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电视剧《开端》的结局? 第1页

              

user avatar   gu-zhini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人说,书里王萌萌并没有抢方向盘,但剧里改成了她抢了方向盘,是多此一举的败笔。

然而,在我看来,这并不是画蛇添足,反而是点睛之笔。

为什么呢?因为如果她没有抢方向盘,她就是某种程度的完美受害人,就不会遭到如此网暴。而正是因为她慌不择路抢了方向盘,即使她事出有因,大家都很同情,但也是争议人物,她抢方向盘的行为也是绝对错的。

这两件事本来就是分开的。花季少女因为被性骚扰所以慌忙下车被撞死,值得同情;即使被性骚扰她也不该抢司机方向盘,该批评。但她抢方向盘该被批评不意味着她死了不该被同情,她死了该被同情不意味着就能洗白她抢方向盘的错。

为什么只能是,我同情她死了,就是我赞同她抢方向盘;我觉得她不该抢方向盘,就必须骂她死的活该?

我们不需要讨论应不应该对完美受害者网暴,因为这个是不需要讨论的。相反,我们最应该讨论的,就是对那些不完美受害者或者污点受害者的网暴行为,这才是这部剧的意义。

我经常会觉得,很多时候,网络舆论评价似乎是完全和生活脱钩的。大部分人在生活中,犯过错,有过阴暗面,小时候可能当过熊孩子、偷过家里东西,读书时可能打过小抄做过弊甚至经常撒谎骗老师,工作时摸过鱼划过水,对朋友有过小自私小心眼,对恋人有过小算盘,着急时闯过红灯,赶时间时也逆行过,被惹到情绪上头也一时激动做过出格的事情、说过出格的话……

然而,只要放到网上,所有错误,后面都可以加“死了活该”、“最好暴毙”。

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偷了钱被批评了跳楼,活该,甚至叫好,不死日后也是祸害;

四五岁的熊孩子犯个混,原地暴毙,最好带上父母一起;

父母进孩子房间不敲门,或者教育方法有哪些不得当的地方,枉为人父母,父母皆祸害,以后不赡养你们都是轻的;

有人生活压力极大选择跳楼,爱死哪儿死哪儿,你让人家小区房价跌了就是你不对,死了也该骂;

……

这样的言论少吗?明明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都会犯错,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甚至受到了超过应有限度的惩罚,但随之而来的网络暴力还是铺天盖地。

我曾经在知乎上写过一个反思帖,反思我跟我一个认识9年的朋友交往时,自己曾经犯过的错,而且这个帖子本身就是写给她看的,也第一时间发给了她,我们还笑着回忆那些事情。然后,知乎上的评论,基本上全都是,“你活该孤独终老一辈子没有知心朋友”,“要我是你这朋友早把你拉黑删除江湖不见了”,“虽然你说了是反思帖但我依旧看得血压上来想骂你”……其实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真的很过分的,也没有造成任何情感和物质损失,甚至那是我多年无话不聊的好朋友,亲室友,而且我自忖在现实中算是朋友缘很好的人了,但我依旧被骂了好多条,直到实在忍不了删掉了。

为什么我们本身都是会犯错的人,但却总是在网上对任何错误零容忍、死刑起步?

哪怕从功利和理性角度来讲,如果我们不想把一个个本来可能正常的犯过错的人给逼成情绪彻底失控、可能造成无差别范围伤害的人,是不是应该收起这种死刑起步的网络舆论环境?

人有缺点就有优点,犯过错也会做对事,甚至很多优缺点都是二合一的正反面。比如,勇敢的人可能会鲁莽,热情的人可能会情绪化,稳重的人可能有时候不会当断离断、犹豫不决。

比如在某个问题被大家集体吐槽的江警官,他的鲁莽,和他最后一集面对危险时不顾一切开车顶上公交车,是不是也是一体两面呢?


user avatar   tang-ji-ke-de-54-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点草草交卷的感觉,看着感觉最后两集像是后来补拍的,无论节奏,信息密度和气氛都和前面脱节了


user avatar   yue-ye-tu-xiao-xia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最关注的一点就是,最终的猥琐男,是如何被抓的。

时隔五年的案子,想还原案发现场基本不可能。

单纯一张照片,加上当事人口供,难道就可以直接抓人?

为什么警察就可以无条件相信学姐说的话是真的?


user avatar   zhuang-yao-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看到最后那个猥亵男的名字,我笑了。

这不能是个巧合吧


user avatar   asdf92016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平平无奇的结尾中透着烂。

槽点:

1.还清白

被猥亵了,大桥上抢方向盘;女儿意外死亡了,造炸弹炸公交车,你们家可真刑。还啥清白啊还。都代入王萌萌的视角是吧,你代入路人的视角试试。大街上有人捅你一刀,你的第一反应是:“他一定是遭遇了不幸,情急之下才捅我的,他没错!”。

这个真相公布,顶多让大家理解她当时困境,但剧中用“还清白”这个词,夸张了

2.查真相

合着找辅导员了解情况就能牵出后面的一系列线索,那五年前秦警官办案水平也太拉跨了吧,还“多次上诉、多次核查”,李诗情一个学生,一下午就整明白了,你们五年没整明白。

逻辑问题:

大桥跳车

萌萌非要下车是为什么?为了逃离这个有罪犯的空间吗?那拍照的李瑶到站能跑,萌萌为什么不跑,非要上了桥再跳车吗?我不理解

————————————————

改答案之前我吐槽比较狠,就有人说我也是网暴者的,我服了。

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明确抢夺方向盘行为入刑。

在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后增加一条,作为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二:“对行驶中的公共交通工具的驾驶人员使用暴力或者抢控驾驶操纵装置,干扰公共交通工具正常行驶,危及公共安全的,处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我表达我的想法,你不同意,不拿证据跟我辩论,上来就给我贴“网暴者”的标签,引导他人对我的情感评价,你的行为是不是在网暴我?我现在非常抑郁,点的夜宵都吃不下了,希望此刻你能有愧疚感


user avatar   zhou-zi-zhuang-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王萌萌这个角色很假。

你说她内心强大吧,她被色狼猥亵一句话都不敢说。

你说她胆小怕事吧,她敢在高速路上抢司机方向盘。

网暴贴发言也很假,哪有站队这么一边倒的?更何况,现实中最多的发言肯定是,“如果她没有遇到危险,怎么可能要强行下车?”“一个女孩得多绝望才会去抢司机的方向盘啊?”参考货拉拉事件刚发生,微博热门评论就知道了嘛。

只能说比起之前几集水准下降很多,本来以为原作收尾就收得不算漂亮,电视剧加那么多伏笔是要整波大的,结果还不如原作留点白的结尾。



编辑:因为有非常非常多的人在评论区希望我不要“受害者有罪论”,所以稍微为自己辩护一下。

这是电视剧的剧情,王萌萌是编剧编出来的一个人物,并不真实存在。这个答案的重点是,王萌萌这样一个角色的行为,是否与她被设计的性格是自洽的。而不是如果王萌萌是个真实存在的人,做出了这种事,我们要如何评价她。

王萌萌同时实施了两件完全基于相反性格的行为,这会让她的角色充满割裂感。而意识到这一点的观众,也会意识到这个角色是编造出来的,是虚假的,观众就没法入戏,观看体验就会降低。

又有人说了,现实就是有这种性格很特殊的人啊。也许编剧就是想写一个一会儿很怯懦一会儿很莽撞的人呢?

这当然也可以。但是文艺作品中,一个特殊的性格,必须有足量篇幅的描写才能支撑得住。王萌萌的妈妈就是很好的例子。她的性格比起王萌萌,恐怕特殊得不止百倍了,但很少有观众会觉得她这个人物立不住。为什么?

除开演员精湛的表演之外,足够的戏份更是关键。剧中用了整整两大集的时间去描写王萌萌妈妈过往的经历以及性格的逐步转变,海量的细节构成了人物的真实感。

而王萌萌是没有这样的待遇的。


user avatar   jzwa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今天学校都没去,就为了看这个!!!

我觉得完全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没什么好避讳的,最后两集印象最深的就是广告了。看完后总觉得差点东西,有口气理不顺。我觉得最好的结局就是13集。

就是因为完整的怀着极大期待追的这部剧,结局除了真善美,太多的内容没解释清楚,如果告诉我最后的结局就是所有人其乐融融,好人坏人都罪有应得,那我可能不会有这么大的期待,也就不会觉得烂尾了。

这个就像是前面充满了无数悬疑,无数疑惑的点,最后结尾告诉你,正能量就完事了,美好完事了,你要那么多为什么干什么,只有真善美才是真的。

我当然知道真善美是好的,我也愿意真善美,但是这部剧它不完整呀。

不过这部剧的名字起的挺好的,

《开端》嘛,别注意结局!


user avatar   yejo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乏味最没惊喜的结果


user avatar   li-zhi-lun-38 网友的相关建议: 
      

(照例无剧透)

我们学校男女比3:7,大学泳池作为一项社会福利,是向校外居民开放的,

我就见过一个中年男的,双手环抱站在浅水区,一动不动是王八,戳在那里,带着眼镜,

嗯,没错,带着框架眼镜。

我现在还能记得这个场景,

再给我一次机会也让我循环到那一天,

我会毫不犹豫一巴掌把他的眼镜扇飞,

骂一句,你买票进来他吗倒是游泳啊!买的是电影票么?

好歹也买副带度数的泳镜游几下装装样子吧!

——

上周看完前13集,我自己脑补的收尾方式是——

最后一次循环,是他们在车上千钧一发,解决了所有事情,紧接着找到了关键信息,前因后果闭合形成了完整的真相,然后在所有事情的最开始施加影响,如果有坏人,就提前把坏人绳之以法,

那他们会在最后一次醒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已经接续上另一条分叉的时间线了,覆盖掉现实,

公交车上司机也不是这个司机了,锅婶压根就没捣鼓锅,女儿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地生活,给个蒙太奇镜头,告诉观众他们过得很好,

等于只救了一家人,但这就足矣了,

李诗情和肖鹤云或许只有一个人有整个循环往复的记忆,另一个人根本不记得自己经历过什么,只是公交车上偶遇,然后又重新打招呼,剧情就在这个镜头结束了,形成一个开放的结局。

顺便讲个烂段子,和剧情完全无关~

肖鹤云发现自己有全部记忆,但是旁边李诗情好像全忘光了,于是企图套近乎,

“我刚才一直关注你,你信不信我能猜出你的名字?”

“我不信。”

“我觉得你特别喜欢‘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这句诗,所你一定叫——李排便!”

“司机师傅,这有个傻子跟我搭讪!”

(评论区暂时关了防剧透)


user avatar   xiao-bai-bai-9-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开端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解释清楚肖鹤云身体的变化,除此之外,所有的设定都是真正揣摩人物性格之后做出的最合理的解释,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和电视剧中是数一数二的。

开端做的最好的地方不是将一个小众的题材拍成了热门电影,也不是反应了小人物的多面性和真实生活,而在于对社会现状的反应——看这部剧的观众对剧情和人物的评价折射出了更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部剧写对王萌萌的网曝导致了司机和锅姨的反社会倾向,而观众在网曝谩骂她受到性骚扰在极度慌张之下不应该抢方向盘,而是考虑公交车上对性骚扰视而不见的人的生命安全;写对司机拥有深厚情感的女主质问司机为什么会制造爆炸事件,而观众在指责女主为什么要浪费循环的机会;

在网友的世界中,人只能是一个随时都能做出最优决策的机器,不能拥有情绪,不能成为弱者。受到侵害应该立马保持镇定,不能慌张,不能害怕;被背叛,不能悲伤,不能歇斯底里。情感对于他们所评价的人来说是多余的。共情似乎成为这个社会越来越难以企及的东西。

我开始明白,除非经历过同样的事情,没有人能真正共情。

而这部剧最讽刺的是,女生大部分能共情,原因是她们真的遇到过猥亵。




              

相关话题

  影视剧有哪些让你觉得很悲凉的画面? 
  韩剧《太阳的后裔》的军事素养如何?有什么军事上的硬伤? 
  如何评价HBO《守望者》第一季第一集S01E01? 
  《大明王朝 1566》有哪些细思极恐的情节? 
  为什么近年来我们的影视题材总局限在抗战、青春、古装片?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为什么一千个中国男人只能有一个小龙女? 
  如何有效地避开大烂片? 
  网传《士兵突击》将要翻拍,你有哪些期待?有可能超越原版吗? 
  如何评价由龚俊、乔欣主演的爱情悬疑剧《沉睡花园》? 
  有哪些颜值很高但是你很讨厌的角色?为什么? 

前一个讨论
新电视剧《开端》的剧情和《源代码》是一模一样吗?
下一个讨论
正午阳光新剧《开端》播放量破四亿,你认为剧中白敬亭、赵今麦两位主演的演技能打几分?





© 2024-06-01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01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