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看待武汉大学「3+3」聘用制引发争议,青年教师淘汰率 97%? 第2页

        

user avatar   splitte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了解具体情况,讲道理要是在科大的话,这4人应该是拿到了拔尖、优青、青年长江、青千之后才所谓通过评审。

武大2015年推出所谓的「3+3」聘期制教师,入职前告知达到副教授水平可入固编,第一个三年119人只有4人通过评审入编,淘汰率高达97%,天理何在
没能入固编的被告知第二聘期学校不出钱,由学院续聘发工资学院说有困难由课题组老板发工资,找老板说等我的大项目申请下来我发你工资。
什么「3+3」! 第二个三年完全就是虚的,这是要把人逼上绝路么?

毕竟现在都是薅学校羊毛

一般这种临时工都是前几年学校出部分工资、雇你的老板出部分工资。

无非是最大限度利用学校的福利而已,

你若是厉害,自己够优秀最后能申请个什么四小青四大青的,

那学校自然会求你留下来给你编制完全发你工资。

但是你要是拿不到个什么帽子,学校为啥要养你?

老板就更不可能全款养你了,

第一他没那么多经费,

第二他全养你了,还要学校干嘛?

博士生名额、博士后名额、临时工...哪个不是薅羊毛,

100%都自己出能叫薅羊毛么?


什么聘期制、聘任制教师,跟高级博士后打工仔有什么区别?

...不...有区别的,博士后好歹是国家进出站有登记的,

出站有证书,户口有福利政策的,

临时工没有。


另外,我写过太多现在的局势了,稍微综述一下吧。




>>>贱贱的圈|群|站<<<


user avatar   yuhang-liu-34 网友的相关建议: 
      

谢邀。

我只是觉得很多传言都在逐渐被证实。比如说,国内高校提供的编制名额很少,比如说,国内高校承诺的待遇水分很大,又比如说,他们的政策不稳定,校领导换届,可能之前的政策就不算数了。


以及有些“谣言”也不攻自破了。比如说,学术界的工作比较稳定。这个非升即走被走掉了,也算是中年危机吧?我听说被淘汰的很多人也很难进211,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开始就进双非拿编制占好坑位呢?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各位大佬已经讲的很好了,在这里稍作补充:“四青”也是压力山大的。这里讲一下(听说的)某校的青千合同,聘期是3+3,中期考核的时候要求至少一篇一区文章(及三四篇二区),一个面上项目,不能达标的话就收拾铺盖走人,安家费全部收回;终期考核要求至少二百万经费(青千的二百万经费除外)到账或者重点项目主持,十篇文章,以及“杰青”档次的帽子,不能达标就只有降工资转岗或者走人喽。看着合同瑟瑟发抖,没天赋没门路的还是趁早死了科研这份心思吧。


user avatar   marxist-vo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凑个热闹

要说利益相关的话,这个问题跟我本人算是有点关系,虽然跟武大没啥关系,作为一个高校的合同工,每每看这个真的是有点心惊肉跳。但是这里已经有很多人讨论了自己的“科研体验”了,我觉得也没必要多添我一个。

我想扯点别的事情

从小学到上高中,不管是答题还是写作文,时常就会扯到科教兴国,重视科学技术之类的话。而且仿佛是只要科学技术搞上去,一切就都会解决一样。然而,我仍然记得我小学3年级的时候问老师,让大家好好学习研究更多科学知识就能够改变一个国家落后的面貌,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个小学生都懂,那为啥那么多国家那么多地方还那么穷?作为学校长期存在的“刺儿头”,老师并没有理会我,讲实话我当时就是为了破坏课堂秩序,但是问题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后来记得上本科的,教我们政治经济学的老师曾经用很激动的语气跟我们说,不要觉得科学技术发达了就能够产业升级,是先有好的产业结构,先有好的经济体量,然后才有好的科学研究,经济是科研发达的原因,不是结果。

作为一个大一的学生,当时听了特别震撼。后来这一观点在我的学习中又被反复的验证了,比如说曾经学习长波理论的时候,熟悉的人可能知道这是解释资本主义技术周期的关键性理论。其中不只一类长波理论一直强调,先有用于研发的利润和稳定的投资预期,然后资本家才会广泛的支持技术研发和采用新技术。繁荣与技术的关系是,因为要繁荣所以有技术而不是相反。这是对于经济的纵向时间上的比较,但是同样适用于横向的国别之间的比较。有些国家光看着别的发达国家科研人员多,就觉得科研人员多好得很,多研究出东西来不就发达了吗?那我只能说,这和我小学三年级时候的看法没有本质区别。殊不知,美国需要那么多人,有那么多资金,为什么有那么多资金,自己本国生产性部门劳动生产率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人家有一千种一万种机制在国别之间搞再分配。而这又不是每个国家都有,很多时候你想不被“再分配”都不行。

于是我们看到一个结果是,没钱,但是大干快上弄一大堆人去做研究。只找得起100个人,却忽悠一万个人去找工作。结果就明摆着的。

此其一。

另外一件事情,或许跟这个更相关,前几天上课给学生们讲计件工资对资本家的好处。其中之一就是按照计件工资,工人误以为自己多干活可以多拿钱,于是本来一天生产10件产品,现在奋力的干,一天来20件,误以为自己的工资能翻一倍。殊不知自己干活一个顶俩,别人也一样,最后原来需要十个人的工作就变成5个人干了,于是就有5个人失业了。再于是老板跟你说,每件产品计件工资变为原来的二分之一,你说不愿意,于是老板说,你别不愿意,外面那些失业的一个子儿也拿不着,你不愿意,外面有的是人愿意。于是计件工资减半,你多干了一倍的活,拿了和原来一样多的钱,唯一发生变化的就是老板的每件产品成本下降了。

不要以为知识分子有什么不一样的,如果非说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这些人误以为自己能够不一样。原来一年大家发1篇论文,发2篇论文就能奖一笔钱,然后大家都非常努力,结果于是都发两篇,于是都是平均水平就不要奖励了,3篇再奖励。。。以此类推。如果你回顾这三十年来中国学者的发文历史,就会发现,大家都经常用的词汇就是“那是以前”、“行情变了”,无非就是大家努力的结果让计件工资降低了而已。十年前有一篇XXX就能去XXX,现在有N篇XXX连XXXX也够不上。这种句式我在不止一个学科听到过,相信各位也不知一次听过。

下学期我再讲这段的时候,不如拿这件事情做例子吧

两件事情合在一起,一个本来就是100个人竞争10个岗位的地方,现在愣是5个人就能出10个人的活,很多人感到压力很大,竞争激烈,这很神奇吗?我看要是不是这样,才很神奇。

这不是武汉大学独有的情况,这只是知识分子无产阶级化的缩影

你想要资本主义就要得到资本主义的全部,呵呵


user avatar   liu-da-yang-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曾经说过,国内各个高校的招聘制度和竞争形式都在学清北,而清北在学美国常青藤牛校。同样作为教育部分舵,清北试验成功的制度,三五年后就会在上交复旦中科大等校实行,再之后武大之类的学校也会跟进。其实,武大这个”青年教师淘汰率97%“,不是说武大鲁莽,而是比他排名靠前的高校的试验已经证明了这种剧烈的淘汰率是行之有效的了。

我估计武大之后三五年,这种制度会蔓延到所有所谓”双一流A类高校“。

这也是和国际接轨而已,过去那种混混就能留校,博后回国立马给研究员,拿个面上项目就可以评教授的形式再也没有了。每个人都得意识到:从事科研工作,是一件挑战很大的事情;成为高校老师的职业经历,是一件淘汰率很高的事情。

中国的尴尬无非在于:1. 国外的终身教职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而生的,中国即使拿到教职了,也得应付一轮一轮的绩效考核,否则还是要走人;2. 三十几岁被淘汰,其实无处可去,没有退出机制。3. 国外一般tenure-track期是五到七年,给足支持到能独立建组。国内三年就要开不开的,是逼人去当小老板,依附大佬——这样的游戏规则最方便有权有钱的大老板,这样大老板就可以用点经费和位置把一个科研工作者精华岁月的成果加上自己名字了。4. 对于理工科来说,三年刚建起来实验室,第一届学生都没有毕业。所以,想通过考核只能选择给领导代学生,给大佬打工;这就是这一套的奥妙了。

其实,再讨论也是拾人牙慧而已。八年前(2011年)国内清北开始引入所谓“非升即走”的tenure-track制度,就在高校老师聚集的科学网上掀起了一场争论,见超链接科学网的讨论 tenure track。我当时刚读研究生,第一次知道了这个残酷的制度。知乎现在这条武汉大学的新闻引发也把关于“非升即走”到讨论引入了学生阶层。但是,知乎用户(学生居多)对这个的讨论其实深度远不如很多吃过洋墨水的科学网博主。

推荐几篇: 1.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 金拓:


2. 大连理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赵纪军:

3.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员 王鸿飞


user avatar   long-yu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现在985高校的青椒职位对家里没矿的人已经非常不友好了。谈几点这两年观察到的趋势和个人看法,


1. 青椒的出身由平民为主转向富/拆/官二代为主;

2. 没有拿到教职,选择国内做博后的人越来越多。要知道五年前,国内博后真的是屈指可数。现在一抓一堆。我知道一个发展比较好的青千,手下博后都十几个;

3. 国内学术圈的裙带越来越严重,说明坑已经支撑不了自由流动了,开始搞保护主义了;

4. 第1点是国内巨大贫富差距、阶级固化的衍生,第2点和第3点是学术圈本身极度内卷化的标志;

5. 以后有钱的教授将会越来越滋润,没榜上大树乘凉的青椒生存环境将会越来越恶劣;

6. 现在有机会上车的青椒,记住两点,上车趁早,大腿抱好。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有什么好惊讶的,不过就是学术界清退35岁员工而已。

你以为读了博士,进了高校就能躲过内卷了吗?这些人都读到博士了,思维还和只要努力工作,积攒经验就不会在35岁时被开除一样幼稚可笑。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202106更新,复旦大学数学系姜博士因为校方不兑现承诺导致中年被裁,手刃院领导!

北大本科,哈弗博士,四大院士光环的某学术新星闫某,也只能屈居排名百位左右的北得克萨斯大学当助理教授了。无论美国中国,学术圈基本饱和。大家还是想办法早点跑路吧!


有句话讲得好: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科研人员除了要搞好本质工作提升个人竞争力外,也要积极融入社会,多与不同行业不同专业的人交流沟通,多渠道了解社会发展趋势和最新信息,以做好个人定位和选择。现在网络这么发达好歹也要关注些良心大V提供的信息啊。比如 @贱贱 老师,还有本人,都是良心出发,提供了很多货真价实的信息,帮助大家早点看清现实的。

很多事情都是有先兆的,比如北大化院的就读体验、就业情况分析、实验室危险亲历等等。看到这么好的文字,如果各位读者不多点赞的话,岂不枉费作者的一番苦心?^_^

要是放20-30年前,北大毕业生不论什么专业的基本毕业就被预订一空了。现在即使是北大但冷门专业毕业,如果不转行热门行业基本就是白菜价。这叫30年河东30年河西。



高校是什么,是事业单位,是吃财政皇粮的,各种岗位编制数量的多少肯定与财政拨款密切挂钩。现在大部分事业单位都定岗定编的。前面的人不退休或不跳槽,后面的人根本拿不到编制。在现在经济处于平稳发展的时期,财政拨款不可能大幅增长,再加上1963年开始的婴儿潮的那波人(为啥1963年,因为这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好转,人口出生也上来了)还占着大量的位子,也就意味着不可能大幅度招聘编制内的老师。再加上房地产调控的常态化长期化,地方政府财政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卖不了高价地,那教育投入也不可能大幅增长了。

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各位PHD分析不出来吗?某些高校耍流氓不兑现承诺也不是第一天了,大约10年前我博士毕业时就听闻中科院某老师讲,他的师弟被某高校忽悠了,没有兑现合同上的承诺。难道各位没有耳闻吗?

从几个维度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2003年以前,国家对于博士研究生的招生是严格控制的,每年的博士毕业生数量极为有限,是绝对的稀缺资源。很多高校包括皮大当时有很多教师都没有博士学位。大部分土博毕业后(无须做博后)基本都能在国内高校找到对口的教职岗位(是有正式编制的,非师资博后等各种临时工)。985等名牌高校毕业的博士到稍微差一些的学校(211以上)任职,甚至能直接给副教授和教授,大笔安家费,附带解决住房和配偶工作,可谓一步到位五子登科。很多没有女朋友的男博士就是靠解决配偶工作这一条成功在毕业前勾搭上年轻的小妹妹。

再向前追溯到1980年代,那时候各单位更加求贤若渴,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大部分人拿到硕士学位甚至本科即可留校任教,博士学位都不是必须的。参考这2位老师的简历:

蔡文生: 1985年毕业于安徽大学,同年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攻读硕士,1988年获硕士学位并留校工作,1991-1994年于中国科技大学攻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1994-1995年由王宽诚博士后基金资助在法国国家科研中心进行为期一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国后至2005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2005年8月引进至南开大学工作至今。

关英: 1988年-1992年,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本科

1992年-1996年,新疆医科大学基础部化学教研室助教

1996年-2001年,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博士生

2001年-2003年,德国Max Planck Institute of Colloids and Interfaces博士后

2006年 至 今,南开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副教授

随着高校的大幅扩招和编制的饱和,高校的内卷化日益严重,尤其是缺乏外部就业机会的基础学科和理论学科,这些学科往往对口的就业机会只有”科研”一条路。随着内卷化的日益严峻,科研这行当不像以前那么崇高和友善了,科研圈已经建立起金字塔型的体系,有限的资源已经被大佬们瓜分完毕,后来者提升阶层极为困难,需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英年早逝的也不罕见(何智、赵永芳等)。各类高校为了搞论文大跃进和争创双一流,招大量科研炮灰(尤其是生化环材类),包括直博生、博后、师资博后等等。欺骗青年人的青春,还不给出路。无耻至极。科研圈到处都是潜规则。

由于经费编制有限,目前的情况是这类学科老想低成本用人,学校想低成本用老师和博后(大部分学校不分房子,甚至不提供周转宿舍),而老师又想低成本用博后和研究生(补助极低,实验室工作时间及长,论文压力极大,经常延期毕业,出路极窄),搞得民怨沸腾。通俗点就是采用人海战术,雇佣一堆廉价的炮灰。





二、对于广大基础类学科而言,其本专业出路基本只有“科研”,但科研的道路是何其艰辛:“一个教授一辈子能带出30个博士,但退休之后只留下一个教职”。一个极端的例子就是:从90年代开始,不知有多少高分学生被忽悠到“生命科学”,而最终只有极少数能在读了十多年后成功通关,回到国内好大学教书。一个绝大多数家长都不知道的事实是:对于中国最顶尖大学的基础类学科的博士而言,能拿到北京市好中学、小学的老师职位,就已经实很不错的一条出路了。不论你是普通本科,还是211,985,C9,top2,即使哈弗留学回来都不甚乐观。

三、现在很多高校基础学科、理论学科的运作模式,其实跟传销和以e租宝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理财相似。以树立先进典型(极少数的院士青千等牛人)为样板,以无耻欺骗忽悠为招生招聘手段,以耗费学生、博后、教师宝贵青春为方法,以繁重冗杂的实验室工作为过程,以制造大量不接地气过于超前的论文成果和牺牲大部分人的职业前途(当然占据金字塔顶尖的极少数人发财升官当院士)为结果。简言之,就是庞氏骗局,投入经费、精力无限,(有实际价值的)产出极少,毁人无限。

大家还是早点看清现实,尽早转行吧。现在有硕士以上文凭根本不算啥。

下面回答中:有硕士研究生看清现实最后去当快递员的。去银行办业务也常发现有英国硕士留学回来的当柜员的。只要能养活自己安安稳稳地过些小日子也挺好的,职业不分贵贱。

现在一线城市请个保姆护工啥的价格也不低咧,还得包吃住,家属还得对人家客客气气的。

如果是在华为被裁,那好歹还赶上了风口行业几年,还曾体验过拿高薪的快感。

在高校被裁,呵呵吧,啥都没有,身体脑子还都废了。


四、借用南京林大李明阳教授科学网博文的若干文字。

美国一位著名的退休科学家来华全职任教,发现我国高校的一些突出的问题:

1、科研选题既不结合生产实践,也没有占据研究前沿,基本处于模仿、跟踪阶段;

2、科研队伍小而散,各自为战现象明显,难以聚焦国内外重大课题;长此以往,学校相关学科会逐渐在国内、国外边缘化,失去话语权。

高校教师最为关心的问题排在第一位的是“申报课题难”,在日常生活中教师最为担忧的问题排序依次是住房、孩子教育、经济收入。在工作时间一栏,相当一部分老师的答案是“每天10-12小时,每周60-70小时”,可见工作强度之大。在对学校环境总体环境评价中,许多教师对学校评价满意度不高,最为不满意的是行政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最为紧迫的需求一栏,许多教师选择了改善办公条件、实验条件。

一日遇到一位从前校友,不到40岁的年龄,已经是两鬓白发、面容憔悴、苍老如大街上的大妈。博后出站、结婚生子、买房、评职称、拼博导,一路下来,早已令校友身心疲惫。最近几年,惊奇地发现很多一线教师衰老得特别快。日益上涨的生活成本,教学全过程事无巨细的痕迹管理,科研绩效水涨船高,加上许多教学、科研以外的杂事,多管齐下,重压之下,已经令绝大部分教师力不能胜。据一位高校中层管理干部私下透露,一轮轮的大跃进熏陶下,很多高校已经把教师血汗榨干了。

科研绩效考核通不过,咋办?

第一条上策,改行从政。我的一位在外校工作的朋友脑子比较灵活,在学校大规模开展绩效改革之前,就提前闻到了科研绩效的血腥味,赶紧打点关系,弄了个行政副处的岗位,从被管理者摇身一变为一名管理者。还有一位朋友,计算机专业毕业,眼看科研绩效门槛太高难以逾越,也托了点门子,跑到学校网络中心谋份不错的营生。

第二条中策,主动认怂。一些高校将教师分成教学、教学科研型、科研型三类,或者再加上社会服务型四类。老是完不成科研绩效,说明自己不是科研那块料,只有认怂了。趁早打报告,转行到教学型或社会服务型岗位。虽然名声难听了点,科研压力也小了许多。

第三条下策,退休、离场。认识好几位在外校工作的女教师,50多岁就享受了国家副高55岁退休、中级50岁退休的优惠政策。问及原因,出奇地一致:不想每年填各种表格、遭绩效考核的那份罪。华东地区某985高校,近年招聘一大批非升即走的师资博士后。每到一个聘期即将结束前一年,总有几个眼看考核通不过,主动离场的教师。“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这是这些教师离场时的一句惯用语。据说他们到了人才匮乏的中西部的三四流高校,科研虽无大的起色,小日子过得还不错。

第四条下下策,死猪不怕开水烫。认识邻省几个省属院校的教师,职称有高有低,都在忙着在外开公司、炒房、兼职。这几位老师根本不关注所在学校的绩效考核。“绩效绩效,不就是几个钱嘛,哥们不在乎”,“我赚的工资是财政拨款,又不是拿校长、院长的钱,没有违规犯法,他们能耐我何?”“把我逼急了,兔子还要咬两口呢!”

、本人当年也是误入火坑专业,费尽周折才涉险脱坑。现在分享给大家。


1、高考有点发挥小小失常,英语物理没考好,比平时模拟测验少考了20分,这样一来如果报考top2的话就选不了好专业了。本来听信了“”21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学科“”想报生物系来着,那几年生物系录取分数狂高。这下生物肯定黄了,那就报化学吧,本人高中挺喜欢化学的,还荣获奥赛地方赛区级别比赛的奖励,学好数理化走哪都不怕啊。我有一高中同学比我多考了十分,被北大生物系录取,本科毕业后保研中科院遗传所直博,中途看清现实及时quit去卖保险。现在想幸亏少考了这20分,尼玛北大生物系清华生物系全是大坑啊,比化学坑还大啊。我差一点也去卖保险了。现在心里暗暗感谢这位高中同学。他不入地狱,那我就得入地狱了。^_^


2、博士毕业那年(大约10年前),导师关切的问毕业后的去向,想不想出国薄厚啥的。我说想去企业,反正意思是不想作科研了。导师还想挽留,说如果不想出国待在国内去个高校也挺好的,要不要帮你推荐一下。我说是挺好的但那是老黄历了,那年不仅高校招聘需求少,而且住房安家费配偶工作等福利基本没有了,而且北大开始试点的非升即走政策开始陆续全国推广,本人只想安安稳稳找份工作而已,不想太操心了。去高校这种地方如果不解决编制和住房,图个啥,再说你也推荐不了好一点的高校给我,211以下的不想去,果断拒绝。


3、博士期间曾在一家化学企业研发部做兼职,帮忙查点文献,设计合成路线啥的。毕业那年,老板笑眯眯的说,公司缺人想不想留下,这里好歹算个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解决京户的。我问待遇如何?答曰:三年之内上10万没问题,言外之意是现在没有10万。尼玛再扣扣税保险啥的,估计到手也就5-6k,果断拒绝。后来这企业由于老板太抠门不肯让利给核心员工很快就倒闭了(上10万彻底没戏了,因为压根就没过3年)。哎,差点刚出狼窝又入虎穴啊。
现在想有时候很多事情确实是命中注定啊。虽然实习的那家企业倒闭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是很怀念在那实习的日子,至少表面上氛围要比课题组里要好,大家都客客气气而高校各种push。还能挣点钱补贴生活,买点好吃的水果和自己想要的东西,不至于向家里伸手和牺牲人格尊严让BF付款。那几年尝试各种新款水果,手机和电子产品。LG6660手机和索尼MP3真心漂亮。



同时也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丰富了阅历和简历,努力打造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复合人才”。这一条在应聘非科研类单位时很有优势。毕竟大部分企业招聘时不看你水了什么论文,而是看你做过什么工作,有过什么经验。年轻的时候消费欲望强,没钱真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啊。

最后再说点题外话。出来混总是要还的。高校耍流氓不兑现承诺,相当于透支了自身公信力,必然引起连锁反应。近则导致教师抗议,远则影响招生和学科的长远发展。人心不稳,必然导致风气败坏和学科的衰落。当然,很可能校领导异地提拔或者退休了,无所谓了。

政策的多变性不仅仅是我国独有的,其他国家也好不了哪去,法国新发生的事儿不也是这样的吗!当领导的核心思路就是玩儿人和收拾人,不把下面玩得团团转那就不是领导了,狼性和贼性是必需的。况且高校圈学术圈本质上还是丛林社会,弱肉强食,赢者通吃,政策模糊,朝令夕改,一旦入坑全身而退很难,远不如企业明码标价。即使996的企业也是在合同中明确工资、奖金、期权等等,如果不兑现员工可以随时走人。再讲一个皮大花园故事,请勿对号入座。某位以稀土分离和工业化研究而享誉海内外的科学家(著有《物质结构》一书),捐出所获奖金(据说源于何梁何利奖)用于购买仪器,供花园该二级学科全体老师使用。据很多老师私下透露,实际上仪器被该专业当时负责人长期霸占,其他老师均被谢绝使用。后来此君一路高升至院士、天津某985高校、甘肃某985高校校领导,多次成为媒体报道的楷模。刷新三观吧?很多高层人物看起来人五人六,其实背地里的所作作为极为龌龊。不迅速完成原始积累,不把年轻人踩在脚下,领导们怎能高升呢?真以为全凭科研业绩吗?不过跟性侵女学生和把学生逼成抑郁症相比,这点事还不算最恶劣的。

科研院所各项政策朝令夕改的例子到处都是,简直普遍到了随手拈来的程度:原本有望评上高级职称的青椒,评聘前突然发现职称升等的条件发生改变,致使连申报资格都没有,从此与高级职称无缘;学校新的办公楼刚刚建起,原本满心欢喜摆脱拥挤办公条件的教授,被告知办公楼早在图纸阶段已被有关部门瓜分完毕,退休前改善办公条件的奢望彻底消失;草根博导好不容易物色一个理想的博士候选人,报名时突然被告知招生指标被优化到了学校强势学科,今年无法招生,导致规划好的研究计划彻底打乱;普通教师玩命工作,满怀希望能够科研绩效达标,突然第二年学校改变科研计分方法,致使科研绩效为零,害的50多岁的教师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借绩效;好不容易熬上教授、博导了,以为可以像国外的终身教授一样,喘口气了,没想到学校发了文,每年仍需考核,考核不过关必须降级、降等;总算可以掰着手指计算距离退休时间了,却知晓要取消事业编制、退休要延迟、退休金需纳入社会统筹。

总是在变,并且变得对普通教师越来越不利。相当一部分教师,对未来没有预期、也不敢预期。无论是教书育人还是科学研究,都需要在可以预期的、稳定的环境中进行。这么反复的否定之否定、翻烧饼式的变革,带来的是普通教师对未来越来越悲观的不良预期。在不良预期引导下,出于生存的考虑,教师只能选择功利、浮躁的捷径,教学、科研的质量的提高又从何谈起呢?"

最后,我们来回顾下首先在国内推行类似tenure-track制度的改革者,闵维方。


引入tenure-track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但前提是要营造公平环境和竞争氛围,要给与年轻科学家充足的起步期的物质保障(经费、工资待遇、住房等各种福利)和较长的时间周期,使其免除后顾之忧,助力其孵化-起飞-腾飞,同时严格考核和淘汰制度。

这一制度一到中国就有点变质了,尴尬在于:

1. 国外的终身教职是为了保护学术自由而生的,中国即使拿到教职了,也得应付一轮一轮的绩效考核,否则还是要走人;

2. 三十几岁被淘汰,其实无处可去,没有退出机制。

3. 国外一般tenure-track期是五到七年,给足支持到能独立建组。国内三年就要开不开的,是逼人去当小老板,依附大佬——这样的游戏规则最方便有权有钱的大老板,这样大老板就可以用点经费和位置把一个科研工作者精华岁月的成果加上自己名字了。

4. 对于理工科来说,三年刚建起来实验室,第一届学生都没有毕业。所以,想通过考核只能选择给领导代学生,给大佬打工;这就是这一套的奥妙了。

推荐几篇分析tenure-track 制度的文章。
上海交通大学,药学院,教授 金拓:

大连理工,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 赵纪军:

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研究员 王鸿飞

最后说点题外话:《谍影重重》电影里的杰森 . 伯恩参加了“踏脚石”行动,目的是暗杀非洲政要。最后一次失手而亡命天涯,其实他本人就是踏脚石。他的领导康克林用伯恩的成绩邀功和申请更多经费。对于此次武大事件,各位青椒就是踏脚石甚至还不如呢。没有你们,领导怎能获取政绩呢?别把自己定位太高了。




凯恩斯说: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

最后让我们向楷模们学习,荡涤心灵吧。想了解更多天坑专业内幕把握人生抉择,请关注专栏:谈情说化。

zhuanlan.zhihu.com/c_11


user avatar   li-xiang-1-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匿名。目前的情况是,我在南京师范大学做博士后,没发出论文达不到出站要求想退站,被要求“退还学校发放的全部工资”!如此比较,武汉大学算是好的了。起码已经发的工资不用退吧。

面试几个二本高校,也有类似于“M年服务期,提前辞职赔偿N万元”之类的条款。基本相当于工资全退。以现在的趋势分析,体制内工作会是越来越糟糕的选择。

还好学校也只能去卡住我的人事档案而已。目前的选择是,不用退站,不用交什么钱,去找个体制外不需要人事档案的工作即可。


user avatar   Lincolnhome 网友的相关建议: 
      

-

学历贬值,数年前已经初见端倪,只是经济形势没那么严峻,不太明显罢了。


还记得去年初的那篇文章《一枚中科院科研人员的自白:我为什么选择离开?》

前情回顾:时代的悲剧,科研只是富人的游戏?


  • 现实的情况

因为高校扩招,考研人数逐年上升,为了缓解就业压力,政府里有外聘人员,企业里有临时工,事业单位里也有编外人员,都是合同工,以后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体制不可能保你衣食无忧一辈子的。

数据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 当前大背景

经济持续下行,会有多久谁也说不清,中美矛盾的本质就是为了抢占越发稀少的资源,整个世界范围的消费能力在不断萎缩,企业难以生存,破产重组无数,裁员只为活着,股市震荡,实体不振,产能过剩,出口负增长,人民币贬值,互联网和实体经济相互指责,就连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也面临降薪砍福利。


为了振作经济,降低企事业单位用人成本,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继续扩招,博士点不断增加,各大院校编制紧缩,高层意图其实很明显:希望高校培养的高层次人才能够把知识和技术带到企业中去,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帮助企业进行产业升级,扩大就业面刺激消费,而不是毕业都抢着去高校教书,每天只会做研究发paper申报国家科研基金,当上了博导以后无限循环内卷化。


  • 社会的大环境是结果导向,催人向上

好还是不好,不做评价,最后只想说一点。

博士只是一个学位,如果有人只想靠学位混饭,以后形势只会越发艰难。

反过来说,大浪淘沙,如果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中都可以生存下来,才是真正的学术大牛。

-




        

相关话题

  12 月 11 日发布的《2018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期刊分区表》比之前有哪些变化?反映了什么? 
  如何看待本科生科研? 
  博士毕业后,你还做科研吗? 
  为什么有的人工作那么曲折? 
  28 岁,年薪到手 38W,读博还是继续工作? 
  作为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招收的第一个学生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如何看待武大 94 年博士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最高年薪达 201 万元?此项目对华为意味着什么?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是否应该被取消? 
  博士论文中大段落复制自己发表的论文会被查重么? 
  研究生期间你被逼得有多绝望? 

前一个讨论
男生100m跑到11s很奇怪嘛?
下一个讨论
为何搜寻地外智慧生命时多以地球条件为准?





© 2024-06-05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5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