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分割线
12名教授,前三的发文也算进航空航天系 针灸 水处理 还有复杂网络中的男男同性性行为间的艾滋病传播ಥ_ಥ 混凝土断裂??国家新飞机都是混凝土材料做的嘛???简直一大飞跃!还有一位教授是研究材料的,也算是跟航空航天扯上点关系了
5/12研究的都不是天上飞的东西,这就是世界一流???
我大概总结下,即将投入使用的国家混凝土大飞机设计新颖,具有中国特色,因此要运用针灸刺激穴位及水处理对飞机进行维护,因为新飞机具备人工智能且目前仅有雄格,为保证飞机有和人一样的机权,因此我们要保证其同性相恋的权利,而飞机在相恋过程中会导致艾滋病在飞机中传播,因此防治研究必不可少,而飞机在相恋过程中会导致混凝土断裂,所以为了安全起见…我实在编不下去了ಠ_ಠ
仅真看着这阵容莫名其妙有种名侦探柯南里酒厂的即视感,就是不知道这个酒厂里有没有琴酒啦。
大概就是自己搞出来的“科研”成果吧。
初中的时候,市里有一个环保相关的中学生发明创造比赛,其实初中生能倒腾出什么来呢,无非就是培养一个学习科学的兴趣罢了。而且那时候传媒的氛围又不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发现一个诺奖成果,找到一位14岁能上MIT的神童。
当时的生物老师鼓励我报名,可能是因为我在生物学小实验作业里面研究了废电池浸出液对黄豆芽生长的影响,祸害了不少无辜的豆芽,让他觉得我对环保题材感兴趣。我看新闻里面报道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袋,就说,老师,我想研究这个。
我倒是想研究细菌如何降解塑料袋,但我不知道怎么养细菌,而且这个太慢了,据说要等个几十年,来不及评奖。老师启发我,说能不能尝试一下其他的生物,比如经常用作饲料的“面包虫”(黄粉虫)。他说,有一次鱼虫市场买面包虫,结果塑料袋被咬穿了,说不定这玩意可以吃塑料。
于是在老师的支持下,就真的去买了一批面包虫,在生物教室后面养了起来。记得当时还做了四个分组,按照仅投喂塑料袋/塑料袋与饲料混合,整个塑料袋扔下去/将塑料袋裁剪成小片再投喂的方式做控制变量。每天两次,我去记录塑料袋还剩多少,虫子死亡了多少,称排泄物的重量(写这段的时候,似乎又闻到了那个味道)。后来,还请老妈用光谱分析了排泄物的成分,看面包虫的消化系统对塑料做了些什么。
结果是很令人失望的,塑料还是塑料,只不过是变成了更小的颗粒,没有发生化学性质上的变化。也就是说,面包虫的消化系统并不能真正分解塑料袋。这可以说是一项很没用的研究了,毕竟,拿虫子咬和用刀片切,效果是一样的,前者还白白搭上了好多饿死的面包虫。
但这次经历对我个人而言,的确是有意义的,甚至可以说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接受学术训练。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学会从最基础的控制变量开始设计实验,记录实验数据,接触科学的分析方法,基于数据得出结论。
最重要地:在作出一项没有用的成果时,也要展望这项成果未来的潜力,比如,说不定小颗粒的塑料能更好地被其他生物方式降解掉,于是可以昂首挺胸地说,我们的方法为其提供了基础。
如果说,还有这么一点微小的作用的话,就是这一次的“研究”让一名初中生消除了对科研工作的神秘感,同时又对科学多了一分敬畏心。
--
评论区有高人指出,研究表明黄粉虫消化道内的一种细菌的确可以以聚苯乙烯为食,而且我看到15年还有相关的论文发表和新闻报道。
其实并不会觉得错过了一个重大发现,因为正如评论里面朋友指出的,塑料袋主要是聚乙烯,所以我养的虫子还是饿死了。而且,哪怕方向对了,受客观条件和主观认知水平的限制,也不一定能作出什么结果。06年的那个小实验,只不过是一段重现生活中有趣现象的小插曲而已,说不上对他人有什么启示。我刚才看知乎讨论,发现网上还有类似的报道,中学生发现面包虫能吃塑料之类的,看来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但这距离严肃的科学研究还有很远的距离。
但还是感觉很开心:因为偶然在时间线上看到这个问题,勾起了一段童年回忆,然后经提醒发现居然真的有科学家研究了我们当时观察到的现象,觉得很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