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亮点是小品《还不还》,我收了债。
发小欠我3500已经接近4年了,这4年其实一直要,前三年我要的没那么频繁,也就每一次寒暑假问一句,都说过年给,后来又编造理由老板没发工资之类的话搪塞,平时过年见面也没好好意思提,也就网上问问。
最后这下半年我也不想忍了,鱼死网破,我基本隔三差五想起来就给他发信息轰炸,但是基本都不回复,朋友圈也把我屏蔽了。
没想到看了这个小品给他发了一个信息竟然还了1500,还算满意,不知道他有没有看到这个小品,也许也看到了,或许也没看到。
毕竟我真的本来不太抱希望的,毕竟如果上他家要真的可能决裂,其实我还是抱有一丝幻想的。
就像艾伦说的:
能借你钱的人都是最信任你的人,你借钱的时候我们不好意思拒绝,要钱的时候我们不好意思开口,不是因为我们脸皮儿薄,是因为咱们感情深,老同学。
我以后不会再相信他了,信任真的辜负了。
大象催生这个选题足够新颖,给我整笑了
广告比综艺还多。
小品,个个都提钱。
这是到底多差钱。
央视,倒闭吧!
九点多样子,在老仙直播间上完香,出门上厕所,看我的刷抖音能傻笑的老父亲看春晚看的一脸凝重。。。
亮点?哈哈哈哈哈。。。
的确能看出此次春晚拉近和年轻人距离的努力,成不成功交给观众评判,我作为九零后半前不后中不溜浪,谈谈对年轻人看春晚这事的感受。
年轻人不知道、不愿意接触春晚了吗?不是的。你去网上问问宫廷玉液酒的价格,马上能通过 95 后们发的弹幕得到答案。
年轻人不喜欢语言类节目有现实背景吗?未必啊,宇宙牌香烟讽刺虚假宣传、过度营销;拐一年摇一年的缘分,放到今天也能结合防骗反诈的热点,现实题材也能引起疯狂转发和二次创作。
年轻人不爱传统艺术、只爱流量明星,看到展现国粹的节目就跑厕所,是这样的吗?并非如此。去年河南卫视展示传统文化的舞蹈《唐宫夜宴》强势霸榜,在知乎就吸引了近六百万人次参与讨论。
那为什么总觉得年轻人不喜欢春晚了?
或许因为我们不喜欢浅尝辄止的符号化理解。
试想一下,有位美国朋友邀请你去吃席,信誓旦旦地表示自己煞费苦心了解了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仔细翻阅了网上对中餐的介绍,保证会端上一桌中国人喜欢的菜。真到了一看,开门两个留着金钱鼠尾辫子却穿着汉服的跑堂迎上来,桌上摆着酸甜炸鸡块和签语饼,是不是觉得有些膈应?
之所以闹成这个局面,还是因为没有深度融入对方的世界,用刻板印象和碎片化的信息尝试取悦,闹了个不欢而散。
还好,在今年的春晚中,看到了更深度融入年轻人文化圈子的努力。
对元宇宙的吐槽,让我们看到了年轻人的「人间清醒」-- 任你几路来,我自一路去,对各种新概念永远保持批判精神;大老师对谐音梗的调侃,让人看不出之前的节目到底是在第几层;人参公鸡的体验,也说出了当今上网冲浪的真实体验,对网络暴力现象进行讽刺。
或许因为我们不喜欢生硬的「上价值」说教。
时至如今,还有人觉得 90 后、95 后就是冲动而叛逆、需要,要我来看,这不是反对一切的叛逆,而是一种自信:青年们不会在乎自己是否「被需要」,他们终将定义什么是这个社会所需要的品质,不需要任何人贴上标签。
我本来做好了被春晚节目「教做人」的准备,不由紧紧握住了我的键盘准备怼回去,让你们别把我们当成生育工具人。结果。。诶,最后总是有李姐万岁的桥段,让我有种攒满了怒气却大招甩空的错愕。(当然,也可能是因为对方精准地预判了自己的预判吧,)。
其实,我们和「前浪」并没有本质上的审美隔阂,一样会被精湛的演技打动、被出人意料抖出来的包袱逗乐、惊艳于传统文化的璀璨、也会被一个时代的问题所触动。
就像是取材于《千里江山图》的舞蹈《只此青绿》,在登上春晚舞台前就已经收获了「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的赞叹,谁又能说这只是老一辈才会看的节目?
反映现实社会中老来问题的小品《换不换》,能让人在欢笑中不由觉得拳头硬了,又增能说年轻人脚不沾地、不知道现实生活中的江湖险恶。
今年的春晚,有可能成为一个新的开端,找到和年轻受众对话的正确方式。其实很简单:专注做好节目,不进行肤浅的迎合,也不搞高高在上的说教,观看形式上有所创新的同时,也不要低估年轻人接受传统的能力。
不得不说,提供竖屏版本,也是一个积极的尝试。毕竟,对于年轻受众来说,主会场并不在电视屏幕上,在评论区吐槽,随时准备截图转发到各种群聊,才是收获完整体验的打开方式嘛==
小心恶意评论了
你们一个个的
b站春晚直播被弹幕骂关停了。
一个小品还能笑。
一个舞蹈还能看。
尴尬的节目太多了。
这几年春晚的舞蹈真的水平在线。
特别是在官方相声的对比下。
2013《你摊上事了》
2014《我就这么个人》
2015《投其所好》
2016《是谁呢》
2017《新虎口遐想》
2018《提意见》
2019《演戏给你看》
2020《走过场》
2021《大扫除》
2022《》
综上,我感谢2013年以来的工作,并对2023年以后的工作表示担心。
相关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