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没记错,烟草和酒都是一级致癌物,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茅台、五粮液、华子里检测出一级致癌物,至于和宝洁产品中的一级致癌物哪个含量高,就不清楚了。
曾经在宝洁口腔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高露洁做过研发,当时每年都要经历至少一次模拟召回的虐待,其间也“有幸”亲身经历了一次真实的召回。
来给大家简单梳理一下美企的召回标准流程,仅供参考,既不给品牌洗地,也不贩卖焦虑。
对一家快消品企业来说,产品召回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决策层级也相当的高,就连每年的召回演习,都可能需要区域CEO和大区供应链总经理参加。
其实并不是企业自己吃饱了撑的要去每年折腾员工,产品召回机制的建立可是有着血淋淋的历史,最著名的要数1937年发生在美国,夺走107条生命的磺胺酏剂事件(Elixir Sulfanilamide Incident)。
那是美国历史上第一起全国范围内的大规模召回,当时售出的240加仑有毒磺胺酏剂中,234加仑1品脱被追回,其余的药剂造成了107人死亡,造成此次事故的化学师在了解其失职的后果后自杀身亡。
此次事件之后,美国第一部《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案》生效,企业也越来越注重自己的风险控制,溯源和精准召回的能力。
我们平时看都不会看一眼的产品批号,其实主要就是为了这么一天而存在的。
执行ISO或是GMP标准的生产工厂,必须对每批次出厂的成品进行严格的记录,投料的化学名,重量,供应商,商品名,批次,生产日期等等信息。
一个日化产品往往由少则十来个,多致一百多个基础原料组成,终端产品检出了问题,就要追溯每一个原料的风险,包括生产用到的去离子水,都要每天出具质检报告。
食药监飞检,最着重检查的也就是这张投料记录。
记录了原料的批次,就可以通过出了问题的成品批次,根据投料记录逆向追溯所用到的每一批原料,查阅质检报告,并对留样进行检测。
对于出现严重安全质量风险的产品,比如这次检测出苯的气雾罐产品,则会根据投料记录排查“罪魁祸首”。而消费者肯定不能等到调查之后才停用风险产品,所以按照惯例,召回往往会扩大许多,宁可错召一千,不可放过一瓶,比如用了疑似问题原料的供应商生产原料的成品一律召回。
根据这次召回产品的种类,全都是气雾剂,和风险本身是苯这些信息来看,以我在本行业经验估计,问题的来源有可能是在气雾罐里充当推进剂的丙烷,丁烷等液化石油气。
平时不用这类干发喷雾产品的消费者,其实可以自动忽略掉这条新闻,而这类易燃易爆产品直接从美国进口的可能性也几乎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