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孩子对课本上的知识学得很消极,对课本以外的知识却兴趣很浓? 第1页

  

user avatar   hua-shuai-59 网友的相关建议: 
      

感谢大家错爱,给这个答案这么多关注。我需要补充一个严肃的声明:

我的初衷只是想要从脑科学和认知科学的角度,帮大家提供一种重新认识教育、思考教育的视角,不是吐槽或者怪罪任何一方。

因为我个人的表述问题,可能引发了大家的误解,原答案已经修缮了两个小点:

1)将原答案中的"老师"增加了备注,实质上我想表达的是:所有给孩子们传递知识的那个成年人,可能是学校里教课的老师、可能是校外培训班讲课的老师、也可能是在家教孩子的各位父母。

2)增加了可以供各位去拓展学习的参考文献和资料。

只希望大家都能跳出教育看教育,作为教育从业者和孩子爸爸,我觉得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就是帮助孩子们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拥有一个更科学更有效的学习环境。


》〉》〉》〉》————————以下是修缮过的原答案——————————《〈《〈《〈《


提供一个不太一样的视角吧:认知的连续性。

我们的大脑对于连续性是非常偏好的,大白话说就是,如果你的脑子自己连续地学习、思考,会给你一种非常棒的愉悦感,因为每一秒钟你都有切身的体会,那是在探索。

如果一些知识凭空出现、没有连续性、你还没构建出一种连续认知和探索的方法时,就被别人催着往前走、强制性记住或者放弃,你压根不知道这些背后的"来龙去脉",大脑出于自我保护的生存需要,就会告诉你屏蔽它,没必要让神经元消耗太多的能量。

某种意义上讲,正是因为大脑对连续性的极度偏好,才让爱因斯坦这样的大神对量子物理学(备注:一门最初是建立在随机性、超多不确定性基础上的科学)极力反对,哪怕他自己也是量子物理学的奠定人之一。

中国当前的课本(备注:包括校内教材、校外培训班教材、市面上公开销售的拓展教材)编写思路,大多遵从的是"教师-课本-学生"三位分割框架,知识密度极高,偏好提供更多孤立的"事实"让读者和学生去记忆,所以想要让孩子学得积极,必须要借助于"教师"这个角色来补上更多的细节,帮助孩子们形成连续性的思维。(备注:本文所说教师,是指所有能够像孩子们传递知识的成年人,包括学校里的正式教师、校外培训机构的辅导教师、在家教孩子的各位家长,请一定明确!)

所以,伴随着教材发放时,一定是有教参、教师用书等等的。但是实际上,当前基础教育阶段甚至高等教育阶段,放眼全国,可能60%以上的教师的知识储备都是非常欠缺的。我们不否认任何一位老师的责任心和对教育的奉献精神,但事实上,因为教育资源不公平、教师待遇和个人能力等客观限制,也的确有很多老师可能也就是记住了教参上写的那些更多的知识,由此应付一下教学任务。而这些教参上的知识,其实编写形式上跟课本上的那些"吊书袋子"的知识并没有本质区别。老师们记住了更多相关知识,却依然有可能缺少对这些知识产生和变化细节的深刻理解。

举两个直白一点的例子吧。

比如一个老师或者一个家长,他想教孩子写作文时遣词造句的好方法,但是他可能压根就没有真正精读过《文心雕龙》或者《说文解字》,那就很难理解汉语语言背后这些语法的核心规律,那即便教参上写了《文心雕龙》的介绍,甚至还介绍说这本书是中文写作方法的顶级说明,但他如果没有亲自去多读几篇范文、亲自写一下不同风格的文章、亲自去尝试着提炼和总结中文表达时的选词造句和语言韵律的过程,那又如何能举到合适的例子,来跟学生们讲清楚诗歌的韵律感是怎么回事、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风格是怎么养成的呢?

类似的,一个教数学的老师或家长,他自己对于勾股定理的了解可能也就是死记硬背,即便教参上写了这个定律来自一千年前的《周髀算经》,写了古希腊有一个叫毕达哥拉斯的人也发现了这个定律,但是他自己没办法理解更宏大的数学发展史,不知道四大文明古国是怎样分别发现这个规律的、不知道勾股定律的证明是怎样被不同的人反复证明的、不知道在证明勾股定律的过程中常常会在哪里卡壳,那他又怎么可能跟孩子讲得清楚这个定律背后最有意思的地方呢?

换句话说,你如果自己没有亲自花时间去搞清楚一个知识背后的来龙去脉、没有去亲身体验思维的连续性,怎么可能让孩子也产生共鸣呢?

知识只有被丰富了、连续了、立体化了、符合我们大脑认知的基本规律了,认知的活跃程度才会更好的提高,外在表现起来也就是学习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幅提高了。

大多数孩子们在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时,往往体会不到这种思维的连续性,当然就会变得消极。而那些顶级的好老师(包括顶级的好家长),却正好相反,他们教的孩子普遍会对课本知识非常着迷,自己还会想办法借住课本主线去构建更多的课外知识,而不是单纯地去课外瞎学。

当然了,很多课外知识可能很low,但至少在认识土里的一个臭虫、读滕王阁上的名家题词时,是一个完全连续的思维过程,大脑的愉悦感非常强烈。而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很多的大学生,哪怕是名牌大学的那些学霸学生们,纯用国内教材自学时死活学不懂专业课、但是去阅读欧美大部头教材时常常发出"醍醐灌顶"感慨的重要原因。

——————拓展参考资料——————————

  1. mcgovern.mit.edu/
  2. 教育大百科全书(第3卷、第8卷).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3. 教育神经科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 神经工程学.科学出版社


user avatar   liu-xing-89-13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周xx一个实习生下门店,把客人三克拉钻戒直接丢到超声波机里清洗,捞上来碎的就剩戒托了,公司赔100多w,实习生得到了血的教训…

———————————————————

解释下为什么会碎。

宝石虽然硬但是都很脆,直接受到超声波机的高频振动大概率都会碎,更何况大克拉钻石里都会有包裹体羽状纹什么的,不需要有很大裂纹就会碎掉。行内清洗镶嵌首饰都是用绳子吊着/架起来不接触超声波机壁,只用水的震荡来清洗。

至于那些宝石可以进超声波机,哪些不能进,可以参看:金银首饰,镶嵌和非镶嵌类的如何清洗?

@彭友城 这篇回答,讲的已经相当详尽。当然普通消费者的话,最好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来清理。

———————————————————

统一回复下:

实习生已经经过上岗培训了,出问题还是因为学的不认真,顺手就丢进去是脑子里的弦没绷起来。

结果肯定是开除,自己赔了几万块钱,虽然实习但是也有合同,记录什么的,跑是跑不了的,而且这种情况在行内传开之后再找相关工作肯定会受影响了。

经验教训总需要积累,每个人也都值得二次机会。

评论区有拿钻石首饰直接扔进超声波机里的…这个吧,我只想说姑娘汉子们可长点心吧…一次两次不坏,只是因为没造成可见的损害,细微的裂痕什么的肯定有,指不定哪次就坏了。

再有,稍小一点的钻石,或者稍微轻一点的钻石首饰,受超声波集机的负面影响肯定更小一些,感觉起来好像是结实,其实不然,有可能受清洗液浮力阻力啊什么的综合影响,震动差一点,但是一直震下去该坏还是坏。

再再有,非专业的超声波机有的根本达不到超声波级别,像一些很便宜那种买东西送的小小的超声波清洗机,实际上只是震荡清洗机而已,伤害肯定不如超声波机,真正的超声波机噪音尖锐,而且开时间长了水都能热了…不过保险起见一般消费者,还是看见超声波两个字就直接躲得远远的最好。

当然要是妹子们想买新的没借口,常备一个超声波机也是不错的选择。

————————————————————

这个回答竟然又火了,谢谢大家。毕竟我也是自诩为有点东西的答主,还是希望多看看我的设计专栏,专业内容更多。

————————————Unstable Element————————————

欢迎关注YimingEM

一个特别设计的公众号


user avatar   pu-pu-pu-5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是我看到的最准确的总结。

总的来说,就是中国的高考相对公平,所以性价比极高,所以其他活动都可以适当让步。




  

相关话题

  育儿遇到的难题真的可以靠报班解决吗? 
  为什么部分中国学生不喜欢在课堂上主动提问? 
  教育减负,孩子还应不应该上补习班? 
  孩子上小学一年级,怎么教育? 
  为什么日本那么多漂亮的女生要去拍 AV? 
  GRE 如何准备才能拿高分? 
  孩子很颓废,干什么都没有精神。马上寒假了,带孩子去大医院的急诊室和重症监护呆一天,对孩子会有启发吗? 
  幼儿园孩子无缘无故被同学打了,先打回去,再告诉老师,这样的教育理念正确吗? 
  博士读一半决定跑路了,丢人吗? 
  你是如何通过每天的学习成为一名杂家的?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胸”字在当下生活中用来指代“女性乳房”呢?
下一个讨论
世界名校毕业生,一心只想写小说怎么办?





© 2024-05-17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17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