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这世上的职业不是干的越久越有经验吗,为什么计算机专业 35 岁危机呢? 第1页

     

user avatar   yao-dong-2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有一个简单的理论,两个平衡点理论,知识和经验会随着工作时间增加,同时知识和经验还会随着时间过期作废,这两个过程同时发生,会在职业生涯里形成两个平衡点,平衡点就是知识经验总量不变的时期,每年新增和过期抵消了。

职业干得越久越有经验,经验越多越有价值,这事是有个前提的,前提是这个职业面对的问题是不变的。

如果你几十年不搬家,上班地点也不换,那么你工作十来年后蒙着眼都能走回家。

同样如果一个城市不怎么发展变化,那么干了十多年的出租车司机根本就不需要看导航了。

计算机行业或者叫IT互联网行业,是一个一直在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面对的问题几乎年年都在变,经验用不了多久就会过期掉。

所以在这个行业就要用快速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速度去和经验知识过期的速度去比拼。

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简单的模型,假设每年能获取的知识和经验是固定,但是每年你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过期是按照百分比的,也就是知识经验越多,每年过期掉的也越多。

年轻的时候,你的存量知识和经验很少,所以过期的也少,但是学习到的相对多,这就导致知识经验总量在增长,但是到了一定年龄后,每年学习的到知识经验还是那么多,由于知识经验总量多了,导致过期掉的也多了。总会在某一年达到平衡点,那一年你努力学习和工作获取了知识和经验,但是总的知识和经验却没有变化。然后在某一年开始,由于你年龄体能的变化,导致学习到的知识和经验变少了,但是知识经验的过期依然存在,那么这一年后你的知识经验总量反而开始下降了,然后再在某一年重新达到平衡点。

这个知识和经验的第一个平衡点大概率是在35岁左右,第二个平衡点大概率是在45岁左右。

35岁危机的原因是因为知识和经验不再增长了,45岁可能就业都困难是因为知识和经验已经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了。

但是这一切之所以会发生,是因为IT行业是个高速发展的行业,知识经验过期的速度太快了,如果换一个比较稳定的行业,知识经验过期没那么快,第一个平衡点就会大大延后,而第二个平衡点可能要到你退休后才出现,比如医疗就是这么个行业。

虽然各个行业都会有第一第二平衡点,但是个人薪酬收入最高的时候恰恰就是第一平衡点附近的时候,如果想年纪轻轻就赚取高收入还只能去那些第一平衡点出现较早的行业,比如IT。弊端就是在职业生涯还没到退休年龄就会迎来第二平衡点。个别行业平衡点到来会得更早,比如演艺和竞技体育行业。

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对于行业整体来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被解决的,只能等待随着时间行业的发展变化没那么快了,这个问题自然就慢慢缓解甚至消失了。对于个体来说,解决方法就是提高自己学习知识和积累经验的速度,争取快过知识经验过期的速度,另外多学习积累那些保质期较长的知识经验,让它过期作废没那么快。一边开源一边节流,争取把第一平衡点延后到45岁,第二平衡点延后到退休以后,那就成功了。45岁还是会面临危机怎么办呢,没关系,45-50岁通常你小孩也大了,父母差不多也走了,你的经济压力也缓解了,就不怕危机了。如果你非说自己45岁时上有八十老母下有吃奶的孩儿,那是你自己的选择,真不能怪社会。


user avatar   ffancage 网友的相关建议: 
      

1,人太多。除了真·顶级技术人才外,可插拔的劳动力过剩,“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且具体到这个职业上,会一直过剩下去。过二三十年,老龄化了,也会结构性过剩;再等到今天的70-80后这一代的人口高峰自然死亡了,总人口下降到10亿以内,也会过剩。且随着时间推移,这工作只会越来越简单,我国周边可外包的穷国也会越来越多,即劳动力只会越来越过剩。

2,总体产业层级太低(宏观全面地更低,而不仅是大厂们相对更低)。国内大厂本质上都是商业模式第一,甚至是政商精明第一,而技术仅是具体实现手段,到中后期更是只有日常维护修补,需要造轮子乃至发明轮子的极少,无法实现技术收租,更无法实现全球收租。大厂的产业做上去了,食物链更靠近顶端了,技术的重要性才能逐渐提升。或者,还不如指望规模和舰队开路,然后重新定义国际交换价值和分配规律呢,总之就是任重道远。

大概就这么俩原因。其他原因都是鸡毛蒜皮或借口。


user avatar   qiu-yuan-89-1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内的我不知道,但是对于在北美尤其是湾区的。我想说一句招人恨的实在话:IT行业和其他行业一样,即便是跨国大公司,都会出现人浮于事、结构冗沉,甚至在中下级管理层有很多人尸位素餐的情况。

这个行业有很多技术水平并不高的低级码农,大佬大神忙不过来或者负责最重要的工作,剩下一些零边碎角缝缝补补的杂活,就交给组里的低级码农去做了。

行业比较景气的时候,这些低级码农就跟着人家屁股后面,也能吃上剩饭喝碗热汤;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公司需要收缩布局控制开支,就会把这些可有可无的人开掉。

“越久越有经验”……哼哼哼~

拍着胸脯照着镜子问问自己,你是混饭吃的这门手艺更扎实了,的确掌握了越来越精湛的技术经验呢?还是混了一肚子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经验呢?

真当是突击刷题面试成功,你修炼成技术大牛了?

美国的IT行业可不是没有收缩萧条不景气的年月,微软谷歌当年也搞过批量裁员的


user avatar   chen-wen-bin-97-62 网友的相关建议: 
      

1,职业不是越干越有经验,很多人,当干的时间足够多了以后,会进入舒适的保守状态,不仅仅不增长经验,还会为了自己不用去学习,坚持反对革新和进步。

2,计算机专业很多岗位不是高科技技术人员,是代码装配人员或者试工艺配方的,这类岗位拼的是体力精力,不是经验。

3,过去,多数大厂是靠渠道垄断和监管套利作为核心竞争力的,技术经验没那么重要。

4,其他很多行业也有35岁危机,比如模特,比如运动员,比如搬运工,比如演员。只是计算机专业的人喜欢在知乎嚷嚷而已。


user avatar   s.invalid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迄今为止,这个问题下一大半(没仔细统计,目测90%是有的)回答都是——虾鸡粑扯蛋。


这世界上的工作有两种,一种叫体力劳动,一种叫脑力劳动。


比如,搬砖就是典型的体力劳动:

这活当然得年富力强才干的了;而且常年超限压榨下来,很容易一身伤病——清朝国人平均寿命也就40岁,到35你都只剩生命的八分之一了,风中残烛一样随时可能倒下:这你还不赶紧退休,扛得动吗?


但凡你能有一丁点的技术,比如拿有毛的笔写字:

写到八十、九十,只要不是太不成器,起码还能摆个小摊卖卖春联吧:


不过,拿有毛的笔写字这种活,您在中国能干,跑日本糊个口应该也没问题。但别跑中东:

那地方没你干的活。



所以,计算机专业35岁危机有两个先决条件,缺一不可:

1、压根就没靠谱公司。全都是扛大包的劳务公司,它们最擅长的就是拿红包砸小商贩。

2、你自己也压根没学来任何技术。除了扛大包毛都不会。


user avatar   na-zou-shu-yu-wo-d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比如Linux吧,没有积累是学不好的。这玩意儿没有个十年恐怕很难深入。刚学深入了就被辞职? 在开玩笑吧。


user avatar   fullsail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说明,本人程序员,也年过35。

第一点,程序员为什么35岁就呈现了危机,其实是因为行业已经饱和

教培委研究团队估计,2020 年我国程序员人数为280 余万人,比2019 年增加约 13 万人。 其中,前端开发工程师人数约74 万人,后端开发工程师约149 万人,算法研发与算法开发工程师总人数10 万余人,此外还有运维人员、硬件开发工程师与安全、 网络等领域技术人员。

2000年到2020年的程序员大约是40岁,一共20年,每年增加15万人,大约也正好是300万人,和数字的280万出入不大。

而此时出现年龄危机,简单说就是。这个行业基本饱和了。至少增速已经大大降低,新老程序员会对岗位产生争夺。

而对于企业来说,用新的优势很大,这儿我就不解释了。


第二点,虽然行业已经饱和,还是有很多新的领域在增加,需求市场并没有完全降温,好的程序员更是凤毛麟角,价格贵。所以程序员仍然是一个热门行业。大把的小朋友还在拼命挤进来

既然行业已经趋近饱和,而还有大把涌入,那么前浪被拍在沙滩上就再正常不过了。


第三点,35岁经验是否是最好的时候,是,也不是。真正有不可替代的有经验的是少数。

积累分几种,人脉,经验,阅历。程序员其实只能积累经验。

如果一个程序员好学,肯努力35岁确实是最黄金的年龄,经验最多,能跟上时代部分的时间。

但是中国程序员主要还是在应用开发类,自创的产出并不随着年龄而增加。而且国内程序员中真正愿意跟上时代发展的,估计也只有10%,大部分程序员只是企业的螺丝钉,既然是螺丝钉,换起来也没那么难。

前面也说了,高工资导致了不少聪明人的涌入,但其中大部人热爱编程吗。我不认为。真正喜欢编程的人,能有一半就不错了。大部分的目标就是混口饭吃。

学习就是一个痛苦的事情。不要指望人毕业后学习能力多强,大部分都愿意安逸,虽然程序员是其中最好的一批。但也别过高指望。但程序员这个行业不学习,想有经验有成就就难。


第四点,程序员打大部分在私企里面,私企更愿意选择年轻人。

对比看很容易理解,其实搞科研也是35-40是黄金时间,而科研也几百万人到上千万人,每年在中间能出成功的有多少?大部分也是混口饭吃。只是科研这个方向人数基数大,而且不少是铁饭碗,更好混而已。而程序员大多在私营企业,私企不养闲人,更愿意主动更换血液。


第五点,在中国,一个14亿人口基数的国家,任何职业都有相应的年龄风险。你身后的竞争者都是无数的。为什么中国的体力劳动工资增长缓慢很多。因为竞争者多呀。

无论如何,还是每年会有10多万人涌入这个行业。这就是现状。

而且,你如果脑子清醒也应该明白。就算我们传的神乎其神的越老越好的职业也不是越老越好(虽然我们这种错误认知很多)。医生?其实最好的医生也是35-50岁,老医生对最近20年医疗的发展有了解吗?(您可以去问问60岁的内科医生对高血压药的理解,看看能说出几个门道)

撤远点,在中国,没有年龄风险的,大概是院士(如果院士算个职业),不是因为院士有多牛(很多院士我很敬佩,杠神请远),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是科研一线的战士,而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要经费的金字招牌。但科研真正的黄金期也是35岁-45岁左右(见王选院士回忆)


第六点,你为什么老听到程序员危机,但听不到其他危机。其他人没危机吗?

制造企业愿意招聘40岁以上的人员吗?学校需要愿意招聘35岁以上讲师吗?快递行业现在也都是年轻人天下,见过45岁以上的吗?

因为程序员是把持这个时代的发声筒的。知青吃了一点苦,写了很多伤痕文学,农民吃了很多苦,但苦水只能咽在肚子里(这话也不是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这儿只解释这个问题的原因,时代,环境,都有关系。程序员自己积极想清如何面对就可以了。自艾自怜也没啥用。提前准备就行了。总不能占了时代红利,还指望一直躺赢。

大时代背景下,小个体只能挣扎,奋力前行。躺平?没这个资本。

================================================

有同学质疑,我所说的,行业饱和(增长变慢)问题,我举个例子,2000年左右的毕业生程序员市场,那个时代程序员真的是奇货可居的。一流大厂都不看985,211的。只要是计算机专业的,基础尚好的,都不挑剔的。而现在,大厂的毕业生简历库里面非985,海外名校都基本不看。

一方面是新增变慢,因为互联网的加速器的功能已经基本到头,新增需要的是新的突破了。但注意,我并不是说程序员不是一个好的职业了,可以预见的5-10年。程序员仍然是就业市场的香馍馍。

另外一方面需求也在变化,比如最近今年offer好的是AI和3D引擎方向的学生,后台水平突出的同学这几年卖不了高价(培养的太多了)。

还有国内的需求体制也有强烈的关系,国内的科研动力并没有被释放出来。水平也不高,如果这块能搞活。整体市场也会有新的需求。但这个……

写这么多废话,不是为了让各位程序员看着爽的,只是劝大家自己做好准备的。社会不会等待我们。

==============================================

感谢这么多同学点赞,找个我一直记得的段子给大家,大家笑笑就行了。1998年的元旦,Bjarne Stroustrup(C++之父)接受了IEEE《计算机》杂志记者的专访。

记者: 您在几年前你改变了软件设计世界的面貌,现在再回首往事您有什么感想?
Stroustrup: 事实上我在你到来之前的这些天里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你还记得几乎所有的人都在写 C程序那会儿吗?麻烦的是这些人写得太好了,而且那些个大学也都在努力的传授 C编程技术。的确他们是十分的成功——我要特别的指出“成功”这个词——因为这种显著的 C程序员的培养效率,这就是产生问题的原因。
记者: 这难道是个问题吗?
Stroustrup: 当然,你记得大家都在用Cobol语言写程序的时候吗?
记者: 哦,当然,当时我也一样。
Stroustrup: 在一开始的时候,这些人简直象半个上帝似的拿着高工资,享受着贵族一样的待遇。
记者: 唉,那些日子多么的让人怀念,是吧?
Stroustrup: 当然了。但是接着发生了什么?IBM觉得这样不舒服,就投资了数百万来培养程序员,直到程序员多得一毛钱就可以雇一打。
记者: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我撤出来了,工资在一年里就降到人们在说做个记者都比程序员强的地步。
Stroustrup: 对啦!那时侯相同的事情发生在了C程序员身上了。


user avatar   fjdjf-56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进入社会工作前,是“越老越吃香”的忠实信徒,以至于这驱动我拿着一副不算差的牌去了半导体制造业,我觉得这个领域是国家大力宣传的,是“越老越吃香”的,是“工作经验重要的”,是“技术研发导向”的,其实我会写代码,而且以我学校的牌子,去互联网大中厂白菜价做产品运营游戏策划之类的问题也不大,不过很早从校友的传闻中,我就得知互联网青春饭的消息,读书的时候也知道几个华为中兴的前辈现在在做开滴滴之类的灵活就业,这让我以及很多人对互联网望而却步,最终在经济下行的趋势下,很多人走上了定向选调,事业单位,垄断国企的道路,而我则是选择了上述那些大家口中“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毕竟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学以致用的。

很快,社会就教我做了人,并让我明白了以下道理:

1.其实“越老越吃香”是鬼话,在中国并没有越老越吃香的行业和企业,互联网有35淘汰的传闻,其他行业一样有甚至更严重。

2.加班文化,996这类话题,是各行业无差别的,甚至比起互联网来说,那些“越老越吃香”的行业更累,同时还没攒不够首付钱。

3.你眼中所谓的工作经验,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值钱,比起工作经验,现在的企业更馋你年轻的身子,不然薪资倒挂的原生动力怎么来的。

不过也得益于此,让我有了清醒的认识,所以我这里给大家讲讲我的看法。


绝大部分人眼中对职业的认知,和资本世界中职业的客观规律是不太相符的。

资本世界最主要的两部分,一个是雇佣劳动,一个是商品流通,前者正是与大家的工作和职业息息相关的部分。

在我们生存的社会中,社会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分工,有的企业生产鞋,有的企业生产汽车,只要商品本身有流通的供需,这类企业就会存在,从而使得每家公司专注于一个很细分的行业,比如互联网,汽车制造,芯片制造这些,都是细分行业。

而在每个细分行业中,企业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最佳的做法就是将岗位细化和流程化,类似于流水线的形式,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生产。这种流程化的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开始只适用于体力劳动者,不过在后来的发展和管理优化中,逐渐实现了向脑力劳动者的过渡。

我这里举个例子,芯片行业,曾经技术不太深入时,传统的IDM,也就是一家企业从事全流程的模式占据多数(英特尔就是这样的例子),而随着芯片步入纳米级,技术研发变得更加困难,为了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的领先维持,芯片开始分裂为设计,制造,封装三大环节,形成了三个细分行业。

而在每个细分行业中,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产品生产的流程变得非常精细,以芯片制造为例,物料采购,设备维修,工艺参数调控,制程整合,良率提升,缺陷分析,失效分析,品质控制,还有维持公司运转的人力资源,财务,行政,档案,工程管理,环安等支持部门。

同样的,互联网也有软件开发,算法开发,产品,运营,市场营销,行政,人力资源,运维,客服,审核等各种岗位。

上面提到的这些,在劳动者眼里就是一个又一个细化的职业和岗位,每个劳动者加入社会后,都会成为某个细分行业无数流程化的岗位的一员。

为了更好理解,我们这里把每个企业比作一个产出产品和服务的,持续运行的机器,而每位劳动者都是维持机器运转的一个个零件,也就是大家通俗意义上说到的“螺丝钉”。

不过,上面所讲的这些,是以上帝视角看到的一切,并非是主观视角,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除非你以上帝视角俯瞰,否则你看不到全貌。

而在资本世界中,最关键的两个视角,自然就是劳动者和老板各自的视角,而人的心理作用会有意无意的将自己更可控的部分给拔高。

所以在劳动者的视角中,由于劳动者需要依靠从事某个特化的职业来赚钱谋生,只有职业本身才是劳动者可控的部分,其他的诸如生产资料,政策制定等方面的支配权,劳动者统统没有。那么自然,劳动者会唯心的拔高工作经验等劳动者更加可控的部分,劳动者希望薪资待遇,工作体验等等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越来越好,希望通过自己的学习能改变职场境遇等等,这其实是劳动者的一厢情愿,因为劳动者只对这些方面可控,自然希望这些方面更好更重要。

与此同时,劳动者的唯心思想,会本能的让劳动者希望老板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希望老板们同样重视工作经验,重视知识积累,这样老板们就会对工作经验多的人更加看重,给更多的钱,脱离执行层工作等等,从而塑造一个“越老越吃香”的社会。

我们还是把公司比做一个产出产品提供服务的机器,劳动者是机器上的一个个螺丝钉的话,劳动者的视角,就是某个螺丝钉的视角,这颗螺丝钉希望自己运转的年限足够长,这样可以维持自己的生存;这颗螺丝钉希望自己每天不被磨损的太严重,影响自己的健康和生活质量;这颗螺丝钉还会尝试给自己上润滑油,通过学习让自己保持工作的活力。

同时,螺丝钉想当然的认为老板也是这样看的,希望自己在机器上运行的时间越长,老板们看在螺丝钉苦劳的份上,让螺丝钉们过的更好一些,塑造一个“越老越吃香”的环境。

这种类似于“屁股决定脑袋”的思维,会让劳动者过于拔高自身的重要性,再配合上我国计划经济时期的终身雇佣,八小时工作等制度,以及劳动者急于将自身学历和工作经验变现的思维,劳动者就会产生诸如“越老越吃香”,“技术至上”,“八小时工作是应该的”,“培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之类的看法,这类看法都是建立在螺丝钉自己的视角上,希望自己过的更好。

然而,如果还是用上述的类比的话,老板的视角,并非是某个螺丝钉的视角,而是站在机器外,审视整个机器运转的视角,在老板的视角中,老板会看到无数螺丝钉的运转摩擦,看到机器运转的宏观情况。

对于老板来说,老板并不是某一个螺丝钉,他不需要像螺丝钉那样,重点关注某一个螺丝钉的利益,老板最关注的是机器的运转情况,如果机器停转损坏,老板就会有破产的风险。

那么,当某一个螺丝钉,由于长期使用导致不可逆转的老化,从而影响机器运转了呢?

如果从螺丝钉的视角看的话,螺丝钉会告诉你,它可以上润滑油(持续学习),它可以更加卖命的跟上工作节奏(放弃生活和家庭),它的工作年限很长,应该被给予优待等等。

但是对于老板来说,老板却有一个更加合适的额外选项:

把老化的螺丝钉丢掉,换个新的螺丝钉,而这也是现实世界中维修机器时主要采用的操作。

对于老板来说,换掉螺丝钉没有太大的损失,无非就是再掏钱买个螺丝,把新螺丝换上而已,甚至老的螺丝钉在维护保养上可能会花更多的钱,还不利于机器的长期运转,老员工工作滑头,家庭生活的琐事很多,身体也不好,没事就摸个鱼请个假什么的,会让老板们损失很多成本,还会干扰工作进度。

但是对于螺丝钉来说,即使明知道这一点,螺丝钉也会采取“宁可信其无”的对待方式,螺丝钉是肯定不能接受自己被换掉的结局的。

但是螺丝钉说了不算,拥有这个机器的老板才是说了算的,于是老板们果断的扔掉老的螺丝钉,换上新的螺丝钉,尽管螺丝钉反复强调自己可以上润滑油或者拼老命再拯救一下,但在老板看来,这种做法性价比太低,远不如换个新螺丝钉来的划算。

于是就这样,螺丝钉构建的“越老越吃香”的世界观,因为自身的悲惨遭遇而彻底崩坏,中年危机就这样在劳动者口中彻底传开。

不过这里,我们会引申出几个问题:

1.为什么欧美不存在这种情况,只有中国特别普遍?

2.劳动者被裁员或者由于工作强度被逼走后,完全可以去找下一家公司入职,为什么会出现中年退出职场的问题?

3.如何改善乃至解决这种情况呢?

这就需要我们跳出老板守着的那一亩三分地,从上帝视角来发现问题了。

首先,不同的老板守着的机器不一样,产出的产品也不一样,有的机器质量好,螺丝钉磨损速度很慢;有的机器很特殊,内部的螺丝钉是定制的,没办法换;还有的机器体现了高科技,内部的螺丝钉甚至可以对机器本身不断完善修复,提高机器,也就是整个公司产出商品的效率。

但是上面的这几种机器,都是发达国家的,基本和咱们国家没啥关系,在咱们国家,老板们守着的机器,基本上都是质量差几代,噪音非常大的机器,全靠螺丝钉承受超高的磨损,才能把大量的产品和服务提供出来。

上面的这种机器,人们称之为“劳动密集型”机器。

这还不算,为了提高每天产出的数量,这些嘎吱嘎吱作响的高磨损机器,还被老板们每天开更长的时间,这样就可以线性的堆叠劳动量来增加产出了,于是,本来每天磨损八小时的螺丝钉,现在每天要磨损十二小时,十四小时,甚至更高的工作时间,螺丝钉报废的日期变得更早了。

而在未来,除非机器更新换代,否则对螺丝钉的超高磨损速度无法逆转,机器将只适配最新鲜的螺丝钉,而新的螺丝钉很快就会用老,并很快被换上更新的螺丝钉。

话说这么费螺丝钉的机器,为啥老板们还守着它用呢?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大,我们就会发现,老板们身后,有无数高质量耐用的“螺丝钉们”,数量多到一抓一大把,而且螺丝钉们看到老板面前的高磨损机器,不但不望风而逃,反而一个个争着抢着跳到老板的手里,等着老板们把它们换上去,因为这些新鲜的螺丝钉们,除了嵌入老板的机器中高速磨损以外,并没有别的去处。

既然还有这么多新鲜螺丝钉可用,干嘛还要对机器更新换代呢???

说回到某一个螺丝钉身上,当一个螺丝钉被从某一个机器上揪出来丢掉后,这个螺丝钉当然不会甘心流落街头,资本世界的择业自由,原则上可以让这颗螺丝钉随便去找其他的机器,重新安插到新的机器上。

但是问题来了,在机器的高强度磨损下,螺丝钉们的老化速度难以想象,而我们从上帝视角看,整个国家遍地都是那种高速磨损,需要最新鲜螺丝钉的机器,当螺丝钉被磨损老化到一定程度后,它已经没办法安插到国内的任何机器上了。

这个时候,这颗老化的螺丝钉,或者自己想办法盖个机器,或者进入报废流程,好在我们国家的报废流程很“灵活”,只要这颗老化的螺丝钉,想办法熬过报废后的二三十年时光,它就可以领取养老金了。

所以在我国,无论你从哪一个学校出来,身为螺丝钉的你螺纹多么精美,材质多么珍贵,你只能被老板嵌入那些轰轰作响的低端机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不断老化,三年高血压,五年心脏病,十年支架不是梦,当你被老板从机器上揪出来扔掉时,你可能连螺纹都不完整了,没办法用在其他任何需要新鲜螺丝钉的机器上。

对于螺丝钉来说,要么躲到那些运转相对不快,磨损没那么严重,规定不许随意更换螺丝钉的机器上,要么自己造机器,做那个看着机器运转的老板。

而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动用铁拳让老板们强行对机器更新换代,才是最佳的策略。


user avatar   long-yun-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岂止计算机专业。

如果放开,在我们国家,任何职业都会有35岁危机。

公务员越老越吃香?

公务员也像大厂一样考核,不行吗?

每年强制淘汰10%的话,公务员恐怕比程序员更卷。

为什么,程序员失业了还能找下家。公务员的技能,一旦失业就是个废人,就意味着阶级的巨大滑落。必然更卷。

如果这样的话,全民工具人化。

最好是《动物庄园》里面那样。

这样我们国家的2035计划可以提前到2030年,2050计划可以提前到2040年。星辰大海的旅途,将更加光明。

归根结底,就是我们国家人实在是太太太太多了。

我们国家的人口红利至少还能持续整整一代人。这次过年回家,各种亲戚带三胎的真的不在少数。只能说,生三胎的都不上知乎,知乎小布尔维亚太可怕了。近30年真心不要低估中国人民的生育能力。


user avatar   hu-xiao-dong-4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挺搞笑的提问啊……

斯诺登都过去这么久了,

不会还有人不知道拉登塔利班什么的一开始都是美国资助的吧?

恐怖组织?

美国不管它们,它们发展的起来吗?

大部分恐怖组织不就是美国为了搞俄罗斯或者其他人搞出来的代理人吗?

====================

嗯,对了,不懂的可以去看这个,

神解读!姜子牙讲的其实是美国本拉登和斯诺登的故事_哔哩哔哩_bilibili




     

相关话题

  如何评价北京邮电大学作为公认的计算机顶尖院校却只是211? 
  在北美(加拿大,美国)IT程序员是青春饭么? 
  编程书籍教程等有哪些常见的错误或者不准确的地方? 
  你们了解程序员的心态是怎么崩溃的吗? 
  java程序员的技术更新那么快,为什么每个技术还要读源码,会使用不就好了吗?技术那么多也学不完啊? 
  光刻机,计算机半导体硬件研发和制造,需要那些学科? 
  学生党可不可以电脑只装 Linux 操作系统? 
  程序员们在公司写的代码手头会私下里留一份吗? 
  如何看待「华夏保险鼓励 B 类及以上干部停薪留职自行创业」?今年会出现大规模的裁员潮么? 
  为什么有的程序员哪怕失业交不起房租也不愿意接触黑产? 

前一个讨论
为什么刘浩存一家有这么多的黑历史?
下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中国国家男子足球队1:3负于越南?





© 2024-12-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