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官司看似是赢了,但实际上名誉扫地输的很彻底,以后也没考生敢买这家机构的网课了。
消费者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不能说,说了就被威胁退群,被起诉。
诽谤是什么?
诽谤是描述的内容是完全虚构的,凭空捏造的。
所以如果散布的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即使有损于他人的人格、名誉,也不构成本罪。
学生花钱买课难道没有评价的权利吗?淘宝网购也有很多差评,按照你的做法是不是大家都要起诉了?
消费者购物后根据自己的感受进行客观的评价难道不合情合理吗?
商家不在给差评的时候妥善解决处理问题,反而是很嚣张的威胁其退群???是嚣张还是恼羞成怒?
“给差评是顾客的权利,但移出群起诉也是你们的权利就有够恶心的。”
恐怕也没人敢买你家的课了,就怕言语不当被起诉。
考研机构没没问题。法院判决也没没问题。消费者肯定不不是无辜的。
知乎匿名真的不不错。
我手机输入法不不行,总结巴,说不不出话。
另外建议知乎把所有商品相关的话题全关闭了,别坑用户了。
整件事笑话一样。
首先是知乎匿名,让我整整笑了三分钟,承包了我一天的笑点。
“......文考虎视眈眈在微信上拉架,谁敢实名谁必定被网暴......”
他居然天真的以为知乎匿名是他想的那种匿名。
7. 在知乎上用匿名回答或提问时,用户的隐私能否得到保障?
知乎保护匿名用户的身份不会被公开。
知乎不赞成以评论或提问等方式去查找匿名用户的真实身份。
用户要对其发布的内容负责,不允许用匿名的方式攻击他人、泄露他人隐私等行为。
我猜他大概是信了知乎的这句话,却没有思考更多的常识性问题。
1. 法院出具的明确责令知乎配合调查,且叙明调查内容的协助调查函(令);
2. 就所调取信息,知乎有法定的配合调查义务,且经法院审核认定调取信息是案件审理应当查明的必要事实。
二、协助调查函(令)的内容通常包括:
1. 案件的案号、案由;
2. 案件原告及被告的名称或姓名;
3. 发出协助调查函(令)的法院的联系方式,包括通讯地址、收件人、联系电话;
4. 能够准确定位被调查内容的其他信息(包括网络地址或截图)。
5. 如需调查知乎用户信息,该信息至少包含如下两项,知乎方能准确定位被调查用户:
(1)完整、准确的被调查用户的知乎主页网络地址,例如: https://www. zhihu.com/people/zhihub anquan
或
(2)完整、准确的被调查用户发布的涉案内容网络地址,例如: http://www. zhihu.com/question/1234 5678/answer/12345678 , https:// zhuanlan.zhihu.com/p/12 345678
或
(3) 被调查用户发布的涉案内容的完整、准确截图。
里面有些很好玩的地方希望能有法律方面的专业人士解答一下。
我之前好奇游戏里骂人可不可以起诉。(因为玩游戏被骂哭了)
律师的意见是:
可以起诉,要求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及声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如因此给您造成其他损失,可以主张进行赔偿。根据具体情况及侵权人过错程度也可以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可实际上,你真的去起诉会发现,起诉时需要对方的身份信息。
当事人起诉,首先应提交起诉书,并按对方当事人人数提交相应份数的副本。当事人是公民的,应写明双方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住址;当事人是单位的,应写明单位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姓名。
游戏客服大多会告知你这属于隐私不予提供,显然知乎应该也是。
(后来感觉太麻烦算了,报警也不给立案,所以后来我学会了屏蔽,现在已经流光翡翠2了)
不过所谓的不提供,都是在不涉及法律相关的情况下的。
2. 案件原告及被告的名称或姓名;
上面这个是知乎所需的协助调查令内容,里面有个很好玩的事情发生了。
知乎披露信息需要协助调查令。
而协助调查令里需要被告名称或姓名。
(这里的名称通常是指单位名称或公司名称,当然如果知乎法务部与众不同当我没说。)
这里就很值得玩味了,因为被告是匿名用户。
那么那个起诉网站是怎么得到被告人姓名的呢?
(不排除被告自己匿名之后主动告知的情况,毕竟这个世界的魔幻程度还是蛮高的。)
其中的逻辑很明了,不过他前面有个通常,那我就不敢乱说了,毕竟留有余地想怎么解释都行。
二、协助调查函(令)的内容 通常 包括:
有些途径倒是可以很轻松地查出来,甚至能根据注册手机号查到身份证号,快递,外卖,从而得到居住地址,乃至背调[1](有可能侵犯他人隐私,触犯法律法规。而且也挺贵,六百块足够吃顿好的了,请大家不要这么做)。
也不知道那家机构是在哪里得到的个人信息?
啊,对了,说点题外话。
大家千万不要试图用Tor,虚拟专用网络,注册用虚拟号码,一百块钱一条的假身份,人脸认证代码等违法手段来恶意隐藏自己的身份信息。
这些恶劣行为除了违法之外,还不道德。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在裸奔,自己非要去穿上泳衣的这种行为,很明显不够道德。
用某强制安装app下面的评论来说就是:
你又没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为什么不敢安。
不违法,为什么怕安这个?
虽然非官方统计出的电信诈骗破案率貌似低的惊人,但是在查各种网络上实名认证过的账号这方面,从微博到知乎还是一查一个准,律师函一封接着一封,大家千万不要抱有侥幸心理,无论网络与现实都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
请大家文明上网,共创文明家园,谨记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 、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再有让我自嘲了好一会儿的法院审理:
法院审理认为,张铭上述言论中“虎视眈眈”“网暴”用词系侮辱或诽谤原告,构成名誉权侵权。
我才知道这两个词属于侮辱或诽谤。
盯着手机左思右想,没想出侮辱在哪,半晌才反应过来那个亮瞎眼的或字。
亏我业余爱好是写小说,就我这理解能力,我不扑街谁扑街。
侮辱应该不是(没有任何底气),那么也就是诽谤咯。
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实施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从而构成的犯罪。
我心虚的看了看那俩词的解释:
虎视眈眈,汉语成语,拼音是hǔ shì dān dān,意思是像老虎那样凶狠地盯着。形容心怀不善,伺机攫取。出自《周易·颐》。
好嘛,这个词真的是比游戏里那个质疑我游戏水平之后,直接问候我亲属的家伙温和多了。
为什么我那个就不予立案。
网络暴力的指责都感觉比虎视眈眈更重一些。
不过作为报班交钱的消费者,自己体验不好说两句都不行,真是一言难尽。
这要是去某宝,某多多点开差评。
不说全部,相当一部分人的这个罪名都能成立。
又长知识了。
就离谱……
别的我也不说了,就两个字:“呵呵[2]。”
请注意我没有加主语,也没有指具体名称或姓名,请某机构不要对号入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