术的发展下威力无比。

看多了本格推理的人,会以为“完美的犯罪”是暴风雪山庄和密室杀人。而其实这些推理小说的场景只是一道再简单不过的选择题,你知道答案,只是不知道过程。真正完美的犯罪,是一道填空题。凶手在僻静的小巷奸杀了红衣女子,然后镇定自若的离开,就像一颗针掉入大海。总有人嘲笑我国警方“人海战术”,殊不知警方早就把被害者的社会关系排查了个遍,对这种无差别犯罪,不用人海战术怎么行?

另一方面,这些“悬案”往往是在技侦手段落后的年代发生的。如果90年代就有可推广的DNA鉴定技术,白银案后几个死者或许不会失去生命。如果天网系统96年就安好了,刁爱青如何变成两千尸块儿也许三天就能查明白。

看起来警方四月重启白银案调查,八月就破案是神速,甚至有人怀疑“蹊跷”、“有人顶包”,殊不知“重启”二字代表着警方将大量的人力物力放回这个案子上。比如定期拿各个医院的血样回来检查DNA,比如和各种小案子的指纹来比对。听起来是件小事,但实际上检测几百个DNA又谈何简单。但是现在的警察体制还是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对吧。或许在某个午后,或许在某个加班的夜里,技术人员突然发现一条Y染色体,一个指纹和那个尘封已久的信息极为类似。他按耐住惊喜的神色,又认真的比对了一遍。没错,就是他!跑了二十八年,埋葬他的却可能是一次简单的抽血化验。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终将伏法。【据未经确认消息,是凶手叔叔因行贿罪被捕,采集Y染色体继而发现其家族有人犯下白银案,进而逐个排查,直至抓获凶手】

能在1996年的南京繁华的街道上做案、抛尸,嫌犯很可能也是位南京市民。如果他没有逃走,只是藏匿于本地,那么他一辈子不去医院验血的几率有多大?虽然凶手不曾留下白银案那么多精液、指纹证据,但也许白银案后,119大案也能带给我们惊喜。

面对这些都市传说般的悬案,总会有人归于阴谋论,说是某领导孩子行凶,案子早已告破只是不敢抓,或者什么军区需要活摘器官云云。岂不知案子闹的这么大除了一号恐怕哪位领导也护不住凶手。在这些人大谈阴谋论时,人民警察在雪夜里挨家挨户的访谈、摸排,在拿着血样彻夜比对。在这个技术进步,未来很可能DNA库实现的时代,只要你做了恶,你就无处遁形。

一九八八年二十多岁的年轻刑警们,今天下班或许能去喝点儿酒庆祝一下吧。至于草民,在担心政府监控自己前,还是可以庆幸下生活在有天网的时代的。You are being watched, and you are being protected。


user avatar   yun-shu-22-33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了防止有人带节奏还是多说一句,当年参办此案的那些刑警都已从二十多岁的年轻人熬到不惑知天命,他们从来都没有忘记过这个案子

不止公安,检法两家也从来都没忘记过

这些年花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才有今天,真的很难

你可以不喝彩,但是也请不要恶意中伤他们


两年后的更新:

在这个问题里号称知道细节实则拿了贴吧东拼西凑的东西骗赞骗粉丝的某警V,还是两年前我私信你的那句,某市局的朋友让我代他们向你亲切的问候一声,希望你对得起你那身警服


user avatar   zou-zhe-8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user avatar   mo-lu-de-chu-ch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高考竞争之所以如此激烈,并不是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多么优秀,而是因为中国的教育资源过于稀缺,不够千千万万的考生瓜分的。

也正因此,中国拥有一套全世界最残酷的筛选制度。

而通过高考进入清华北大,除了说明这些学生比起其他学生更加适应这场筛选,别的什么也说明不了。

也正因此,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避开竞争最激烈的战场,用金钱换取国外的优质教育资源。

见到很多像题主这样的人,想不明白为什么在国内连个像样的大学都考不上,到了国外却轻松能进名校。有的甚至产生了浓浓的优越感,陶醉于中国强大的基础教育,并觉得海龟也不过如此。


然而我感到的,却是浓浓的悲哀。国内只能读二流,到了国外却能读名校,正说明,在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学生,他们的智力,才学和付出的汗水,分明配得上世界名校的教育资源,却只能在国内接受二流的教育。的确有极少数人摆脱了环境的限制,脱颖而出。然而大多数人,却随波逐流,过着平庸的生活;而他们,或许本能够成为社会的精英,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那群人。

我就读于一所国内算一流的大学,我的一位高中同学成绩远不如我,高考末流一本水平,去了UIUC的CS,

他本科期间有大量的机会接触到学校顶尖的实验室,也通过在实验室和教授做科研,要到了牛推,拿到UCB的phd offer.

而我,大二大三曾频繁去找过我们实验室的老师,希望混点科研经历,却无奈地发现他们的生活就是接外包,接国家项目,给底下研究生做,再象征性地发给学生一点工资。学生有活的时候赶项目,没活干的时候每天划水。我真的没什么机会接触到科研相关的实质内容。

而我们那几届出国情况也都惨不忍睹,我最后也只是去了所综排很高学校名气挺大但是专业水平很差的ms ad.

我知道,清北的情况兴许会好很多,但是我的高考成绩当年距离清北只有仅仅几分只差,获得的资源却已经拉开了差距。

毕竟,在中国,清华北大这样的学校,太少了啊。

(图片来源见水印)

中国能花费在高等教育上的经费是有限的,因此只能重点扶植清北交浙等少数学校。2015年,清华大学的科研经费43亿RMB,居中国首位,看起来不少了,然而跟美国排名稍微靠前的一些学校比起来,真是连零头都赶不上。

哈佛大学的校友基金超过360亿美金。

最近几年,中国大陆的高校,尤其是清华北大进步突飞猛进,论文数蹭蹭蹭地飞涨,排名水涨船高。而这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压榨一线科研人员的基础之上的。

诚然,中国的高校在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取得如此成就实属不易,可喜可贺。

但是,要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比肩哈佛耶鲁之流,依旧任重而道远。各国高校之间的比拼,拼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力的较量,也就是赤裸裸的经费的比拼。

高考前,如果我要准备出国,按照我们高中的历届情况,我毛估估能进个UCB吧,研究生也不至于只能读个水校ad了。要问我后不后悔,多少是有一点的吧,然而也不能说在国内读书完全没有优点

——至少,我当年给家里实打实地省下了200万。

——————

1月28日更新




一夜之间多了很多赞,答主诚惶诚恐。

也被一些人质疑答非所问。

在这里贴一张图。

图片来源:

zhihu.com/question/3189

二本学校就不是学校了吗?

简而言之:那些高考一本二本都上不了的,在参加高考人群中也处于前50%,而且中考已经分流掉一大半人了,这些考不进一本二本的学生,在中国学生中我们暂且认为处于30%,及以下。

中国没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给他们就读,国外有,而且有些学校认为人群中的前30%可以接受,何况他们愿意付出金钱。美国的教育资源当然也稀缺,但是最难进的藤校众每年录取率在将近在10%,比清北录取率高多多多多多了,换言之,国外高等教育当然也是稀缺资源,但也比国内丰富多了。

——————

1.1日更新

答主之前写答案仓促,有几处瑕疵,多谢评论区指正,在此先致个歉。

1. 的确不应该拿清北的录取率和藤校的录取率直接比较,更何况这个近10%的入学率对中国学生不适用;

然而,美国人读藤校的概率远大于中国学生上清北的概率,足以说明教育资源上的差距。

那我举另一个例子,

日本人出国留学意愿极低,日本人上东京大学的难度基本等同于中国人考上华五的难度。(数据来源

@Summer Clover

)可以说是远低于中国学生读清北的难度。而且同样是考试入学,不参考家庭背景,拿日本和中国比较可能更具有说服力。

日本的教育资源甚至可以用过剩来形容,近年来一些私立学校因招不到学生而纷纷合并整改或者倒闭。

同时日本人对本国教育的自信,也降低了他们本国人出国留学的意愿。

也许有人会不服,凭什么拿中国既和欧美比,又和日本这些发达国家比,而不和印度比,不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去比…但是我觉得,在很多国人心里,中国的对手永远只有一个,那就是——外国。

祝祖国越来越好。

2. 不应该直接拿哈佛校友基金直接和清北科研基金直接比较,应该拿哈佛校友基金每年科研拨款和清北科研基金作比较。

在此感谢

@Zichen Zheng

提供的更加详实的数据

operating revenues increased 5.6% to $4.78 billion, and expenses were up 5.3% to $4.70 billion

finance.harvard.edu/fil

哈佛科研经费前几名的学院,每年经费加起来就已经超过200多亿RMB了,已经远超清北。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奥克斯回应格力举报信:举报不实已向公安机关报案? 
  如何看待江苏溧阳保姆闷杀 83 岁老太太? 
  为什么刑警队的人都喜欢大半夜的去抓人呢? 
  《隐秘的角落》张东升算不算完美犯罪? 
  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犯罪吗? 
  在已犯罪的情况下,接受警察审问时,保持沉默是最好的第一反应吗? 
  官方通报《平安经》作者贺电被免职,你怎么看? 
  我立志想当警察,但我是红绿色弱和近视,不能当警察,有什么类似于警察的职业? 
  蓝可儿事件真相是什么? 
  外国电影警察破案都在黑板上挂很多照片用线条连接是干嘛的?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白菜读书会《如果古丽爱上了小明》这篇文章?
下一个讨论
1940年以1敌32日本飞机,留言「我的学生都战死了,现在轮到我这个老师上去了」的成都李姓教官叫啥?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