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瑞典这样的北欧国家,普通家庭用电一年两万三千度,为何这么高?生活中哪些使用场景会增加电消耗? 第1页

     

user avatar   allen-83-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对于电,热一类的,我不是本行,但是能够大概查查数据,做一个简要分析

1、从集中供暖供热的角度计算

2019年辽宁蒸汽供热量为10635.62万吉焦;

2019年辽宁热水供热量为46839.21万吉焦;

10635.62万吉焦+46839.21万吉焦=57475万吉焦。

1千瓦时=0.0036吉焦

57475万吉焦=15965277万千瓦时。

辽宁4000多万人口,差不多1200万户吧。那么每个家庭,每年平均的取暖热值,转换成为千瓦时,户均大概是13304千瓦时。千瓦小时一度电没错吧。

全国来看,在2020年全国居民用电10949亿千瓦时(就是10949亿度电)——按略微超过14亿人口计算,在一年时间里人均用电约780度。按照一个家庭三口人,一年差不多2400度电。

那么,大概估计一下,辽宁假设在没有集中供暖的情况下,大概每年户均耗电量在15000度以上。

2、按照居民取暖费的方式计算

辽宁省居民住宅供热价格为26元/平方米,非居民的是32,因为还有室内别的空间,所以就按照三十算吧。

户均面积按照120平方算,每户冬天就是3600元。

居民电价普遍在0.5元以内,波谷价在0.288元/kWh。

由于集中供暖企业是公益性的,而且电费是有优惠的,另外可以供暖温度烧水是能调峰的,所以平均下来,最多也就每度电0.35的电费。

按照取暖费的收取方式计算的话,辽宁省这样的地方,冬天的取暖耗电户均差不多10000度,加上平时别的耗电,差不多一年125000度。

3、供暖是一笔很大的花费。

瑞典在寒带,靠近北极圈,虽然有北大西洋暖流,冬天极温不算冷,但是冬天是漫长的。

国内人均耗电肯定比不了发达国家,但是差的没那么大。


user avatar   da-xiao-jie-dong-liao-ge-qi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知道最好笑的是什么吗?

几年前我一个人跑去北欧玩,20多岁正是新陈代谢高峰期,北欧有太冷,搞得我顿顿都想吃大肉、喝肉汤。青旅碰到一帮北欧人就一起吃了几顿饭,其中一个瑞典人,看我每次都点很多荤菜,竟然和我说:你这人不nice,顿顿吃肉不负责任。我一脸懵b,嘴里的肉都没了味道,我说这怎么了。他说这对地球不好,对环境不好,对生物不好,对人类也不好。。。。你喜欢吃就算了,还表现出来,还每顿这么吃,人家会对你有想法。

哦,原来是这个原因啊?那对不起,我继续吃了,不够再来块牛排。什么玩意儿,你来管我。

呵呵,从此对这种又当又立的来自全世界最发达地区的北欧人只有厌恶没有好感。傲慢、双标、只有my way or no way,讨厌死了。

华丽丽丽丽丽丽滴分割线

没想到几天后这答案还能得到那么多赞。多谢各位捧场。

其实就像F1那个汉密尔顿带着他家狗坐在私人飞机上吃着素(对,还逼着狗一起吃素)、瑞典环保少女一边搭着豪华帆船一边直升机跟拍那样,有些西方人真的是又蠢又坏,zzzq都快要魔怔了。我们看穿了就好了,该怎样就怎样,我们中国这样废水都要搬去冲厕所的民族反正再怎么碳排放也比不上他们自己。


user avatar   wang-ping-25-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人吃一口牛肉喝一口牛奶:

公知和高华:亚马逊森林被毁坏了。

外国人一家一年消耗两万三千度电:

公知和高华:这才是发达国家

中国建水电站发电

公知和高华:破坏气候

外国人建水电站发电

公知和高华:绿色能源

中国发展太阳能发电

公知和高华:还不是用污染环境生产的太阳能板

外国人用太阳能发电

公知和高华:瑞典的50%以上都是太阳能水利发电,绿色清洁能源


user avatar   fan-jing-shi-32 网友的相关建议: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有些地方一千平的房子才五十万,有些地方十平房子就五十万。

有些地方煤当柴火烧,免费使用,有些地方燃煤价格高的吓人。

北欧那边,有些国家是真有钱,而且也真有电,所以用起来极其不节俭。

我前段时间写了一些关于北欧电器的帖子,也确实发现北欧那边的电器确实耗电。

销量高的都是大功率电器,而且个头也都偏大,和沃尔沃风格差不过,硬朗但能耗高。

作为对比的就是日本的产品,日本的很多产品出了名的能耗低。

什么烤箱、烘干机、大冰箱、大空调,各种用电的烤火炉,但凡设计大幅度制冷制热的,能耗都高。

以后中国电动车普及了,用电量也会上去,对能源的消耗也会大幅度提升。

以后估计核电、水电项目会增建很多,不然光靠化石能源,很难撑得住中国这么一个大型能源消耗体系。


user avatar   li-ze-lin-74-1 网友的相关建议: 
      

烤箱(动不动烤一两个小时,功率基本都是上千瓦)、衣物烘干机(也是个一俩小时,他们多雨雪少阳光基本没法晾衣服)、电磁炉(基本不用燃气灶,可能是因为房屋安全设计)、以及评论区补充的电热水器。

这些电热器堪称吃电最强王者。至于供暖,暖气其实大多是那种管子暖气片,不算在电里。但如果住不是集中供暖的林间山间别墅(或许瑞典挪威尤其多,丹麦相对靠南所以少见),那你要是用电暖气或空调来过冬,那另当别论,确实是最耗电的。

我住在普通公寓,用公用洗衣房和烘干机;暖气单独算,一个冬天一千多块钱。另外比较少自己做饭,所以一个月20-40度电(大多都是冰箱用掉的),下图是11月用电23度,我每个月电费折算下来大约100-150人民币(20-40度电)。

总之,暖气算不算在电里应该是对家庭耗电量影响最大的。


user avatar   wang-chen-yang-24-9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这几天感冒了,过了一周高碳生活。

也没有多高碳,就是回家开空调,洗澡开浴霸,电脑全天不关,洗衣一律机洗,出门不论远近一律开车,包括从办公楼去食堂。

结论是高碳生活,真™的爽,除了电费高了点。高点就高点,生活质量大幅提升,一个月多花三五百,花得起。


北欧国家卖资源赚了那么多钱,福利那么好,人家发达国家群众享受高碳生活,乐在其中,一个月用几千度电,不是理所当然?人凭什么要跟我们一样过低碳环保反生活的日子?

所以想要让欧美过上低碳生活,就要让我们的人均碳排放和他们持平,让他们感受到压力。保卫地球又不是中国人的特有义务,气温上涨的后果又不是我们一国承担,要么一起毁灭,要么一起低碳,凭什么靠我们吃苦来让他们享福?


居然千赞了……我的本意并不是提倡美国那样非必要的过度高碳生活,但是我认为解决问题就要抓主要矛盾,抓主要矛盾就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主要矛盾并不在于我们家庭生活。做实验要烧锅炉,烧一次锅炉的电够我全家用几年,我能少做一次出结果,比在家不开空调发抖取暖省下来的那点电多多了,节能减排,不说抓大放小,但是至少应该从大的方面着眼,从主要问题着手,而不是盯着家家户户的冰箱空调洗衣机;从个人而言,也要算一笔明白账,分清有益的和无意义的排放,该提高生活质量就提高生活质量不要想太多,但是人走不关灯不关空调这样无益于提高生活品质的浪费还是大可不必。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类虚伪国家的环保运动就是贼喊捉贼


user avatar   zhan-yu-98-65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年用电两万度的家庭,转身给一辈子都用不了两万度电的伐木工一巴掌,骂道:“你为什么不环保。”


user avatar   amoralgia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挪威。住宅里没有其他能源,全靠电。做饭、热水器都是电的,没有天然气。

冬天用电量远超夏天。第一是冷需要取暖。第二是黑,天真正亮的时间也就那么四五个小时,剩下时间都需要照明。夏天则几乎从来不开灯。

还有,电动车多。2021年挪威人购买的新的汽车,64.5%是电动的。

挪威水利资源丰富,基本全部发点都来自于水电。剩余的发电量都出口到欧洲。


user avatar   davidts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庭人均耗电是衡量一个国家家庭发展程度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我国人均耗电只有欧美发达的国家的1/5,我们的GDP人均也只有他们的这个比例左右。

当我国人均GDP如果有一天真的有可能达到欧美的水平,届时我们的人均耗电也会和他们差不多。

所以不要喷人均耗电多。

耗电多说明电气化程度高,生活品质高。

你耗电低不代表你环保,只能代表你是穷13,生活电气化水平低。

人进化到今天不是为了吃素的。




     

相关话题

  德国外长表示北溪二号不符合欧洲能源法,北溪二号目前不可能通过,怎么看德国外长的表态? 
  如何看待北欧高福利国家制度? 
  假设今天我们依然拥有明朝三宣六慰,马六甲海峡会不会还是我国能源海上通道的咽喉? 
  为什么瑞典跟芬兰想要加入北约啊? 
  3 月 17 日油价调整呈现「七连涨」,油价调整后预计挂牌价实现奔9 元/升,如何看待本次上涨? 
  现在预计人类多种能源矿藏在50年后枯竭,那么那时候会是人类末日吗? 
  为什么近一两年来想去北欧的人变多了? 
  如何去冰岛旅游? 
  欧美国家的人是怎么忍受能源和粮食价格暴涨的? 
  中国女生在北欧国家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前一个讨论
Coach 在轻奢品牌中处于什么水平?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如此高呢?





© 2025-01-0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0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