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北京警方称「针对近期网络所传谣言,已受理佟丽娅对谣言的报案,案件正在审理中」,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5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user avatar   li-xi-17-75 网友的相关建议: 
      

古北口长城,很美。

这个回答已经好几个月了,每天还有人点赞,我觉得钓出来了一群1450。


user avatar   yang-kang-hua-2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user avatar   hao-bai-cai-du-rang-zhu-gong-liao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家好,我在床上。

为什么没有上班?因为我9点应该到单位,而我刚刚睁眼,但是我心里不慌。

为什么心里不慌?因为我的老板不在单位。

为什么不在单位?因为老板腿断了。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我已经是这个问题下最长的答案了。

我是沙比。


user avatar   yue-ya-9-5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半夜刷知乎饿了打算出去觅食,一看天气预报-32℃,得,饿到明天再说吧。

高中地理形容西北地区昼夜温差大:「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东北的冬天温差则体现在室内外,「外穿皮袄内穿纱」。不过皮袄和纱都挺贵的,咱东北人也穿不起,穿的起当地气候也不适合穿。去室外哪怕武装的铁桶般严丝合缝,也不过是延迟伤害而已,不到一个小时保准冻个通透;而但凡裸露在外的部分,风一打便感到僵硬,再一打竟回有暖意,那便是快要冻伤的表现,等回家暖意更会额外明显,不过到时随之而来的还有虫蚁噬咬般瘙痒,一般搓些白酒忍住不挠,半小时就可缓解。室内却是另一个极端,城里的暖气给的足,室温竟能达到27度,若是从外面回来,暖风扑面而来,如同沙漠中的旅者终于得饮绿洲甘泉般舒爽,不过脱掉外套躺在沙发上玩会手机,后背便会不自知的冒出汗来,只好把棉衣棉裤等脱下,再一会连馅儿衣馅儿裤都穿不住了,只好脱的只剩短裤,打开窗户再以最快速度钻进被窝,看着原本憎恶的呼呼冷气带给你点久违的凉爽,与南方开空调盖毛毯竟有异曲同工之妙;窗户却也不好开的太久,防止安置在窗户下的暖气冻裂,放个几分钟再关上,如此往复,终究不如空调房方便,但温度调节范围和效率是要比空调厉害多了。

这几天降温了,给明天还要早起上班的东北朋友道声辛苦。明天就要考研了,赶上最近最冷的这几天,考研的朋友一定要戴好手套,手指冻伤写起字来有多难受体会过的应该都知道。咱这个冬天麻烦事儿经历的可太多了,临近年末各家各户也没个容易,不过没有过不去的冬天,也没有等不来的春天。

对每个经历了这个冬天仍对春天抱有希望的人致敬。俺也没啥鸡汤可灌的,给大家拜个早年吧。


user avatar   shi-jie-xian-bian-dong-lu-l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圣诞快乐。

我爱你们。


user avatar   lina1232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剑道形的意义


原文摘自

剣道研究サイト「はくどー庵」

日本剣道形 編 (剣道形の意味) 感谢佐々木博嗣老师的辛勤努力写出这篇对剑道修行者有指导意义的文章。 经过老师同意,用于非商业转载。

本渣译文由杭州剑道爱好会厉子卿翻译,最早发布于本人qq空间。 欢迎广大剑友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一、剑道形的意义

剑道形的实情

在开始剑道1到2年的时候,小孩子已经进入小学的高年级,或者成为中学生的时候,必定要要面对日本剑道形的稽古。

为了接受指导老师的1级或者是初段的审查,必须要学会剑道形。首先就是从第一本开始分为打太刀和侍太刀学习【形的程序】

对于至今为止一直穿着防具拿着竹刀,以基本的中段构开始拼命地进行面、手、胴之类的正确打击的人来说,第一次使用上段构,以及至今为止没有学过的刺击技,并非用着平时习惯的竹剑,而是较短的有弯曲的木刀,这些都会让人觉得有点困惑吧。

于是,童鞋们一定会想,为什么要练剑道形呢?

剑道形的效果

日本剑道形是依据旧打日本武德会在大正元年10月制定的东西在昭和56年12月由日本剑道联盟进行修订的解说书进行制定的。

剑道是把剑道技术最基本的东西进行组合,讲剑道原理集约后的东西。如果能完全活用这些东西的话对实际稽古也是能够应用的。在剑道形讲习会中,从实际演练中,能得到以下的效果。

1, 学会正确的礼仪和沉着冷静的态度。

2, 让姿势变正确,让动作变机敏。

3, 观察对手的动作和心态,培养眼力。

4, 驱除技术上的坏习惯,学会正确的技术。

5, 学会掌握正确的刀刃方向以及手之内进行正确的打突(打击和突刺)。

6, 提升对距离的判断能力。

7, 打突动作变得正确,领会残心。

8, 练习气息的使用,充实气合的发声,学会机敏轻妙的动作。

9, 领会心和技的原理。

10, 提升气场(尼玛这也有)、具有品格和风格。

然而现实是,现在剑道竞技的规定中并不能使用小太刀,但是小太刀的形却有三本。一般剑道的打突动作,越是高手,越是追求使用以手腕和肘为主体的又小又快的打突方法,但剑道形却是双手臂大幅度的抡剑。一定有很多人觉得困惑,光是那巨大的区别就已经太醒目了,更别提把剑道形应用到竹刀的剑道中去了。

于是,很多人只是在考段审查之前,临时抱佛脚一般地记住剑道形的形式,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上述的10种效果。

剑道形单纯地疑问

对于很多剑道来说,剑道形的稽古很容易变得马马虎虎,因为他们认为竹刀剑道的动作和剑道形的动作一看之下完全不同,完全找不到其中的共通点。

因此就认为,无论怎样练习剑道形,都无法将效果提现到竹刀剑道上去。于是就对剑道形的修炼漫不经心。

于是,首先, 我就对很多人感到的对剑道形单纯的疑问,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地进罗列。

剑道形的第一本是从双方上段开始的。那有什么理由吗?虽说从高中开始允许使用上段了,但如果说到底剑道的基本在中段的话,形的第一本应该从互相中段开始才比较自然吧?

双方上段的比赛,别说是高中生了,就是在成年人的比赛中也很罕见。即使在中小学时期,上段实际是禁止使用的,但是升级升段考试时,即使是小学生也必须从现在剑道形的第一本开始。

还有,这个双方上段,打太刀使用的是剑道中普通的左上段,而侍太刀确实右上段。为什么两者的上段构是不同的呢?

还有,从互相上段开始,为什么打太刀要砍面呢? 即使不故意地去砍对方有刀柄保护着的面,去砍对方露着破绽的胴和手不是更加合理吗?

还有,打太刀切侍太刀的面,没击中后,变成身体前屈,脑袋伸出的奔溃的身体姿,而剑道不是教我们在打突后身体姿势不能奔溃吗?即使没击中,也应该是保持腰部有力的正确姿态啊。更何况打太刀还是老师的位置。

像以上这些,剑道形里到处都是那些只要稍微动动脑就能想到的矛盾。 因此,如果不解明这些矛盾,要让现代剑道家认真练习剑道形也实在是太难了。

形的目的和分类

一说起形的稽古,很多人都认为“就是按照流派创始人精心创造的剑技,以预订的顺序进行反复练习”。

照理来说剑道形的练习,应该是哪怕不使用竹刀,而是使用木刀或者未开刃的日本刀,以实战的一样的速度进行修炼,也能够学会精妙的剑技的。

于是便认为,在剑道形稽古中学会的剑技,以原封不动的形式在竹刀稽古中也能够使用,而且必须这样使用。

然而,剑道形并不仅仅是直接传授剑技。而是把基本的剑理以及流派的思路,更多的是流派追求的境界和思想,以剑道形的形式来传授。

比如二天一流有名的“五方之形”,这个形并非传授二天一流的剑技本身,而是武藏追求的剑道原理以及基本的思路的体现。

因此,即使单纯模仿“五方之形”的外在形式,也无法看破武藏的剑技的精髓。“五方之形”是平日严厉的竹刀修炼加上稽古时领悟的“形”中包含的剑的真理。

这些剑道形,根据其传授的内容以及目的,可以有几种分类。而我以目的进行区分,分为以下三类。

1, 传授剑技的形。 直接传授当敌人这样砍过来的时候,我应该如何对应的剑技。一般说的“形”,大多数是指这一类的形。我称之为“剑术形

2, 传授剑的基本原理,比如对于“距离”“先”的思考方法,或者是“攻”的要领的传授。“五方之形”里到处都包含了这些内容。这是传授剑理的“剑理形

3, 表现出流派对剑的思考,以及修行的至高境界和目的形。很多流派有“奥传”“秘传”“不可外传的形”,那些都是流派在长期修炼中积累的,不能对外传授的东西。而要做“剑没有内外”(我的理解是,破除剑技的奥秘,把剑技的奥秘用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武藏,将这些内容毫无遮掩地放入“五方之形”中进行传授。这是传授剑的道理和目标的“剑道形”。

于是,剑道形根据其要传授的内容和目的,就分为了以上3种。根据剑道形的不同,既有只包含以上3种内其中一种的形,也有同时包含2种,3种的形。所以只能根据其中哪个内容是占主导地位来决定剑道形的性质。

二、剑道形的剑理

从剑术形到剑理形

我们先把剑道形的第1到第3本,当做是传授剑术的形来看待试试。

于是,第1本的互相上段开始,“躲开面击面”的剑技,第2本的“躲开击手再击手”,第3本的从下段开始的“反刺击二段反刺”这样的,就成为了竹刀剑道中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不可思议的剑技。

特别是第1本,打太刀从上段构开始对侍太刀突然切到底这样的动作,从剑理来说,怎么都是说不过去的。

侍太刀上段的面,是被刀柄保护着的,而且对方也是随时可以砍下来的位置。从剑理来说,侍太刀的构在没有被破坏的情况下,打太刀突然从头到脚砍下,只能说这尼玛就是一个蠢货有木有?

原本的话,应该是在稳稳站着的状态下,把剑刃停在侍太刀的拳头位置的(而不是从头砍到脚,最后还姿态奔溃)。 实际上,剑道形的第2本就是把剑停在切掉对方手的位置上的。

结论,剑道形的第1本,并非是教我们互相上段的攻防以及上段的打击方法。

于是,我们就从剑理形的角度,重新看待第1本。

第1本“距离”

脱离剑术形,以剑理形的角度去看第1本,就能够看明白那种难以置信的互相上段的攻防的内在意义。

也就是说,剑道形第1本教的,并非是“从上段开始击面”的剑技,而是教我们剑道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距离”的测量方法。

关于距离,一般是以一刀一足的距离为基准,还有远距离和近距离。为了让初学者掌握正确的距离,一般都是让初学者互相用中段构,根据剑尖与剑尖香蕉的情况,以此来传授测量距离的方法。

然而,如果剑尖不香蕉,就无法测量距离了——这点非常令人困惑。 距离原本就不是使用剑去测量的,而是必须根据自己和对手之间的距离感去测量的。

因此,老师位置的打太刀,为了教会弟子位置的侍太刀掌握正确测量距离的方法,故意使用剑尖不香蕉的上段构,制造出侍太刀无法用剑当尺子的状况。同时对于侍太刀来说,也要求侍太刀不使用中段构测量距离,不从中段构直接切下。

所以,老师是以正常的左上段开始,而对弟子位置的侍太刀并不作太过严格的要求,只让侍太刀以中段构举起剑的右上段来直接砍下。

这就是为什么打太刀用左上段,侍太刀用右上段的原因了。

说些多余的话,如果作为指导者的老师无法好好理解这一点,只是光光教导学生侍太刀一般使用双手右上段的话,初学者就会对上段感到思维混乱。

剑道形中的双手右上段的构,归根到底,只是剑道形里为了让学生掌握距离使用的临时工。 剑道里一般使用的上段,还是双手左上段。 或者左右上交换,双脚位置也同样交换的右上段(可以理解为左撇子的“左上段”)。

那么,打太刀和侍太刀用上段构,在剑尖没有香蕉的状态接近到一刀一足的距离。侍太刀就必须再没有剑当尺子的情况下测量出能够和打太刀对峙的距离。

打太刀在看到侍太刀测量出一刀一足的距离,并且停下来表现出随时都能够砍下的气势时,以此为机会,右脚大幅跨出,同时剑尖以最远的距离从头砍到脚,实际上是告诉弟子打太刀最远的攻击距离。

因为是为了教弟子打太刀最大的攻击距离,所以打太刀才会让身体尽量前进,呈现出体前屈的状态。囧RZ……

另一方面,侍太刀略微后退,学会找到刚刚好能微微避开打太刀的剑尖,并且进一步可以砍到打太刀的头部的距离。

由此,无论打太刀是否像之前一样崩坏身体姿态来踏入,侍太刀也不需要那么大的踏入动作就可以砍到打太刀的头部,体会到“敌远我近”的距离的超超超级宇宙无敌秒杀奥义。

这样,从剑道形第1本是传授距离攻防的剑理的角度上,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打太刀和侍太刀的构型,以及打太刀攻击后的身姿奔溃,之类的的矛盾了。

第2本“中心线”

剑道形的第2本事,对于打太刀以中段构开始切击侍太刀的手部,侍太刀把身体略微向左后方退开,再前进切击打太刀的手部。

在此,如果以严密的砍手剑技来看,打太刀应该是把身体微微向左踏入,避开侍太刀的刀锷,稍稍有点斜地以接近直角的角度进行切击才是合理的。

然而,第2本的剑道形,打太刀是直接向前,沿着侍太刀的刀身进行斩击的,从道理上讲,基本上是会砍到侍太刀的刀锷。

因此,可以断定打太刀的动作并非是要教授砍手的技术。那么,打太刀到底是在搞神马飞机呢?

事实上,打太刀不是在打飞机,而是在切自己的中心线给侍太刀看。

所谓中心线,是知道自己应该在的位置,自己面向的方向,根据对手的情况决定的前后左右的距离,以上这些全部的基准。

所以,知道对手应该有的姿势的基准,知道自己现在的基准,即知己知彼是也。

因此,剑道形第2本教的并非砍手的剑技,而是教授作为剑理,和距离一样非常重要的中心线。

老师位置的打太刀,打出砍手的剑技,实际上却是在切自己的中心线给侍太刀看。而侍太刀面对这一刀,往左后方进行最小限度,刚好能够避开这一刀的移动,再切击自己的中心线。因此看上去第2本的表现形式就好像是在表现砍手的剑技一样。

这样,打太刀切击自己的中心线,告诉侍太刀中心线的重要性,而侍太刀微微斜开身体,在第1本时学到的距离之上,又学会了左右的距离及时机,把身体移动到打太刀的中心线之外,并让打太刀处于自己的中心线上,在自己的中心线上使出剑技。于是侍太刀学到了以中心线为基准的剑道的攻防要诀。

第3本“中心”

剑道形的第3本,对于打太刀直直地刺侍太刀的水月部位(这个真的不知道怎么翻译,日本有个网站说是胃部……据说刺到这个部位,敌人会被瞬间击倒),侍太刀保持左手和剑尖在正中间,以“なやし入れ”(尼玛,这个なやす不知道怎么翻译!按老师的说法,称为引剑。我自己的感觉是,喂。这只是我个人无责任猜想,不是老师的话啊。左脚微微后退同时双手把剑微微前引黏住对方的剑,接着右脚往后回到中段脚位,同时双手把剑缩回守住自己的中心)的方法,诱使对方的剑进入自己胸部,再直直地反刺回去。

第3本也并非是在教授刺击的剑技。而是对于剑道中“攻”的基础的——“中心”的重要性的解释,以及攻防的方法的剑理形。

在剑道中,因为老师经常教我们“取得中心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经常能看到双方在一刀一足的距离中剑尖交汇,用横向的力压制对方的竹剑来取得中心的情况。然而,有很多人注意到,剑道形的第3本时,侍太刀在防守打太刀的刺击时,并没有让剑尖往左横压打太刀的剑。

也就是说,对于以剑尖取得中心这个动作的重点,并不是把剑尖上下左右地移动,并不是故意去压对方的竹剑,而是,牢牢地把剑尖固定在中心位置,只需要直直向前攻入,对方的剑尖就自然地会偏离中心。

第3本的本质,就是把抢夺中心的攻防以剑道形的形式表达出来。

像以上那样,如果把剑道形1到3本理解为对“距离,中心线,中心的争夺在剑道的攻防里,是处于非常重要地位的基础原理”这个概念的传授,那么中小学生在剑道形中练习原本禁止使用的上段和刺击,也就可以解释原因了。

三、剑道形的思想

对剑道形的进一步考察

之前写了剑道形1到3本中包含的“距离,中心线,中心”三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原理。

但是仔细想想,如果只是单单地传授以上3种原理,可以不必大费周章地用剑道形来传授,在平常的竹剑稽古时也是可以传授的嘛。

“日本剑道形”的原型,即“大日本帝国剑道形”(对于这个称呼,我可以囧RZ吗),在大正年代刚开始的时候,“武道”的叫法尚未普及,和那时把现在的剑道称为击剑,剑术也没有关系,但那时并没有命名为“剑术形”,而是使用了“剑道形”的称呼。

这是为什么呢?

之前所讲述的,传授剑理的“剑理形”这种特质,不如说也只是个附加物。莫非日本剑道形正如其名“剑道形”,其目的是是超越了剑理,为了表现出人生的道理?

在制定剑道形的大正时代,或许,比起“作为一个人”这个观念,倒是“作为一个大日本帝国的国民”这个观念更加强烈。

虽然从现在的角度来说,也就是“作为日本国民”这个观念。以现代感的方法来理解,不如说是“作为日本人”这个观念更贴切。(好吧,这几段真的都是废话)所以,现在看来,不如理解为“日本人的剑道形”更加合适吧。

那么,剑道形到底是要教我们日本人什么东西呢?正在我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起了平成13年11月25日,机缘之下见到了静冈的剑道范士井上義彦老师,听了老师关于剑道形的重要的话,并直接接受了剑道形的指导的事。

这次相遇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冲击。可以说,正是这次的经历,成了我开始认真思考剑道形的契机。

接着,请允许我写出基于井上義彦老师的教导,加上尚且很渣的我自己的思考的内容。

剑道形的成立经过

看看日本剑道形(大日本帝国剑道形)的制定经过,1到3本时由当时的文化教育部在旧制中学加入击剑教育时制定的。而4本之后,都是作为前3本的添加的形式,由当时的武德会制定的。

也就是说,明治44年,当时的旧制中学的正式科目中,加入了击剑,为了统一指导目的和指导方法,同年11月由文化教育部主持的讲习会开幕,当场制定了“文化教育部制定形”3本,之后大日本武德会在此基础上追加了4本之后的内容,一共太刀7本,小太刀3本,总计10本在大正元年制定为“大日本帝国剑道形”,并在昭和56年修改为以现代语书写,成为了现在的“日本剑道形”。

简单地说,“文化教育部制定形(太刀3本)”+“武德会制定形(太刀4本、小太刀3本)”=“大日本帝国剑道形(太刀7本、小太刀3本)”

这货的现代语翻译版本就是“日本剑道形”。

立足于此,首先来思考一下日本剑道形1到3本吧。

现在的日本剑道形1到3本,是明治末期对当时的中学生作为正式课程的剑道,由文化教育部制定的。

由此可以知道,这3本剑道形的指导对象并非专业的剑道家,而是普通的中学生。而且,既然是由文部省制定的,必定有教育的含义在其中。

那么,当时的文化教育部对普通中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上的要求呢?

集结了各流派的剑术形,在无数的剑道基本技中,对中学生不可能仅仅是传授“上段开始躲开面击面”“中段开始躲开手击手”“下段开始的刺击反刺”这3种技法那么简单。

那么,为什么教中学生的剑道形的第1本是从双方上段开始的呢?

实际上,井上義彦老师告诉我,实际上,传授的内容是日本自古以来的“正”“仁”“勇”。

作为日本天皇家代代相传的皇位的证明,有3种神器。这是日本神话中,天孙降临,天照大神传授的3种神器,神乐千鹤、八神庵、草薙京,哦不说错了,是八咫鏡、八尺瓊勾玉、草薙剣。

于是,这3种神器便成为了天皇治国很重要的统治理念。镜象征着“正”,玉象征着“仁”,剑象征着“勇”。

虽然说,现在还把天孙降临之类的神话搬到学校教育中去的话,可能会遭到部分人的反对,但在当时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下,作为国家元首的天皇,当然要把国家统治的理念加入到学校教育的剑术形当中去了。

于是我试想,文化教育部制定的3本,对当时的中学生(说些废话,当时的中学并非义务教育。在升学率很低的时代,进入中学的人,应该被认为是支撑日本将来发展的精英怪)传授寄托了日本国家统治“正”“仁”“勇”理念的剑术形,以此教育他们作为日本人应有的状态,生活的方式。

第一本“正” 斩去对手的生命

剑道形的第一本,打太刀侍太刀双方的上段构,是“正”的象征。

自古以来,所谓的战争,就是“正义”与“正义”的战斗。自己主张自己的“正义”而战,而对方也是抱着对方主张的“正义”在战斗。

假面骑士(啊?这货也登场了?)是正义的,相对的,ショッカー(假面骑士里一个犯罪组织)是恶的。 然而,在剑道比赛中,己方的队伍是“正义”的,但对方的队伍绝不是“恶”的一方。哪怕是ショッカー,也有他们自己的正义吧。

对于农耕民族的日本人来说,领土扩张是“正义的行为”。互相一直扩张领土的话,在边界线便会发生冲突。在此,胜利者就是正义,失败的一方失去土地。这是“正义之战”。

为了赢得这场正义之战,必须要知己知彼,知道相互之间的关系。为了要知道这一点,就通过学习剑道形的第1本,看透双方的距离,养成先之先的气度。

当师位的打太刀看到侍太刀已经看透了双方的距离关系,有了绝不退让的气魄之时,以此为机会,大步向前地向着侍太刀的正中间斩下,这样就告诉了打太刀什么是最远的攻击距离。

侍太刀在打太刀斩下的瞬间,以刚好打不到距离躲开,然后再踏入,用自己的太刀斩击打太刀的头盖骨,在此中领会到了一足一刀的距离。

这就是以先先之先的气势和看穿正确的距离的情况下,在敌人进行攻击的瞬间做出反应并且击溃敌人致胜的“正义之战”。

头盖骨被砍的打太刀,理论上应该是当场就倒下的。

根据人的不同,也有解释说,打太刀也有可能没有倒下,而是一边流血一边站着不动。然而,在那种情况下,打太刀在被砍之后,还保持体前屈的姿态往后走1步,2步,还是让人觉得很不自然。

假如,是假设打太刀还没完全死透,是为了反击而后退的话,那也应该是把剑尖先抬起来吧。所以这个假设也不自然。

所以,我们是不是能够认为,打太刀在被砍之后,保持前屈姿态往后退一小步,实际上是表示当场倒下的“形式上的动作”?

在武斗戏剧中,看到过被斩杀的人,保持被斩时候的姿势,后退着退出舞台。

在戏剧中,被斩人应该是当场倒下的,然而这样的话,被斩的人就横七竖八地躺在舞台中,会阻碍接下来的戏,所以被斩的人才以那样的方式退场。观众们也是抱着“他已经死了”的态度来解释戏剧的。

能不能认为剑道形也是这样的呢?

被斩的人应该是倒下了,然而在形式上表现为后退1步。

然而,光是倒下,还无法判断打太刀是否身亡,说不定还有万一的可能性,他还留有一息能够反击。

所以,侍太刀对于已经倒下的打太刀做出“绝不掉以轻心” 的残心。

原本的话,对于已经倒下的打太刀,应该是使用下段来做残心的,由于在形式上,打太刀只以后退来表示已经倒下,所以残心动作也只能是把剑尖对准打太刀的脸。

也就是说,在形式上,侍太刀是把剑尖略微降低对准打太刀的脸,而在实际的道理上,却是对于已经倒下的打太刀在做残心动作。

于是可以认为,打太刀保持姿势再退一步,是在形式上表示已经死亡。

在已经确认打太刀死亡之后,侍太刀做出了上段构。

这个上段有什么意思吗? 打太刀已经已经死了,那这个上段构必定不是残心动作。或者假设是“以防万一”,那也应该是下段构才对。

我的观点是,这是为了表示自己确实在“正义之战”中胜出,并再次确认自己的“正义”,这个上段构其实是表示胜利之后通报自己的姓名。

然而,井上范士告诉我,并不仅仅是这样的。

“即使是正义之战,杀人行为也是恶行。人类即使面对正义之战,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杀了人,也必须怀有忏悔之心。这个上段构是表示忏悔的心情,祈祷死去的人能够今早升天。”

正因为有这个忏悔之心,剑道形第1本就和第2本的理念连接起来了。

确实,在一般社会中,主持正义有时候也会不得已而伤人。我自己也在主张自己的正义时,即使不想伤害他人,结果却还是伤到了其他的好人,甚至还有和自己的同伴也成为敌人的情况。

在此自我反省,“作为一个人活下去,并非只有主张自己的正义”,在此基础上进入剑道形第2本的考察。

第二本“仁” 斩断对手的剑技

剑道形第2本的中段构是“仁”的象征。

所谓的“仁”,是指关心他人的心情,也就是所谓的慈悲仁爱之心。

相对于第1本互相主持自己的正义,只有胜利才是唯一的作战,第2本的中段构是重视距离,更加重视和对手的相互关系的攻防一致的构。

表现出“并非我想主动作战,如果能不打的话尽量不打”的心情。

然而,这并非是“防守”或则是“逃跑”的心情。而是以不动之心保持构型,心是在战场上,一直注意着对手的动向,一旦对手有所行动,直接取得先机击破敌人的气势。

“浮在水面上的水鸟的身体一般随心而动。”

这个中段构是剑道中常有的构形,是基本的构形。

老师位置的打太刀,在看见了侍太刀保持着充足气势的情况下,以此为机,向侍太刀的手部斩下。

拥有“仁”的理念的第2本,并非像第1本一样要夺人性命。如果侍太刀技术不纯熟的话,手就会被切掉。所以,第2本并非是从头斩到尾的刀法,而是只切掉手的刀法。

侍太刀以左脚到右脚相继往左后方退开的动作,避开打太刀的攻击。

像第1本一样,力量和力量正面较量的战斗中,力量强的一方如果不能杀了对手也无法取得胜利。然而,如果站在对手的中心线外,而对手在自己中心线中的位置,那就能取得压倒性的优势。

这种身法,可以说是武术中基础的基础。利用中心线的身法,站在比对手更加有利的位置,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战斗。从第1本的忏悔之心,衍生出伴随着从容不迫的心态的仁慈之爱。这就是“仁”的理念。

相对于普通剑道基本技的“躲开手砍手”来说,剑道形的第2本还多了“仁”的理念,那是因为其中包含了慈悲仁爱的心。

即使占到了能够给对手一击致命的位置,也以慈悲之心而不杀死对方,仅仅切去对手的手结束战斗。

也就是说,第1本是以杀死敌人取得胜利。而第2本以不杀人,只是剥夺对手的战斗力而取得胜利。

由于敌人没有死,只是那么站着,所以侍太刀保持切掉对方手的时候的姿势表示没有掉以轻心的残心。但因为对方的手已经被切掉,所以不需要再做上段构的残心。

井上范士说,如果第1本是教授如何取得胜利的技术,那么第2本就是向着剑之道前进了。

剑道的修炼通过这2本剑道形,由“术”到“道”,向着代表着剑道本来目的的“道”的第3本前进。

第三本“勇” 斩断对手的心

剑道形第3本的下段构,是“勇”的象征。

所谓的“勇”,是身体中气力满满的状态,面对任何事情都能够毫不畏惧地前进的强大的心。但是,如果将这种“强大的心”表现在外的话,那只能变成蛮勇而已。真正的“大勇”是面对任何事情都能保持冷静,以沉着的心态进行处理的“不动心”。

下段构是一种“是构非构”的构。心灵不被“战或不战”,“胜利或者失败”这样的事情左右,表现出“无心之构”“自然之构”。

“勇”之心,是完全不动的“不动心”,但并不是停止思考的心态。而是切实地捕捉对手的心态,对于时刻变化的环境情况,瞬间做出毫不慌张的自然处理的“无心”之心。

到了合适距离的打太刀,应该测试侍太刀的不动心,静静地把剑尖抬高。侍太刀也自然地反应,追踪打太刀的动作。

说些废话。在剑道形的练习中经常说,打太刀的位置是老师,侍太刀的位置是肚子,打太刀先行动,而侍太刀跟随其后。所以,经常有老师指导学生“侍太刀是比打太刀的动作稍稍慢一点的,是有时间差的”。

然而,这是不对的。所谓的“侍太刀在后”的说法,并非是指侍太刀不能做得比打太刀快,侍太刀应该比较慢的意思。如果侍太刀的动作比较慢的话,那从剑理上来说,侍太刀是不可能战胜的。

“侍太刀在后”的说法,不如说是物体和其影子的关系。影子绝对不会比本体先动,但也绝对不会比本体慢。

侍太刀对于打太刀的动作,应该像是影子一般地去对应。即使打太刀妄图甩开,侍太刀也像影子一般紧紧地跟随。这样的状态,不正是侍太刀的“攻”吗?

额,让我们回到原来的话题。

当打太刀在慢慢回到中段的过程中,看见侍太刀能够以不动之心紧紧跟随的时候,以此为机会,直直地去刺击侍太刀的“不动之心”。

侍太刀依然不为所动。如果侍太刀做出了无意义的举动,说明了侍太刀尚不成熟。当然,侍太刀并非什么也不做,而是在看透和打太刀的距离关系的基础上,牢牢地守住自己的中心线,轻松地卸去打太刀刺入的力量,然后反刺打太刀的心。

于是,原本打算刺击侍太刀的不动之心的打太刀,却反被夺走不动之心,只能以左右自然体的构形勉强应付侍太刀的剑尖。然而侍太刀的心和剑尖依然保持不动,继续攻击打太刀的心和中心。

打太刀被攻到无路可退的地步,脸的正中也被剑尖顶住,完完全全地失败了。不仅仅是本人,即使是旁观的任何人看来,都是侍太刀的完美胜利。然而,打太刀的身体却未受到任何损害。

再说些废话,把剑道形的攻防放到剑道比赛中去看看。

如果是第1本的情况,裁判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判侍太刀打面得本。如果是第2本的情况,裁判也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判侍太刀打手得本。然而在第3本的情况下,裁判还能够举旗吗?

即使第3本的侍太刀是完美的胜利,但在现代剑道竞技的规则中,是不能够得分的。

井上范士说,这就是体育竞技的剑道以及作为武道修行的剑道的最高境界。通过学习这3本剑道形,把剑从“技术”引导向“道”的境界。

最近有关于剑道奥运化的议论。

打个比方,如果像其他奥运会格斗项目一样,以点数来计算胜负,那么,像第1本一样完完全全地击中对手的头部给5分,而第2本只是切掉对手的手,或许只能给2分。

而即使能够做到第3本,完完全全击溃对手心理,然而在体育竞技上,也只能是0分吧。

然而,从日本的武道角度来看,第1本必须要杀死对手才能取胜,所以还是不够成熟的,只能得1分。而第2本只需要让敌人受伤就能结束战斗,可以得3分。而第3本能在不伤及对手的情况下击溃对手的心理取得胜利,应该得500万分。

虽然我现在不敢对剑道的奥运化表示赞成或者反对,但假如真的奥运化了,又要如何向世界解释这种区别,对于胜负的评判系统,又要怎样去完善呢?这实在是太困难的问题了。

回到原来的话题吧。剑道修行的最高目的,便是这第3本了,在不杀伤敌人的情况下击溃对手心理取得胜利。

换个说法,也可以说是让敌人活下去的境界,引出所谓的“活人剑”的思想。

相对于其他大多数武道都是“压制敌人保护自己的护身术”思想,而使用杀人日本刀的剑道,却达到了“赌上自己性命的修行之后,并非保护自己的生命,而是保护敌人的生命”的境界。

真是非常有趣呢。

剑道形的思想

以上,在大日本帝国宪法下,当时作为针对中学生教育而制定的文化部制定3本剑道形,与其说是教育人怎么做一个大日本帝国的国民,更是教育人作为一个武士应有的姿态,应该朝向的境界,实在是非常崇高的东西。

然而随着历史流动,剑道形中包含的崇高精神,居然被用作单纯地用作为战争道具!

后来,因为以上的原因,中山博道老师感叹,“剑道形没有被正确地传承下去。 现在的剑道形已经失去了灵魂”


四、剑道形的术理

武德会制定形

从之前日本剑道形第1到3本的解说不同的角度上来,重新看看剑道形看。从这一页开始继续考察第4本以后的内容。

看看剑道形制定的过程,正如之前所述,1到3本是由明治44年文化教育部为了旧制中学开始击剑教育的讲习会而制定的,而第4本之后是由当时的武德会制定的。

读一读制定时候的原文,第1到3本,构形是统一称呼为上段,中段,下段的。而第4本开始,“眼睛”这样的词汇也出现了。可以想象,这是对于通过了文化教育部制定的3本剑道形的考验的,更加上级的修炼者制定的。

阴阳五行说

和剑道形1到3本比起来,4本之后的特征在于构。1到3本,打太刀和侍太刀都是相同的构,而4到6本,双方的构形是不同的。这里首先思考一下构形的问题。

用在剑道形太刀7本的构,大体可以分为5种,这些构有“阴阳五行”只说。

所谓的阴阳说,是指事物都有阴阳两面。也就是说“有阳光必定有阴影”。

而且,阴阳并非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例如,白天的烛光是阴的话,那么晚上的烛光就是阳了。

把这些阴阳之说放到剑道上去,一般来说,可以认为上段属阳,下段属阴。然而,在阴阳说中,通常把向下的运动称为阴,把向上的运动称为阳,从而,从上往下攻的上段成了阴,而从下往上攻的下段成了阳。(以后,所有从上往下运动的构称为阴,从下往上运动的构称为阳)

这里,首先根据阴阳说看看4到6本的构形。

○第4本 打太刀的八相构属阴,而侍太刀的胁构为阳。

○第5本 打太刀的上段为阴,侍太刀的从下往上迎击中段构为阳。

○第6本 打太刀的“眼睛”构(可以认为是比中段剑尖略高,瞄准对方双眼中间的构形)为阴,而侍太刀从下往上攻的下段构为阳。打太刀面对侍太刀的攻,变为阴属性满满的上段构,而侍太刀相对打太刀的上段构,也摆出阳属性的中段构。

以上是基于阴阳说的构形,接下来,以五行说来看看。

我想有很多人都知道五行说吧。那是在中国的占卜之类的活动中经常出现的词语。在书店里买的占扑相关的书中,经常有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5种的说法。

把五行说放到剑道中,虽然说根据流派有所区别,但现在一般都认为是以下的属性。

上段构——火之构

中段构——水之构

下段构——土之构

八相构——木之构

胁 构——金之构 (实在很难不让我往游戏方面去想……)

还有,五行说中,有相克之说。能灭火的水克制火,能吸水的土克制水,可以站在土上面的木克制土,能够斩裂木头的金克制木,能够融化金的火克制金。

那么,以五行相克之说考虑剑道形的4到6本吧。

第4本,侍太刀的金属性胁构克制打太刀的木属性八相构。

第5本,侍太刀的水属性中段构克制打太刀的火属性上段构。

第6本,侍太刀以土属性的下段构克制打太刀的水属性中段构,而之后,侍太刀又变为水属性的中段构克制打太刀的火属性上段构。

(或许是我修行不够,但为啥我就觉得这段的内容特别坑爹呢?)

第4本 互相击面

剑道形的第4本,由打太刀持八相构和侍太刀持胁构互相接近。

之前在1到3本,介绍了五行说中的上段中段和下段3种构,在第4本介绍剩下的八相和胁构两种。

在教授第4本之前,还要介绍剑道修炼上最基本的“互相击面”。

正如之前写的,剑道的技法是“第一次用刀应该是击面”,那么剑道的稽古练习也就是从“互相击面”开始的。剑道形第4本正是教了我们这一点。

在演练剑道形第4本时,由于八相和胁构是让双方难以测量对方剑的长度的构,所以打太刀和侍太刀一边相互保持警戒,以很小的步子慢慢接近,在较远的距离出击,剑尖在头上交锋。

然而,这样理解是错误的。即使不知道敌人的剑的长度,也应该知道自己的剑的长度吧。在一个自己都砍不到对方的距离出击,是极其危险的行为。如果对方的剑比自己长的话,那就会变成自己砍空气,对方砍死自己的局面了。

所以,正确的第4本,必须再一足一刀的距离瞄准对方的头部出刀。也就是说,必须瞄准对手的头部正中,以正确的刀刃朝向砍下。

侍太刀必须面对对手的击面保持身体姿态完整,活用第1本学到的距离,以及第2本学到的中心线,自己也使出击面的技术。这就是互相击面的练习。

当然,对于初学者来说,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可以教他们在某一个安全的距离开始打击。但对于熟练者来说,必须要在第4本的修炼中学会看透敌人的进攻的技术。

双方都死守中心线进行击面,结果变成双剑几乎要变成拼刀锷,要削掉对方的刀镐般的正中线的争夺战。

然而,如果仅此而已的话,就无法进行接下来的攻击了。所以打太刀一边回到中段,一边保持警惕地往后退开寻找打击距离。这时候的呼吸法,应该是和竹剑剑道从拼刀锷的距离退开时候的呼吸是相同的。

在双方在剑在刀镐部位争夺的胶着状态之后,面对打太刀试图退开距离打破现状,侍太刀与其说是像第3本一样退一步守中心,不如说是有一种前进攻入对方中心的气势。

因此,打太刀在一度后退取得攻击距离后,为了与侍太刀再度抗衡,打太刀有一点像卷剑一般的感觉压制侍太刀的剑,并且擦入进行反刺来夺取中心。

在这一瞬间,侍太刀不能逃避,立刻使出反卷。(实际上打太刀是在刺中心,只是因为被侍太刀反卷剑了,才导致看起来好像是在刺右肺),至此,侍太刀取得了姿态上的绝对优势,进行击面取胜。

宫本武藏曾经说,交锋之时,太刀的下面便是地狱,再进一步,便是极乐(尼玛,这是什么意思?!求大神解释)

因此可以认为,第4本实际上是在教授,建立在第1到3本的距离,中心线,中心的基本剑理的基础上互相击面的练习,以及刀镐的活用方法。更是诉说了剑道在原则上决不后退,一心向前地“心之构”。

第5本 应技

剑道形的第5本,对于打太刀的左上段,侍太刀以中段(平眼睛)的构形对应。

可以认为,武德会制定的4本之后的形,是以在文化教育部的1到3本传授的正,仁,勇的理念、剑道修炼的目标及人生境界的基础之上,传授具体剑道修炼方式以及剑道术理为目的的。

第5本的形,是在经过了第4本的互相击面的修炼之后,教授以先先之先的气势进行的应技的剑理。

正如之前所写,剑道的修炼,是从正击面以及互相正击面开始的。在互相击面的练习中熟练正确掌握了打击的时机以及能够看穿对手的动作时,就要进入剑道修炼的下一个阶段了。

也就是说,当能够正确看穿对手的击面的话,就能够在不破坏自己身体姿态的情况下避开对手的攻击,在下一个瞬间趁对手身体姿态崩溃时,就能以自己的“二之太刀”(意思是,第一是对方先打出的,而自己的一刀虽然对自己来说是第一刀,但对两个人来说,是第二刀)击中对方。

这便是代表了反击技,擦击技之类的技术的“应技”。

如前篇所述,在尚未熟练掌握打击机会和尚不能看透对手动作时,只是简单地挡住对手攻击并且反击的话,结果很容易就会变成防守的剑,养成逃避的心情。所以剑道的指导老师一定要严格告诫那些一直等着对方打过来的初学者,防止他们养成“等待对手打过来”的习惯。

如果只是把剑道当成单纯的体育竞技的话,只要符合规则便能得分的话,哪怕还不到使用应技的修行阶段,但为了得分,使出不完美的应技用于得分也是很重要的。

然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那种不完美的应技,也只能对付一些战斗力只有5的渣而已,一旦对手很强就完全不适用了。如果总是这样练习应技的话,就会忽略了剑道中最重要的“对时机的掌握”以及“看穿对手的动作”的修炼了。

所以,在剑道的实际修炼中,从剑道形第4本到第5本之中剑理的变化的阶段,指导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责任。

第6本 三杀法

剑道形的第6本,在第5本应技的基础上,开始教授剑道中最重要的“攻”。

若能通过第5本的修炼,能够很好地使用应技的话,就会不再害怕敌人的攻击了。于是,自己的心和构就有了足够的余裕,进而演变成对对手的“攻”。这种“攻”不用形式去表现,活用“攻”的话,不仅仅是对手的身体姿态,连对手的构和心态都能够击垮。

第6本中,打太刀持中段构,侍太刀持下段构。

由于在剑道形全程中,都有打太刀先动,侍太刀跟随的说法,然而这第6本里,打太刀持中段不动,由侍太刀先放下剑到下段构,于是就有人疑问,这不是和打太刀先动,侍太刀跟随的说法不同吗?

在此,就以阴阳五行说来说明吧。打太刀的中段构是阴属性的,而相对地,侍太刀为了对应打太刀的阴属性构,就做出属于阳属性的下段构了。

实际上,按照现在的剑道形解说书,打太刀的构为中段,而武德会当时制定的原文是使用了“眼睛”的说法。 “眼睛”这种构形,是把剑尖瞄准对手的两眼中间的位置,所以,是比现在的中段构剑尖要稍微高一点点的。

也就是说,如果仔细思考第6本制定之时的构,打太刀的构应该是比中段剑尖略高的“眼睛”构,而侍太刀为了对应这种构形,放下了剑尖成为下段构。

在演练剑道形的时候,打太刀为了对应侍太刀的下段,往往会把剑尖往下压一点,然而,就前述的剑理来看,这种动作是错误的。

接下来,打太刀和侍太刀到了合适的距离,打太刀正准备攻入时,侍太刀却从下段开始抬起剑尖,用“气”进行“攻”。打太刀想从上方压制侍太刀的“气”,但由于侍太刀的“攻”的“气”太强了,以至于无法压制,于是打太刀的右脚后退,抬起剑尖成为上段构。

这时,如果侍太刀仍然以刚开始攻入的气势打出去的话,打太刀便会使出上段的技法进行攻击。 然而,侍太刀此时紧紧地跟上和打太刀的距离,并且摆出了第5本时完全相同的平眼睛的构形,封杀了打太刀的剑技。

在“气”的“攻”中失败,接着上段构的剑技又被封杀的打太刀,左脚再退一步回到中段,打算引诱侍太刀进入。

在此,打太刀暗暗打算,如果侍太刀追进去进行冲击面的话,自己就使出出端手的技巧砍下侍太刀的手。

然而,侍太刀一直都很冷静,察觉到打太刀的意图,当打太刀向自己的手砍过来,即将砍中之前,使用了“摺り上げ”的应技,拨开了打太刀的剑,并且反砍打太刀的手。

这就是,杀其气,杀其技,最后杀其剑取得胜利的“三杀法”。

又说废话了……再全日本选手权比赛中连续称霸的宫崎正裕这位哥们,经常在对手想要稍稍后退时,紧紧地追上进行逼迫,二次压制对方的竹剑之后进行打面。

光是看看的话,总是觉得奇怪“为什么对方无法躲开这个面”,现在看来,这不是和第6本的三杀法的道理很接近吗?

宫崎哥们在互相用气进行对攻中取得胜利,一直攻到对手往后小小地退开。 这时如果仍然像刚才那样攻入然后打击,就很容易被对手打出砍手或者砍腰腹的应技,这时候,宫崎压制对手的剑尖,继续攻入,对手的应技就无法使出,当对手想要再制造距离的时候,宫崎再次压制对手的剑尖,杀其剑,并且攻入后进行冲击面。

这不正是杀其气,杀其技,杀其剑的三杀法吗?

当然,说起来当然很简单。在比赛的时候,瞬间中,能够无意识地使出三杀法,这大概就是宫崎选手的天才吧。

接下来,第6本侍太刀最后的斩手,并非像第2本一样切掉打太刀的手,而是仅仅让对方的手受到轻伤。 所以,打太刀只是负了轻伤,尚未屈服,往左后方大步退开,打算重新摆好身体姿态再进行反击。

然而,侍太刀好不耽搁地沿着打太刀后退的方向紧追,摆出上段构,绝不允许姿态已经崩溃的打太刀重新寻找中心线进行反击。

于是,打太刀无法再重新找回自己的中心,并且处于侍太刀的攻击范围内,已经完全没有反击的机会了,只能认输。

咳咳,又要说废话了。看现在的中学,高中生,在打出出端手,或者退击手的剑技之后,经常侧面朝着对手,把竹剑担到左肩部位,然后大喊“手手手”提醒裁判自己的有效打击。

然而,如果把担在肩膀上的剑放下来到下段位置的话,那不正是第6本中失败一方的姿态吗?

这种让对手离开自己中心线的残心,是完全不正确的。 然而,在比赛中只重视有没有砍中的今天,有很多年轻的剑士把残心的真正意义和提醒裁判自己的有效打击给混同起来了。

通过剑道形的练习,很有必要教会学生这些事情。

以上,剑道形第6本是教授建立在“攻”的基本原则上的三杀法的剑理,同时,也教我们要时刻占领先机,时刻进行逼攻的重要性。

还有,之前的第4本和第5本,是和第1本一样杀死敌人的,即使不杀,也让敌人受到重伤,而第6本仅仅让对手轻伤就取得了胜利。

所以,第4本之后的剑道形,也继承了第1到3本的“活人剑”的剑道修炼目标。立足于此,继续第7本的考察吧。

第7本 活杀随意

剑道形第7本传授的是,应用了第6本的三杀法,以更高超的 “攻”,引诱对手,击败对手的“活杀随意”。

第7本中,打太刀对侍太刀的中心进行逼攻,在看到侍太刀后退一步的时候,以为自己在对攻中获胜了,就进行打击。然而,侍太刀却使用了“剑在前,身体在后”的方法,略微压低剑尖,在打太刀的剑的下方进行支撑,制造出让打太刀容易击面的状况,引诱打太刀进行击面。

也就是说,对于打太刀对自己中心的攻,自己把剑往前放,引出对手的攻,让自己的剑从下方进行支撑,引诱对手击面,再次小小地降低剑尖,引出对方的攻击。

在此,这种“剑在前,身体在后”的姿态,并非是一种技法,而是“一边假装自己在对攻中失败,实际上是胜利了,把对方的攻控制在自己的五指山中”这样的心和心的战斗以剑道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东西。

成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引出对手的动作,侍太刀有着足够的余裕可以躲开打太刀的面,对打太刀的腰腹进行打击。

这种腰腹打击,可以自己控制,是将对手的身体一刀两断或者仅仅是划破对手的腰带。这正是所谓的“活杀随意”,把对方的生命控制在自己的五指山中。

此时的打太刀,即使重新整理姿态和侍太刀剑尖相对,也已经失去了反击的心情了。好不容易在侍太刀的慈悲之下捡回一条命,只能感谢侍太刀,回到原来的位置收刀了。

大日本武德会制定的剑道形第7本,表现出引诱对手的最高境界的攻,以“活杀随意”的姿态,最后达到不杀而胜的境界。

这和之前说到的文化教育部制定的1到3本的修炼目标又找到了共通点。

五、小太刀的意义

现代剑道中小太刀的使用

现代剑道中,有对竹刀长度的上限和重量的下限。而要制作满足条件的小太刀的竹剑实在太难了,现实的剑道比赛中也没有使用小太刀的。

以此来看,剑道形中,小太刀的3本,看不出来和竹剑稽古有什么关联性,于是大家也很容易疏忽小太刀的3本剑道形的练习。而且,剑道界也有部分人质疑,现代剑道形是不是已经不需要小太刀的形了。

日本剑道形中,小太刀的3本形,在现代剑道中是否有什么意义呢?如果不能解开这个疑问的话,就无法专心练习小太刀的形了。

二刀中小太刀的使用

之前写到,现代剑道中已经不使用小太刀了,实际上,有唯一一种能够使用小太刀的方法,那就是二刀。

全剑联的竹剑规定中,使用二刀的话,可以使用62厘米以下,280到300克重(男性使用的话)的短竹剑。

那么,二刀中,小太刀究竟有什么意义呢?

所谓的二刀,因为其独特的构形使用两把刀而被轻蔑,被误认为是“如果右边不行了就用左边,左边不行了就用右边”这样的剑法。

然而在宫本武藏提倡的,二刀流的真正含义是“如果是武士在赌上性命的时候,应该完全利用自己身边所有可以利用的武器”,这种“活用全部武器”的基础之上的。

也就是说,武藏认为,腰上插了大小两把刀,却只用了一把大刀来作战,腰上还留着小刀就死掉了,可以说是没有全力作战。

在决一死战的时候,应该抛弃一切拘束,要有活用自己持有的所有的武器的能力。在每天的锻炼中学会活用所有武器的能力正是武士之道。这就是象征着武藏独特的剑术理念的二刀流。

如果仅仅把剑道当做是固定规则下的竞技运动,那么对于无法使用的小太刀的修炼是毫无用处的。

然而,如果以“活人剑”为目标,以通过剑道修炼达成人格上的完善为目标的话,正如武藏所说,抛弃刀的长短的拘束,培养能够同时使用长短刀的能力正是武士道的体现。

在这个角度上看待剑道形小太刀的3本,在现代剑道上,小太刀的形还是有意义的。

长短都一样

一般来说,比起长太刀,短的小太刀是比较不利的,然而,长的武器有优点也是有劣势的,短的武器有劣势却也是有优点的。

如果能够正确衡量武器的长短,并且活用其优点,补充劣势,那就无需再议论手里刀的长短了。

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活用自己的心,利用太刀长短所带来的优势,自由地控制劣势,那么就无需再介意武器的长短了。(总觉得和上面那句重复了……)

如果达到了“长短都一样”的究极境界,最终就能达到不用武器就战胜敌人的“无刀之心”。

以不伤人就制胜的“活人剑”为目标,基于对剑道的修炼达成人格完善的剑道理念,要说这种“无刀之心”才是现代社会剑道修炼的终极目的也不为过。

在这种意义上,剑道形小太刀的练习,可以说是在积累了足够的太刀练习的基础上,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达到剑道的最终目的的重要的途径。

接近对手

解读剑道形1到7本,这7本全部都是互相接近到合适的距离,打太刀(第6本是侍太刀)看到机会了,再使出剑技的。然而,小太刀的3本形,全部都是打太刀发现侍太刀将要接近自己,作为对应才开始行动。

也就是说,打太刀使出剑技的契机,相对于太刀的7本是“看到机会”,变成了“看到侍太刀将要接近自己”。也可以说,小太刀的形的要领是接近对手。

从距离上来看,可以认为小太刀对于太刀是不利的。但不论太刀还是小太刀,最有效的切击部分,还是在刀尖的3寸的位置。所以,如果能够避开太刀的那3寸,接近打太刀的的话,那么小太刀也是有胜利的机会的。

虽然说,要接近拿着长太刀的打太刀,是非常可怕的事情,然而,对于要超越这种恐惧,舍身接近打太刀的侍太刀来说,面对要阻止自己近身的打太刀,必须在双方心和心的争夺中,产生超越武器长短的作战方法。

所以,小太刀的3本的形,表现出在心理战上取胜的侍太刀获得胜利的剑理。

真行草

关于小太刀,有一种“抱着真,行,草的心去使用”的说法。

所谓的真行草,是在日本的艺术道中,精神上的阶段的一种表现,有着以下的含义。

所谓的真,在书法上,相当于楷书。每一字一笔,都是毫不动摇,毫不疏忽的。在剑道中,堂堂正正地,不露破绽地保持严谨的构形,不给对手任何余裕,表现出“直接把你给斩杀掉”的态度。

所谓的行,相当于行书。字和笔画都表现出日常生活的柔美,其实质是能够对当前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在剑道中,意味着面对着对方的变化和剑技,表现出“责问对手的行动之后再斩杀”的态度。(关于这个 责问 一词,在对小太刀第2本的译文中解释。)

所谓的草,相当于草书。就好像不需要任何构形一样,心变得很宽广,一种自由自在的超然心态。在剑道中,表现出“让对手黔驴技穷,进而取得胜利”的态度。

在剑道形小太刀3本的练习中,掌握以上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小太刀第1本 “真”

小太刀第1本是“真”之心。以直接战胜对手的剑理来进行练习。

对于打太刀的双手左上段,侍太刀以“稍稍斜着切开对手的拳头”这样的心情,摆出半身中段的构。侍太刀毫不松懈地,以堂堂正正的姿态前进,到了合适的距离,丝毫不给打太刀任何余裕,直接展开“攻”贴近打太刀,让打太刀进行正面的打击。

这里有一个重点,一旦双方接近到合适的距离的时候,不能有任何停顿。

有时候,在小太刀的演武中,也可以看到就像太刀的演武一样,双方到了合适的距离,稍微停顿一下,打太刀看到了“契机”之后再使出剑技的情况。然而这是不对的。小太刀的第1本“真”,侍太刀不能给打太刀任何的余裕,一旦到了合适距离,必须立刻接近对手展开“攻”。

如果到了合适的距离就停下来的话,就等于是给了武器比较长的打太刀利用其长度的机会了。

小太刀的剑理是,保持自己的先机接近对方,借由自己接近对手的“攻”,引诱出不让自己这么做打太刀的行动。

面对打太刀的正面打击,侍太刀使出往右开足的步法,右手往头上举,把剑刃向后,以左边的刀镐滑开打太刀砍过来的剑。

我又要说废话了,有没有人把这小太刀第1本的动作用竹剑来实践过呢?

即使是使用二刀的情况下,要使用这个剑道形,用小刀滑开对方的剑,是非常难的。特别是在自由打击练习中,要再现小太刀的技,时机上也很难,如果过早得举起竹剑,就很容易被趁虚而入。

于是,为了成功使出这个小太刀的技,必须配合对方的打面,而自己下定决心接近对方的同时,右手上举,表现出要用小太刀的右刀镐滑开对手的剑,之后直接翻过手腕,用小太刀的左刀镐滑开对手的剑,需要使用比较复杂的技术。

实际上,高野左三郎老师和中山博道老师的剑道形演武的电影中,中山老师正是这样使用小太刀的。这个事曾经也在剑道相关的某个论坛中讨论过。

使用现代的剑道形解说书中没有的动作进行小太刀的练习,这样的研究尝试不也是非常有趣的吗?

小太刀第2本 “行”

小太刀的第2本是“行”之心。以“责问对手之后取胜”的剑理来进行。这个“责问”是指,自己在攻的时候,出于仁慈之心警告对手不要进行进攻,可是对手仍然攻过来了,自己不得已只能进行斩击。

侍太刀面对打太刀的下段构,摆出中段半身的构形。当打太刀抬高剑尖准备变成中段时,侍太刀接近对手并压制打太刀的剑尖,封杀打太刀的行动,希望对手就此打住。

然而,打太刀变换为胁构拉开了距离,侍太刀就再次接近对手,再次封杀对手的行动,再次警告对手住手。

接下来,打太刀变成左上段的构进行打面,而侍太刀这次举剑以右刀镐滑开打太刀的剑之后进行击面,并为了应付之后的变化,直接压制对手的手部表示残心。

在此,我们可以再研究一下,如果像第1本一样,以左刀镐去滑开对方的剑,会怎么样呢?

小太刀第3本 “草”

小太刀第3本是“草”之心。以“完全压制对方所有的剑技之后取胜”的剑理来进行。

对于打太刀的中段构,侍太刀以无构之心摆出下段半身的构。先发制止打太刀进击的步伐,保持无构的姿态飞快地接近打太刀。打太刀间不容发地举剑成为双手右上段正面砍下。

侍太刀举剑接住打太刀的剑,将打太刀的剑擦落,进一步接近。打太刀打面失败,不得不打开身体斩击侍太刀的腰部。

然而侍太刀再次将侍太刀的剑擦过,并一直擦到打太刀的刀锷部位进行压制,进一步接近打太刀,压制打太刀的手。

这时打太刀想要后退逃开,可是侍太刀依然以超然的心态继续攻,最后把剑尖瞄准打太刀的咽喉部表示残心。

小太刀第3本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打太刀没有受任何伤。打太刀使出了全部的剑技,但却全部被压制了,这是完完全全的失败,但是没有受任何伤。即使如此,侍太刀对于打太刀的任何行动都保有余裕,用超然的攻一直持续到最后。

因此,小太刀第2本中,侍太刀表示残心之后,保持压制对手的刀身,右脚回到原来的位置,而第3本中,侍太刀表现出小太刀绝不会偏离对手的咽喉的态度,保持压制对手的喉咙,由左脚开始回归原来的位置。

终结

大日本帝国剑道形,无关其制定时间正是日本在日清战争,日露战争中取得胜利,走向战争的道路的时期,仍然表现出剑道修炼的最终目标——活人剑,退一步说,以剑的形式表现了强调日本人的和平的思想。

在制定的时候,当时众多剑术流派的影响还很浓厚,在各种流派的思想的交错中,虽然传闻说有很多不得已的妥协,但结果还是成为了现代非常棒的剑道形,我非常敬佩参与其中的老师的伟大。

战后复活的剑道,如果一定要说的话,剑道中保有的思想被忽视,有着一味执着于体育竞技的技术论的倾向。因此,剑道形只有其中的动作细节被放大,成为了仅仅是为了升段的手段。

以上剑道形相关的考察,只不过是我个人的意见。我也只是一个修行中的人,本文也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然而,从本文开始,如果能引起更多人对剑道形的兴趣,让更多人考察剑道形相关的深意,那我就很高兴了。

编辑于 2016-12-27 11:18 ·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user avatar   hui-hui-15-95-8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们把农民当作什么,以为是菩萨吗?简直笑话,农民最狡猾,要米不给米,要麦又说没有,其实他们都有,什么都有,掀开地板看看,不在地下就在储物室,一定会发现很多东西,米、盐、豆、酒...到山谷深处去看看,有隐蔽的稻田。表面忠厚但最会说谎,不管什么他们都会说谎!一打仗就去杀残兵抢武器,听着,所谓农民最吝啬,最狡猾,懦弱,坏心肠,低能,是杀人鬼。”

“但是...是谁令他们变成这样的?是你们,是你们武士,你们都去死!为打仗而烧村,蹂躏田地,恣意劳役,凌辱妇女,杀反抗者,你叫农民怎么办,他们应该怎么办!”


——《七武士》


user avatar   Arthur142857 网友的相关建议: 
      

《琵琶行》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user avatar   ge-wei-44-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看到的,你想象的,未必是真实的。



user avatar   peng-lai-xun-zu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别刷了

快回去复习

考研与期末加油!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男子捡到ipad归还被诬陷后续,女主播蹭热度网暴男子后报警称被网暴,男子忍无可忍起诉? 
  是什么让你第一次感受到社会的险恶? 
  为什么权力不可以世袭,而金钱可以世袭? 
  浙江发现 1 例隐瞒行程的密接者,已被立案处罚,将如何担责?隐瞒行程的潜在危害有多大? 
  人是否天生好战? 
  如何看待郎咸平回应母亲因防疫延误救治去世,称「希望悲剧不要再发生」? 
  如何看待乌克兰外长呼吁「所有西方公司都必须撤出俄罗斯」? 
  中国法律是否存在对暴力犯罪量刑过轻,对经济犯罪量刑过重的问题? 
  近期三星堆四号坑已发掘完毕,出土了395片陶片,大家觉得陶片的出土有何意义? 
  怎样才能培养出超脑少年?「武亦姝、超脑少年的父母」都特别强调和孩子一起学习,你认为这样好吗?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苏式武器被打脸,总有人说要么是猴版,要么是使用者素质低?
下一个讨论
有哪些「这也能用数学证明」的事件?





© 2025-01-03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3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