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英王乔治五世级战列舰的垂直主装? 第1页

  

user avatar   yi-yid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外置与否,不决定主装是否垂直。有倾角的外置主装存在。

水下延伸深度不决定是否垂直。内置/外置,垂直/倾斜,都有水下深度大的设计也有水下延伸不足的设计。

决定舰体中段主装垂直的原因;

是DNC拒绝了向外侧倾斜的倾斜角度,而希望主装平行于TDS中Torpedo Bulkhead的方向——而后者垂直是舰宽动力舱两侧发电机组TDS设计摇动性能和假想海域等等共同决定的。

这个事不应该不清楚,因为其实只要认真看过题图出处(题图出自加泽科的allied battleships,细想是很老很老的书)就能够看到解释。

天字第一号KGV黑加泽科同志(大雾,但是几十年经验N篇论文报告有关PoW的考察+胡德/BSM系列事件中PoW/KGV的表现让人怀疑黑到深处有了爱)的在这本书里的原话是:“···关注防御的尝试只取得了部分成功··· ···这些船只的装甲防护水平有时极佳有时糟糕。PoW遭到的轰炸显示甲板防御的表现达到预计,但是指挥塔的防御非常稀薄。水平防御和战争中完成的某些特定战列舰相同。侧面防御足够在正常交战距离上抵抗15in或者16in火力。”

KGV的防御设计不理想,这是个事是个事实,只要看下DNC在豪威,狮和前卫上的改动就明白了——否则改什么。其中一些缺陷可能被过度夸大了,部分因为这些船在战争中被非常完整地测(chou)试(da)过(德制15in/8in在丹麦海峡打出了从水中弹到上层结构到引航平台,从击穿到未击穿的全方位结果,日航在PoW上提供了非常完整地鱼雷防护/航弹损伤测试),于是从41年后DNC自己的再评估到加泽科等人考察之后的战列舰之死等等提供了非常全面的信息;部分因为PoW(反击)/BSM(胡德)残骸考察激起的千层浪。但是这个不理想绝对不是,或者说针对之批评火力最凶残的地方绝对不是“主装在舰体中段(具体来说B炮塔后)没有倾角”,航向角+该级舰的水平防御和优秀的弹药库防御事实上提供了可见的免疫区,而如果按照RN一门心思要冲进13000-16000码你死我活的距离上那么没有防护能够保护舰艇不被砸烂。盯着这一点看有点梗小鬼的感觉。

KGV防御系统,或者更具体来说这个舰体中段布置模式,有至少三个可以用来区分条约舰的特点,而垂直主装只是其中一个,某种意义上是好理解的那一个。和这一点直接接合的两点是:1)主装外置与否,贴近舰体边缘的鱼雷防护板和背后的舰宽问题,2)极高的(位于主甲板,高出同期欧陆设计一层)装甲甲板。

前者是船坞尺寸决定的,后者是英美日新舰相对于德意的特色。而三者结合的相性不佳。

稍稍解释一点点这个事避免出现物极必反大唱颂歌KGV设计无缺论。不是说上述回答是这样的但是打个预防针··· ···

遇之比反和存在必有道理一样不可取嘛··· ···


稍微一提装甲甲板的高度。

新舰中,KGV,北卡,南达,衣阿华和前卫,装甲甲板或者说主装甲甲板位于主甲板(main deck或者说上甲板下一层)的高度;而敦刻尔克,沙恩霍斯特,黎塞留,利托里奥,BSM的主装甲甲板位于下甲板上(lower deck,轮机/引擎顶部,或者说上甲板的下面两层)。

这个事的优缺点非常明显:大多数新式战列舰的装甲甲板,或者说至少一层装甲甲板会与主装上边缘结合。装甲甲板这个装甲盒的“顶部”越高,被包裹起来的舱室和浮力就越大,所谓的“防御面积”就越大。但是重心也就越高,主装的高度越大,延伸到水线甚至水线以下就需要越多的装甲,同重量的情况下防护就越分散。

最典型的例子其实不是条约BB而是30年最上之后那一批巡洋舰:

现在无视舰体差异把中线合并然后调整一下大小让尺寸大致一致,用红线描出来最上的装甲层用蓝线描出来南安普顿的··· ···绿色是水线大致的位置,并不准确,因为两舰平均吃水不同。

很直观了对吧··· ···

KGV的装甲甲板在主甲板一层,这一点是其舰体中段防御的特点一。


然后是主装角度。

这一点究竟是怎么来的经常被模糊化。最终设计结果是30年代初一系列测试和实验之后的妥协产物,但是具体哪一串实验或者说哪次打靶说着说着就过度简化问题了。

首先是打靶,大战结束后RN打了一系列老舰观测结果,其中有观测价值的包括而不限于:H.M. Battleships Agamennon(阿伽门农),Monarch(君主),Emperor of India(印度皇帝),Marborough(马尔伯勒)和S.M. Linienschiff Baden(巴登)。这其中巴登打的是穿甲测试(弹/甲关系,没有照着水线打),阿伽门农是遥控船反复鞭尸不能使劲打,君主主要测试航弹水下爆破等等。印度皇帝和马尔伯勒虽然同样测试了航弹和水下爆炸,但是其重炮命中分布的研究对于装甲布置有直接影响。

打靶证明了几件事:1,DNC不想要大战式/BSM式的龟背,水平甲板要直接和主装上边缘接合;2,航弹而计,DNC想要等效5in以上的防御水平;3,弹室药室上下关系,上弹下药;4,水下防御必须有足够的纵深,防鱼雷隔层要有装甲保护,应对水中命中;5,次级火炮弹药库要有足够的空间隔离和保护;

而这些都和主装角度没关系,实际上也和外置与否没关系。主装延伸广度或者说水下深度和垂直与否没关系,观察北卡,南达,衣阿华和蒙大拿:即便是内置,倾斜的装甲,也完全可以延伸到水线以下TDS的后部;反之,倾斜装甲也可以外置,外置装甲也可以没有足够的延伸长度等等,这几点是可以互相组合的。

上面的结论实际上也是各国认可的,除了BSM和沙恩霍斯特,包括黎塞留在内,全部都是最厚的水平装甲甲板和主装上部链接,没有例外。而除了黎塞留的副炮弹药库漏风,副炮弹药库防护也是新舰里面都高度重视的内容。

真正和主装角度有关系的,是纳尔逊的模型测试。

测试的一部分结果是显而易见的,纳尔逊的防御延伸不足对水下命中无法提供满意的防御能力。但是另一部分,仍然引自题图的书:“防御问题最终交由海军部委员会研究,结论和DNC Sir Arthur Johns的观点一致,倾向于平行于反鱼雷隔板平行的平面侧装甲。纳尔逊系统的水线分仓和向外倾斜的装甲于是被放弃。船只摇动时炮弹穿过这一系统的担忧是基于对纳尔逊系统的测试上的,测试中在13.75in倾斜装甲的炮弹爆炸的破片被向下偏折到了鱼雷保护板上(torpedo bulkhead,一直不知道怎么对译好),如果一发炮弹越过了装甲,那么就有可能击穿保护板。”

观察纳尔逊到KGV的变化:

这里说的实际上是两点:1,纳尔逊的系统不够深。这个显而易见。但是如上所述解决方法不一定是外置垂直主装,也可以是内置,倾斜,但是延伸到TDS后部的主装,或者单纯深度更大的系统,比如南达和黎塞留;2,向外倾斜的倾斜装甲被放弃了,上宽下窄的倾斜方式,因为会导致炮弹和破片向下(不太准确地说,向船体的“内侧”)弹射,而被放弃了。

再强调一下:外置与否,不决定主装是否垂直。

水下延伸深度不决定是否垂直。

决定舰体中段主装垂直的原因是DNC拒绝了向外侧倾斜的倾斜角度,而希望主装平行于TDS中Torpedo Bulkhead的方向——而后者垂直是舰宽等等共同决定的。

而必须强调,“主装和鱼雷防御板平行”同样是国际操作,问题是KGV尺寸(宽度)限制下TDS后的防御板是垂直的,于是主装在舰体中段TDS内也就垂直了。

这才是连锁反应之后导致KGV设计案变成现在样子的原因。

这一点即便是很多被视为权(chang)威(xiao)的书里也经常混淆(咳咳,老佛爷你···)

这个事就是···是否值得的问题了。批评是炮塔正面这样必须对敌的部分缺少倾角或许更有道路,而舰体上来说“船不是坦克,航向角总可以提供倾斜角度”,虽然航向角仍然不是完全自由可以随意布置的。在最好的情况下只能说,以史实计,“所有KGV在现实中遇到的命中都不受角度影响”。

至于外置主装的更换难度问题,反之都要入坞影响可能反而更小。更关键的持续性作战的能力,换言之压根没有维护设备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怎么办。考虑到RN字面意义上在同时期绝望到往航母上装装甲,准备舰载机维护舰,长期携带大于同期舰队的舰载艇,本身并不出格。

要知道阿比西尼亚危机的时候亚历山大还没有维护坞,而法方“遵照政府指示没有进行任何备战”,结果地中海舰队字面意义上“全速冲刺到马耳他入坞,然后以战斗航速冲回埃及”。这就是现实。


KGV的问题,是“failing an impossible task”:

当然“设计人员”不是傻瓜——没有一个设计人员是。这些人可是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情况下手绘手算把几万吨钢铁巨兽组合起来的神人,他们真的不知道帝国之花大和桑能顶飞机千架,真的不知道倾斜装甲有助于偏执大落角炮弹或者增加等效厚度,真的不知道“全中置/前置主炮无法应对所有战场相对态势”吗?不可能的。但是这不是说不能在战后评论他们。评论工作战争结束之后马上就开始了。实际上不考虑盟军内部早在战争没结束的时候意大利投降后英意就开始对答案自我批评了。说得,说得。

而回到KGV的问题上来说,35年前后的DNC面临的是这样的情况:

新舰下水时间不能延后,则必须接受14in口径限制,则新舰建造之初在火力上就无法与国际设计相比。

因为UK和帝国基地的入坞尺寸限制,舰宽本身受到限制,在舰型不大改的情况下TDS的深度等等先天受到限制。

而KGV远比火炮口径大一寸小一寸或者免疫区多一千码少一千码严重的问题,可能是在这种压力面前设计导向出现了问题··· ···或者说“I wish they hadn't tried”。

要想让火力不如对手的主力舰有一战之力,所以装甲必须堆叠。

装甲既然堆叠,舰宽尺寸又有限制,轮机/锅炉大小进一步受限航速要做出让步——航速不能过低则达到最低要求以后续航力会有问题——续航力有问题则进一步影响辅助系统的动力和船电,然后是重量问题,B炮塔削减——这是个无底洞。

“如何在尺寸小于新舰几千吨乃至一万吨以上主炮口径小1寸起步2寸打不住的情况下造出来世界第一的战列舰”——答案是做不到,这怎么可能做得到,本来就不可能,不要去尝试。

虽然回答的主要目的是维护KGV防护设计的决定但是如前所述其防御设计成功有限,而且即便是认为其设计成功在新弹日新月异交战环境不断变化,在德日意不受条约约束,在RN本身计划冲进16000码的情况下,防御系统的有效性又能够持续多久呢?还有多长时间新炮新弹就可以在哪怕远距离上撕开主装,在哪怕大落角情况下砸开装甲甲板呢?如果大战没有在37年在亚洲爆发,39年在欧洲,41年在太平洋爆发——如果战争爆发的更晚,那么还有多久那些45000吨的新一代主力舰提刀端枪来撬开第二次伦约舰的防御呢?

防御重要但是要辩证看待,虽然“很少有战列舰在核心区未受损伤前沉没”,但是大战中多数命中并不出现在核心区里而即便是被瘫痪的战列舰也不一定就会立刻沉没,这不是说BSM也是说上文诸多测试的老舰。观测USN和RN的战棋模拟系统中是如何计算“击穿”这一项目的吧!摧毁(瘫痪)是基于命中基于投射量的,而击穿只是针对被命中目标数据的修正和额外效果。主力舰毫无疑问需要强大的核心区防御胜过许多其他要求但是KGV为了追求这个最终没有多么成功的目标付出了多少代价?而最终结果甚至同样并不理想!

这本可以是一艘航速更高,续航力更强,适航性更好,可以更轻松在北海进入拦截位置更长时间在远东活动,还不需要挤占坦克和其他舰艇装甲产能,更容易完工的高速舰。

但是没有,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一艘装甲防御不至于一无是处但是仍然无法和最强大最大型新舰对抗的,以硬炮击/接炮击而计新锐末座的28节舰。这本来是无可避免的也不是说设计者水平不足,但是相比起本可以成为的东西,一艘防御及格续航力不太及格的28节舰还是错失了潜能。

这和光辉是一样的。在雷达还没有发展,无线电引导战术不存在,在同时期载机性能无法和岸基航空兵对抗而岸基航空兵拥有压倒性兵力优势的情况下如何设计一艘航母?

答案是不可能,这就不可能。为此安装厚重装甲的尝试只能说很英勇很创新但是长期来看付出的重量代价,封闭装甲机库带来的维护问题,载机效率问题等等等等真的能够为之正名吗?海军部模范员工能给光辉说出来的最好的评价是“在特定情况下的解决方案”,但是彻底“not bothered”不去奢求心比天高的1942轻型舰队航母却可以评价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战斗舰艇之一”,这背后的区别就在于此。

嘴太黑翻过来看事情的另一面的话:KGV水平防御和弹药库防御合格,利用了UK造船业优势造价对比同期项目不高(虽然纵向对比内部其他舰艇仍然高),入役并没有预计那么快但是赶上了盟军最痛苦的时间点,在战争中“有威严壮阔的服役记录”,在火控系统升级和对空加持下大概是新舰中的中庸之作,对于带着如此之多链枷起舞的设计而言是很高的褒奖。

但是——这个设计是不成功的,至少是“本可以更好得多”的。

不是因为主装在舰体中段的角度。而是因为尝试去做不可能的事情,为了同时满足长期作战需求,为了避免舰体损伤和进水,为了保证绝对厚度和防御面积,为了用小口径火炮堆叠足够的火力,为了这样那样的“本来就怎么可能同时达到”的需求放弃了装甲自带的倾角,放弃了航速,放弃了续航力这些或许更重要的东西。

从这个角度来说,KGV和面多加水水多加面BSM和宇宙战舰压码头是一丘之那什么。区别在于后者只是幻想造出来一艘天下无敌的战列舰,前者设想的却是在条约政治限制和造船业技术现实面前带着额外两沓限制造出来一艘天下无敌的战列舰。

这是后话,避免夸多了产生了所有设计决策都是正确的这种错觉。

“遇之必反和设计决策存在必有道理”一样没有意义。




  

相关话题

  试简介以及评价法鸡在二战的敦刻尔克级战舰? 
  二战德国得到法国战舰会怎么样? 
  现代导弹驱逐舰与战列舰对决胜算如何?(其实只想知道16枚mk46能给战列造成多大伤害…)? 
  近代都有哪些自沉的战舰? 
  二战德国得到法国战舰会怎么样? 
  大和号沉没时重点防护核心装甲被击穿了吗?是被什么武器击穿的? 
  战舰亚服0.9.2的强势利于爬坑的线有哪些,当前的大环境又是怎么样的? 
  二战各国海军战列舰主炮水平如何? 
  求战舰世界cqc的技巧? 
  为什么自无畏级(1906)以来,仅有铁公爵一级战列舰使用了13.5英寸(343mm)的主炮?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海军在无条约时代不开发一型专门的高速战列舰(假设航母的研发不受干扰)?
下一个讨论
大家怎么看《冰与火之歌》第六部最新章节?





© 2025-0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