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这些地区历史上和缅甸联系密切,而和南部的泰国王朝相对疏远。
文字主要通过接触影响而传播,和语言本身的系属关系不大。
比如取“新”字半边表义,取“莫”字表音,组合为新的形声字
与壮话不同,所有傣-泰民族语言使用的文字,都是南亚婆罗米字母的分支,相互间终归有些关联。只不过一部分是从孟-缅文发展而来,一部分是从高棉文发展而来,这两支文字分化太久,再加上各自的书写风格迥异,所以看起来明显不一样。
这么讲可能有点容易绕糊涂,还是看具体例子吧~
比如婆罗米文看起来像倒写3的字母,原本用来表记 /j/ 这个发音,东传之后发生了如下变化
考虑到国内外傣文叫法不一,容易理解混乱,现将几种名称的对应关系列出:
使用傣泐文的傣语,发音和南部泰语有很多区别,其中一项区别是: /j/ 有个鼻音化的变体 /ɲ/,
傣-泰文字里每个辅音至少要有一个字母表示(泰文里常会有多个),多出一个发音,原有字母就不够用了,必须补齐。
如果按照泰文、老挝文的造字习惯,对于ย这样“开口朝上”的字母,通常会把原先齐平的右侧尾巴拉高,变出一个新字母。老挝文走的就是这种路线。
而傣泐文走的则是融合路线,从缅文里拿过来一个ယ,从老挝文拿过来另一个ຢ。
最终,一个像缅文的字母,一个像老挝文的字母,就这样在傣泐文里奇妙共存,分别用来书写 /j/ 和 /ɲ/ 两个辅音。
在南方的泰语中,这两个辅音混同,用同个字母表示,拼合单词时只有声调的区别(泰文此处用不发音前引字变调)
下图中间两行傣泐文,左列第一个字母和缅文掸文相似,右列第一个字母和老挝文相似。
从图中还可以看到,在字母排布方式上,傣泐文还有个和泰文、老挝文明显不同的特点:有些尾辅音会以下方“加字”的形式写出来。
在泰文和老挝文中,只有元音符号和声调标记才有可能出现在字母上下,而尾辅音作为完整的字母,一定是写在后面的。
后来改制的新傣文,最突出的变化,就是将原本“二维”的字形“一维化”拉直了,不但尾辅音统一写在后面,元音在前后排列,声调(如果有标)也像字母一样跟在后面,文字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如果只学过新傣文,很难阅读前人所写的内容。
除了德宏和西双版纳的几种傣文外,我国境内还有类似斜体行书的金平傣文(白傣问),字母形体和越南境内的黑傣文非常类似,构字逻辑接近老挝文,和缅甸文基本上就没什么关系了。
下图转载自公众号“美丽南疆金平农场”,字体版权为原作者所有。
最后归纳下,纯从形态上看,
以下附图引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