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师傅和师父是绝对不一样的俩概念。
交了学费的是师傅,规矩有三:1尽心教2包教会3不能藏一手。原因很简单,我花钱了。当然花一万块钱跟花十万可能学习的内容不同,这个要事先说明,我要学啥,我这个钱能学到啥,学到啥层次,你同意,我给钱,你得保证把我教会了。
在我们约定的学习内容里,你不能藏一手,如果我交的钱是学会你所有的本事,那你就得倾囊相授。
这个叫师傅,就是水浒传里面九纹龙史进院子里养的那一大票枪棒教头。
我们杨氏太极拳露蝉祖师爷就有这么一个徒弟,收了一大票达官显贵的弟子,人家富二代,官二代,有钱人,肯定不会短了他学费,所以他就得尽心教,包教会,结果发展到现在,这一支发展的最好,古代各行各业师传徒藏一手,教会徒弟饿死师父导致很多东西都失传了,但人家花钱学的就没这个问题。
不交学费的是师父,规矩也有三:1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2一日为师终生为父3饮水思源不能忘本。
简单说就是你学艺期间,师傅不管教,基本靠你自学,主要靠看和问,当然你问了师父不见得回答。
这就是领进门靠个人的意思。
还有就是学艺期间基本就管你顿饭,给你个铺盖,保证你最低生活水平饿不死就行,而且你还得给师父打杂,伺候起居什么的,这有句古话叫弟子当服其劳。
最后就是在这么操蛋的学习环境下,你丫居然依然学出来了,成了角儿,那么你不能忘本,你要记得你的所有本事都是师父教的。
其实说穿了就一句话,谁让你没交学费呢?
接着咱们再说说班社,封建班社作为封建文艺组织,存在了很久,具体的历史我就不废话了。
简单说,班社虽然是台柱子顶梁,但是台柱子并不掌握门票收入的分配权,这个权力归班主,以梨园行来说,大家肯定都是来看角儿的,所以台柱拿大头天经地义。
但是戏不可能就让你角儿一个人在那干唱,得有敲梆子的,拉弦的,打镲的,台上得有龙套。
如果角儿太独,拿的太高,龙套和其他配合你的工作人员,可能会故意搞砸。
但台下的观众只会喝你角儿的倒彩。
所以钱你拿大头,其他人要拿小头,这是一个平衡,具体怎么分,班主说了算。
旧社会班社内为一家人,有辈分,分兄弟,所以,角儿的其他收入,班社内的人也是可以分的。
举个例子,角儿被别的戏班子借走演出。
要知道旧社会很多官宦世家,大户人家自己就有自己的戏班子,他们不可能让一个外来戏班子几十口子人,进内堂给家人和女眷唱戏,要知道古代女眷跟俊俏戏子跑了的故事可是不少,再说人多手杂很多事情也不好管理。
但他们也追星,也喜欢角儿,所以经常把角儿借到自己的戏班子里,两个一起配合唱堂会。这种钱,角儿拿的比例要比班社内演出高得多,但也不是都是他的,他要孝敬班主,要分润给班社内其他的人(当然这就相当于今天微信群内发个红包了,意思一下而已)
与此对应的是斗会,是一种类似于今天的春节晚会的一种形式,很多戏班子,很多杂技,曲艺班子凑在一块,一般都是在节日,图个喜庆,看的人很多,演出节目也不一定遵循那么多规矩,即兴表演的也不少。
比如关公战秦琼这种,俩戏班子的角儿,一个扮关公,一个扮秦琼,台上打一场,底下人看个热闹。
这种斗会因为戏班子多,每个戏班子分配到的时间就很少,所以基本就是各戏班子的角儿上台刷名气,其他人基本就是路人甲。
这种角儿的分成比戏班子内部的演出高,但是低于被请走。
同理,还是要孝敬班主,也要给班社内那群其他工作人员分润,虽然也是微信红包形式的,意思一下,但钱多钱少是个缘。
那有没有其他人不能分的钱呢?
没有,角儿的所有收入,都要分润给班社内其他人并同时孝敬班主。
只有一个钱例外,那就是梨园行旦角儿陪当地地方豪绅或者豪强睡觉的钱,也就是俗话说的卖屁眼的钱。
这个钱,班主是一分不能拿的,也就是说是完全不用孝敬班主的。
但这个钱,同样还是要给班社内其他工作人员分润的,给我讲这个规矩的先生说,按照他的理解,类似封口费。
不得不说,在旧社会,班主同时身兼台柱的情况非常非常少。
因为身为台柱的班主,实在太强势了。
在这种情况下,顶梁柱同时拥有对班社内绝大多数收入的分配权。
很容易自我膨胀,分配不公,你认为这都是你努力得来的,但别人未必这么想,要知道班社内虽然你是角儿,大家都是来看你的,但是表演不是你一个人的事。
如果有班主,旁观者清,多少还能制衡一下,顶梁柱自己就是班主,那就啥也别说了,爱干干不干滚吧。
最后说一句,在台柱同时还是班主的班社内,其他人想出头最好还是死了这份心吧!
在你家台柱还上得了台之前你就别指望出头了,不打死你算人家厚道,等你家台柱上不动台只能做班主的时候,才会扶起来新的角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