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2021 年互联网流量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2022 年会如何发展?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我们把IT行业的发展和航海做个对比的话,如今的互联网正在经历的就是大航海时代的末期,地理大发现时代过去了,能发现的新大陆都已经被发现了,剩下的就是开发价值不高的零星岛屿了。

如果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也是风帆动力时代的终结,蒸汽动力时代正在开启。

如果你的船是风帆动力的,那么你会特别在意风向风速,这就像近十年,创业圈总是特别在意风口一样,总想成为那只风口上的猪,以至于哪个地方被传言会成为风口,很多猪就已经提前排队站好了。这种场面像极了航海时代一堆帆船在等风来。

因为帆船自身没有动力,只能借助风力,他们能往哪个方向开,能开多远,取决于风向风速,命运不全在自己手里,而能快速把握风向能提前预知风速就成了竞争优势,而造船技术和驾驶技术都是在提高风力利用率上下功夫。

这就像极了了目前互联网的流量思维,能发现新的流量来源,能用高效的运营手段充分利用流量就是核心竞争力,当新流量出现的时候就是百舸争流,看似热闹非凡实际上是互相踩踏。

风帆时代终究会过去,新的动力航行技术终究会被发明出来,蒸汽动力,内燃机动力,甚至核动力航行技术时代终究会到来。船拥有了自身的动力能源,不再依赖风力,航行的范围速度大幅增加,航行也有了更高的自由度,由于动力更充足,船的运载量更是大幅增加。

2020 年就是转折点,如果从这一年看过去,那就是历史新高,如果从未来看这一年就会是历史拐点,从2021开始就是旧时代的逐渐没落,同时是新时代的逐渐开启。

只具备流量思维的业务会逐渐被技术思维、产品思维、服务思维的业务取代,如今的船早就不再依赖风往哪吹风力多少(为了航行安全还是要关心风的),而是关注动力技术,建造技术,载重规模和乘坐舒适度,这就是从流量思维到技术,产品和服务转型。

大航海时代的地理大发现也主要是靠风帆动力完成的,每个新大陆的发现,就会有新的资源可以开采,新的贸易模式会产生,会造就一笔巨大的财富,也会造就一批富人新贵。新财富的产生过程也是很残酷的,一大笔新的资源突然出现,获取财富的方式也是简单粗暴的,以掠夺和杀戮为主。

这就像极了互联网早期的流量思维业务,产品粗糙服务低劣,以坑害用户为主,虚假广告,伪劣商品,氪金游戏,低俗内容充斥着互联网。这个时代的互联网用户像极了被屠杀掠夺殖民的新大陆原住民。

然而这一切终将过去,而且过去的罪行大多会被清算,只有少量幸运者会逃脱惩罚,新的时代终将到来。那些踏踏实实做技术做产品的企业会迎来属于自己的新时代,不再依赖流量,而是靠自身的技术能力产品能力获取用户,就像拥有了蒸汽动力的船只,有了更大的自由度,更大的速度和载重量,那些依赖流量风口没有自身动力的企业就像帆船一样被逐步淘汰。

2022,是新时代开始,从此技术型产品型企业会逐渐发展壮大,从而逐步淘汰流量型企业,其实有些蒸汽船(技术产品型企业)已经很大很快了,比如 华为、宁德时代、茅台(别笑,茅台是技术产品型企业),还比如电影业这几年票房爆款都是靠剧情演技取胜的,而不再依赖流量明星。最近刚刚翻车的《熊市(雄狮)少年》也是因为产品力设计力不行翻车的,而不是因为缺流量。

每个新时代处于拐点的时候,趋势总不是那么明显,还有很多人由于思维惯性,还没有意识到新时代已经开启,知乎上还有不少人还再关注2022年创业风口,醒醒吧,别人都已经在造蒸汽铁甲船了,你还在等风来,真开战了别人一炮就送你上西天,比速度你连人家尾气都吃不到。

踏踏实实积累技术,踏踏实实做产品,踏踏实实服务客户,这才是未来的好企业。

如果你的企业过去已经积累了不错的技术和产品,那么请继续积累,如果没有那么请从现在开始积累,放弃对流量风口的幻想吧,不要再为了一个新概念就一哄而上抢风口。

对,说的就是你,元宇宙同学。


user avatar   wang-jia-48-31 网友的相关建议: 
      

1

今年的中概股下跌牵动了不少人的心,监管政策的趋严是一方面,年底国际资本市场形势的变化,则加剧了不确定性。

互联网企业的体量当然无法主导国际宏观层面,但对于自身的业绩可以想办法突破。

Q3财报是一个分水岭,有些公司用业绩展示了自己在不确定环境下的业务能力(京东、快手、知乎),有些公司则在宏观因素外,出现了业绩的持续不及预期(Q3以后继续跌的)

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2021年疫情并未结束,互联网已然不像2020年那样利好和增长,业绩与预期严重不符。

背后的核心矛盾在于疫情至今,互联网流量的需求端无论在量、质上都出现了显著的变化。

总量见顶、用户变得精明,传统近似于涸泽而渔的流量生意已经出现了疲态。

一个在其他行业出现过的趋势似曾相识,互联网流量的问题,需要用供给侧的改革来解决。

(年末的一些系统性思考,本文7000字,阅读时间约20分钟)

2

疫情扰动带来的“流量幻觉”

互联网行业2021年的挣扎,来自于外部的各类因素不假,但是也和一些人的战略性判断失误有关。

疫情居家带来了一波比较猛烈的增长,很多人错误地理解了这种增长的性质,且没有意识到流量背后用户的需求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这3~4年互联网流量见顶已经喊了很久,市场参与者都发现互联网流量的大池子已经见顶。

从年龄构成上看,除去小朋友和高龄老人以外,当下的互联网已经接近了渗透率的极限。

互联网企业对这种局面其实已经做好了比较充足的准备,见顶的市场环境下要么走出海、要么就是把刀伸向竞争对手的核心业务。

这两种试探实际上从2017年左右的时候就已经开始。

巨头拿着自己的核心业务发力海外市场:

  • 一拨人走向东南亚,准备把中国的成功经验在6.5亿的新市场来个全套复制。典型如阿里和腾讯在东南亚扶持的电商、O2O小巨头;
  • 另一波人则走向印度,深入发展阶段更早期的南亚提前布局。除了BAT,比较有名的是小米在印度手机市场的强势发力;
  • 还有一波人用全新的产品形态在欧美开疆拓土。Tiktok仅从数据上看,是这一轮拓展欧美市场的佼佼者。

有些巨头是拿着拳头产品亲自上场,有些则是通过投资、合资方式来个本地化作战。

然而海外市场并不好做,且不说海外互联网用户的特点和需求与中国消费者有很大差异,各个国家的通信和基础设施各不相同,单单一个国际局势带来的政策风险,就让很多出海淘金的巨头叫苦不迭。

(数据来源:易观分析)

另一种突围方式是“切别人蛋糕”,约摸是巨头频繁出海的同一时间,我们经常能看到各家都开始琢磨做电商、每家虽然嘴上不说但是总琢磨做社交、所有内容平台视频化的消息。

发展到最高潮就是上一波社区团购,无论你是电商、还是短视频、或者是本地生活、甚至是打车软件,都要抢小菜贩的生意。

无他,蓝海已经没了,社区团购这个听上去还能有个想想空间的市场,不得上去疯抢一下。

如果没有什么意外,出海和互切蛋糕的剧情会成为后续几年的主线,然后疫情来了。

去年的疫情带给互联网行业一个巨大的利好,出行不便的用户被迫更多使用互联网解决日常的工作和生活需求。

焦虑于流量见顶的互联网企业看到了希望,用户平均使用市场出现一波快速增长。

2021年初我和一些互联网公司的朋友聊天,信心十足,他们认为较长时间的居家会“规训”用户习惯,把原本自然增长无法获得用户流量,长期、持久地留存下来。

去年下半年、今年上半年互联网企业大规模招聘,年初时互联网上市公司顶着反垄断指导意见股价新高,都说明这种想法很有市场。

然而,各类数据都证明这种想法判断失误。

(平均每周上网时长数据来源: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这个数据不同机构有差别)

当然,一个原因是疫情这1年多时间,对养成互联网使用习惯并没有像想象中那么牢靠,用户在每天已经有4个多小时使用互联网情况下,实在无法继续提升使用时间,疫情缓解后还是要回归现实生活。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互联网在内容供给侧并没有充分地承接这部分新增流量。

直白一点说就是,一波新用户开始使用互联网,老用户花更多时间使用互联网,结果互联网企业拿出来伺候用户老爷的内容,并不优质。

过去很多年互联网流量保持高增长,行业参与者更愿意从数字上理解流量,然而2021年恰好是流量特征出现显著变化的一年。

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深有体会,10年前刚开始用淘宝京东时候的一次点击,和今天的一次点击,做的事情、想做的事情肯定不一样;5年前打开快手抖音,和今天的一次打开想看的东西也不一样。

对于各大类平台来说,行业快速增长的时期,流量暴增,关心绝对数量的增长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行业流量见顶的区域,重心就应该放在如何通过好的内容、商品和服务来满足流量背后用户的需求。

3

对互联网行业来说,所谓优质流量指的是低成本、高转化、很容易实现商业目的的流量。

然而这种优质流量今年越来越不容易找到,这里有几个宏观和微观的原因。

1)经济形势

互联网流量最终都是为了变现服务的,最终通过流量漏斗转化为收入。所以流量背后用户的购买力天然决定了用户的商业价值。

大家可能都有切身的体会,当经济不确定性增加的时候,自己看到各类付费内容、商业广告的时候,欲望会下降。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央行调查

从大的流量池来看,消费者对各类商业化(需要付费)内容的支付意愿正在变得谨慎。对电商来说,消费者意愿下降对业绩是一个比较直接的打击。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2020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

2)消费者对传统内容的“钝化”

互联网内容行业也无法逃脱内容行业的“铁律”,当类似的内容不断出现在用户、读者和观众面前的时候,用户对内容形式的好奇感就会消失。

同样是流量,因为新鲜感和好奇而来的流量,就比更关注内容质量本身的流量商业价值更高。

探索欲强、冲动消费、不熟悉套路Vs固定使用习惯、理性决策、深谙各类套路。

典型的例如今年的双11,经济大环境影响消费欲望是一个方面,但是被用户评论“老套路”、“没新花样”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有一组数据也可以佐证用户对传统的互联网内容正在失去吸引力。

根据各公司财报自行整理

这是本年度几个主流互联网公司广告收入同比增幅,可以看到全年至今处于一个下行的趋势,当然这种系统性的下跌有经济形势不好,广告主投放预算缩减的影响,也有教育、地产这种大广告甲方受到严厉监管的因素。

但是,社区属性强的几家公司(B站、快手、知乎),还是维持了相对高的增长。

一个不可忽视的特点是,社区属性强的几个平台,内容品质相对能打,在流量池总量见顶的环境下,有很强的流量转化和用户增长能力。

多说一句知乎,知乎具有广告性质的业务有两块,一是传统的信息流、开屏广告业务,另一块是“商业解决方案”。

商业解决方案是广告营销的甲方以全案的形式在知乎上进行基于问题的投放,是一种与知乎平台调性更契合的营销方式,而传统广告业务则和其他平台并无差别。

在知乎同一个平台上,两项业务的差异体现出传统承接流量的营销方式,增长速度不如基于社区调性的深度营销方式。

3)用户更喜欢密度大、瞬间满足感强的内容形式,短视频继续成为强势流量

从互联网流量的整个大盘来说,短视频是2021年毫无疑问的“强势形式”,中短视频流量总量和占比还在持续提升。

(数据来源:极光大数据《2020年Q3移动互联网行业数据研究报告》)

快手和抖音的流量数据还在一路增长,腾讯的视频号上半年的DAU也超过了3亿。

同时今年一些传统上并不是短视频为主打的App,也在纷纷发力视频。

知乎、小红书拥抱中短视频,美团点评也在信息流里加入了短视频,就连券商和基金这种非常传统的行业,也大量加入了短视频财经内容。

在互联网的大类内容形式里,短文、长文、图片、长视频、短视频,短视频出现是最晚的,相对来说用户群仍然有“好奇心红利”。

更近一步说,互联网的一般用户,时间碎片化、需要即时满足也是可见的未来,一个明确的发展趋势。

在宏观经济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在对职业发展和收入担忧的背景下,普通用户风险偏好会减低,在意眼前而非长远。

短视频的“即时满足”,至目前所有形式里最符合消费者口味的。

可能在元宇宙落地以前,短视频都将是强势内容。

4

前段时间我写过一个比较长的文章,关于快手、抖音上的短剧,如何侵蚀长视频的分析。

实际上这不光是一个流量端用户喜好变化的问题,也是一个深刻影响产业链长期发展的问题。

我想以这个例子来说一下,流量端的变化,是如何影响行业的。

  • 用户需求——流量端口味变化

目前互联网内容行业流量和内容供给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典型的“供大于求”市场。

用户流量就那么多,但是各类创作者还在源源不断的融入这个市场,寻找流量、寻找商业化机会。经过疫情期间高密度的“内容轰炸”,消费者对内容的品味在上升。

更具体说,观看耐心在变差、要求内容信息密度更高、内容带来的视听冲击要强、内容和观众心里链接要深。

相比坐着不动1个多小时2小时看一部有层层铺垫、剧情起承转合、还有意设置几个“尿点”的长视频,还是5~10分钟(甚至更短)的短剧看着更爽快。

我们可以对用户的这种习惯有不同见解,但是市场数据确实显示短剧有很强的流量获取能力。

比如快手上的小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正片播放量最终达9.2亿。

  • 制作模式——内容制作模式的变化

长视频的制作模式是To B的,短剧的制作模式是To C的。

在流量见顶,内容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不确定的时候,短剧模式对创作者有更强的吸引力。

制作一部长视频,比如综艺、网大、电视剧,投入大、涉及的部门和利益方较多,在生产全流程中创作团队和投资团队主要是在和平台、营销渠道等B端进行反复谈判,能否获得大品牌的冠名、能否获得首页黄金位置,搞定的更多是会议室里桌子对面的品牌营销负责人和平台的运营负责人。

虽然理论上应该是内容产品本身决定各类资源,但是和人有关的生意——都懂。

短剧就不一样了。

投入资源少,一集的成本每分钟不到1万,一集超不过5万。更重要的是短剧可以迅速验证剧集质量,后台看到流量数据就能得到反馈,由此进行的内容修正也变得无比迅速。

这在实质上造成了这样一种创作模式。

短剧的流量数据体现着用户对短剧质量的评价,转评赞、停留时长、完播率都是每一个C端用户对短剧水准的投票,根据反馈进行的每一次修改都是围绕C端的喜好进行迭代。

短剧创作,非常类似于过去这几年已经被反复提及,但却极度有效的——产品思维。

而长视频,仍然停在相对传统的——渠道思维。

对内容行业来说,流量池子就那么多,产品思维相比渠道思维的创作,优势只会越来越明显。

  • 商业模式——广告主投放模式的新方向

短剧对内容行业的影响还包括商业模式上的一些新方向。

长视频时代以大明星、大IP为核心的创作模式,商业变现是围绕作品进行的,比如冠名、比如场景内植入,再比如付费观看。

短剧以素人为主、原生在短视频平台,商业上的灵活度会更高。

目前抖音快手上的头部短剧已经开始在研究商品植入问题,这属于各大类内容的通行做法。

但是在短视频平台,流量端显然是可以有更多玩法的。

比如带货。

让一个影视明星拍短视频可以,但是直接转化为带货主播就显得有些“违和”,明星自己也放不下架子。

但是短视频的草根文化让大V在演员和创作者之间无缝衔接,他们自己也没有太大的偶像包袱。

对广告投放来说,围绕“人”做商业策划, 平台端商业下单(比如快手的磁力聚星)+短剧植入+演员直播带货,可供设计的商业方案会让投放变得更为灵活。

除了短剧,其他一些因为流量端用户偏好变化,对行业产生整体影响的案例还包括:

  • 知乎这类以问题为核心入口,通过多个创作者全方位种草(或者用知乎的说法:种树)对图文商业化的影响;
  • B站以独特文化为核心,打造强Up主与用户关系,进而实现商业化的方式。(B站最近要上电商了);
  • 金融机构全面拥抱视频、直播,实现互联网内容形式全覆盖。(专家网红化、专业知识通俗化、服务能力扁平化);
(数据来源:APP Growing《2021年Q3移动广告投放市场分析》)

5

以上,我们一路从互联网流量格局的变化,说到了这种变化对行业的影响,可以说说2022年的一些个人判断了。

1)大的流量池增长继续放缓,机会在于“强势内容”

人口总量和可以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总数摆在那里,互联网大流量池子的人口上限近在眼前。

互联网用户使用时长受到几个因素的综合制约:

  • 人人平等的每天24小时;
  • 睡眠时长;
  • 工作时长;
  • 受到物理世界制约,无法使用互联网的时长;
  • 个人兴趣。

疫情期间是以上各类要素里最有利于互联网用户市场达到顶点的时间,疫情逐渐恢复的过程中,我对用户时长增长并不抱太大希望。

(当然,汽车自动驾驶实现,AR技术普及,将是下一波互联网用户市场增长的驱动力,2022年不太有戏)

在流量池供应有限的情况下,留给市场上各类内容的就是“互相抢夺流量”,而最终胜出者,则是那些强势的内容。

历史上曾经出现过这样的事情,以广告行业为例,当互联网这种强势内容形式出现后,传统形式的广告投放就出现了长期低迷。

当然,电梯广告仍然有不错的增长,在于这部分流量在场景内是独特的,相对强势的。被关在电梯里或者等电梯的时候,很多人刷手机的情况会少很多。

目前来看,短视频仍然最有增长前景的强势内容形式,从商业角度说,明年拥抱短视频仍然是一个相对好的机会。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方向是,短视频不可能无限制地占有用户市场,观看视频属于用户被动跟随进度条,很多内容不适合短视频。

图文仍旧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更有意思的是2021年第4季度,抖音开始测试图文内容种草;2021年第3季度,微博开始发力中长图文。目前我个人无法判断图文在这一轮短视频流量热潮中,能够反弹多少,但是巨头的这些动向值得持续观察。

2)为了满足不断提升的用户需求,内容要距离用户更近

拥抱强势内容是必须的,但是无论是继续增长的短视频,还是有可能触底反弹的图文,市场已经非常“内卷”了,做这部分流量生意,内容的供给侧必须全面升级。

在任何供小于求的市场,供应方强势,制作的内容无需过多考虑用户需求;供大于求的市场,消费者强势,制作的内容则必须考虑用户需求。

也就是上面提到的,产品思维。

互联网流量在快速增长期,曾经有过很多不同的内容玩法。比如大批量搬运海外内容,比如制作大量低质量内容,再比如用户们深恶痛绝的“标题党”。

在不断有新增流量进入市场的过程中,这些玩法都是奏效的,创作者八仙过海跟着互联网流量大盘一起增长就好。

然而在流量不再增长,用户们“吃过见过”以后,最明确的道路就只剩下认真研究用户需求,制作满足这些需求的内容了。

这和我们过去几年经历的消费升级很类似。

消费市场主要矛盾是物资不充足的阶段,有没有的问题,比好不好的问题重要;当产能过剩,消费者买一瓶矿泉水都有10几种选择的时候,好不好就变得相当重要。

从目前市场格局看,有长期品牌能力、有优质产品能力、把握细分市场人群需求、高性价比的品牌,纷纷脱颖而出。

内容行业,绞尽脑汁思考用户需求,是2022年避不开的课题。

今年横空出世的张同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押中了现代人久居城市压力大,渴望感受乡村氛围,向往安逸生活的深层精神诉求。

3)为了让行业良性发展,内容要符合大趋势

今年有一个互联网大行业的趋势,就是监管对各类垂直领域的指导、处罚。

互联网快速增长的这些年,为了抢夺流量,无论是商业化的内容,还是非商业化的内容都有点以流量为绝对核心的意思。

所以出现了各类制造焦虑的内容,出现了各类擦边球内容,出现了各类低俗内容,出现了各类煽动情绪的内容。

对互联网的各大类型业务来说,流量自然增长期的乱象已经如此之多,流量见顶、各个企业还是刺刀见红的阶段,玩儿和套路只能更加狂野。

所以从2020年年底开始,监管部门对互联网各类业态进行了针对性的指导。

对于内容行业来说,这种大的风向必须重视,这其中有硬性的规定,也要注意软性的指导。

前两天薇娅被处罚,再一次的典型案例证明了互联网的监管整顿决心,很强。

6

对于流量行业的参与者来说,2022年我有这样几个判断:

1)创作者红利的一年:

2021年的互联网流量市场的供给侧改革已经开始,各大平台都在争夺有创作能力的作者。

  • 腾讯渗透B站作者;
  • 微博邀请知乎作者;
  • 知乎全网搜罗视频创作者;
  • 快手邀请各类知识型作者;
  • 抖音寻找各类专业领域名人;

2022年这种争夺仍将持续,也将愈演愈烈。

这种争夺必然带来的是各类资源倾斜,这是创作者的红利,要充分利用这种杠杆。

2)尽快实现健康的商业化:

这是对MCN、创作者说的。

互联网内容市场的军备竞赛在升级,内容制作的成本也会水涨船高。对多数尚未实现盈利的作者来说,要么得忍受流量的缩水;要么就得加大投入。

我个人的观点一直是,除非经济非常没有压力,否则“用爱发电”式的创作是不可持续的。建议创作者利用这个红利期,尽快实现商业化。

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化活跃的时间段内,必然出现各类浑水摸鱼,占创作者便宜的机构,比如今年网络上几个沸沸扬扬,机构收割创作者的案例。而且这种案例无关创作者体量,B站中腰部作者被中介机构坑了一把,头部顶级流量李子柒的案例则是全网热点。

好的创作者,一般来说都不是天然的好生意人。在商业化大势面前,以前可以主要谈作品,未来要多谈谈商品。

创作者们2022年必须要强迫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生意人。

一方面,身边多结交几个法律行业的朋友至关重要,任何签约最后经过专家的指点;另一方面,遇到商业化的机会,货比三家也可以避开生意上的坑。

3)商业内容的全面升级

广告物料、商品营销随着流量供给侧的升级,也需要不断提升质量。

传统互联网广告那种高举高打的性价比将进一步降低(比如开屏、比如贴片),与创作者深度绑定,参与商业化全流程的设计将变得更为重要。

那种手拿预算,将物料和策划全权交给中介的甩手掌柜式操盘,很难高枕无忧;

用过去这些年传统的思路重金买量的方式,性价比将持续下滑;

目前的各类广告主,无论提供实体商品还是虚拟服务,产品思维、用户导向已经普遍贯穿了设计、制造环节,未来也需要将这样的理念贯穿至营销环节,打通全链路。

7

最后说一个行业大势问题。

互联网行业今年各种不顺利,流量见顶、遭遇监管、业务叫停。但是在社会经济体系里,互联网只是没有以前那样好,并非是一个不断下滑的产业。放眼四周,仍然是市场一级行业中最能打的之一。

读者、观众、用户,并不会抛弃互联网,只不过在行业发展的新阶段,希望从业者们,能够提供更好的产品、内容、服务。

在住房、消费、交通领域曾经发生过的“供给侧改革”,也将在互联网的各行各业发生。

增长模式的转换,会有阵痛,但是把握新增长模式的人,会在下个阶段走得更为坚实。

祝各位老板,2022年生意顺利。




  

相关话题

  最潦倒的时候,你是怎么走出来的? 
  你看过最震撼或感动的一张照片是哪张? 
  如何看待距离东京奥运会不到两个月,美国政府警告公民不要前往日本? 
  外媒称美军方曾与塔利班达成秘密护送协议,由塔利班成员护送美国人离开阿富汗,这一协议隐含什么信息? 
  你认为文学史上哪个爱情故事最经典?为什么? 
  在巴遇袭车辆系中企承建项目班车,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外媒称伊朗海军最大舰艇在阿曼湾起火 船员安全上岸,事情的原因可能是什么,现在情况如何? 
  印度可否真的超过中国? 
  为什么教别人做事会那么令人讨厌,明明是站在为对方考虑的角度上? 
  如何看待小红书从「种草生意」中抽成 10% 作为平台服务费?小红书社区生态怎么样? 

前一个讨论
游戏《戴森球计划》中分馏塔最高效运行的建造方式是什么?
下一个讨论
明明 Windows 先推出的 ARM 机型,为什么大家反倒认为苹果开创了 ARM 的新时代?





© 2024-12-24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4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