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农历误差如此之大,能闰一个月? 第1页

     

user avatar   zhang-zhu-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历”有两个名字。在英语中,它被翻译为“Chinese lunar calendar”,直译就是“中国月亮历”。与此同时,这个历法在中国一般的称呼是“农历”。

这两个不同的名字,恰好从两个方面定义出了农历的特点:第一,它叫“lunar”,说明它是以月亮的运行为参照指定的历法;第二,它叫“农历”,说明其基本的目的用于农业生产。

在这个基础上,你也知道农历是有闰月的,而农历之所以有闰月,就是为了让农历的历法与太阳的运行轨迹相符合。因此,农历虽然是以月亮的运行为标准的,但又考虑到了地球公转,所以准确的来说农历实际上是日月合历或者是阴阳合历。

中国的农历,最厉害的地方,在于它兼顾了我国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的生产规律。比如看一下下面这份某地发布的黄海潮汐时间表:

可以看到,这个潮汐时间表是以农历为标准的,涨潮时间的间隔是15天,规律性非常强。你即便是没多少文化,会简单的算术,也能推算出随便某天的涨落潮时间。而月相的变化不止会导致海洋潮汐,也会导致河流涨落的变化。比如这是长江吴淞段到芜湖段的潮汐表:

但单纯采用“月亮历”也容易出问题,因为地球能接收的热量是根据太阳与地球的位置决定的,也就是要按太阳历走。这样,如果你要种地,就必须得保证每年播种与收获的时间要符合太阳的运行规律,所以在实践中,阴历也要按照太阳的运行进行修正。这就有了闰月等相关的补丁。

在这个方面上讲,中国古代的农历兼顾了农林牧渔等各个行业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所需,就算不是最优秀的历法,但也绝对是最适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情况的历法。

当然,今天的人也还需要看潮汐,也还有需要其他用到阴历的地方。只不过,今天很多使用阳历的国家,是可以通过提前列出一年或者几个月的潮汐表,来让需要的人直接使用而免于计算和换算。此外,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通过各种水利设施来进行防洪,肯定比古人靠江河的潮汐来预测洪涝要靠谱多了。

但不管怎么说,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土广大、生民亿万的国家,所有人都可以用同一套历法来生活,在今天看来这或许平平无奇,但在历史中这真的是一个了不得的巨大成就。


user avatar   pansz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不是因为误差,因为农历的「月」就是严格按照月亮运行规律来制定的。

而公历的所谓「月」则是个毫无实际意义的概念。公历可以闰日,是因为一个月无论有多少天都没关系,可以随便改每个月的日期数量。毕竟公历「月」本身是个毫无意义的概念。


但是,农历的「月」是一个有实际意义的概念,是严格按照朔望月(29.53天)来制定,一个农历月的日期根本不能随意变化,而29.53天的无论多少个整数倍都不可能等于一年的日期(约 365.25 天)。

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农历可以做到每月一定是十五/十六的时候月圆,而公历就永远无法做到。

由于每月天数不能动,自然,只能通过闰月来补助农历与阳历的差异了。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农历野心勃勃,是整个地球上最复杂的历法——阴阳历。


我们现在用的公历,也叫阳历、太阳历。这种历法只管太阳周期,无视月亮。因此一年12个月,365天,4年一闰……好了,很精确了。


相对应的,伊斯兰历是阴历,也叫太阴历。这种历法无视太阳,只盯着月亮圆缺。

这种也很稳定,分大小月,自然就跟紧月球周期了——至于什么今年八月下大雪、过了几年八月穿又成了夏天,随它。


但我们的农历不一样。它是阴阳历——既像太阳历一样跟太阳周期,也像太阴历一样跟月亮圆缺。

所以,今晚月亮是什么样子?简单,翻开农历看一眼,哦,15号啊,那肯定是圆月。

可是,一旦跟了月球周期,季节时令就乱了——我们什么时候种庄稼?

所以,这种历法就不得不每隔几年瑞月,免得月份和春夏秋冬偏差太远。


但这个精度还是不够啊。农业生产,有时候差几天就完全不一样。

怎么办呢?

没错,24节气。

比如清明节,这个节气你对照农历,那是在前后一个月里来回跳,貌似一点规律没有。

但你对着公历看,它就固定在每年的四月五日到六日之间。原因很简单,公历是太阳历,它的日期严格跟随太阳周期;而农历的节气就是反映的太阳周期——时令对了,庄稼才有好收成。


总之,这种历法野心勃勃,试图同时调和阴阳、同时得到太阳历和太阴历的好处——那么,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它也会同时引进太阳历和太阴历的短处。

比如,农历的月相其实和月亮对的并不是那么准,做不到太阴历那程度。这是因为它还试图对太阳周期,那么月份设置就不能太随意。

与之同时,如果不配合节气,那么农历的日期对农民来说就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和太阴历一样杂乱无章。


btw,欧洲人玩太阳历,这大概就是他们当年会有“天体运行轨迹完美无缺”这种错觉的根本原因。因为他们从未想过同时容纳日月周期。

而我们呢,一旦试图“调和阴阳”,那么就绝对不会相信有什么东西是完美的了——你看,日月周期都乱成这样……


user avatar   gao-chong-6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对农历的伟大一无所知,这是一部吊打全世界的历法,现在不是总喊着回归自然吗?人类想要回归自然必由历法始,而能够胜任的唯有农历,因为这是一部以“天人合一”为导向而设计的历法,一个一千年前的西方人看当时的中国,大概会以为那是个精灵国度。

首先你要理解一个概念,农历既不是阴历,也不是阳历,而是阴阳合历。

为什么我们的古人会创造出这么复杂的历法呢?

因为这种历法虽然结构复杂,但实用,用现在的话说应该叫用户体验好。

单独采用阴历的问题是月份会与季节脱钩,以至于无法指导农业生产;单独采用阳历的问题是没有关联月相,对潮汐、航行、防汛都有影响,更关键的是这使得月份和日期形同虚设,无形中将人们对自然的感知能力严重粗糙化了,人们只知睁眼闭眼便是一日,却并不关注今日与明日的区别。

我们的先人却并非如此,他们观月相来确定日期在月份中的位置,每月从朔日开始,到晦日结束,所谓晦朔就是不见月亮的那天,或者说那天日月几乎同时升起,不仔细看看不到。相对的,月圆之夜称为望日,用以平分一月,所以阴历的一月称为“朔望月”,时间大约是29.53日,农历是大小月交替,大月30日,小月29日。

每天的月相和升落时间都在变化,古人根据这些就可以推算日期在月份中的位置了,因此在他们看来,每日都有一个月相,今日与明日是严格区分的。严格区分之后,古人又将五日设为候,每一候的花鸟鱼虫皆有不同,不像现在的我们,只能注意到树还绿不绿。

三候为气,六气为时,四时为岁。

这里要注意,古人虽然通过月相区分日,但却通过日影来判断气,从而指导农业生产。一年被分为二十四节气,确切的说月初叫节,月中叫中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小寒为十二节,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为十二中气。

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只不过测算比阳历更精确些,阴阳历就这样以“候”为纽带结合起来了。

于是问题出现了,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是365.24日,称为一个回归年,但是一个朔望月只有29.53日,12个月大概是354天,二者相差11天左右,这个差异就是导致阴历与季节脱钩的原因。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巧妙地规定每月必有一个固定中气,阴阳历的差异会导致中气每月推迟大概一天,长此以往,当一个月的中气出现在月末时,下一个月就没了中气,而没有中气的这个月份便被规定为上一个月的闰月,意思就是他虽然还按一个月计算日期,但月份却跟上一个月相同,是没有“名分”的月。11天/29.5天约等于7/19,大概就是“十九年七闰”。

虽然都叫闰月,但严格的说,公历和农历的“月”是两个概念,公历跟农历的“闰”更是两个概念,前者可以说是因为误差,而后者的差异太大以至于没法“误”,只能算是一种设计吧。

干货在这不受待见,我把他们放在公众号“墨子连山”了……


user avatar   kong-shan-niao-yu-1-79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乡绅们需要。二十四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在太阳历中基本是每个月固定的时间的,

到了农历里面就得翻历书了。那么问题来了,在古代的教育条件下,历书掌握在谁手里呢?


user avatar   tie-shu-xi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中国农历的历法设置,是以二十四节气为锚,而非以年月日时为锚,这是真正最根本的轴心。公历为十二进制,而中国的农历是二十四进制。按年为单位计算,农历虽然整整多了一个月,会变成一年有十三个月的奇怪现象,但按照农历的计算逻辑,它始终还是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在十三个月为一年的时间里出现二十六个节气的情况。

这涉及到一个基本问题,假设以年为单位,平分时间就没那么多误差。

但中国,特别是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地区,有它特定的气候条件。你不像古希腊古埃及以及古印度古阿拉伯地区,他们那要么地中海气候,要么只有旱季雨季之分,所以在年月日时这四个维度下,只需要遵循年这个大体的分野,然后日时的差异可以通过大小月来调节,这样他们就没那么多烦恼了。因为年是大跨度的,定在三百六十五天还是三百六十天,都无所谓,月也很好办,只需要遵循月圆月缺的大体规律,你十五圆一点还是十六圆一点也无所谓,只要确保它大概就会在这两天之内能圆就行了,日也是一样的,早一点天黑晚一点天黑都不要紧,只要能够凑齐天黑天亮的大体时间,不至于黑白颠倒即可。

所以,西方的历法很好解决。他们只需要确保一年的旱季雨季差不多时候降临,冷热交替不会偏差太多,即可定其为年,月圆月缺能够保持稳定即可称之为月,天黑天亮维持在一个范围之内即可定期为日,这不就好办了?根据月亮圆缺,即可把多出来的一天塞进某一月份,就解决了年月日时的偏差问题。所以,他们不需要太过复杂的算法来调整历法偏差。

但中国不行,简单的说,是中国长江流域这个地方不行。其实到了北方比如内蒙,东北西北西南以及海南广东一带,农不农历的无所谓了。因为农历于这些地方而言,也已失去了锚定意义。二十四节气根本就没法与这些地方对应的上,在北方,立夏不热,在南方,立冬不冷,所以,这些地方要农历也没有什么用处。

中国的农历特色,不在于年月日时的差异,真正的差异在于附着其上的二十四节气,这也是最让许多门外汉不解的地方:为啥中国的历法不学外国人,把多出来的一天塞进某个月份里去抵消,而非要积攒出整整一个月的误差来?真正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历,不为迁就日时,也不为迁就月时,而为迁就大家都忽略了的节气。假如只为校正月时偏差,学西方历法即可解决,日时也是一样的,西方历法之所以也会被我们采用,就因为这方法简单有效,还不会打乱大家的基本节奏和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那为什么我们又还要使用一个农历历法呢?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对我们中国的特殊小环境非常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地方了。

在长江流域一带,对于农历感受是最贴切的地方,它对气候的指引作用最为明显。二十四节气的变化,雨水是雨水,寒露是寒露,霜降是霜降,小雪大雪也基本上不会太有偏差。往北一点,可能不见雨水,往南了呢,根本也不会有雪。所以,中国的农历,其实就根本没有年这个计量单位,也不以月为参考标准,因为二十四节气的交脱时间,就根本不以月圆月缺的初一十五为锚点。

精通历法的人会发现,农历的节气交替是并不固定的,它今年的立春节点是2022年正月初四的四点五十分三十六秒,你看了是不是感觉很懵逼?懵逼就对了,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交脱时间是动态的,根本不在整数点上,而且毫无规律可循,但它又有必然的框架需要遵循,那就是,闰出来的那个月,必须只有中气,而无节气,也就是说,按照一般的历法安排,本来二十四节气分配到一年当中,那十二个月里面必然每个月都会有一个节点,比如立春是一个节点,接下来的雨水就是一个中气,到惊蛰才是下一个节点,闰月的精髓就在此处,闰月那个月里,不可以出现节点,它只有中气出现,所以你才会发现另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现象,那就是农历的闰月安排也是没有固定套路,这次闰五月,下次却可能闰八月,其实,它还是有逻辑的,那就是闰哪个月,要根据节气的推算,到了恰好没有节点的月份,才会安插闰。这其实就是按二十四节气的属性安排来做调节,以二十四节气为锚,把年月日时打乱。会有十三个月的那一年,它依然还是二十四个节气,并没有多出两个节气来,变成二十六个节气,所以,你认为它的误差大,其实它的误差并不大。只不过公历是十二进制,我们的农历是二十四进制。

我们为什么要保持这么复杂的二十四进制?不为别的,只为跟踪气候变化,让它有一个较为恒定可靠的预测指标,这其实是跟股票分析系统是差不多性质的东西。在不需要种田,跟踪气候的人那里,就始终还是公历简单好用,在北方草原以及南方热带,小雪小寒这样的节气也并没有实际用途,所以那些地方用不用农历也感觉不到差异,只有长江流域这一带,对于农历的应用才具有价值。

中国为什么不重用农历?那是因为农历是二十四进制,而且不以年月日时为锚点,这就会很麻烦,比如过年吧,新年是一月一号,阴阳历是大年初一,这些都有锚点,大家都知道到了这个日期就是过年,可是农历咋办?它今年的立春是正月初四四点多,而明年就是正月十四十点多了,这不让人崩溃?农历这种飘忽不定的计时方式,自然无法给需要程序化模式化的人们带来便利性。所以,有固定的年月日时计算公式的公历年自然就是大家最易于接受的历法了。

那中国又为什么不废除农历呢?说到底,还是这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确实在核心区域内具有不错的实用价值,但是随着农业生产的退位,农历其实已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产不具备指导作用了,现在的人,基本上已经搞不懂二十四节气的作用和功效,人们对于农历的记忆和用处,就停留在大年初一,二月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之类的日子了,而这些节日里,真正与历法有关的,也就仅剩清明,可即使这个,大家也只记得是一个祭祖的日子,功效早已与真正的农历无关。农历现在早已慢慢沦为公历的附庸,只是当成民俗文化的传承体系,混在里面让人们找点存在感,至于它的本来属性与真正用途,早没几个人能够弄懂,也不屑于懂。


user avatar   lu-yang-new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使用农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中国古典历法近代常称农历(不知何时开始,理解其含义大约强调历法与农业的关系吧)

但实际上农历这个名称是很容易混淆的

因为现行农历包含了两部分内容:记日序的阴历和记农时节气的阳历。

也就是说,我们俗称的农历是以阴历——月亮历排日序,而以阳历——太阳历授节气的。从二十四节气角度说,农历的一年(立春到下一个立春前一日)和公历一年是一样的,都是365天,每四年闰一天。而从日序角度说,农历一年(正月初一到除夕)是按照阴历的12个月计算的,共354天,与公历一年相差11天左右,为确保农历年和公历年在若干周期后保持同步,就必须置闰。由于阴历的12个月和公历12个月相差太大,不可能像公历四年一天那样细微地置闰,就采取闰月的方式置闰。大体上农历置闰的方式就是19年7闰,即在19个年份中选择七个年份插入闰月,这样就能确保农历年和公历年在19年这个大周期中保持同步。

如此就看出“农历”这个名称的问题了。因为农历事实上是阴阳合历(混合历),若单纯从一年的长度角度说,农历事实上是包含了差别极大的两个年周期:1、立春——立春的太阳年周期;2、正月初一——正月初一的月亮年周期。所以,说农历又同时说闰月,就会产生一个问题:从太阳年角度不存在闰月问题,而从月亮年角度又常常是不足三年就会有一个闰月,这就很矛盾了。这就是农历这个名称不严谨的地方。

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把二十四节气和日序分开说

即恢复阴历的概念,说日序,应使用“阴历五月初二”、“阴历三月十八”这样的说法,而不要说“农历五月初二”、“农历三月十八”,虽然大家都清楚“农历三月十八”实指以月亮历记日序的“阴历三月十八”,但这样说还是不准确的。

明了这一点就清楚了,农历中的闰月事实上是因为日序以阴历计算,所以必须置闰月。

那么为什么阴历的一年会和公历一年差那么多?这是因为月亮绕地球一周(一个朔望月)是29.5天。历史地看,人类在每个昼夜的夜空中可以直观地经验到月亮从完全看不见(朔)到出现新月到半月到满月(望)再到残月到完全看不见(朔)的周期。用这个周期作为一个自然月就如同用手指数数一样自然,这也是这个时间周期被称为“月”的理由之一。当然,不能标记0.5天,这样就出现了大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12个月合计354天。而从立春到立春的太阳回归年是365天,这样就相差11天。西方的儒略历是公历,在日月对应关系上,就是把相对于阴历多出来的11天分散在各个月份中,所以公历的大小月分别是31天和30天。


user avatar   liang-gong-chun-ri-xiao-shun-nu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一年(365.2422日)和一月(29.53日)的长度是完全不相干的。所以

A)一年365-366天、

B)一个月29-30天、

C)一年12个月

这三者之间组成了一个不可能三角。

有些历法,争取A和C,完全不考虑B,比如格里历,“月”这个单位和月亮无关;

有些历法,争取B和C,完全不考虑A,比如伊斯兰历,每年只有354到355天。这么做的后果是,每年伊历的新年越来越早,每个月份和季节之间没有相关性。

中国的农历试图保证B,在A和C之间做平衡。在每30年中加11个闰月,每年354/355或383/384天。这月份是真实的,而且不至于在季节之间飘。


user avatar   need4steed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多说两句废话。

因为我猜,像题主这样心中有此疑惑的人恐怕也都没有认清以下事实:

年不是真年,月不是真月,日不是真日,时不是真时。

你平常所用的年月日时,其实都是方便的近似。

首先,真正的日叫做「视太阳日」。某地太阳连续两次经过中天的时间间隔称为一日。因为地球的轨道只是近似为圆,实为椭圆。天体在椭圆轨道上的速度是会有变化的。加上地球每次自转后还要对准太阳(这才算日上中天嘛),360°外还要多加上大小不等那么一点点角度。所以太阳日的长度就是时时变化的。然而我们现在通用的日,却是取的平均值,称作「平太阳日」。若不考虑偶尔加上的闰秒,这样的日和日就是确定等长的。

这就意味着。今天12点整日上中天,明天则可能是12点之前、之后几秒才日上中天。

何况,世界各国采用的都是时区时。你以为「北京时间」真是「北京」的时间吗?北京时间用的是东八时区时(UTC+8),所对应的经度是东经120度——只有在此经度上,还得忽略平太阳日和视太阳日的差异,才可勉强说12点整日上中天。北京的实际位置在东经116°,跟「北京时间」差了十几分钟呢!而正真坐落在东经120°上的大城市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数杭州了。所以说,你的时,并不见得真是你的时,除非你恰好生活在时区所对应的经线上,那才大差不差。

时、日如此,年,月就更不用说了。

地球自转跟地球绕日公转无关。地球自转跟月球绕地公转无关。地球绕日公转跟月球绕地公转还是无关。所以地日公转周期没有任何理由刚好是地球自转周期的整数倍,也不是月球绕地周期的整数倍。月球绕地周期也没有任何理由正好是地球自转周期或者太阳日/平太阳日的整数倍。

而我们所用的历法中,管他是哪个历法,却都是一月若干天、一年若干月。说真格的,都是假的!


一米等于三市尺,怎么可能?当然是几乎不可能!世上哪来的那么多天缘凑巧!三英尺都不等于一米,怎么偏偏三华尺就等了呢? 能明白这个道理,你就不会再糊涂了。因为你终于明白了,你平常视作理所当然的东西实际上都是假的!


---- >8 --- 2022-02-02 更新

还没看懂的朋友请认真观察下面的动画。

子午线(经线)与行星恒星连线(虚线)重合之时(日上中天)是一天的正午,连续两个正午的间隔时间是一个太阳日。卫星中心点落在行星恒星连线上的时候则是一月的起止点。此动画模型的参数是:行星绕恒星一周,自转15.6周。所以一年的天数取整的话只能是16或15天。卫星绕行星一周,行星自转3.8周。注意,行星自转一周可不够一天哦!卫星绕行星一周也不够一月哦!(看虚线!)一个月到底是几天,你可以自己试着算一下。

总之,动画里的行星跟地球一样,月、年,都不是一天的时长的整数倍,并且年也不是月的时长的整数倍。非要用整数来表示的话当然就只能取近似。多了削,少了補。夏历(农历)的年跟格里高利历的年差别仅在于,前者要取月(朔望月)的整数倍,后者则仅取天的整数倍。


user avatar   qin-tian-jian-wu-guan-si-li-bo-sh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农历属于阴阳合历性质,依据地球、太阳、月亮三个天体的运行位置编算,历算农历需要高精度星历表,现在的农历一万年也不会误差一天,每月初一日都是严格的天文朔日,比如农历壬寅年正月初一日,就在刚才13:46分日月合朔,日月黄经差为0度。农历二十四节气分十二节令表达四季始末,物候变化,十二中气定月序,以闰月定四时成岁,通约回归年和朔望月而完整一体。农历正月初一日新年,大寒之后,雨水左右之日月合朔,密合天行。

公历者,泰西格里高利历是也。属于太阳历的一种。以365.2425为岁实,积400年闰97日,并不依据天文计算,越三千三百余年,误差一日,又不反应月相变化,1912年后用之,只因泰西强势,求其通用性而已。

农历和公历,历法性质本质不同,没有可比性。




     

相关话题

  世界上不用公元纪年的国家都使用什么纪年方法? 
  生肖到底是按照立春还是正月初一算? 
  目前东亚各民族使用传统阴阳历的情况如何? 
  世界上不用公元纪年的国家都使用什么纪年方法? 
  按农历,今天清朝灭亡一百一十年整了,大家有什么话想对这个朝代说吗? 
  冬至是中国传统节气,为何往往在阳历12.22左右,还有清明节,为何是阳历的4.5左右? 
  2057年9月28日的农历是八月三十吗? 
  2057年9月28日的农历是八月三十吗? 
  2020年冬至左右,北斗七星的斗柄是指向正东方的,大家有没有发现?我是偶然发现的,? 
  为什么清明节是按公历过呢?不是应该按照农历过吗? 

前一个讨论
假设我国东北地区发展变缓,最后会变成一个怎样的状态?
下一个讨论
如何评价马丽、魏翔、陈明昊主演的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静》?





© 2024-12-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