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先进?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ying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

家长不会打骂婴儿,却会打骂儿童。


要知道,照顾婴儿可要比照顾儿童麻烦的多,做过父母的人都知道,婴儿是很难沟通的,是胡搅蛮差、自私自利、没有理性可言的小动物。

相比之下,儿童不仅省事很多,而且他们能和父母沟通,是有一点自我控制力的人。

但奇怪的是,当婴儿长大,变得更懂事时,父母的耐性却消失了,体罚、羞辱、训斥等惩罚措施开始成为很多家长的日常教育方法。


为什么家长不会打骂婴儿,却会打骂儿童?

其实,每个家长一开始都是疼爱孩子的,并不会用打骂的手段。

这是因为在婴儿时期,家长更多的是照顾,还不能算作教育。

我们用电脑来帮助理解,照顾孩子更像是使用电脑,而教育孩子则是要给电脑编程,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能,很多家长对此准备不足,他们以为照顾就是教育。


在孩子1~2岁时,转折点就出现了,当需要从照顾向教育转变时,很多家长遭遇了重大的教育挫折。

他们会发现,孩子不好管束、更不好教育。孩子并不听从家长的话,家长只好不断的提高嗓门,惩罚也越来越严厉。所以家长的惩罚并非一步到位、上来就打骂,而是有一个逐渐升级的过程。

原来的疼爱逐渐会变成怨恨和愤怒,当家长失去信心时,他们情急之下就会做出打骂孩子的举动。而小孩因为情绪上的恐惧,会马上变得非常顺从。

这其实是所有社会性动物的特点,狼、狮子、猩猩等高级社会性动物,在面对同伴的攻击时,如果无力抵抗都会表现出顺从的姿态。

图片改编自:

International Wolf Center

所以暴力性的惩罚就是最原始的、让人服从的方法,既然社会性动物都会使用这个方法,就谈不上什么科学先进。动物和人都在利用服从作为基石来构筑等级社会,服从者就是等级的最底层。

正是因为狼的社会化属性,它才会被人驯化成狗。当然你也可以预见,这种以服从为目的的教育,在未来会让孩子遭遇难以克服的障碍,被困在社会底层无法突破,这一点在后面还会分析。

图片来源:

5 Reasons Why Man is Called as a Social Animal - HowFlux

孩子的顺从,会让很多家长产生一种错觉:原来打骂是有效的教育方法,孩子马上听话了!

  1. 原来“打是亲、骂是爱!”
  2. 原来“小时候父母打我是为我好!”,我今天才知道错怪了父母。
  3. 原来“棍棒底下出孝子”是很有道理的!老一辈的方法不能扔,孩子大了就能明白!
  4. 我从小就被打骂,不也没事吗?

这其实是家长对自己打骂孩子给出的合理化解释,因为只要自己的行为是合理的,就能掩盖自己在良心上的不安,就能防御别人的谴责,就可以让自己狠下心来,对孩子进行更重的惩罚。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人类数千年的文明史里,学校也一直在用惩罚的方法来管束和教育学生。下面这块泥板是4000年前一个苏美尔小孩写的,他因为犯错,多次被老师抽打,这可能是关于学校体罚的最早记载。

图片出处:jstor.org/stable/596246?

泥板上的楔形文字翻译成英文如下(因为泥板有残缺,所以句子不完整):

In the tablet-house, the monitor said to me: "Why are you late?"

I was afraid, my heart beat fast.

I entered before my teacher, took (my) place.
My "school-father" read my tablet to me,
(said) "The. . . is cut off," caned me.
I. . . d to him lunch. . . lunch.
The teacher in supervising the school duties,
Looked into house and street in order to pounce upon some one, (said) "Your. . . is not. . .," caned me.

……

Who was in charge of .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lk?"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not keep your head high?"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drawing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stand up?"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gate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go out?"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 . (said) "Why when I was not here did you take the. . .?" caned me.

Who was in charge of the Sumerian (said) "You spoke. . .," caned me.
My teacher (said) "Your hand is not good," caned me.

……


请注意我加粗的字体"caned me",这是抽打的意思。根据这块泥板所描述,小孩至少被老师抽打了10次。

图片出处:The Lives of Scribes in Ancient Mesopotamia

古代教育使用体罚至少有四千年的历史,无论学校和家长都在使用体罚的手段,我们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在电影《霸王别姬》里,有个很经典的场景:

戏班师父考功课,让学徒们唱曲。

图片出处:霸王别姬

师父先考小石头。

小石头唱:想俺项羽乎,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

师父称赞:成,一字不差!伸手!

抽一板子,小石头懵逼了:怎么唱对了也挨打?

师父解释:打你,是让你记着,下回还得这么背!!

接下来轮到考小豆子了。

小豆子唱: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我,我本是男儿郎……(我死定了)

师父怒,狠狠的抽打:你本是女娇娥!!!


因为害怕,小豆子形成了错误的情绪记忆,总把“女娇娥”错唱成“男儿郎”。

结果就是被师父打烂了手。


古代的家长和老师,他们缺少系统的心理科学和教育知识,也缺少高效的教学方法。

他们就像瓶子里的苍蝇,靠着试错、凭着经验,来摸索教育的道路。而人是一种社会化动物,天生就知道要服从强者,所以打骂等惩罚方法就是他们最容易发现的一条出路。


打骂惩罚孩子,根本原因是家长和老师在教育方法上的匮乏,或者说他们是被困在最原始的局部最优解里跳不出来,不知道还有其他局部最优解或全局最优解的存在。


图片改编自:Backpropagation Main


就像“夜郎自大”成语故事里的国王,在知道汉帝国之前,他认为夜郎国是最厉害的,是全局最优解。等遇到了汉帝国,才知道自己只是局部最优解之一。

当然每个人的教育方法都是自己领域里的局部最优解,区别只是我们所接触到的领域有多大,以及自己是什么样的心态。

我们是抱定了“天是圆的,井口那么大”,“老祖宗几千年的东西不会错、不能丢”;还是承认“天外有天”,一定要找到更好的方法来替代旧方法。

这两种心态所探索出来的教育道路必然是天壤之别。

有人可能会问:你只说了打骂不科学、不先进,但还有很多教育失败的孩子就是因为家长溺爱、不打骂造成的。你并没有论证不打骂到底是不是科学的、先进的

其实,简单的把教育分成打骂和不打骂,恰恰是对教育缺乏了解的体现。用二分法给教育分类是很容易的,在他们的眼里,教育就像下图这么简单。

但是,二元论非常容易导致批斗和撕逼,不同立场的人会互相攻击,一方认为“不打骂=溺爱”,另一方则认为“打骂=虐待”。

实际上,教育并不是简单的二元论,更真实的教育不是简单的打与不打,也不是溺爱和虐待,而是一个不断继承与升级的进化过程。

下面这个图更能直观的体现出教育和打骂之间的关系。

你会看到,虐待和溺爱从来都不属于教育的范畴,他们都属于错误教育的范畴,压根就不该去争论。

古代教育的确经常用打骂作为教育的方法之一,但是也有大量不使用打骂的教育方法。现代教育尽管还有惩罚,但也不再依赖打骂,而未来教育会比现代走的更远,因为会有更丰富、更有效的激励手段可以发明出来,供家长和老师使用。

作为家长不应该去论证“打骂对不对”来为自己辩护,这会让你停留在古代。更好的做法是了解现代教育有哪些方法已经完全可以替代打骂,去了解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去了解人的心智是如何发展的,这些才是科学先进的知识。



那如何看待学校里最没有规矩的孩子,就是家长舍不得教训的?

首先这是一个事实,的确有溺爱造成的教育失败,但这不能说,是不打骂导致了教育失败,这两者的区别巨大,很多人分不清楚这一点。

溺爱是家长教育方法匮乏的另一种表现。很多家长知道打骂孩子是错误的,但又缺少更好的教育方法,于是他们找到了体罚之外的另一条容易的出路——贿赂和讨好孩子。

当孩子生气、哭闹时,很多家长会选择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让孩子不哭闹。

例如

“别哭了,这有个好玩的玩具!乖,不哭!”

“别生气了,给你个好吃的糖!好吃吗?听话,不生气!”

这就是在贿赂和讨好孩子,短期确实能让孩子不哭闹。

但也造成了一个严重恶果,家长无意之间奖励了孩子的生气和哭闹。

有些孩子会发现,只要生气和哭闹就会获得家长关注,就能得到玩具和糖果。这种激励让孩子不去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肆无忌惮的滥用情绪,经常用无理取闹来控制家长,用撒泼打滚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离开家庭进入学校,这种孩子还会把无理取闹做为武器来控制同学和老师。因为孩子没有学会控制情绪,不知道还有其他方法来获得同学的友情和老师的关注。他们知道的是,只要撒泼打滚最终能得到自己想要的。

所以最没有规矩的孩子是家长溺爱的结果,是家长的贿赂和讨好,错误的激励了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而不是不打骂导致的结果。不打骂是躺枪、是被冤枉的。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控制情绪,正确的和别人相处,这才是教育。这就是为什么,虐待和溺爱从来都不属于教育的范畴。



面对孩子的哭闹,除了打骂难道还有更好的方法?

有,而且方法非常多。

骂孩子不让他哭是压抑、对抗孩子的情绪,而用糖果玩具来溺爱则是逃避孩子的情绪。

现代教育中更好的方法是与情绪合作,家长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把负面的情绪释放出来,再用同理心对孩子进行教育。

当孩子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哭闹时,可以这样来做:

  1. 家长首先要控制住自己焦虑、烦躁的情绪。
  2. 控制焦虑的前提是理解孩子的心理,这样才能接纳孩子的痛苦。
  3. 家长要用肢体来拥抱孩子,让他痛痛快快的把情绪释放出来。
  4. 告诉孩子,你理解他的感受,给孩子的情绪命名,帮助他知道自己的情绪是什么。
  5. 等他情绪释放了,平静下来后,再解释道理。
  6. 帮助他用同理心来理解别人。
  7. 让他知道怎么做更好,怎么做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8. 几次之后,他就不会哭闹了,因为他知道了比哭闹更好的方法。

这些方法才是我们需要学习的现代教育。

停留在古代或上一辈人的教育思想里,只会限制孩子的成长,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打骂真的一无是处吗,很多伟人不就是靠打骂教育出来的吗?

这其实是典型的「幸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

很多人只看到伟人受过打骂,却没看到大部分人因为打骂而导致教育失败

他们更没有看到,伟人的父母还用了很多打骂之外的教育方法,这才是他们成功的关键。

如果打骂就能教育好,古人应该个个是精英,现代教育也不会全面放弃这种教育方法。

1989年通过的《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任何儿童不受酷刑或其它形式的残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处罚”。

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前,要首先想一下,自己算不算现代社会里的文明人。

欧美国家已经普遍立法,在学校或家庭里禁止使用体罚。

下图是欧洲立法禁止体罚的国家统计:

  • 绿色区域是无论家里,还是学校里,都禁止任何形式的体罚;
  • 蓝色区域是在家里不禁止,但在学校里禁止体罚;
  • 红色区域则是非洲、亚洲的伊斯兰国家,很多没有禁止体罚。

图片出处:维基百科

zh.wikipedia.org/wiki/%

其实,禁止体罚儿童是近代才发生的进步,如果放到1979年以前,这张地图将全部是红色。

然而,随着文明程度的提高,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进步,人们逐渐发现,体罚只是局部最优解,可以被更好的方法所替代的。

当然,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容易,即便在美国和加拿大,很多地区对体罚儿童还有争议,所以要完成观念的进步,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说起教育观念的改变,我认为对整个世界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什么权威的心理学理论,而是一部从1985到1992年,连续7年在美国创下最高收视率的情景喜剧——《

成长的烦恼 Growing Pains

》。

图片出处:《成长的烦恼》片头截屏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90年代初,中国引入这部电视剧时就产生过爆炸性的影响。

这部电视剧对中国老百姓的震撼,除了第一次看到情景喜剧,另一个就是教育观念上的颠覆。从第1集到166集,剧中的几个孩子犯了无数次错误,但他们的父母没有打骂过一次,都是用温暖的亲情和理性的说服来完美的化解危机。

我们第一次知道了,原来家庭教育除了打骂和服从之外,还可以用亲情和讲理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在当时,立刻彻底颠覆了众多父母的教育观念,当然也包括我的父母。我清楚的记着,看这部喜剧之前,我的父母还经常把“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挂在嘴边,看完之后这些话就再也没有说过,虽然偶尔还骂我,但再也没有打过我。

不仅中国父母,各国的父母都从这部喜剧里学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剧中父亲的扮演者艾伦·锡克(Alan Thicke)多年被评为年度最佳父亲,他认为这才是他最值得骄傲的荣誉,超过了其他任何奖项。

图片出处:

Yahoo奇摩名人娛樂

遗憾的是,艾伦·锡克在2016年12月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69岁的他,在去世之前还在和儿子打冰球,真是无愧于最佳父亲的称号。

我认为这部喜剧至少把教育观念的进步提速了一代人的时间。

你现在看到的这篇文章,就是这部喜剧对我的影响,我所写的大部分教育理念,追根溯源都可以从这部电视剧里找到。

如果你不愿意看抽象烧脑的心理学和教育学书籍,你至少可以找出这部喜剧,和自己的爱人一起观看。在笑声中,我们心中的坚冰会逐渐融化,我们不仅会憧憬那种温暖、理性的家庭氛围,也会相信自己能用现代教育营造出美满的家庭。



打骂会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以至于各国需要立法来禁止体罚?

简单的说,打骂会造成两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教育者,二是对孩子。

对家长和老师来说,因为人的社会性动物本能,对孩子体罚会马上见到效果,这是成本很低的教育方法,是局部最优解。如果不禁止体罚,他们会一直使用体罚,不会去考虑替代性的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立法机构如果不制定环境保护法,来限制工厂的污染排放,工厂会一直污染下去,不会寻找替代性的清洁生产方法。因为污染是成本最低的局部最优解。

而法律提高了成本,把人们赶出了局部最优解,不得不减少工厂污染,老师、家长也不得不去寻找更好的替代性教育方法,找到更好的局部最优解。

可是体罚对孩子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体罚会让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惧,因为孩子对痛苦的耐受力远远低于成人,所以孩子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远大于成人。即便是成人,如果长期生活在高压力下,也会损害健康罹患疾病,同样,长期的压力也会对孩子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不过,生病还是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的,只要治疗孩子很快可以康复。最棘手的,是对孩子造成的精神创伤,这些创伤是无形的,并不会以明显的方式暴露出来。因为隐藏和难以发现,所以也更难以被修复,这就让它们所造成的影响更为持久。

最典型的负面影响是习得性无助、暴力倾向、抑郁症、缺乏自制力、以及家庭关系疏远,这些问题在童年时都不明显,家长们很难觉察,意识不到危害。一旦孩子成年,进入社会开始独立生活,家长才会突然发现自己酿成了大错,需要付出几倍的代价才能挽回。但因为成本高昂,多数人的结局是彻底放弃,永远无法挽回。

关于这些负面效应已经有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可以证实,我不能每一个都展开,只选择习得性无助这一个来做分析。

认为打骂有效的家长,他们都会为自己孩子的服从、乖巧、孝顺而自豪,但其实这些表现都是短期收益,是孩子真实情感被掩盖后,所营造出来的假象。

真相是,你的孩子已经陷入了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

1967年,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Martin E.P. Seligman),通过一个经典实验提出了习得性无助理论。

这个实验有些残忍,他对笼子的一半通电,狗受到电击就会逃避,逃到笼子的另一边。

图片出处:Learned helplessness: is it you, your patient, or a loved one?

但是如果笼子的另一边也通上电,狗在反复逃避之后发现,无论怎么逃避都是徒劳的,就学会了停止逃避。以后再被电击时,狗不再逃避,即使另一半笼子不通电,把障碍去掉,狗宁愿被动接受电击也还是不逃避。

这种陷入了无助情绪,停止逃避的行为是后天习得的,所以叫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会让人认为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无益的,它会像一个玻璃天花板,你看不见它,但它会阻止你向上突破。


孩子是弱小的,当家长用打骂来让孩子服从时,孩子就像笼子里小狗一样惊恐,不知所措。因为只有表现出服从和听话的样子,才能避免继续被伤害,他们无力反抗只能选择放弃。这就是打骂所驯化出来的习得性无助。

我们也知道,任何创造性的发明和突破性的成就,都离不开人们勇于试错和挑战。如果遇到困难就轻易放弃努力,这些发明和成就永远无法产生。人们会困在局部最优解里,找不到更优的方法。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习惯性的放弃,习惯性的顺从,那他成人后就无法从事创造性的工作,也无法带领团队去克服困难。这种习得性无助会让他不敢面对风险,会成为他一生的玻璃天花板。他不能创造、不能管理,只能做一些没有风险的、简单重复性的工作,一生勤劳辛苦,但终生贫穷而默默无闻。

很多家长既不愿意放弃打骂,也不愿意去学习现代教育的方法,他认为这些努力都是徒劳的,还是几千年传统教育方法好。这种思维其实也是习得性无助,和笼子里反复电击都不动的小狗是一样的。这是他们的玻璃天花板,是逃不出的心智陷阱。

在古代和近代,这种服从习惯还问题不大,因为社会发展缓慢,即使在社会底层也能有大量简单重复的工作可以做。但在未来社会,技术发展会一直加速,社会底层所从事的低端简单重复工作,会快速的被自动化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所取代。

社会不再需要那么多只知道服从的人,而是需要更多不断取得创新和突破的人才。

图片出处:

This chart shows if a robot will take your job

没有工作就没有尊严,就没有幸福感。你现在用打骂教育出来的顺从、乖巧的孩子,将来会陷入缺少工作和幸福的悲惨境地,而这一切和家长打骂有直接的关系,因为习得性无助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挑战的勇气。

你真的想培养出这样的孩子吗?

跳出上一辈人的打骂教育经验吧,那只是原始最优解!

这会让你的孩子直接受益,如果下一代也能用在自己的后代身上,通过不断的改进,你的子子孙孙都能从中获益。

但如果你走不出老一辈的方法,你的孩子也会和你一样被困在陷阱里,你的子子孙孙都突破不了这个玻璃天花板。

不要再依赖于立竿见影的打骂,为了孩子也是为了自己,请去学习现代教育的知识和方法,那才是科学先进的。


总结

  • 打骂所造成的习得性无助等负面影响,在孩子成年后将成为限制他的玻璃天花板。
  • 打骂和溺爱都不是教育的范畴,只是家长在缺少教育方法的情况下,摸索出的最容易的出路。
  • 几千年来,虽然人们曾用打骂作为教育手段,但也有很多教育方法可以完全替代打骂。
  • 现代教育还需要惩罚,但已经不依赖于打骂,禁止在学校和家庭打骂孩子是教育进化的方向。
  • 放弃打骂是走出原始最优解的第一步,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才是科学先进的,是值得学习的。

如果对你有帮助,请别忘了点赞!

欢迎关注我的知乎专栏《

教育成本

》和《

自由心智

》,我会分享更多的教育文章给你。


推荐阅读

  • 美剧《成长的烦恼》,可以让你最直观、最轻松的学习现代教育方法。
  • 动画片《头脑特工队》,可以让你知道情绪的基本原理。
  • 不奖不打管孩子》,可以让你知道,不靠奖惩也能管好孩子。
  • 习得性无助》,让你了解惩罚所带来的各种影响。
  • 发展心理学》,让你从更大的时间尺度上了解成长的规律。
  • 蒙台梭利儿童教育》,学习资料比较丰富的儿童教育体系。

参考资料

  1. Sumerian School Days [Text and Object]
  2. zh.wikipedia.org/wiki/%
  3. en.wikipedia.org/wiki/C
  4. Children's rights

user avatar   she-zhao-z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补充:有研究表明,家庭暴力会增加精神障碍的发病率。比如拳打脚踢的、辱骂侮辱的、留伤的…。所以,能不打肯定是比较安全。

大家可以顺着这个文献找找更多文献

给个比喻你就明白了——
有人出门不开车,但他都是别人帮他开车,还有直升飞机。
有人出门不开车,甚至公共交通都不坐,因为他家在贫困山区。
请问,出门不开车,到底是先进富有,还是贫穷落后?

问题不是骂或者不骂,

问题不是打或者不打。


如果你不骂,但有其他有效的教育方式,那就是先进。
如果你不骂,但没有其他有效教育方式,那恐怕就是纵容和娇惯——如果孩子已经有问题行为。这也是以前父母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不知道其他教育方法。

(具体怎么骂,有技巧。首先不要人身攻击,不要扩大范围。具体怎么打,也是个学问。有些家长打孩子,是追着打,胡乱打,自己情绪激动,非常不堪,状似发疯,毫无威严。有些家长,是能让孩子站定,伸手挨藤条,有节奏冷静的打。你要知道,这两种情况效果不同,有不同的背景。事实上,无法调控自己情绪的家长,打了孩子他也无法树立真正的权威感。好比街头流氓打架和格斗比赛,给人不同的感觉。更好的情况下,从不动手,但子女自觉。所谓,治未病。)

所以,关键是,要系统性的,符合实际的,教育孩子。打不打,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而且,打的话,怎么打?往死里打,还是点到为止?什么标准。
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打骂,当然是最好的,但不要以为好的教育就只是不打骂。
就好比,如今脑力劳动赚钱更多。但你不能说「不从事体力劳动就更先进」。因为可能有人两种劳动都不进行,那谈何先进?(除非你是科幻电影里的人)

要不打骂孩子,就要好好学习整体先进的教育方式,而不是只学表面功夫。

反之,有些人只看到「棍棒出孝子」,却不知道别人家的其他做法和资源。
都是谬误。比如,别人家打孩子,对孩子严格,可是别人家父母对自己也是很严格的一丝不苟的,甚至自己犯错时愿意给孩子道歉,而且每次都打得有理有据打得点到为止——如果你也打孩子也很严格,但是你自己对自己却很宽松懒惰,你错误时候不承认错误,你觉得这效果会一样?

其实更大的问题,不是方法,而是方法指向的结果。
到底,怎么样的人,才是我们应该养育出来的。
或者反过来问,更宽容点自由点,我们应该避免养育出什么样的下一代?
如果没想清楚这个问题,再好的教育方式,都可以导向一个很糟糕的结果。

对于有问题行为的孩子,首先考虑父母自身和家庭的问题,同时要考虑做心理治疗或咨询。如果这都没用,那估计打也没多少用…(在此期待为人父母前国家可以考一下教育和发展心理学…)

一般来说,孩子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父母或家庭问题的结果。如果孩子真的有问题行为,首先也应该考虑父母或家庭哪里出差错了。

至于家庭暴力,虐待虐打,那是另一个话题了。它和我们说的打骂管教是完全不同的。只是外人区分起来困难,这也是禁止打骂孩子的原因——它是个一刀切简单禁止家暴的方法。


user avatar   quartz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然是先进的,而且是唯一正确的。本文从第五开始,用个体心理学角度讲述为什么不能打孩子,怎么样做是正确的。

第一个,第二个是越轨行为学的内容。第三个是荣格,第四个是生物学范畴。有理有据,就是受不了喷子没文化,胡乱喷人。

不要觉得我戳中部分人内心深处,就说我错了,可能是你错了几十年了,突然发现无法接受罢了。你喷我没有意义的,你去学习,你去看书啊。

不要相信棍棒拳头出孝子,

1、你打了,孩子就容易尿床,因为他失去自控能力了,你代为控制他了,他连尿尿都要你控制,当然要尿床了。

2、你打了,孩子就容易虐待更弱小的动物,就容易伤害小动物,所有连环杀人案的罪犯,在童年都有受虐的经历。

3、你打了,你就是一个强权的父亲,孩子面对一个强权的父亲,无形的强权肆意压迫,摧毁的都是最真的心灵表达,孩子就会变的狡猾,诡计多端,爱撒谎。

4、打孩子,孩子就会长不高,因为孩子恐惧,紧张,恐惧紧张的情绪,使他快快长大,写在基因里的程序告诉他: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危险的环境中,只有优先发育骨骼,心脑血管,以及性器官,我才能够保存性命,留下火种。

美国耶鲁儿童健康组织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经常挨骂,长期处于高度紧张、压抑的状态,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身高发育。

于是优先发育骨骼,孩子长不高。心脑血管提前成熟,孩子心脑血管脆弱,死得快。

优先发育性器官,孩子早熟,早早的谈恋爱了,虽然谈恋爱并不影响学业,但是你打孩子,孩子急切的寻找亲密关系,这样就很影响学业了。

你打完孩子,孩子的未来就是长不高,活不长,到处谈恋爱。┑( ̄Д  ̄)┍

5、教育孩子应该是引导兴趣,扩展兴趣,引起转移,而非是通过打,来避免孩子的行为。

因为孩子很多哭闹,违逆,其实是在寻求父母的注意,你注意了他的哭闹,下次他还会继续哭闹,因为他意识到了这样的哭闹是有效的吸引关爱的方式,于是孩子就会频繁使用。

所以孩子还会继续哭闹,不合作,你越关注这点,孩子越善于使用这点哭闹不合作。就像巴普洛夫的狗,被训练出条件反射一样。

成年人的思维会想:我TM一直管,都管不住,孩子都不听话,看来只有揍他一顿了。

于是成年人就气急败坏的打孩子。

然而打了孩子之后,孩子在这一方面不再寻求注意了,本质上孩子还是需要爱心,需要关注的,他就会在另一个地方,比如换种方式惹麻烦,换种方式打碎玻璃,撕开沙发布料,用新鲜的方法寻找父母的关注,于是孩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惹麻烦,此起彼伏,辞旧迎新,打完新的,有更新的麻烦等你。

孩子就会像个试错机器一样,把所有能够吸引人注意的错误,都犯一个遍。这时候你就看到了一个熊孩子,天天惹事,疯跑着欺负小女孩,杀死小动物试图博人眼球,一个人的时候就哭,朋友亲戚一来,就人来疯的表现自己,惹麻烦。令父母头痛不已,必须抽之。

路人甲乙丙丁,知乎用户看到这种熊孩子就会想饱以老拳。

然而熊孩子特别爽的是竟然有人关注我,好啊,我吃屎给你看、我鞭炮炸裤裆给你看、我袭警给你看、我直播杀死前女友给你看、双击六六六直播跳楼、表演活吃XX———于是就有了快手上数不清的一次性网红。

每当我看到快手上的一次性网红,我就觉得这些人,是乡土中国,儒家威权主义下的牺牲品,从小被人打,养成的不健康的心理模式——只有被注意着,自己才是安全的,只有被注意着,才是不焦躁的,为了安全,为了不焦躁,我宁愿做出种种出格的事情。

为了让你的孩子,在将来不成为快手网红,就不要打孩子了。

而解决方法就是引导孩子的注意力,将孩子对自己的兴趣注意力,引导向对合作,对游戏,对友谊,对书籍,对运动,培养孩子多种兴趣。

当孩子的注意力大部分不在父母身上的时候,孩子就可以安静下来,不再哭闹了。

同时带领孩子去关注这个世界,教会他通过兴趣探索世界,而不是通过博人眼球吸引注意探索世界,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前者主动通过兴趣发现世界,是快乐的,后者通过博人眼球吸引人们的关注,是痛苦的,他会这么说: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却不爱我=我为了吸引你的注意,把自己快玩死了,你却不关注我!

仔细听一听,这就是道德绑架,你自己为自己做这么多,关我鸡蛋皮的事儿啊,一个跳梁小丑不就是为了吸引人注意的么?我不小心看见了,得嘞,怨我了?

照顾孩子,养孩子的不二法门——减少给予关注,保持亲密关系,转移孩子注意力,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但这事儿,不是强迫着来的,要遵从孩子的发展规律,等不及的是你,而采用合适的方法,你总能等到的,毕竟成长的又不是你,而是孩子,你急什么急。

好多人为了让孩子培养兴趣,把小孩子打得手指头都断了。

我见过的,拉小提琴把锁骨打断,弹钢琴把小手指掰短,拉大提琴把腿打断,家长的亲戚来了,让小孩子表演节目,小孩子含泪微笑着弹琴唱歌,这也太惨了。

这么自私,这么暴力,又没有脑子的家长,酷爱打孩子,还喜欢走极端,上天降生熊孩子就是为了让你以后去监狱门口哭的。

打孩子无异于在提高自己的闯关难度,只有无计可施的家长,才会相信棍棒教育。

对孩子兴趣引导,转移孩子注意力,扩展孩子的关系范围,使孩子自主发展,不依赖目光的发展,并保持着对孩子自然发展的尊重,尊重人不可避免的成长规律,不去幻想空中楼阁,所有体面好看的东西,内部其实是有不可回避的本真人性,你不可能避免本真,就徒有其表。

养孩子其实也是成年人重生的机会,孩子给了大人一次重新审视自己的机会,孩子可以修补很多人生漏洞,这是一个双向的创造性的成长。

你对孩子的耐心体贴,也是对自己的爱。

所以打孩子什么的,你就放弃吧。

有人说优先发育骨骼,怎么会长不高。

我不回答,回去翻看初中生物吧。

开始会长高,后来就长不高了。

因为性成熟提前了。

我就不夸自己是天才博览群书了。

晚安。


user avatar   zaiyanher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本文只讨论怎么养育小朋友——上学之前的孩子。这个阶段的孩子情况相对简单,也比较类似。
而上学之前的几年,家庭教育会对孩子造成巨大的影响,同龄孩子之间的差异会增大,对于能不能打这个问题的讨论也会更加复杂,所以本文不讨论这一部分。

另外,只讨论家长能不能打孩子,不讨论幼儿园老师或者别的老师能不能打孩子。

先转述总结一下学术上的研究成果——不打!不打!!不打!!!

首先,关于怎么管理和控制孩子,有三种类型的策略,分别是:权力压制power assertion,爱的撤回love withdrawal以及诱导induction。

权力压制包括了体罚/躯体暴力以及用体罚或躯体暴力威胁孩子,也包括剥夺孩子的部分权力(不许看电视/不许出去玩等)。这种策略的短期效果较好,孩子马上就听话了。但是如果使用非常严重的权力压制,长期的副作用可能是孩子会变得很焦虑/很愤怒/很有攻击性。而当家长停止权力压制的时候,孩子的自我控制水平基本上没什么变化。整体而言,温和的权力压制好于严厉的,但是至于如何定义“温和”与“严厉”,这件事情学界现在也搞不清楚。另外,不同的孩子对于不同程度的权力压制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在养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考虑个体特点,不能一概而论。

爱的撤回是指家长向孩子表达“我对你很失望所以不爱你了/你再这样我就把你扔了/我再也不想管你了也不理你了”,或者直接忽视孩子。这种策略短期效果极好,孩子会立刻服从家长,但是会让孩子非常非常焦虑不安。用这种策略等家长往往会对孩子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操纵。

诱导是指家长向孩子解释具体的规则是因为什么,鼓励孩子去长大并且做出良好的行为,同时鼓励共情(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这种策略长期效果好,能够教会孩子自律

其次,相比于具体的养育方式(打不打/母乳还是奶瓶等非常具体的问题),整体的亲子关系与情绪氛围emotional climate(父母的养育方式等)更加重要

此处有两个重要概念——依恋以及教养风格

依恋指的是个体(母婴/情侣)之间的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这对个体生存具有重大意义——如果婴儿在出生之后的极端时间里未能和照料者建立依恋关系,很可能因为无法应对环境中的种种威胁而丧生。

关于儿童依恋的测量是陌生情景测验。步骤如下:最初,母亲与儿童被邀请进入一间放有适当玩具的舒适的实验室;母亲和儿童安静下来并开始玩玩具;有陌生人加入;母亲离去、陌生人与儿童相处;母亲回来陌生人离去;母亲离去儿童独处;陌生人来和婴儿相处;陌生人离去,母亲回来,和儿童互动。

测量分析婴儿的反应,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积极和母亲互动,母亲在身边是积极玩耍,母亲离开后表现出不安,母亲回来后寻求亲密。焦虑型依恋的婴儿黏在母亲身边,母亲离开后大哭大闹。母亲回来后表现出对母亲的愤怒和攻击。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出现与消失不做出任何反应。

之后有研究者又提出了第四种依恋类型,混乱型依恋的婴儿表现非常不稳定,混合了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的特征。

后来的研究者认为情侣关系和母婴关系具有相似之处——分享亲密,寻求安全与支持,丰富的肢体接触与情感交流……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成人依恋和婴儿依恋的相似性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与别人亲密并不难,并能安心地依赖于别人和让别人依赖我。我不担心被别人抛弃,也不担心别人与我关系太亲密。焦虑型依恋的个体我发现别人不乐意像我希望的那样与我亲密。我经常担心自己的伴侣并不真爱我或不想与我在一起。我想与伴侣关系非常亲密,而这有时会吓跑别人。回避型依恋的个体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有些不舒服;我发现自己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当别人与我太亲密时我会紧张,如果别人想让我更加亲密一点,我会感到不自在。混乱型依恋的个体表现非常不稳定,忽冷忽热,阴晴不定,难以建立安全稳定的情感联系。

亲子依恋对个体发展影响重大,为了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打骂行为还是应当慎重。

教养风格分为两个维度和四种类型。

两个维度分别是要求维度和回应维度。

要求维度:父母对孩子提出要求,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被期待的,什么样的行为不被允许。

回应维度:父母接纳孩子,给予积极关注,回应孩子的需求。

四种教养风格类型分别是:权威型、独裁型、放任型和忽视型。

权威型:高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要求,也关注孩子的需求。

独裁型:高要求低回应。父母控制孩子的行为却漠视孩子的需求。

放任型:低要求高回应。父母对孩子有求必应却缺乏必要的要求和规矩——把孩子惯坏了。

忽视型:低要求低回应。父母完全不管孩子。

显而易见,权威型的养育方式是被几乎所有文化所推崇的。但是也需要注意,不同风格的孩子需要不同风格的教养。一些天生比较难养(情绪比较不稳定/问题比较多)的孩子对养育风格更加敏感。也就是说,某些不恰当的养育行为可能只会暂时干扰到容易养的孩子,但是相同的不恰当行为却会长期严重干扰难养的孩子。这些复杂的因素使得学界难以得出统一的结论。

另外,权威型的家长通常会主要使用诱导的方法来控制和管理孩子的行为。被这样养大的孩子的共情能力更高,也会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体罚的危害真的很大。包括抑郁/焦虑/攻击性/情绪失调/注意缺陷……

小时候挨打( spanking)越多的孩子(6-9岁),稍微长大一点儿之后(8-11岁)做出的反社会行为越多。当然,相关不意味着因果。需要注意的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打骂教育不会造成严重后果。可能的解释有两个。其一,如果打骂行为在特定文化下非常正常合理,那么这些行为对养育的负面作用可能会降低;其二,一些家长虽然打骂孩子,但是他们对孩子的关心会把一些负面影响中和掉。

研究者指出,相比于“我妈生我的时候是顺产还是剖腹产/我小时候是母乳喂养还是抱着奶瓶/我父母有没有揍过我”,更重要的是“我父母是否大体上让我从情感上感到安全可靠/我被养育的风格整体上是怎样的/我和我爸爸妈妈关系如何”。

再次,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经历持续的道德发展moral development。在管教的时候,需要考虑到孩子的道德发展。

道德发展的重要部分是将规则内化——从“不守规矩就要挨打”到“不管是否有人监管,我都要做出正确的道德的行为”。在孩子内化规则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是焦虑唤起anxious arousal和主动服从committed compliance。

通常情况下,焦虑水平高的孩子更缺乏安全感,总是需要担心自身是否会受到危害,他们会更关心外界发生的事情,反而无暇内化规则——有人看着就怪怪的,没人看着就偷奸耍滑,毫无自律可言。体罚和打骂可能会加重孩子的焦虑水平。而主动服从是指孩子自愿地想要让父母高兴,主动服从规则,想要表现得像个“小大人儿”——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亲子关系的影响。通常来说,亲子关系越好,孩子主动服从的动机越强,就越能够内化规则,学会自律

最后来谈谈关于spanking的研究结果。
在所有被研究过的文化中,儿童期遭受的spanking和成年后的心理障碍存在正相关。

在那些体罚可以被接受的文化中,孩子都有更高的攻击性(aggressive)。

家庭的低社会经济地位和父母的社会压力会使得他们的养育质量更低。

美国政府1989年开始立法规定不许打骂孩子,现在美国政府的一些社会福利项目是要去帮助家长减轻压力,从而保障养育质量。

一些教育家长的社会项目在努力告诉家长“打孩子对长期发展没好处”!


另外注意一点,科研成果都是美国的研究做出来的,所以教科书写的是“千万不能打啊”!但其实我所知道的一部分美国人其实也是打孩子的,严重程度不同而已。

而具体到实践的层面(心理咨询),需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在一些东亚文化中,打了也就打了呗,这算啥呀……就像题主说的,“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




以下是我的个人经历和观点,一家之言,抛砖引玉。

我没养过孩子,小时候被揍过。

目前为止不崇尚打骂,到养孩子的时候尽量努力忍住——如果实在撑不住了的话,尽量先委屈老公……

我小时候每次挨揍,直接原因不是我犯了多大的错误,而是我父母真的忍不住了。而父母的“忍不住”,肯定有我的原因和问题,但肯定不完全是。

有一个知友说

如果父母沦落到要用所谓的核武器“暴力”去解决问题的话。相信我,打了也没用。

这话我非常赞同。

打孩子这件事儿,从逻辑上过不去。
“养不教,父之过”,小孩子都会有不好的行为,但是通常不造成严重后果。

教育的意义不是去惩罚或者为已经发生过的不好的行为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以及更严重行为)的再次发生,或者说,是去用更好的行为代替不好的行为。而所谓“好的”行为,也就是家长/老师/学校/社会所期待的行为。孩子如果做出良好行为,一方面是个体发展,另一方面也是满足教育者的期待。

如果,家长认为打骂可以使得孩子做出教育者所期待的行为,那么,等到孩子们长大了,或者说等到孩子们面对比自己年龄更小/力量更弱的个体时,是不是也可以通过言语或者躯体的暴力让对方来满足作为强势者的自己的期待和要求呢?

如果不是,为什么家长可以通过打骂来让孩子服从管教?如果是,那么我们哪一天可以停止校园欺凌呢?

如果家长可以使用暴力的原因是“家长是正确的”,那么,“正确”要如何界定呢?是不是“正确”的人就可以使用暴力呢?“正确”是不是必须用暴力来维护呢?

有一些人相信“孩子不懂道理,所以需要打骂”。

“孩子不懂道理”,所以他们能够在打骂中学到“我不能再这么干”。

可是,他们也会同时学到“下次这人让我看着不顺眼,我就揍他,他就能变顺眼”


“不打孩子”考验的不只是家长的教育理念,同时也包括家长作为强势者的自控能力——这是很大的考验。
网上有这么个故事,

抗战中期,美国新闻记者组团前往延安,他们被共产党人的精神气质所鼓舞。回来后,他们对宋美龄感慨中国居然还有这样一群积极上进,健康廉洁的人存在。宋美龄最后说了一句经典名言:“我承认,也许你们说的都是真的,但是,那只不过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

很多人,包括我父母,很可能也会包括未来的我,在当父母之前很难“尝到真正权力的滋味”。当一个二三十岁辛苦打拼的年轻人,面对一个完全弱小的孩子时,这可能是年轻人第一次成为绝对的权威。成为权威意味着被需要/被尊重/期望被实现……这是极大的诱惑。在这样的诱惑面前,新手父母可能会狂喜,可能会有不切实际的期待,可能会在感到挫败的时候情绪失控……很多家庭教育中的打骂,不是养育策略,而是情绪发泄


目前,我个人对于打骂教育的意见是——大家都尽力而为吧。
能不能打,什么情况打,打到什么程度算家庭暴力,打到什么程度算虐待,甚至骂到什么程度算情感虐待(emotional abuse),情感虐待成不成问题,什么程度的忽视可以容忍……这些具体问题的核心本质在于,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什么质量的养育

不打不骂/无条件积极关注,这些被西方学界所推崇的养育方式都是极优质的,就像是大多数人都买不起奢侈品一样,大多数父母也没有能力提供这样优质的养育,古今中外都是这样。所以,我们大家都尽力而为吧。

另外需要提一句很多心理学工作者所强调的事情——【不同孩子的易感性存在差异】。有的孩子揍了也就揍了,顶多叛逆一小阵子。但是有的孩子,生性敏感脆弱,揍了之后可能就抑郁了/自杀了/创伤后应激障碍了……回头还得去看精神科或者找心理咨询师。易感性的个体差异一部分是由基因所决定的,所以家长就算是忍不住了也得悠着点儿,万一的真的赶上一个天生就非常脆弱的孩子,除了忍着也只能忍着了……

题主说

我们这代人从小受家长打骂,家庭暴力也很多但同样是爱国爱家孝敬父母,现在倡导的先进教育从不打骂孩子却导致他们出了很多反面教材。

这句话描述了一个现象。

首先,这个描述有可能来自个人观察,也可能有数据支持。我没有认真观察或者调查过相关数据,所以没有发言权。我对这个描述的客观性与真实性持保留意见

其次,从上一代人到这一代人,几十年或者十几年的时间里发生了太多变化,就算是这个现象确实存在,也未必就是打骂教育被削弱造成了两代人的差异——相关不意味着因果

最后,且行且质疑,尽管我不同意题主的理由,但是我尊重并欣赏任何人对于任何教育方式的质疑与思考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教育是一门艺术,没有通解通法。“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这个问题从2016年一直写到2017年,祝大家好!

在焉


——————————————————————

1.2 更新

先来回应一些评论中出现的意见。

评论:

第一,“教育的意义不是惩罚或追究责任,而是去避免类似行为”,教育的意义的确不是惩罚追责,但惩罚(坏行为)和嘉奖(好行为)一直都是完成教育(避免坏的再度发生)的两个手段,所以“教育意义”观点并不能用于反驳“不能打孩子”;第二,“家长打孩子使其从良”和“校园暴力”虽然如你所述在手段上都一样(都是打),但是目的上有很大区别:前者有为对方成长考虑的成分,而后者完全是为自身利益考虑,出发点不一样,所以应该推不出因果关系(当然相关关系是很有可能的,如果家长在打时没说清楚原因的话。。。。)

回应:

谢谢你提出了我逻辑的漏洞。合理的质疑总是能够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想法。

第一点我同意养育过程中需要有惩罚和嘉奖!惩罚和嘉奖的原理不只用来养孩子,还用来训练动物/管理员工/经营亲密关系,心理学上有四个概念来描述用来影响未来行为的方法——正强化,正惩罚,负强化,负惩罚。

强化是为了增加某些行为,惩罚是为了减少某些行为。“正”是指施加一些刺激,“负”是指撤销一些刺激。

在养育中,正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在孩子认真学习之后表扬孩子,给糖吃,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以后会为了出去玩而认真学习;正惩罚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孩子“刚才的做法不好,不许再这么做了”,比如孩子考试作弊之后胖揍一顿,孩子会为了不挨揍而考试的时候不作弊;负强化就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得好,继续保持类似的做法”,比如一个不爱动的孩子本来应该参加体育运动,一装病就不需要运动了,此时,“被要求参加体育运动”是被撤销的刺激,“装病”是行为,如果装病就可以不运动,这孩子以后保准天天装病(我自己小时候的黑历史哈哈哈XD);负惩罚是给孩子一个反馈,告诉他“你刚才做的不对,以后不许这样”,比如孩子装病被发现了,然后一个礼拜不许看电视,以后再也不敢装病了。

我在原答案中没有说清楚的一点是——正惩罚不好用啊!相比之下负惩罚更被科学研究支持。说白话就是,如果孩子没规没矩了,为了立规矩,不能靠揍,而是需要靠部分剥夺游戏权力

第二点我也同意家长打孩子和校园暴力存在动机和立场上的区别。而我需要补充的是,这个区别也许孩子很难完全理解;或者说,孩子可能理解到“爸爸妈妈打我是为了规范行为而不是为了满足私欲,我不能为了满足私欲而欺负同学”,也可能理解到“爸爸妈妈打了我我就听话了,等我想让旁边那哥们儿听话的时候揍他就可以了”。我的一己之见是,孩子可以理解到这两者,然后不想打人的时候相信前者,等到想打人的时候就会相信后者


评论:

试着把言传身教和肯付出时间和精力作为标准筛一遍,相信会有一大部分比例父母会被刷下去。我相信被刷掉的父母里面会有很大一部分会说,自己家庭困难,资源有限,教育孩子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所以要用打的。我觉得科普重点难点在这一部分。

回应:

我同意这一点!

在我转述和总结科研成果的部分,我只是转述了比较理想的模型。同时我也提到了家长的压力会影响养育质量——这是事实

我个人的意见是——尽力而为。我们坚持存在某些基本原则,我们尽量让自己的行为靠近这些原则。我们也理解因为一些现实的原因,有一部分人甚至是绝大部分人做不到这些。

还有一部分评论说

理论不等于实践

我也同意这一点。理论层面上,不打不骂就是对的;实践层面上,大多数人做不到。我个人的态度是,我可能这辈子也做不到100分,但是80分总还是比79分好那么一丢丢,我会为了那一丢丢而持续地努力,努力检验自己的动机和信念,努力理解一些养育的科学原理,努力和别人分享交流,结婚生子之后努力在亲近的人面前控制脾气不滥用关系赋予我的权力……没有胜利可言,挺住就是一切。


评论:

讲道理我从小被我爸打一直到初中还在被打其实就是因为成绩不好不听话种种,所以我对于他的感情好像没有亲子关系只是有一份惩罚机制连道德约束都算不上,后来我就越来越讨厌他,直到现在我都不想看到他

回应:

想隔空抱抱过去那个挨打了很疼很难过的你!

不针对这个知友的个案,我相信很多打骂教育都会伤害亲子关系,程度因人而异。亲子关系真的很重要,很值得重视。这一点我会在后文中具体补充。


评论:

小孩子怎么说 怎么讲道理都听不进去的时候,你的理论还怎么进行

回应:

有一些小孩子听不进去道理,有一些小孩子听不懂道理,这些都是现实中存在的情况。能用time-out就不打不骂。我会在后文中补充一些关于time-out的内容。


接下来想说两件事,第一件是亲子关系的重要性,第二件是怎么在不打骂的情况下立规矩。

【亲子关系的重要性】

在大多数回答和评论都在积极讨论“不打不骂是否可行”以及“打骂对个体行为规范的影响”,打骂对亲子关系的影响并没有被太多提及。我认为有必要强调一一下,亲子关系和早期依恋真的很重要!

亲子关系会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变化,而早期依恋的主要形成时期在三岁之前甚至更早

主要关注早期依恋的理论包括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Bowlby的依恋理论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个体的人格发展可以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并由此提出了个体发展的八阶段理论。这个理论主要关心的是个体对于自己与他人的态度与感受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0-1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得到足够好的照顾,对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如果未能完成,会对外界感到恐惧与不信任。
第二阶段是学步期,1-3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随着感觉与运动功能的发展,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自我怀疑。

第三阶段是学前期,3-6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主动对内疚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儿童努力承担一些责任,做出一些“大孩子”的表现;如果未能完成,则会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想法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是儿童中期,6-12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勤奋对自卑的冲突”。重要任务是适应学校生活,能够和同龄人表现相当,并且发展出一些学业方面的能力,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表现得能力不足。

第五阶段是青春期,12-2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想明白“我是谁”(种族/专业/性取向),建立自己的价值观或职业目标等;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陷入角色混乱,缺乏目标和自我定位。

第六阶段是成年早期,20-4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亲密对孤独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做出承诺并且承担责任;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恐惧亲密关系。

第七阶段是成年中期,40-60岁,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再生力与停滞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个体能够为下一代做出贡献,帮助并指导下一代,完成观念的传承;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有停滞感

第八阶段是成年晚期,60岁以上,埃里克森将它命名为“自我整合与绝望的冲突”阶段。重要任务是自我整合,理解自己人生的成功与失败,并且获得生命的尊严;如果未能完成,个体会感到绝望与悔恨。

关于这个理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个体最初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照顾者所提供的环境是否安全舒适,照顾者对于婴儿的需求是否足够敏感。

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在第一阶段,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

如果能够很好地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个体会获得完成下一阶段任务的能力(铺垫作用),如果未能完成,下一阶段则更可能表现不佳。
个体是否完成某一阶段的重要任务,不是通过极个别的一件事或几件事来判断,而要综合考虑个体在某阶段的综合表现,如果个体表现出积极结果的事件足够多,或者积极体验占比例足够大,那么,可以认为任务是完成的了。

如果个体在某一阶段未能完成该阶段的任务,在之后的阶段,如果条件合适,完全可以继续发展并且弥补不足。

三岁以下的小朋友确实很难讲道理,但是他们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讲道理,也不是行为规范,而是对外界建立基本的信任,相信自己生活在安全可信的环境以及相信自己是独立的个体,获得基本的控制感。在这个阶段,打骂可能造成的严重不良后果有两个,第一,小朋友觉得父母不安全,总是小心翼翼,对外界缺乏基本信任;第二,小朋友觉得自己必须非常非常听话,把自己看作父母的附属品,缺乏独立性和控制感。

而三岁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开始讲道理了。也需要考虑到他们理解能力有限,并且认知水平的发展是存在波动的,有可能今天明白的道理明天忽然忘了,比较恰当的做法是把道理多讲几遍,语言尽量简单。

关于依恋理论,上文已经提到了几种主要的依恋类型以及早期依恋和成人依恋的相似性。此处需要补充的内容是内部工作模型

内部工作模型是指个体对自己与他人的基本印象,主要形成在个体早期,这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中第一阶段的任务不谋而合

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亲密关系。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他人是安全的值得信任的——所以我要拼命努力留住我们的关系。

回避型依恋的个体具有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是有价值的,值得被爱的;他人是不安全的,不可信的——所以我对他们毫无兴趣。

混乱型依恋的个体具有消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他们的内心戏通常是:我一方面担心自己不值得被爱,另一方面觉得别人不靠谱——所以我常常伤人又痛苦。

再次强调一点——婴儿对于自我的感觉和对于他人的感觉是同时出现的,如果婴儿发展出对他人的信任,同时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价值,值得被爱和照顾。如果三岁以下的小朋友被打骂,很可能会影响他们对他人和自己的基本假设——因为他们不懂道理,只知道自己是不是舒适安全,如果打骂了,之后的道歉和解也未必有效。

另外,对孩子而言,比打骂更严重的是抛弃(内心戏:我爸妈如果打我我疼,我爸妈如果不养我了,明天我就死在大马路上了QAQ),所以千万不要威胁孩子“如果你怎么怎么样我就不要你了”,这真的太损伤孩子的安全感了!

此处需要声明一点——打骂肯定会在短期内一定程度上损伤亲子关系,但是绝大多数打骂不会永久毁灭亲子关系。之所以认真强调亲子关系的重要性,是因为我个人觉得,家长在打骂孩子之前,有必要用几秒钟考虑自己即将做出的行为对亲子关系的潜在影响



【不打不骂,还讲不明白道理,那该怎么立规矩】

简言之——合理使用“罚坐板凳”time-out。

之前提到,权力压制短期效果还不错,长期效果不怎么样,如果滥用的话长期效果是负面的——所以可以偶尔用一用;爱的撤回短期效果奇好,长期效果就是毒药,千万别用;讲道理短期效果不明显,长期效果好,所以应该是主要的教育方法

而权力压制也分“暴风版本”和“温和版本”,后者优于前者。罚坐板凳(time-out)就是典型的温和版本。罚坐板凳大概意思是当孩子做了错事,将他从当时情境中隔离出来,比如,坐小板凳上几分钟内不能动,让他冷静一下思考自己的错误,实现惩戒、教育,改正错误的功效

不过最近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不合理地使用罚坐板凳会对孩子的情绪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罚坐板凳的优点在于,相比于打骂,罚作还是比较温和的。而且可以让孩子平静下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思考一下人生。

而它的缺点则在于,小朋友独自静坐时,有可能会产生“被抛弃感”,这样以来,罚坐板凳就大大超出了“温和版权力压制”的范畴,而是一种“爱的撤回”手段。

所以,在使用罚坐板凳的时候,一定要照顾到小朋友的情绪

果壳有一篇文章写得不错,可以参考。

原文链接:

罚坐板凳(Time-out),看似高明的西方家庭管教法,已被用坏了

我上个学期的一本教科书讨论了如何有效使用罚坐板凳,以下是转述与总结:

罚坐板凳有助于规范学步期儿童toddlers和学前期儿童preschooler的行为——这种方法基本不涉及疼痛或者创伤,但是能够引起孩子的注意(答主注:讲道理的话孩子很可能注意不到)。其核心要义是在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终止孩子正在进行的活动,让孩子安静下来,同时要保证孩子是安全的,并且孩子叫大人的时候大人可以听到。罚坐板凳是为了减少对不当行为奖赏(答主注:相比成年人,六岁以下的小朋友很容易被奖励,吃糖都是天大的奖励,平时随意的玩耍也是奖励,在不当行为之后不许玩乐就已经是强度足够的警示了),而不是恐吓或者惩罚

  • 不要让孩子被“受到孤立”的感受压垮(答主注:关小黑屋万万不可取!)

举例来说,托儿所的罚坐板凳位置很可能是把教室中间隔离出一块区域,这样老师可以随时关注到被罚坐到小朋友的情况。关小黑屋或者关卫生间的行为都一定程度上有“抛弃”的意味,不可取。

  • 最初使用罚坐板凳时,只针对两三个行为,尤其是涉及到孩子生命安全的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答主注:一岁多的小朋友是可以使用罚坐板凳的,对小小孩的规矩不必太多),比如爬厨房台面或者踢人咬人。

向孩子简单解释为什么这些行为不对,示范良好的行为,重点关注具体哪几个行为会被罚坐(答主注:小朋友理解能力有限,被罚坐的行为太多的话他们真的记不住,两三个行为足够了,而且规则一定要明确)。另外,当孩子做出好的行为的时候,应该表扬鼓励。最好不要在立规矩之前就用罚坐板凳(第一次踢人咬人的时候制止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下次再这样就罚坐,第二次踢人咬人之后真的罚坐)。

  • 每一次用过罚坐板凳之后,都要向孩子解释一遍为什么特定的行为不可取(答主注:小孩子和老年人都爱忘事儿,和他们相处需要耐心)——这样就把权力压制和讲道理结合起来了。

  • 还需要注意,罚坐的时候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玩玩具,还不可以获得过多注意(答主注:私以为独生子女家庭比较容易操作,家长们达成共识即可;如果是中小学课堂则不容易实现,因为教室里学生太多)。

小朋友很可能最初会拒绝罚坐板凳,那就把罚坐时间定得短一些,一两分钟即可,甚至可以家长在板凳旁边按着孩子不让孩子离开板凳——但是要尽可能地减少和小朋友的交流和对孩子的关注

  • 当小朋友终于可以配合罚坐板凳的规则之后,看着孩子的眼睛表示赞许和表扬——能够完成罚坐板凳也是孩子的成长与进步。

另外,罚坐板凳真的不需要一次很久,通常是年龄的1-2倍即可。两岁小孩四分钟就够。时间越长所造成的压力越大,有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另外,小朋友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几分钟就足够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了——时间再长也想不出来更多东西了。

  • 还需要注意,实施罚坐板凳也需要家长持之以恒

家长应该时刻注意孩子的行为,一旦出现不当行为,立刻按照规则实施罚坐板凳,哪怕是在公共场所或者面对很多外人。小孩子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如果想要给他们立规矩,就一定要始终保持明确的规则。另外,如果下午做出不当行为但是晚上才罚坐,小朋友可能记不住到底是为什么罚坐,这可能让他们觉得规则很混乱,然后感到很困惑。

教科书的例子是,如果妈妈带着哥哥和弟弟逛商场,哥哥踢了弟弟,这个行为应该被罚坐。那么,妈妈应该立即告诉老大“这个行为不对,你这样弟弟会很疼,也会很难过,你要被罚坐了”,然后立刻带着两个孩子离开商场,回到车里(答主注:美国人逛超市都得开车去,所以美国教科书会这样举例),让老大在后座罚坐,并且告诉他“现在开始罚坐,我来计时”,同时妈妈带着老二坐在前面。罚坐结束后,告诉老大“罚坐时间到了,你不能再踢人了,很疼的”。讲完道理继续逛街。如果实在没有车,那就找到一个安静的角落罚站,时间和罚坐一样长,规则也一样。

家长越能够坚持执行罚坐板凳,这项措施的效果也会越好。


user avatar   present-is-gift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打,不骂,父慈子孝,听着是很美好。我也确实相信,不用暴力也肯定能把孩子教育好,其实同样的道理,不用暴力也一定有办法能让把犯罪分子改造好。比如给他两个小目标儿。我敢保证,你随便拉个死刑犯,不让他死还给他两个小目标儿,他三辈子都不会犯罪。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对待犯罪分子?为啥要限制他们的自由,剥夺他们的生命,给几个小目标儿改造效果不是更好吗?

答案很简单,社会资源是有限的!!

这就是一切一切问题的核心。

同理,理论上来说,教育孩子如果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资源,完全不需要打骂,甚至连一句重话都不用说。但问题在于,你有这么多时间,精力和耐心吗?

因此,人类社会的暴力机构,乃至于某些教育孩子一直无法被禁止的轻暴力本质上都是人类几千年来经过反复博弈的最优解。

许多人喜欢拿“恒河猴”实验来论证孩子打不得,但其实“恒河猴”的实验极其残暴,会这样对待孩子的家长万里无一。而且科学最讲究严谨,以药物为例,就算是恒河猴吃了都有效也需要反复临床实验才敢在人身上用。可是一个完全没有真人测试的“恒河猴”实验经过包装和添油加醋,竟然就开始指导育儿了,真的让人啼笑皆非。

我觉得与其在育儿问题上纠结,不如去试试废除核弹,废除死刑,废除监狱。成年人的社会都理想化了,儿童的世界自然更轻松愉快。反之,成年人都吃不上饭,到儿童那里就不是打骂而是易子相食。

我双手赞成实现共产主义以后,禁止打骂儿童。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做父母的标准拔得那么高,其实就是变相地在阉割整个民族。

这种孩子打不得骂不得的表述,跟田园女权一样,都是用一套理想状态来跟人跟己较劲!换一种表述就是,考不上清华老子就自杀。

所以,如果你天天996,回家熊孩子还花式作死,真的别去找什么“科学先进”的方法,赶紧两鞋底解决问题!你要是被这些“科学方法”憋出内伤,让熊孩子折腾得心脏病,脑溢血了,不等他成年有什么心理创伤,潜伏隐患,来个后爸后妈立马就能让他知道什么叫做创伤。

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距离有足够金钱,精力,时间来陪伴教养孩子还差十万八千里!

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为啥底层体力劳动者戒不掉烟呢?因为他们坏?因为他们懒?因为他们意志不坚定?因为他们不配活着?

我们都是普通人,别去纠结那些别人家的父母,也别听那些“何不食肉糜”的废话。如果有肉糜,哪里会饿死人?

实现不了理想状态依然努力地去做得更好些就是这个世界上最理想主义的事情。


user avatar   chen-le-shan-8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呵呵,这就像有人问,成年人进入社会是否需要法律的刑事惩罚一样。

如今有一种人,总是无视人性,用自己某种想象中的美好理想去规范和改造人性,还称之为科学,实在可笑。

人性天生不受约束,也就是说,人的本性是渴望自由的,不希望被社会规范所约束。而且从大部分普通成年人的工作学习来看,基本上没有几个会热爱上班和学习的。一堆城市白领连冬天起个早床都千难万难,加个班就怨声载道,这些都是成年人,都已经心智成熟了,能够独立工作和生活了,但如果没有惩罚性的威胁的话,这些人大都肯定会好逸恶劳的。

成年人尚且如此,你能指望孩子能够每天按时起床认真学习,见到好玩的玩具不动心?自己主动的不玩游戏,不玩手机?他会自己约束自己的行为?

这完全是无视人性,没有惩罚性威胁的前提下,小孩子根本不可能做到。打骂这种手段就像法律中的刑法一样,它是一种威慑手段,它让小孩子知道,如果不按时起床去上学,如果整天泡网吧,整天打游戏,学习成绩糟糕,是真的要挨打的,要被家长痛骂的。这样才会有所畏惧。

当然,这是一种最终极的手段,是一种强大的威慑,我不主张经常性使用它,作为最后的处罚,只有没有使用出去效果才是最大的。就像刑法是为了预防犯罪,而不是为了惩罚罪犯满足某些人的复仇心理一样。打骂也是为了规范孩子的行为,让他们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不承认打骂对孩子有效的所谓教育学家其实都是反人性的,他们不承认强制和强迫对所有人都是有效的,不觉得惩罚性行为能够让人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接受社会规范。这些人以为每个普通人都是主动遵守社会法律和道德的典范,其实他们自己都不能确定自己在没有法律惩罚的威慑下,能不能遵守社会规则。

人是需要强制的,贫穷和无法生存迫使大部分普通人去做心底里极为讨厌的工作,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按时上班。而刑法的惩罚威慑让这些人无法通过非正当途径,比如偷、抢、诈骗等等获得生存。如果成年人都需要这样的规则和惩罚,那么,一群小孩子凭什么就可能在没有惩罚性威慑的前提下,你能和他们讲道理,觉得自己是个教育天才,能够让他们走上正确的道路,自动接受社会规范,从而认真学习呢?

任何学习都是长时间的重复性过程,而且学习本身就枯燥无味,小孩子需要在早上六七点就要起床,然后背着书包去学校,在学校学习,晚上完成作业到很晚。如此重复的过上几年甚至是上十年,这样的生活,其实并不比成年人每天上班来得轻松。大人也好,小孩子也好,都有自己的烦恼和责任。

在这样的强制之下,小孩子自然会想尽千方百计的去逃避,会用各种方式反抗,就像你为了反抗老板,私底下摸鱼,骂老板,耍一些莫名其妙的小聪明等等一样。老板不会打你,也不会骂你,但他能扣你的钱,甚至开除你,这是他威慑你的终极手段。

而你对于你自己的孩子,当你所有的手段都用尽了,比如扣零用钱、关禁闭、不许看电视和玩游戏几天等等,孩子依旧故我,那么,你就只能使用你的终极手段,就是揍他,一次性揍得他记住这个教训。

小孩子其实对惩罚是非常敏感的,父母什么时候只是口头威胁,什么时候动了真火,其实他们很容易就能感到,他们会根据你威慑的程度,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不打骂儿女的教育方式基本就是没有刑事处罚的法律,没了牙齿的老虎,看上去很符合人性,很能吸引人,其实不过就是某些所谓的教育家的一厢情愿,违背人性,狗屁不通。

因为任何违背人性的制度和模式最后必被人性反噬,成年人都无法规范和教育,却把这种方式用在小孩子身上。这根本就是误人子弟,贻害无穷。


user avatar   tommaxmim-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明显不科学!

没有经历过打骂的孩子,大脑缺少打骂的样本,这是不完整的童年。

将会导致长大后面对语言暴力或者物理暴力,缺乏足够的预判,以及对应的防御。

同时,儿童时期缺少同龄人之间的打斗,也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影响。

比如不知道如何控制身体以产生强大的爆发力、自己的哪些部位存在哪些薄弱、别人的部分存在哪里薄弱、打斗时身体有哪些禁区等等,以及过界的打斗,会带来物理处罚、经济处罚等等。

上述信息不是靠文字、影音或者教学能习得的,必须通过实践而习得。

大家去看看虎豹狼等野生动物的小朋友们是如何安排自己童年的。




  

相关话题

  你说过哪些不合时宜的大实话? 
  重庆有什么好吃的? 
  两处内地援建香港社区隔离治疗设施项目 2 月 19 日开工建设,目前当地防疫情况如何? 
  医美级面膜有哪些,真有那么大效果吗? 
  孩子偷偷拿父母的钱消费,怎么教育? 
  顶级的程序员是怎么样的? 
  白开水、纯净水、矿泉水和蒸馏水哪个最适合做长期饮用水? 
  如何在星巴克点一杯好喝的饮料? 
  免费约拍(帮人拍照)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历史中,中原地区为什么丢失了河套地区就不能养马了? 

前一个讨论
印度的雅利安人和德国的雅利安人有什么联系?
下一个讨论
女人不要小孩是什么心理?





© 2024-05-2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