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们这受害的临时工和家属非常感谢大家。大部分人目前日子还是能过下去的,但是确实工作和生活多多少少都收到了影响。楼下有个答友“Jade”的回复非常中肯,很真实,在这里我贴出来,希望大家了解事实和真相。
感谢答友Jade的力挺,你了解的基本就是真相了。确实是很短的时间突然通知要他们竞聘,而且把一堆的后来签的普通博后,和协同的也拉进来,关键是,转正成功的人里,就有普通博后,最后数据统计的时候,又算的是师资博后。实际上那一百多个3+3的人里,真正转正的人,比公布的人还少。因为名额被普通博后和协同挤占了。我们并不是抵制和普通博后竞争,我们愿意竞争,但是,这和一开始签订的合同就是矛盾的。
————分割线——————
Jade:
武大这个事情,据我认识的一哥们吐槽后,我了解的实情说下:
1)关于知情权。
武大在他们进来时,并没有说明淘汰率,是按照师资引进,承担部分教学,职称评审的标准是按照上面的这个2012年的副教授文件签订的合同(也就是需要发几篇文章和拿一个国家基金),达到要求即可申请转,2017-2018上半年还每个月都有人转成功。但由于更换了校长,政策全变,跟学校沟通无果,并没按照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突然搞个什么竞聘,而且貌似每人三年只有一次机会。
2)关于淘汰率
而且在计算通过率这个事情上,明显是行政人员欲盖弥彰耍流氓,这件事本身就是武大理亏,闷声不回应过几天就没人关注了,还主动来回应,越接近真相就越不利于武大。上面写的清清楚楚110多个3+3,但武大居把普通博后和协同的员工也拉进来凑分子,协同员工网站上查到的不低于50人,15年后入站普通博后保底估计50人(每个学院至少3个普通博士后,所以实际数更多)。这么一算所有具备申请固定教职的人员不低于210个,过了6,比例还真是低于3%,武大官方回复里的通过率只计算了分子,把所有通过的都算在分子6上面,但按这样计算,分母远远大于110,也就是武大淘汰率真的高于97%?!
武大把续约的也算上,为什么那么多人续约?那么多人退出?武大是在第三年(2018年)才突然告知要竞聘,而文件里参加竞聘的是完全达到了学校考核要求,按合同完全可转为编制的副教授。三年只有一次竞聘机会,好多学院一起PK,必须2/3的投票才能通过,只投一次,大家都投各自学院的,所以票分散了,所以绝大多数学院甚至学部一个都没上。
3)关于出路。
这些人大多很厉害,我那哥们是在国外做了好几年后引进回来的,文章项目都很多,他说当时不来武大去其他211当时都是给的副教授,为了武大母校情怀才回。但现在再找工作,年纪大了,学校还不让带走国家基金,所以短时间很难找到合适的高校了。
而且三年到期后武大的工资全停,校园卡网络全停,所以很多人为了不断粮养活家庭才会先勉强续约,那些不参加放弃竞聘的要么找到工作跳槽,要么不想参与这滑稽的评审。
总之,武大官方跳出来说这个事情,不仅无诚信,侧面反映了淘汰率比97%还要高。
————分割线———————————————
家属出来现身说法。
这个事情对我们这些当事人的家庭影响非常大,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请你们积口德。一开始能进入武大的3+3人,绝大部分都不是大家想象的混混,很多都是985+海外背景,有很好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楼上个别的武大雇来的擦地狗,请不要误导不了解真实情况的人了。
武大的这个3+3,根源不是竞聘不竞聘的问题,而是一开始签合同的时候,白纸黑字地写的清清楚楚,达到副教授要求可以转固定编制。现在武大的网页上,已经找不到当时前任李晓红校长在任的时候制定的人事制度红头文件的,当时签合同之前的所有相关的政策,都是有红头文件的。新校长反口不认账的时候,这些文件都被紧急撤下网了。
换了一个新校长之后,就什么都是校长说了算,校长完全不承认之前的合同。所谓的竞聘,设计了一套非常不合理的盲投规则,一群大佬给小蛊虫投票,留下来的也不是大家想象的科研超级牛逼的大牛,而是有很牛背景,可以给足够数量大佬打好招呼的人。
重点是,签的同样的3+3合同,前一年的人还可以正常转编制,来了新校长,签合同就差几个月的,突然就不认了,这个真的很过分。不能理解,大学的契约精神在哪里。契约精神呢?
认识的同时进入武大的这一批3+3科研“临时工”,很多都是拖家带口的来的武大,甚至当时放弃了更好的offer,只是因为对武大有感情,回到了武大。最后被这个中科大来的新校长戏耍,这样没有契约精神的学校,只会自断经脉。
——分割线——————
建议我们打官司的答友,谢谢你们的好意,然而,想在学术圈继续干的人,肯定没有办法打官司的,个人告学校,除了能拿到一点补偿,也没有什么其他意义,更何况,很多人当初留武大就是为了继续搞科研的,不少人觉得想在学术圈这么小的圈子里惹上一个打官司的名号,对以后影响也很不好。
——分割线——————
怼一下楼下的擦地狗,我们要说的是在这个事件里,学校的朝令夕改,学校没有契约精神,大家都愿意公平公正的竞争,公开透明地竞争。现在是把大家关在一个黑箱子里,由神秘的“外来之手”决定谁死谁活,这个事情是再怎么擦地都不可能洗白的。
并不是说武大有擦地狗,我们就对自己的学校充满厌恨,相反,很多人是因为对武大充满了感情,才选择留下来的。擦地狗也是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我们都是理解的,毕竟现在的武大已经不是那个崇尚自由,且歌且行的武大了。变成了个别人刷政绩的工具,背离了原本的大学精神。
这个新闻只为了抓眼球,没有找到问题的关键点,武汉大学这次反响这么强烈,根本不是什么改革期的阵痛,焦点并不是所谓聘用制,而是换校长了学校毁约罢了。你以为100多人都是傻子吗,当年招聘时无论合同还是宣传,学院,学校人事部都说的清清楚楚,考核的指标就是副教授水平。这100多人中有近20个通过了经学校组织的职称评审拿到了副高资格,就等着转编聘任了。有的朋友只会看学校公开的文件,掉入了行政那一套模糊策略,100多个博士又不是傻子,你觉得他们会被那种含糊不清的文字骗吗?当年各级领导,对政策的解读可是非常清晰的,直到现在无论学院还是学校都是承认当年的政策解读的,只是换了校长,大家明知违约也不好说什么罢了。今年学校人事已经开始擦屁股了,直接封住了博士后参评高级职称的通道,就是为了避免明目张胆的违约。以前师资博后和普通博后是完全分离的,前者参加教师系列的评审,占用各二级单位的指标,普通博后不占用,换校长后各种组合拳强行把两种类型的人员都变成临时工了,混淆视听罢了。如果改革就是违约,双一流就是不诚信,我实在不知道建设这样的学校有什么价值。
这个玩法是中科大几年前就玩过了,肥了中科大,苦了一批青年教师。中山大学也有这个玩法。
其实核心在于,招聘前是否说明了这个岗位招多少人、最后能留下来多少(每年晋升名额有多少)。如果几年前就明确说了留下比例只有4/100,有几个还会去?
据我所知,去中科大、中山大学、武大的这些人都是不知道这个比例的。清华某单位也疑似在玩这套,去年一年发了快有20个offer,承诺“做得好都能留下来!”。初出茅庐的小毛头们不知江湖险恶,轻轻松松就上钩了。
看到一个同仁的回答挺好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06154767/answer/555789317
至于某个评论提到武大需要提升教师质量(或者说科研水平?)来对得起自身荣誉,还真是看得起3+3这批人,原来2015年才入职的这一百来人要为近几十年的历史负责了?真要把老人新人一个平台考核,至少我是不会有怨言,也能接受这个结果。但现在么,请勿甩锅?
还有不知道这是哪位领导,开口就是为高水平论文奖励一百万跟职称,请问已有的高水平论文是什么标准有多少人发了?连研究生都带不了靠自己能在三年内发NCS的文章,不仅得是天才还得是穿越的那种。
最后感谢打气的朋友们,我只是感觉被坑了发点牢骚,既没有拉横幅也不会上访,更不会想不开去纵身一跃什么的,毕竟是受了多年国家教育的人了,找份对口工作还是可以的。
分割线----------------------------------------------
分母现身来说说情况。
首先,入职的时候绝大部分人,都理解的是达到副教授水平即可转编,也都是各个院打算留的师资博后、占用当年引进名额的。当时签的协议里,考核目标明确的按各专业的副教授参评条件来下任务的,包括教学课时、科研要求。但最后,上课真是没任何用,除了占用掉时间以外。后续新招聘的博后或者副研都不要求课时而且钱更多(3+3固定12万,后续都是18万以上),可这批3+3当中一年三四百课时的人都有不少,钱少还要上课还要干科研。
其次,竞聘这点真的跟有人回答的一样就是养蛊,无论个人水平在专业方向上算什么档次,最后都只要固定名额的人。能参加竞聘的人肯定都已经达到当初的协议要求,但没用,只要四青或者潜力四青。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专业容易四青么?能随便一年十几篇SSCI/SCI么?或者是三年就喜提国自然面上?武大文科不算弱吧,好像总共过了一个哲学还是法学院的。至于理工科学院大部分都剃光头。
最后,如果当初就说明要竞聘,而且是有苛刻通过率的竞聘,那我觉得不少人(至少我自己)会觉得达不到要求去别的学校,不过很遗憾,三年过去这些个当初能去的学校现在也去不了了,面临的处境还真是失业边缘了。
最后的最后,堂堂一个双一流,换个领导还真是什么都能朝令夕改,啧啧,校无诚信何以诚信育人?至少这一波走的人没什么好口碑了。不过百无一用是书生嘛,这个问题下都看不到利益相关人发牢骚,像我也只能匿个名吐几口闷气。牢骚归牢骚,我倒是已经想通了,就当是择业不当被老板辞退了吧,说不定失业才是大好前途的开始呢?手动滑稽。
你们一发牢骚,就说“校长是中科大的”,意思新校长不爱武大?嗨呀,咱们眼光不要只盯在自家身上嘛,心胸开阔一点,放眼整个“双一流大学”非升即走的全局嘛!
来来给大家看个数据。本文全文仅有数据,不包含任何评价。
中科大从2012年起实行“聘期制”,聘期制人员的工资号以“T”开头,到2015年中,大概达到600+的规模,到2017年秋,新入职人员的工资号已经排到T2000+(嗯,不是终结者系列)。
那么每次评审通过多少人呢?2015年底第一批,25人;2017年初第二批,37人;2018年初第三批,27人。除此之外,每年的“四青”是以绿色通道跳过评审拿到固定教职,其中T字头的“四青”大概每年2-3人。
所以,按照6/113的计算方式,科大第一年通过率是25/600+,到第三年,假设这2000+里面已经跑路一半,那么通过率就是27/1000+,1-3%。
如果按“新进人员转正率”来算,科大目前聘期制队伍已经稳定,进出的数量基本动态平衡,可以直接拿2017年的数字估计,那么2017年进400人(应该都是同一年到期),同一年转27个,估计期满转正占比7%不到;武大今年到期69个都是2015年进的,转6个,期满转正占比9%不到,如果明确承诺的一年两次机会还能算数的话,估计下一批还有再转的机会,可能会提高到10%以上。所以,武大目前的固定教职聘任通过率还是明显在科大之上的。
不,我的意思当然不是说武大的通过率宽松……
******更新********
还有一件事情我要告诉你们,高校之间的人事制度交流是非常非常非常频繁的!
以下是在中科大网站上搜到的例子。搜其他985高校主页,有更多惊喜!
2015年
7月28日下午,南京农业大学副校长董维春率代表团访问我校,调研教育教学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工作。我校副校长周先意会见了代表团一行并主持召开座谈会,党政办公室、研究生院、教务处、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
……
会上,教务处杨凡副处长介绍了我校本科教育理念、科教结合培养模式和内涵建设等情况;人力资源部黄方副部长介绍了我校人才队伍建设进展、人才工作思路及相关人事制度;研究生院古继宝副院长介绍了我校学科建设进展、研究生招生和分类培养体系等情况。双方与会人员联系各自工作实际,进行了深入交流。
2015年另一段儿
10月30日,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陈群,党委常委、副校长梅兵、汪荣明一行来我校调研交流。校党委书记许武亲切会见了陈群校长一行。党政办公室、科研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党委常委、副校长朱长飞主持。
朱长飞对华东师范大学来校交流访问表示欢迎,并介绍了我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概况及一流大学建设进展等。科研部部长罗喜胜介绍了我校科研体制机制的相关情况,人力资源部部长褚家如介绍了我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的相关情况。双方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热烈、深入的交流讨论。
2016年
6月20日下午,厦门大学副校长杨斌一行访问我校,调研我校人才引进与人事管理等工作。党政办公室与人力资源部有关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校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窦贤康主持。
2017年
5月17日下午,东南大学代表团访问我校,调研我校在人才引进、学生培养以及科研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工作。东南大学校长张广军院士,常务副校长王保平,副校长吴刚、金保昇,校长办公室、人事处、科研院、学生处、教务处、研究生院主要负责人,我校党委书记许武,常务副校长潘建伟院士,副校长陈初升,党委常委、副校长朱长飞,校长助理杨金龙,党政办公室、学生工作部(处)、研究生院、教务处、人力资源部、科研部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座谈交流。座谈会由许武书记主持。
2018年
2018年11月30日,“高校人事人才工作论坛”第三十四次会议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顺利举行
*******第二次更新********
昨天我们贴了“人事制度交流频繁”的例子,很高兴发现大家都为此很开心。今天我们接下来讲,“这样做”好不好呢?
清北的tenure track是真·tenure track,助理教授给博导、给启动经费、达标通过同行评议转为长聘而没有名额限制。但是助理教授的门槛接近“四青”。他们的学校吸引力保证了高门槛下仍然有流入。那人力缺口怎么办?通过招非教授序列的technician来解决,technician的行政地位远低于教授序列,但不需要非升即走,相对稳定。
科大实际上是走的另一条路。科大600+的教授(其中杰青超过120),1000+的其他教师编制,少于很多学校一半。就这两千人不到的存量教师里面平均每年产生1-2个新院士,10个左右新杰青,20个左右新优青。所以科大有底气不在乎年纪奔四又没人脉没大项目没大文章的临时工的感情和去留,你走了有的是人来,我反正本来也不需要这么多人。这叫“买方市场”。华东其他四校的,得多个50%-200%的编制才能取得近似的竞争效果。
现状是,复交浙没像科大这么干,目前的政策是介于清北和科大之间。南大像科大这么干了,武大也朝这个方向努力,还有很多其他学校……假想一下,一个年均增量人才帽子/存量教师之比数值低于科大很多的学校,如果也这么搞,结局会如何呢?
两个结局,一是管理者的思路中存在的结局,就是,这个数值会追上科大;二是青椒们的思路中存在的结局……
会怎样?我不说,你们来讲。
大家好。
理工科的筒子们都说的很多了。
我是文科的,碰巧都去过武大和中大这两个学校求职,提供点我的看法。
我前两年从海外博士毕业回来,不知水深,以为有几篇像样的文章,就想去试985的大门。当时机缘巧合,碰到了这波改革,也看到以及听到了对方人事领导解读这个政策。大概意思就是,你达标了,就能留下。这个标准有点高,包括指定刊物,指定数量,指定国家项目,领导还拍胸脯保证,竞争是本院竞争,而且应该不会很严格。即使最终不达标,应该也还是能过的。最后武大拿出了税前年薪12万给我看,我就给吓走了。这也太少了。后来记得中大那边倒是说有30万,后来看了几个过来人现身说法,也知道那边也是能骗就骗的,数字虚得很。此外,我觉得这两个大学还十分傲气,给这么个临时工职位,还要像打赏要饭的一样。
所以我觉得大家不要跑偏了,用人单位即使你要招超人,然后你出清洁工的工资都无所谓,存在即合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嘛。但是你不能骗,啥也不说清楚把人骗进来了,然后再提高要求,这就跟诈骗没两样了。
但我也不怨之前想招我的学院领导,因为他们也不知道会变成这样子。我听说现在他们招的这一堆副研,反弹效果已经很明显了,因为武大招的这一批副研,其中文科最强的一个竟然都被淘汰(转头湖北另一高校直接给教授给带走了),剩下的都很慌,只能不停地逼着院领导去沟通,分分钟要爆炸的趋势。这次微信公号文章大爆发,不过就是积累到了一定量的自然释放而已,我当时就觉得这种掠夺性的做法迟早要凉,大学也不要想捞到好处。这里面唯一捞到好处的就是主负责的校领导,通过短期拔高数据捞取政治资本,自己爬升,然后留下磕了药的大学享受迟早要来的戒断反应。其他学科我不懂,我们这个学科这两个大学中青代的接班人并不多,把AP级别的人都洗刷一遍,留下来的人会珍惜?要是我,我拼了命搞了这么多东西,估计下一年我就想着跳槽了,这个标准能活下来的人,在任何顶级高校来看都是可以挖的。最后你能留下谁?再说了,武大、中大再怎么觉得自己是一流高校,你让人才选北清人师还是武大中大,还用选么?自己二线的地位,还这么折腾储备人才,青年教师大量外流是肯定的。我特别赞同其他回答中看到的一个说法:我真要做博后,国外高校有的是,凭什么要到你武大来?还不是看上承诺的到期转正。结果人进来了,标准变了,这些人不反才怪。
中大和武大这两个学校真的要想想,这么一般的条件还愿意去的人,都是对学术、对你这个学校有一定情怀的人。不是你自己的毕业生,就是那些打拼多年、想要在学术上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不然想过日子,何必到你这里受罪?招这么多,浑水摸鱼的人也不少,还不如把资源集中,用真正的高工资请少一些但精一些的人才,用待遇和环境留下最好的人。就目前这么个做法,就是洗出来金子,你的名声也在他们心中烂掉了,谁还会爱你这个大学,为它奉献?这种做法最终人也留不住。情怀要是无敌,罗永浩卖手机也不用这么辛苦了。我已经听很多个入坑的同志说,反正也不用上课,准备把文章都存着,快结束时投稿,中了就按着,然后直接送给下家,让武大中大啥都拿不到。都这样子负气了,这个制度能产出什么好果子来?
我要是领导,在这种制度下我坚决不会去坑别人家孩子,来一个我劝退一个,来一双我劝退一双,坚决一个副研都不招。否则别人六年青春花你这,你只会甩锅摊手,你让别人怎么看你,怎么看这个学校。
题外话,我运气比较好,最终有海外高校给了我tenure track AP,潇洒的甩掉了这两个大学给的所谓的offer。我现在感觉十分有尊严。标准十分明确,也属于可达到的程度,只要你真诚的努力,别人就会认可你。这个标准是什么标准呢?也就是拿你当一个正常的教学科研人员来看待,能发大文章,拿大项目那当然是tenure的保证,即使没有那么多,只要能被认为是decent的产出,也能够转终身。另外,因为招的少,转终身来说万一做不到,我失败了,那也是我的原因。至少我不用花我宝贵的奋斗时间,来跟学校撕逼扯皮,为五斗米折腰,活成一个没有尊严的样子。另外,假设我要出去,至少我还是以tenure track AP的身份找工作,特聘副研究员是什么鬼,被淘汰出去,是不是等于头上戴了“loser”的大字去找工作?
总之,我觉得要搞tenure制度,就得宜精不宜多。真正的给好的待遇、好的环境,给学者以尊严,选最好的人聘请,也让不符合你期待的应聘者有尊严的离开。坚持稳定、科学的评价标准,而不是换个领导就换套戏。当你招的人都没有尊严了,你能期待他能做出什么有尊严的成果?当然了,领导如果只想着自己,怎么说都是白搭。
人始终是情感动物,不是机器,特别是学术人才,不是买过来就能做商品的。学者需要尊重,需要优质的创作环境,合理的鼓励机制,让我们感受到自己被认真对待,而不是一件随手可弃的物件,这或许才是终身制的基础。期望武大、中大等高校认真对待,这或许是另一波海归决定不回国的分水岭。
裁员潮进高校~
虽然说,学校这样做是符合学校的规定的,但是总有一种为这些博士担心。三年前想着进入武大拿个位置,结果3年后啥都没了,这个时候可以说是“被裁员”了,这种时候,又不是高层次人才,又不是应届博士,找工作都是个麻烦事情。
其实从武汉大学的那个规定来看,从头到尾都没给这群人编制,说是纳入教师管理,其实本质上就是“师资博后”。结果这些“博后”拿着低工资干着高强度的活,挺不容易的。
私以为,武大当年招收这批人的时候,就没想着留下太多,因为至少以我的了解,武大这种水平的学校,批量进应届博士不现实,很多普通211那个时候进来都已经是要求做师资博后了。那些被招收进来的人,要不是真不知情,要不是想着到时候学校不会严格执行,结果新校长执行了……
曾经找工作的时候问了中山大学一位教授,特聘副研究员啥意思,那位老师人好,告诉我,就是博后,给你个帽子,听上去没那么难受
一图流。
上次FAST那事以后吧,我就不打算搞科研,我应该干不了这个职业。
之前我还有点犹豫不决。
今天刚刚把打印出来的转专业申请书填完,事到临头又有点不甘心,想当初也是报着搞物理方面的科研心态来的,就这么放掉了可惜,而且以后学的都是物理乙型甚至是丙型,高中的竞赛感觉没什么用。
看到这个,嗯⊙∀⊙!明天我就去班主任那儿交表,谢谢。
我不知道为什么评论区变得很迷了
统一回复一下哈
首先,我只是个普通大学生,有些话我承受不起。别动不动未来国家栋梁啥的,我没那水平。
第二,干科研的还是很多的,我们部分人不选择科研,不会产生大影响的。据我所知,少院每年转物院方向的还是比较多的。
第三,我不是少年班的!我是创新班好吧(还是有点小小的区别的)。
第四,我们原来是不属于任何一个专业的,所以申请书上是转专业,实际上可以理解成选专业。
已交表。
我并没有转去计算机,评论区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猜对我的专业,各位知友别劝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