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印发,其中有哪些需要关注的内容? 第1页

  

user avatar   vinnesota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两年前有个类似的问题,我们总是先有意见,再有方案,当时我觉得一个矛盾是,太多占有要素的人不追求回报率,太多不拥有要素的人需要一个更高的回报率。我觉得当时同业存单跌到2%以下,虽然对银行影响只有那么大,但对于大部分生活在长期通胀预期3%的群众们影响太大了。

我当时觉得更多的市场化会带来更好的经济增速,事过两年,这些看法可能没错,但还是那句话,如果你不觉得自己一年前是个沙雕,那说明这一年你没进步。差不多两年后的我,再去看这个问题,会有一些相似,但些微不同的看法了。

btw,那次写这个回答的时候,是中国国债期货价格的一个阶段性高点,所以...这是巧合么?


20220110 - 为什么我们都在追求回报率,以及该如何创造回报率。

写完这个题目我就想到,这其实就是Expected Return这本书嘛....但这个回答目的并不是介绍Expected Return这本书,而是更深一点,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我们来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有一个小明,他在寒窗苦读22年之后,变成了一个劳动力,在进入工作的时候,他深深吸了一口气,决定思考一下这一辈子要怎么过。他面对的世界大概是这个样子的

  • 从20岁到60岁他需要工作,工作他可以拿到工资,这个工资的增速每个国家不同,发展中国家高一点,发达国家低一点
  • 他拿到工资之后有两个花钱的地方,消费和储蓄,不是消费掉,就是储蓄起来。一般来说,消费率在60-70%中间,意味着他有30%左右的钱被存起来。
  • 他知道自己的预期寿命是73-78岁,他知道,等到60岁之后,他的养老金每年虽然增长,但不一定跑得赢通胀了
  • 简而言之,他必须用自己20-60岁工作积累下来的财富加上可能存在的养老金,最少来满足自己60-78岁的生活。而且他隐约希望,自己在20-60岁,花掉了工资60-70%所享受的生活水平,最好不要在60岁之后断崖式下跌。

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对吧,当然里面存在很多变量。

  • 比方说如果小明只能从20-35岁工作,那小明必须为40-78岁的生活做准备,小明准备的时间更短而你花钱的时候更长,那么小明只能努力卷起来!
  • 如果你花掉了所有钱没有储蓄,那么你只能靠养老金,而这个存在很多不靠谱的地方
  • 在上面这个模型里面没有考虑不确定性,比方说小明和小明的家人如果在没有医疗保险的时候生病,可能会导致一些积累付诸东流。

但一个很简单的直觉

你会发现,小明在60-78岁时候的所有生活指望,都来自于两个东西,第一是养老金,第二是他20-60岁,储蓄的那30%能否增值。如果你把储蓄的部分增值的速度算成R,你可以通过储蓄率,通胀,养老金增速,工作时长,薪资增速,求一个解出来。

这个R是多少呢?发达国家大概7%左右。意味着,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想消费掉自己工资收入的大部分,然后指望储蓄的少部分,能够养活自己的养老生活,那么他必须指望一个7%左右的回报率。而且这个是,稳定,长期的7%的回报率。

这个数字比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GDP增速都要高。所以很简单,人类的超额收益来源,我觉得是源自一个看起来有点奢侈的希望,我们希望在老年之后,不工作,也可以享受到年轻时候工作时候的消费水平。这不符合自然界的规律,但这正是人类道德和文明的体现。所以我们只能接受它。

所以我不觉得追求回报率是因为贪婪和追求波动,恰恰相反,对于回报率的追求来自于不安全感和不确定性。如果一个事情它长期看起来,逻辑不是自洽的,那么他短期的波动是一定可期的,因为我一直相信,只有长期的逻辑自洽,才会带来持续的波动率降低。就像现在曼联一样,大家都知道朗尼克下赛季人不知道在哪里,那大家就一起搞他啊

所以我曾经给自己做过两件卫衣,一个上面写的是“Long Carry Short Volatility”,大意是求稳,别浪。一个上面写的是“Long Volatility Short Carry”,大意是,再不赌一把,就要GG了。

踢球的时候,遇到强队穿第二件,遇到弱队穿第一件。


上面这一段,说的是,为什么人对于超额回报率有追求,以及为什么我觉得这种追求合情合理,并不是什么因为贪婪,我自己走访过很多地方,我承认有些人是贪婪的,但绝大部分人,他们储蓄,投资的诉求并不是一夜暴富,真的就是想能够不被时代甩下车。

那么如果说小明在22岁的沉思,是无数个体的呼声,与之对应的,庙堂会作何思考呢?7%的回报率要求,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都不是个小数目。如果说市场在追逐回报率,那么总要有人创造产生回报率的资产才可以啊。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国家每年的回报率,就是GDP的增速,所以也不要去指责以前GDP高增速时期大家以GDP增速为纲,我们大家都是这个游戏的一环而已,没有谁比谁高尚。

那么摆在庙堂眼前是,或者如果你相信市场经济,相信存在看不见的手,那么你把这个庙堂变成市场,也是一个意思,在这个回报率的问题上,经济制度其实能解决的问题远远比你想的更少。

这就像是一个约束条件下的综合参数调节工程,可以调节的变量有以下几个,你有两种思路,一种是让小明的回报率诉求第一点,第二是满足小明的高回报率诉求。第一种思路如下所示

  • 提高储蓄率,更高的储蓄率意味着更容易养老,存的钱更多,消费更少,退休后的生活标准没有那么高(因为之前就低),同时存的钱更高了。但这个的代价是,消费太少大家是不开心的。这个思潮有个极端变种叫做:人一生只活一次 YOLO(You Only Live Once)
  • 提高养老金,好办法,但钱从哪里来?这一代人的储蓄已经被消费掉了,向未来举债是可以的,但存在债务纪律的约束
  • 存在约束,那就突破约束?也是个好办法,全世界的债务/GDP都在上升,但这意味着回报率的降低,GDP/债务就是类似每年偿债/债务总额的概念,所以你提高债务如果GDP增速不高,你依然没解决问题,你只是相信后人的智慧而已
  • 福利社会?和提高养老金没区别
  • 增加劳动年限,这是个好办法,如果小明从20岁工作到70岁,关键不在于他多工作了10年,而在于他不工作的时间从以前78-60=18年,变成了8年,这个降低非常大,所以提高劳动年限关键不在于你多工作了多久,而在于你少享受了多久。悲伤的故事

要知道,这可是个危险的游戏,如果无数个小明,意识到这个游戏长期是玩不下去的,他不会等到自己50岁再抗议,他会在一开始就抗议。类似香港,类似无数个案例。我一直相信wisdom of crowd,因为历史上有很多个案例,都证明大家不需要很久时间就可以意识到庙堂的决策失误。


更合理的方法,是第二条路,满足小明的高回报率诉求。或者说短期更合理的方法,始终是发展经济,然后尽可能满足小明的回报率要求,创造出一个能够提供比GDP增速更高回报率的资产。

第一个问题是,什么资产?股票?债券?商品?房地产,另类投资?

准确来说,只有三个东西有资格站在这个台子上,债券,股票,房地产,其他的资产品类太小了,当然这里又有一个小问题可以思考,以前商品的规模是还可以的,但这40-50年下降太快了。以后呢?

其实看了这个图,你会发现中国的监管思路,从2017年10月就说明白了,十九大清清白白告诉你要处理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所以市值最大的地产被干了,过去5年效率最快的5个行业被干了。这个监管肯定会有周期的趋严和趋松,但它的大方向是比较确定的。至少我们需要看到一个类似十九大表述类似级别的改变,才可以判断这个趋势在转向。

那么我们要的是回报率,这三个东西的回报率大概是多少呢?

  • 在大部分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回报率比较高(10%),债券回报率比较低(目前0-2%),房地产市场的回报率比较合理
  • 在中国,股票市场的回报率不低,但波动率很高(15%的回报率,15%的波动率),债券回报率比较高(2%+,信用债更高,但也在下降),房地产市场的租金回报率比较低。

过一把监管的瘾,如果你要创造一个高回报率的资产,在中国你选谁?

  • 你可以狂发国债,把国债收益率拉高,但问题是怎么还钱,这个的代价是债务比例的上升
  • 你也可以一把把房地产价格调节到位,我愿意相信中国人民在房价下跌后不会大规模断供,因为东亚很多例子都证明了这一点。但这意味着整个国家的资产负债表萧条。日本有一个很好的先例摆在这里。

所以你有可能觉得,那我不进行过分的财政刺激,也不要让房地产市场有太大的波动。

那么你的目光就落在了权益市场上,或者上市公司上。这里我们说的不是国家让股票上涨,这里说的是,创造高ROE的上市公司,理论上,如果市值增加了,回报率反而降低了,这是有麻烦的。


所以第二个问题,如何帮助,或者创造一个高回报率的公司

比方说你居民部门要求的回报率是8%,你肯定有回报率比8%高的公司,你也肯定有回报率比8%更低的公司,。在大部分时候,你都是尝试扶持那个ROE比8%更高的公司,因为这个最简单,已经成功的路径不需要试错。但这会有一个失衡的问题,贫富差距,行业差距太大,种种原因导致的结果就是2021年中国对过去5年TFP增速最快的6个行业里面的5个进行了强监管。排名第六的那个行业叫做金融,而且里面很多从业人员还在自己作死。令人费解的举动....

这个第二条路也有两种思路,比方说有个公司ROE20%

  • 你可以加强这个公司
  • 你可以创造一个新公司也做到20%ROE

我自己觉得2021年证明了一个简单逻辑,反垄断非常必要,但反垄断不是没有代价,当你在打压自己经济里面增速最快的公司的时候,经济增速是会受损的。那么未来短期我们可能指望一个监管的放松,长期来看,监管还是要创造新的ROE20%的公司的。

因为规模永远是业绩的敌人,你不可能一直高增长。

所以到目前为止,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

  • 对于回报率的追求来自人性和我们的文明,他不是贪婪,所以他没法被消灭,他来自不安全感
  • 压低这种回报率的诉求不是没有办法,但都有代价,而且实话说,过去这么多年,消费率一直降低,债务率一直上升,说明大家不是没努力,但治标不治本
  • 创造回报率有三种资产,其中有两种都比较尴尬,剩下了扶持市场主体,创造高ROE公司这一条路。
  • 可以选择扶持原有的高ROE公司,也可以选择创造新的。打击反垄断就是一个取舍,但这个东西是需要平衡的。不可能指望新的公司一年就ROE20%+

2016年-2018年,大家看到高ROE的公司当宝贝,20%+ROE的公司有四朵金花,大盘股一路扶摇直上,那个时候有个讨论叫做,地产的高ROE算不算高ROE。

2019年-2020年,全球货币大放水降低了所有资产的回报率,提高了所有资产价格

2021年,大家意识到国家对于先前高ROE的公司不是那么待见,然后敏锐地意识到了我们需要一个新的高ROE的行业,有三种人在这个过程中赚的盆满瓢满,一种是利用PB-ROE错配,找到了一些小市值高ROE公司的投资者,一种是赌一个新行业将来ROE会提高的人,一个是利用资源价格上涨导致公司ROE提高的资源股。

所以从2016-2021,其实市场从来没有变,他就是在追逐高ROE的资产,货币的宽松加剧了这种行为,但如果传统经济没法创造出新的高ROE行业,而货币持续高增速(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8-10%的M2增速很必要?)就会有资产泡沫。市场只是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 2016-2018,在传统经济里面找高ROE
  • 2019-2020,享受泡沫
  • 2021,开始思考新时代的高ROE公司

在2022年,你会发现这些要素市场化改革,对于传统高ROE行业监管的放松,我认为它背后的核心在于,怎么创造高ROE的企业。从这点上,IPO的放量,北交所的成立,注册制的改革,权益市场的扩容,都是这个浪潮下的一个小篇章

而ROE用杜邦分析,无非是杠杆率,周转率,利润率。现在海外市场利率在0,不说到底收紧与否,美国在短期内要负利率的压力依然存在,所以继续宽松,把杠杆率继续提高的可能性依然偏低。周转率是个效率指标,如果更好的要素市场化可能有利于这个指标的提升。利润率的提升就靠通胀带来的涨价预期了。

我自己感觉这个政策的目的用一句话概括

  • 把以前一些不是要素的东西(碳就是个最好的代表,但不一定只有它)市场化,信用化,创造高ROE的行业
  • 把以前一些是要素但不那么市场化的东西市场化(这个就多了),提高一些传统行业的ROE

至于能不能成功,在哪些行业成功,就是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最后用一个我觉得很切题的论文名字做结尾

“Fundamentally, Momentum is Fundamental Momentum”


(看着两年前自己的回答真是感慨颇多....我希望两年后的自己依然可以觉得今天的我是个菜鸡)




  

相关话题

  假设没有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直接进入改革开放,中国会怎么样? 
  是不是有一些人反对中国进行经济改革,这些人会是什么样的人? 
  中国将在长三角开展外国人永久居留政策试点的积极作用是什么? 
  为抵御疫情,中央及各地方都出台了哪些惠民政策? 
  中央该不该在香港征税?该不该让香港承担军费? 
  Cambridge Analytica 是一家怎样的公司? 
  如何评价钉钉6.0发布会,钉钉又带火新名词「低代码」,有人能解释一下这个意思吗? 
  既得利益集团可以通过哪些方式阻挠改革? 
  现在看来,应该如何完整客观评价计划生育政策? 
  如何提升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也恰好喜欢自己」这个事件的概率? 

前一个讨论
突然想读博士,但是手上没有任何论文,这样的我适合读博士吗?
下一个讨论
知乎上有哪些网络安全大牛?





© 2024-05-20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5-20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