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老师因学生作业普遍不及格,解散 63 名学生微信群,称「和你们没感情,江湖不见」? 第1页

     

user avatar   verita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解散还好啦。

怕的是,以后某个耿直教授,直接自焚,自杀。目的仅仅是想唤起学生的求学精神,让学生破除怠惰。

这个世界哪有那么多好学生呢?

很多人说高等教育是资源,意思是,只要足够好的条件,什么学生都能学好。哪有那么简单啊。理论力学,抽象度那么高,如果不是志向+兴趣+毅力,学下去都是问题,更不要说学好了。

20年前,分析力学的题目就很少,课程内容更少。这种课,是需要自己细细去想,去推导,举一反三的。老师再讲也没用。

被学生气死,可怜啊。


user avatar   pan-zhi-li-3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老师是我大学时候的专业老师,人称亮哥,当时教我们数学物理方法,没想到时隔多年还能在这里看到他的身影,也不知是世界太小还是亮哥名气太大。

我大学时候也是个学渣,那么多门力学就两门过了70,其他几乎一律低空飘过。尤其是数学物理方法和计算力学这两门,全靠临近期末刷往年试题攒手感,理论框架基本没有。连我自己都能脑补出老师想尽办法给我提分的画面。当时亮哥给我们上课的时候也颇为无奈,说都是上课强调过的重点,怎么还是不会。所以看到亮哥在群里发飙,就非常眼熟,也很能理解他恨铁不成钢的心情。

平心而论,亮哥是个上课很有激情,也很有动力和责任心的老师,带我同学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也是尽心尽力,没有大部分学生期望的那样佛系。就算这个事情曝出来,多半不会影响他的作风。毕竟这确实是老师应该做的,只不过现在的环境,学校、老师教的东西,和学生想学、需要学的东西,已经基本脱钩了。


user avatar   dhch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这个是本科教程,我高中就自学过了,用的就是哈工大的教材。个人不觉得有难度。搞不懂这考不过的人凭什么考上哈工大。我国的高中教育已经菜到这种地步了?

知乎有个题目很热,就是下面如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问题:

其中大部分题目抱怨众多高校老师上课念PPT,不够认真,这也是事实。

原因其实很多,由于回答者大都是学生,所以他们有意无意在回避一个问题,那就是即使老师上课认真讲,想摸鱼的学生依然摸得飞起,然后能气死认真上课的老师,比如题干中的这位老师。这种情况下,于是老师的心就凉了,你摸鱼那我也摸鱼。

其实很多学生眼里的好老师是上课讲笑话,不布置作业,随便考都让过的老师,而不是真的认真上课的老师。

有些人真的很奇怪,听着相声看个电影非要有教育意义,上个课却非要娱乐,拿上课的标准要求抖音,以抖音的标准要求上课。这不知道这群憨批是怎么想的。

归结起来,因为中国大学有个默认的规则: 尽量要学生毕业,招进来就得让他们尽量毕业。所以,那些痛快摸鱼的学生知道自己会毕业,即使摸四年也无所谓。这才是敢他们摸鱼的原因。

我在德国留学的时候和那边的老师聊过,那边只会保证课程的质量,也就是只有达标的人才能毕业,不会迁就学生,很多人四年本科都得读个五六年,甚至有些学校规定排名后最后20%不能毕业,和及格与否都无关,你必须至少是前80%才能毕业。这种政策在与人为善的中国肯定不可能成立,想也不用想。

如果真的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是对学生和老师都要有要求的,过不了就重修,没有补考,没有清考,你自己不学随便。当然了,老师上课太难可以提前改选,老师上课讲得不好可以换,甚至可以写邮件投诉,但是考不过就是考不过。

高毕业率基本意味着教学拉胯。有些人就是不配拥有毕业证的,那些人就不能毕业。


user avatar   MilkySnowball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数学、物理学优秀答主,我与很多高赞答案看法完全不一样,因为我真的上过理论力学。批判大学生懒散不上进的回答我也写了很多,但是这一次我想站学生。原因是大部分大学上的就不是理论力学,是理论佛学。

我想说,一堂课一两个人不及格,那可能是学生自己的问题;十二十个人不及格,可能是生源的问题,你63个人都考得这么差,要么就是你这个所谓的李宏亮教授意识不到问题,要么就是你这个建筑工程学院负责人尸位素餐,课程安排极度不合理。别急着骂我开炮,就别说哈尔滨工程大学,你就是顶流的清华北大上交,很多课程都很难说是合理的。我给你们好好讲讲这个故事。

一个最朴素的想法,一个兵临阵脱逃,是要治罪的,你一个营的一个团的兵都没有战斗力,你觉得是兵全部有问题的可能性大还是将军有问题的可能性大呢?当然这个将军不止李教授一人,整个培养计划的制定者可能都有问题。我恰恰知道这个问题可能会出在哪里,因为我有一段极度痛苦的竞赛学习经历。

对物理竞赛有过一点了解的朋友们应该知道,物理竞赛很大一部分内容事实上是考大学的普通物理。即使你不是物理系,普通物理很多人也上过,我们应该有共同语言。我的物理是什么水平呢?高一参加高考基本上就能离满分八九不离十。在我自认为高中数学物理学得非常精通之后,我开始着手准备学习大学物理,而学习的前提就是高等数学。翻开这本教材,我就看到了第一个难题:所谓的 语言。高中选修课本里面可是没有这个东西的,这一堆乱七八糟的符号,我不知道你们理解它用了多久,我自己就用了两个星期。整整两个星期,日思夜想,我才明白这个所谓“理性的艺术”到底表达的什么意思。你们扪心自问一下,学会微积分你们要多久?这东西四年都学不会的人有多少?你们不要嘲笑我笨,好好想想你们自己考研数学是怎么复习到昏天黑地的。我看张宇那种卷子,裸考不用复习也是轻松上130分,你行吗?高数你学懂了考研还用复习吗?你考研还需要复习那你根本没学会,到大四你都学不会一个基本的工具,你怎么去考专业课呢?

我不是神,不能手眼通天,我可以学习高数到一个很高的成就,但是我需要时间。初次接触这些东西的时候我真的每天都在思考,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每天哭完一包纸巾,就是这样我终于算是掌握了高等数学,跨入竞赛的门槛。这个痛苦的“蝶变”道路,可以劝退90%的竞赛生。但是高中学不学竞赛你有的选,大学呢?更要命的是,物理课不等你的高数。我不知道别的学校怎么样,至少我们学校(也是挺好的985),力学和高等数学同时开课。我就问你一句:这课你听不听得懂?

这边高数还在讲不定积分,你那边力学就学到了有心力,上去给你来一个:

你会还是不会?你学还是不学?

等你终于学会这些乱七八糟的微分方程,力学都快讲完要考试了,你不挂科谁挂科?你要是想学好怎么办,就像我高中那样,拿着自己那点可怜的高中知识,甚至可能反三角函数都不会的可怜高中知识去应付你力学的第一堂课,学到昏天黑地,要死要活。我对物理有绝对的热爱,我能做到,你呢?大多数学生呢?你要是能做到,你为什么在高中自愿退出了竞赛班呢?

你力学都不怎么学得会,勉强考了个70分,走人了。这个时候,马上理论力学又要开课了。你好不容易学完了两个学期的微积分,正要想着我是不是脱离苦海了?马上又是一个暴击:

高数课本里可没告诉你δr这种东西是什么玩意儿,你又傻了。你别急,更恶心的式子还在后面:

你就是考研数学150你也不知道这是什么玩意儿,你又傻了。

除非你对这门课极其热爱,理想极其坚定,你肯定不想学了。换位思考一下啊朋友们。一堂课上去开始你就听不懂,你会有学习的欲望吗?你不翘课不打游戏你干嘛?

这就是大部分大学教育的弊病:课程严重脱节,不给学生活路。

你高中根本就没选修过极坐标与参数方程,高数老师上去就极坐标换元你恼不恼?你高数最后一章才是矢量分析力学老师上去就是混合积、叉乘再求导你学不学?不讲变分法开理论力学课的学校有多少?不讲泛函开量子力学课的学校又有多少?不讲电路理论开模拟电子技术的学校还有多少?什么叫希尔伯特空间,你是量子力学老师教还是线性代数老师教呢?学相对论的时候给你乱搞一堆张量,这玩意你是线性代数见过还是那门课见过?

这还是没有考虑地区差异的情况。很多偏远山区的孩子,高考压轴题老师都不会写,教育资源太差了,电脑都没见过。满怀希望考来了城里,希望改变命运,然后呢?程序设计老师会教你电脑怎么开机怎么保存怎么关机吗?多少学生因为这种情况下学不会,得了抑郁症,跳楼了;多少学生就此放弃了理想,浑浑噩噩,泡在寝室打游戏成了废人。你嫌我毕业设计做得烂,我还想问几句:毕业设计要求的那些算法、程序设计,是必修课吗?不学你让人怎么会?毕不毕业了?要毕业怎么办,抄嘛,造假嘛,又被骂了。

说句不好听的,你别上高一,直接上高二的课,就能明白很多大学生为什么痛苦,为什么挂科。教育是要讲规律的,循序渐进的。能完美衔接上高中知识储备开课的大学有多少?各门课程之间不存在知识断层的大学又有多少?

量子力学的前置数学课程是什么?线性代数吗?那本同济大学薄薄的紫皮书,半个字提到希尔伯特空间了吗?什么是连续基、离散基,你说得清吗?Dyson级数的敛散性,你道的明吗?这些东西搞不清,你开始讲,学生开始学,半懂不懂,背公式和念佛经一样:“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识,愿解如来真实义!”力学变成佛学的时候,你还学得进去吗?

知识的通天塔要一步步登,你从幼儿园爬到了高中,发现进入大学的那一刻,台阶不再完整了,循序渐进的学习变成了徒手攀岩的极限运动,有多少人能坚持学下去呢?又有多少满怀对知识的渴望想要认真学习的学生,接二连三遭遇了知识断层的打击之后,灰心变成了宿舍打游戏的废人呢?

这位负责、认真的李教授,可能不会想到,那么多同学做不出静力学,可能是因为他随手写下的最简单的达朗贝尔原理,学生已经看不懂了。他从一个学生变成博士、教授,可能也经历过这种痛苦,他坚持下来了成了教授,但他不知道那么多博士毕不了业,更多人爬不上这台阶不完整的通天塔。

知识的衔接是大学的严重问题,但是绝大多数老师不会去想解决这个问题,而是一年又一年搞成开根号乘10的闹剧。大家都掌握不了,少数能掌握的是个人能力极高的自学者,这门课有何意义呢?

我有一个梦想,将来编写一本教程,一步步从高中课本中的公式开始,告诉大家《朗道》系列中每一个式子是怎么来的,为《理论力学》编写一套《王后雄学案》,可能那时候,教授不再有愤怒,学生不再有悲伤。


user avatar   ning.mao.wils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起来看到 @潘志立 的朋友圈,最后一句话,“只不过现在的环境,学校、老师教的东西,和学生想学、需要学的东西,已经基本脱钩了。” 让我很有感触。

我从小在私立学校就读,当时社会人均收入几百元,我们学校的学费是一万五一年,赞助费两万五。当时学校里多数学生成绩都不好,也不爱学。老师很着急,但我感觉老师始终没找对病因。就像古人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样,人在饥寒交迫时,是很容易激发动力,知耻而后勇的。但如果一生下来就什么都有,上学放学凯迪拉克接送,他就很容易没动力。(不光学生,老师也一样,很多人一评上正高,就歇了)。当年的一个改变,我觉得是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去美国游学,那是九十年代,中美差距还是很大的,虽然多数人回来还是那死样,但还是有几个人变了(有点像马云的故事)。

多年后我也是这样,我大学从不爱学,到奋发努力,就是因为去了香港中文大学,我一看学校食堂的管理,我就知道人生道路还长(没有夸张)。

总结一下,人其实就是差距认知,你只要愿意去找差距,愿意发现自己的不足,你就有动力,能进步。如果自己没有,社会学校也不提供,就很麻烦。老师发现问题,也应该给学生指引。美院很多老师带学生看预展和拍卖,就很有效。说白了,就是四个字,开阔眼界。


user avatar   tiao-deng-kan-jian-11-6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昨天看这个问题还是1个回答,我是第二个,今天看到同学发了知乎的截图,才发觉一天时间这件事最高竟然攀升到知乎热榜第四,我没有感觉我回答地很好,但是依然得到了几千个赞,说实话有点受宠若惊,当时只是打算澄清一下事实,现在看打算认真地写一下。

首先这个群是本科生的,而非网上传的研究生,这门课普遍开设于大二,有说当事院系是大一开设的,我不是很清楚,但是可以确认的是,这个是本科生的群。

第二我看到有一个回答说这个老师摆烂,怪学生,我只想说,这段话发于课程考试结束,一切尘埃落定,可以说除非你考研拜到这位老师门下,否则本来也就不会有什么交集了,这个老师在课程结束前都没有发表过放弃学生的言论,他也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我现在大三,读了两年半的大学,上过的课几十门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无论是和我未来职业息息相关的课程还是国家为了丰富大学生素质的,看起来用不上的课程,我都上了,可以说,像这位李老师一样,督促学生仔细学习的老师,我几乎没有遇到。

听本校的学生说,这位老师上课讲的本身就很好,课下还录制了视频,不是那种交任务的,每学期都要刷的,P用没有的视频,是那种真的想让你好好复习的,想要教会你的视频,他还会课上进行提问,督促你的学习态度。

多数老师,尤其是思修,马原一类的课程,老师对待学生玩手机,课程作业划水可以说是熟视无睹,不过这也很正常,大学老师本身就肩负着很多的科研任务,他们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每年还要完成多少的科研指标,还要编写教材,就我们学校来讲,专业课基本上几年一个革新,教材都要重新编写,老师的晋升也不会和学生的考试成绩挂钩,所以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完全依靠他的自身的责任感。

这个老师的话语也能看出来,他虽然很失望,但是也没有为难大家,他也说了大部分人要考平时分拉满才能及格,这也就代表除非你真的几乎交了白卷,绝大多数题都不会,否则老师也没有为难过你,基本上也给你个及格,让你安心回家过年了。

这门课确实挂科率比较高,我们当年好像是20%-30%这样,但是扪心自问,这样的挂科率真的很高嘛,或者说,这样的挂科率是老师造成的吗?首先这门课没有什么所谓的控制通过率,你不及格就是不及格,及格就是及格,不会因为你成绩在后30%就把你本来及格的分数压到挂科。

同一个大学的学生基础其实都差不多,有人可能说河南河北,江苏山东这些省份卷的厉害,可是我大一那年认识的一个转专业的学霸,大一下均分专业第一,他是黑龙江的,他的高考成绩甚至是紧贴我们专业录取分数线,可是他依然考到了专业第一,其他一些我认识的学年前列的,很多人也并非来自高考大省,可以说除去一小部分人天资聪颖,剩下的人既然来到了一个学校,大家的能力是差不多的,那为什么会产生差距呢?不就是源于自身的自律,我曾经在专业前十,甚至考过第一的一个同学身边一起上过一堂课,相比于普通同学时不时溜号玩手机,他一直在认真听讲记笔记,那一次真的是震撼到了我,让我感觉自渐形秽。

说这些只是想说,挂科这种事,90%的原因在学生本身,你可以讲老师讲的不好,只会念PPT,你可以说课程难度高,你可以找各种各样的理由,但是难道大家不都是这样嘛?同样在一个环境下上课,同样学一门课程,为什么别人能满分,能90+,为什么别人能7 8十分,稳稳通过,为什么别人能60+被老师捞起来,而你不能呢?mooc b站,那么多的学习资源都是免费的,老师讲的不好难道就不会自己学吗?

我当初学模拟电子技术,老师讲的没跟上,后期找到了郑益慧老师的课程,真的是醍醐灌顶,让我孜孜不倦的全部刷完,模电考试稳稳通过,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模拟电子技术吧,都知道它的难度吧,但事实证明我这个学习成绩不好的人,只要认真学了,不说高分,通过毫无问题。

大学的教学环境相对松散,的确大部分学生在这种环境下迷失了自己,开始放纵,开始混日子,今天你在上大学还可以吐槽一下,老师只会讲PPT,你挂科,没完成任务,还有机会补考,重修,等到了社会上,更是一个自由生长的环境,不光没人管你,连你该干什么都没人告诉你,你又该怎么样呢,如果你事业上出现了不合格,老板直接让你走人,你还要截个图去吐槽你的老板吗?

其实看到这位老师训斥自己的学生,我也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学习经历,虽然我理论力学没挂,但是我和老师口中的差生没什么区别,很多课程其实也是靠着老师施舍平时分才通过的,我很庆幸有这样的老师,哪怕他没有教我,他的言行也让我反思。

还有人说课程没用,说我学计算机的,通信的,学理论力学有什么用呢?这不是浪费时间吗?那我想问,你觉得这门课没用,那你不听课的时间干了什么有用的事情吗?你是把时间用来学C语言,学编程了吗?你是把时间用来学P图,学视频剪辑,学后续其他专业课程了吗?还是说你用来经营一段感情,去享受恋爱了吗,还是说你去打球,去健身,去获得一个强健的体魄了吗?还是说你趴在座子上,听着无聊的课程,刷抖音,打王者,看小说,消磨时间了呢?课程没用,那你把这个时间合理的利用了吗?其实也没有吧。

道理大家都懂,缺乏自律性做不好也很正常,毕竟人无完人,但是如果说成天抱怨环境,只会吐槽,不思进取,认识不到自己的问题,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以下是原回答

我是这个大学的学生,这个老师不是我们专业的老师,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事是在学校的贴吧里。我不知道把这个上传到网络上的人是什么心态。先说下我个人的看法。

首先这个并不是研究生的群,据我所知这个应该是大一本科生的群,研究生的群应该不会直接解散,这个是在考试结束之后老师选择的解散。

我发现这个消息以后,发到了我们学校的一个群里,据里面上过这个老师的课的学生所说,这个老师的教学水平可以的,很负责。那么其实从这个老师的话里也能看出来,这个老师想表达的也是恨铁不成钢的意思。

这个老师还自己录了课程的视频要求学生回去看,课上还会进行提问,查看你的学习效果。

对于大学懒散惯的大部分学生而言可能觉得这个老师很难搞,但说白了,扪心自问一下,还是自己的问题。这个老师的话没有说错,当年我们进行这科考试的时候,其实大家都是奔着及格去的,很多人都是最后几天速成的,什么猴博士,高斯课堂。其实真的应该反思一下的。大学生的学习态度确实存在问题。


user avatar   alivetomb 网友的相关建议: 
      

根本原因很简单,现在的大学生太多了,很多人是为了学历去读大学的,并不是因为热爱某个学科,想要在某个方向有所建树。因为想要学历和急功近利的人太聪明了,他们很容易就挤掉了真正热爱某个学科,但成绩没有那么理想的人的名额,抢到了所谓的“热门”或以后“发展前景好”的专业,实际却并不喜欢也不投入,进了大学就放飞自我,游戏、玩乐,还有的人打工,以挣钱为准,考前突击考个及格分,混下学历拉倒。

这种现象,早在我读大学的200x年就已经很常见了。

私以为,恢复留级制很有必要,大学生如果没有掌握哪门课的话,自费留级好了,留级生当年不得享受国家补贴,允许学校对留级生额外再收一笔学杂费。这样,学校也有了额外收入,学生也有了学习压力,一举多得。


user avatar   yu-kun-2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数理类课程相对较高的难度水平和当代大学生有限的知识水平与智力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本质的,基本不可调和的矛盾

尤其是当我们意识到哪怕是在清华物理系,基本上算是最优秀的一批学生和相当认真负责的教师的配合之下,搞不懂分析力学的基础知识体系依然是非常正常的现象的时候,我们也不得不反过来思考:对一所普通的211甚至以下的大学,相比之下普通得多的学生和教师,到底能期待这里面的多少人对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掌握,而对大多数人,又只能期待他们做到什么程度?

而且说实话就像 @摸鱼的王同学 说的,大部分接受工程方面训练的人毕业出来之后也都是画有限元网格而不是手推公式。这时候分力之类的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就显得有名无实了。虽然有时候总会有那种“连这都不会你还有脸说自己干这行”的烦躁感,但细想起来好像大部分人就是都不会,活也还是一样照干不误……

给人一种非要按照精英单位的标准去培养普通工程师的感觉,然后下面的学生一边觉得学了没用一边还学不会,上面老师白费口舌还感慨一代不如一代,双输了属于是。


user avatar   dandoliy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关于媒体传播过程里出现的事实错误,已经有非常多的朋友指出来了,这就是知乎的专业性好处了。

抛开这些事实不谈,我说点自己的想法吧。

我是学文科的,也当大学里教文科的老师。这个文就真的是纯文,我的本科专业是汉语言文学系。我不懂理工科学起来有多难,一般都是抱着相当尊敬的态度去看这些理工科的朋友。其实文科也并不简单,字就写在书上,如果学生下来就能看懂,要你讲干什么呢?如果你只是上课念PPT,那我变身成为录音机好不好?肯定是不好。

据我所知,理工科要求逻辑严密,思维缜密,如果一个地方你翘了不听,后面要听懂就困难得多。但是文科稍微要松活一些,要想把缺下的知识块补起来,也要相对容易一点。

此为我的理解,下面说一下具体课堂教学。


这个微信群消息展现出三方面的需要改进的地方:课外联系、上课方式和考试方式。

课外联系

☆这是本回答的价值所在,也是其他回答没有提到的地方☆

年轻老师千万不要觉得自己想和学生拉近距离,就主动建群和大家搞好关系,这样你真的会很累。如果你有助教或助管,一定要让他/她帮你解决这些联系问题,如果没有请往下看:

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一般而言微信群或QQ群的建立,不应该由授课教师搭建,而是由对应班级的学习委员联系教师建立。本新闻里,既然这位教师能解散该群,那他就肯定是该群的建立者,这会极大的增加他平时的工作劳累程度。

1、如果是超过100人的大班(混合班)授课,不管是通识必修还是专业必修,教师都不宜直接加入学生群里。

比较方便管理的做法是,由本课课代表或学习委员单独拉群,将教师邀请进入,这样群里最多也就12个人。教师有什么具体需要沟通的内容,在这个小群里发布或交流。学生有什么具体问题,也需要通过小群而不是大群或直接联系老师进行交流。即便是收作业或反映情况,也必须要学习委员先收齐或整理之后再发给教师,而不是直接面对。

2、如果是全校都可以的选修课,选修课开设之后,教师应该第一时间询问是否有愿意做课代表的学生,让他做信息传递。一般而言,在授课过程中要分组,7-8人一个组是比较好的,至于这个组的人员是否需要流动,那看授课需要。

3、教师应该尽可能不要把自己的个人联系方式告诉学生。如果学生有问题需要咨询,可以通过别的渠道进行回复讨论。比如知乎的私信区、B站的私信区、微博的私信区等,还有通过邮箱邮件进行传递。当学生在发邮件的时候,会下意识地将看似零碎的想法整合成相对清晰的表达,同时他/她的发言也不会和其他学生的发言相互影响(比如微信群)。

4、在非上课时间,教师要尽量保证不和学生独处、不收学生的礼物(贺卡可以收)。

树立优秀的师德师风,从我做起。


上课方式

现在大学课程面临两个困窘,要么学生觉得太难,要么学生觉得太简单。我不知道理工科是不是这样,文科教学确实如此。

难与简单不可得兼

比如一些通识课,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现当代史、大学语文,学生会认为课程简单;而一些专业课,如美学原理、哲学研究、古汉语训诂,学生会认为课程困难。

在本问题下的其他回答里也呈现出这样的窘境。

熟悉这位教师的同学会站出来说该教师认真负责。一般而言本科学生和教师的交集就是一门课,不像中学,教师是可以讲完就走的。所以这位教师其实是付出了更多的认真负责来教导学生,比如开微信群回答学生问题。其他回答里也说教师对课外阅读视频和资料精挑细选,但这门课要学懂很困难也确实是事实。

这些回答并没有指责学生不听或懒散,也没有指责教师水课的意思。我上过物理学院的通识课,从他们的口中也听到,理论力学的挂科率本来就是20%左右。基本上就是,只要你漏了一堂课,你后面要理解回来就很难了。

而借着这个问题开始发挥其他想法的回答更多会在三个方面有所提问:①学生是不是太懒;②教师是不是太水;③这门课设置是不是没有必要。

当然没有人敢说物理专业的课程,理论力学这门课设置没有必要。但其他回答会指向其他所谓的“水课”,大面积受伤的就是基础通识课:思政课程、形势与政策、四大本、大学语文。

我以前写过有关大学语文的教改论文,参加了教改项目。在那篇论文里,结合我自己的教书经历、其他同事的交流和研究其他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就是,大学语文确实很不好讲。


以下是我的论文选段,可以直接跳过。(跳过点见我的目录)

更多内容可以参考我的这个知乎回答:“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是不是一种可行的考试方法?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问题

2004年召开的大学语文研讨会上,吴天明教授提出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被《光明日报》整理下来,并引发了诸多讨论:“大学语文同中学语文到底有什么区别?大学语文同人文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关系?大学语文课和学生的专业课是什么关系?我们应该使用什么样的大学语文教材?”(邢宇皓,2004)

这场讨论并没有偃旗息鼓,而是经久不衰。13年后的2017年5月,《光明日报》再度发文《“大学语文”之痛》,提出了在政府层面上,教学目的、定位、授课方式、与中学语文的关系均含混不清的尴尬;在学校层面上,重视大学英语更甚过大学语文,整体课程设置严重失衡;在教师层面上,入职年轻教师与大学行政人员的兼职,以及单一教学方法将其更为恶化等诸多系统性问题(赵洁,2017),并认为会产生学生对此的反感。王乃芳也总结了近十年(2007-2017年)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发展史,得到的结论是,最近5年是大学语文课程研究的高峰期,但从实践来看并不理想:“(尽管)研究成果是显著的,然而问题也从未间断,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现状。……有时甚至怀疑这还是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疑惑就是一个随便为了凑学分安置的课程。……只有形成制度化的改革内容,才可能引起整体师生的重视。”(王乃芳,2020)

如果说《光明日报》2004年的文章是为了响应在武汉进行的全国大学语文研讨会,那么2017年的文章就是与教育部首次提出的“金课”要求相呼应。《中国教育报》引用原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张大良的发言指出“要以学科前沿、产业和技术最新发展推动教学内容更新,把内容陈旧、轻松易过的‘金课’变成有深度、难度和挑战度的‘金课’。”现高教司司长吴岩更是提出“课堂教学是金课的主阵地、主渠道、主战场”(吴岩,2018)。

可是国家倡导的理念与现状落差很大,情况并不乐观,大学语文在诸多学校(包括笔者所在的师范学校)都被压缩为1学期32课时,即一个教学班按照16个教学周进行,每周只能上2课时,而且“通常只被安排在本科一年级第一学期,被遗忘在高校课程设置的角落” (赵洁,2017)。在如此紧迫的课时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将如何完成《大学语文》课本所编撰的诸多主题,如何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谓艰难。

(二)大学语文教材的脱节

结合诸如民族院校(唐晶晶,2013)、高职院校(王辉,2008)、本科院校(张琪,2009)等大学语文教材的研究,笔者均发现这些教材带有强烈的人文性、审美性教育特质,相反工具性、启发性则较少。按照孙宗美的学科四性(人文性、审美性、工具性、启发性)分析,这是基于与中学语文教材的阶段性侧重点不同导致(孙宗美,2008)。而目前绝大多数教材采用泛主题并置叙事(Pan topic juxtaposition narrative)的方式编排,即在将不同文章集合到同一宽泛主题或体裁之下,但不同主题之间没有形成强关联。

如徐中玉主编的《大学语文》将其分为十二个不同的主题(徐中玉,齐森华,2007),可是很难看出这些主题之间到底有什么必然的先后阅读关联,在主题内部的几篇文章也很难构筑起体系关系。陈洪主编的《大学语文》则是按照文体将不同文章进行划分,并在每篇课文后给出了相当详实的导读内容(陈洪,2005),可是如果我们要进行整本书阅读,那么这些文章之间的关联到底在哪里。丁帆主编的《新编大学语文》教材与徐中玉一样,按照十二个不同主题进行划分,在单元导语里力求讲清楚不同文章统摄于同一主题下的关联(丁帆,朱晓进,徐兴无,2005)。相比之下,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就要清晰很多,给出的二十五讲按照专题形式匹配了选本(温儒敏,2007),这些主题大概可以按照时间线索衔接起来。

且不论与文学创作和实用性文体写作的比例关系是否失衡,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一些问题颇待解答。

泛主题并置叙事编排法带来的问题,在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下变得更为迫切,时至后疫情时期的今日,则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后疫情时代的挑战

2020年上半年,因为疫情的影响,大部分大学生与部分中学生在家进行网课线上学习,其学习的效果如何,可以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年第7期出的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大学生在线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探究(陈武元,贾文军,2020)、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郑宏,谢作栩,王婧,2020)、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分析(邬大光,李文,2020)等诸多调查分析报告。综合几篇研究,都提出了相似的问题: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是一种新常态,那么在线教学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与完善,而不仅仅复刻课堂教学到网上,使之成为翻版;对于学生来说,尽管他们能够很好地应用互联网,但如何进行持续的自主式学习,保证学习效率,形成结构性而不是碎片化的认知,会成为重要课题。

这些问题在疫情爆发之前存在吗?存在,在2010年互联网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就已存在,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这次疫情中被放大暴露。这些问题可以被解决吗?可以,成熟的线上教学方案至少从2015年就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被推广并验证了(薛成龙,李文,2020)。

新旧问题的叠加,在大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则会带来更多的挑战:

大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本与中学课文重复较高,换言之学生的期待视野(horizon of expectation)会降低,且网络上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检索,如果教师无法进行系统性引导,学生为何要专门听大学语文课?

由于网络信道的限制,在不能全开摄像头的前提下,教师如何随时关注到学生的课堂状态?更毋宁说,还有学生上课签到开启静音后,继续进行自己的娱乐。

泛主题并置叙事的编排方式,在诸多互联网资讯中比教材做得更好的并不鲜见,如虎嗅网的“文集”栏目、界面文化的“文艺圈/历史控/思想界”栏目、机核网的“专题”栏目,教师除了通过课堂必修的强制要求外,是否还有更多具有说服力的理由让其停留在教学软件上?

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本处是跳过点

回到更宽泛的课堂教学来看,对于某些艰深的课程,教师可能会有所知障的问题,即因为自己已经理解了,所以无法理解为什么学生不理解这个点。我自己是研究反乌托邦的,我的博导是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我们就都不理解为什么彼此不理解这个知识领域,更别说教师面对学生了。

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教师又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将知识点讲够,所以难免会出现满堂灌的现象。但是学生就不理解,现在大学课堂又不怎么收手机,手机肯定比你讲得好嘛。

反正就是你不理解,姐也不理你。


考试方式

再谈谈这个考试方式,理论力学课怎么出试卷我不知道,但我看过这门课的试卷(毕竟有时候也监考),单选、填空、计算、证明都有,我是一个都看不懂。文科试卷还能说点啥,理工科不会就是不会。

在说考试方式之前,还是说一下打分的问题。

打分规则的补救措施

这位李教授的态度是值得尊敬的,但是不应该把打分规则的补救措施告诉学生。

这种说法往轻了说是口嗨,往重了说就是教学事故。

大部分同学要靠平时成绩20分打满才能勉强及格,那少部分不需要平时成绩打满就能及格甚至良好的同学心里怎么想?是不是会觉得,原来教师会帮我平时成绩打满呀,那我复习是不是可以不用那么上心?我平时是不是可以溜个号,反正你也会打满的。

作为教师,想让学生及格这是好事,你也可以将平时分打满,帮助他们及格。但是你的交流沟通对象不应该是学生,而是教学秘书、教学办主任、学科负责人或分管教学的副院长。

你的分数打出来,一般而言是会以单个分数面对学生的,而不是以整体成绩分布图面对所有学生的,所以他/她自己知道成绩是什么样就可以了,这很重要。

分值教改

然后我再讲一下这个分值分布,从这门课里可以看出,平时成绩只占20%,这说明什么?说明这门课可能没有经过分值教改。据我个人所知,不一定对,很多课的打分已经经过分值教改了,需要综合考虑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100分满分的最后成绩,一般改成了这样:

30-40%非卷面考核+60-70%卷面考核。非卷面考核包括平时考勤、回答问题和至少3次平时周作业的分数总和加权;卷面考试包括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各占一半。

教师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但是务必要做到所有的周作业、半期考试和期末考试都有实物可查,不管是电子邮件(可以拷出来做成光盘交给教学办),还是单个作业的纸张。

当然怎么出题考核那是后话了。


我这里提供一些很好玩的出题方式吧,就这样结束本回答:

①出奇怪的题。

“不正经”大学期末试卷走红 同学们的答案却令人感动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大学国文》的期末考试试卷:‘假如,你预先知道,今天的《大学国文》考试结束,走出考场的一个小时后,你将遇到生命中最重要的那个人。你会在这个小时里做什么?简要陈述理由。’‘假如你会隐身术,你会做什么?简要陈述理由。’”

②让你自己出题

“学生自己出题考自己”是不是一种可行的考试方法?

认真看一下出题要求,题目太简单没有挑战性不行,分数不会很高。认真琢磨琢磨才发现,出这样一份试卷真的并不简单。它考察的是更加深入的东西,不仅要知道结果还要知道结果的由来,这直指了教书育人的本质。小编在此想说,想到这个主意的人真的是个天才。应试教育教导我们的全部是死知识,很多时候即使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单纯靠记忆也能得到一个不错的分数。我们大多数时间都在对结果进行记忆,而对这个结果的由来毫不关心。而这份试卷更是对学生专业知识的整体考察,同时也会让学生对这些知识更加的记忆深刻。

③反其道而行之

成本会计这门课程在复习时明确说了哪些章节不考?请分别介绍这些章节的内容。
妈耶,20分呀!

~全文完~

我, @乌合之子但愿君 ,其实不只是一个影视区的答主,还是教学教育区和美学区答主。


user avatar   long-ao-tian-46-3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不要查查985物理系理论力学挂科率?顺便查一查他们的期末考试卷子多少名词解释?再看一看每年的卷子是不是非常相似?

甚至还有985物理系不考分析力学的。那我们不谈分析力学这个核心,陀螺的进动和章动,不参考教科书从头推一边试试?

985物理系期末考试时,理论力学试题难度普遍不超过课后习题的前几道题水平,学生掌握教材里的知识不到20%只是了解属于正常。对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理解往往来自后期学习其他科目之后的反复回头看和再学习。

直说得了:这课只要老师想,能挂多少人随他心情。学生学不会第五章是常态,老师摆烂结合学生摆烂才是常态。因为教科书在摆烂,教学计划也在摆烂。最后老师愤怒于学生你怎么这个也不懂,学生愤怒于从来没人给我讲过什么是变分法你念个PPT还喷我学不懂,教务处愤怒于你妈的你们挂科率这么难看我怎么交代,老师被教务处反应之后愤怒于我都这么水了考试考了40分名词解释他们还是不会摆烂我怎么办,学生摆烂之余良心发现我是不是应该好好学一学打开同济版线性代数盯着表格计算方法算了一下午也没玩明白矩阵和行列式是个什么几把愤怒地把书一摔爷不看了。

我这还没说智力不足就是没法在正常教学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的呢。如果按照大二开模拟电路 理论力学 光学 线性代数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计划,学生要掌握以上所有科目而不是简单的了解——他们高中三年有的人都掌握不了数学卷子的导数题,凭什么过了一年他们就智力突变了觉醒了开窍了模电理力看一眼就懂了?高中还有教辅资料当保姆,大学如果不在大一意识到教材不靠谱多半是个寄了。

话说得不妨更直白一点,目前本科的教学计划几乎是明摆着不指望大部分学生能够在四年内master必修科目的所有内容的,你了解就成,考试也是不敢卡狠的。不然如果按知识量均给同水平的人看,master高等数学规定两学期,那么master数学分析四学期我觉得也挺合理,那么两学期的数学分析教学计划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其实我们也没指望你掌握那么多。数学考研专业课只考数分高代,实变抽代一个都不敢在初试考,充分说明高校也知道他们教数学教的是个什么牛马。

简而言之,累了,毁灭吧。




     

相关话题

  有哪些好物是你一定要推荐给学生党的?为什么? 
  如何看待共和党新税提案将研究生被免除的学费认定为应纳税收入? 
  为什么国内大学生总是看不起留学生? 
  如何看待教育部: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 1-2 项艺术特长?在美育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落实? 
  现在科研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重点研发计划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老师会知道学生喜欢自己吗? 
  如何简单地说出中国中学教育的失败? 
  如何看待翟天临发文称「如果骂我能帮助大家缓解论文季的压力,那我觉得被骂也是有意义的」? 
  研究生发论文是先有idea再做实验,还是先做实验再有idea? 
  研究生硕士学历是否已经烂大街了? 

前一个讨论
大三女生因房东不退押金服毒身亡,死前曾报警要求道歉,房东是否需担责?面对房租纠纷该怎么处理?
下一个讨论
男同胞帮我分析下,老公舍不得给老婆钱,是没有爱吗?





© 2024-05-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