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倍体细胞通常有比正常规格更大的细胞核,体细胞平均尺寸很可能增大,对动物发育相关的生物力学特性造成影响;多倍体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时产生非整倍体细胞的概率高于二倍体,容易造成混乱;多倍体细胞的基因调控与表观遗传修饰比二倍体更不稳定,基因表达模式和基因间相互作用可能出问题,尤其是靠性染色体决定性别的物种在多倍化后生殖系统可能发育不正常。
哺乳动物踩了上述所有的雷,X 染色体与常染色体的数量配比失常还可能影响脑的发育等,其胚胎细胞在多倍化之后可能不知所措地乱搞、造成流产,这些物种还缺乏无性生殖手段,偶然产生的多倍体个体难以传代(三倍体个体往往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四倍体个体与二倍体同类产生的三倍体后代也面临一样的问题,额外的性染色体还会造成各式各样的畸形)。
不过,在细胞层面上,哺乳动物经常使用多倍化的细胞,体细胞非整倍性在哺乳动物体内也很常见。
不限于哺乳类,动物多倍化后的成活率大多比植物低。1925 年,Muller 将动物多倍体较少的原因归结于其有性生殖方式,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许多学者,一度形成了刻板印象。1960 年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多倍化对鱼物种形成的作用。哺乳动物的遥远祖先已经多倍化过了。
要看相关论文的话,可以从这篇及其参考文献开始:
B. K. MABLE,‘Why polyploidy is rarer in animals than in plants’: myths and mechanisms, Biolog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 Volume 82, Issue 4, August 2004, Pages 453–4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