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尔号的飞船是河南省!!
赛尔号的飞船是河南省!!!
上图了上图了大家自己感受下:
这是赛尔号,没错吧
这是河南省!!!!!!
感觉完全就是按照这个设计的吧,我太聪明了!!!玩游戏的智慧啊~( ̄▽ ̄~)~
编辑:)
众多精子里,其实你并不是游的最快的一个,有很多比你游的快的,早就到了卵子旁边,他们用头部的酶,去溶解卵子周围厚厚的卵透明带,而单一一个精子,是做不到的,因此你当年游到卵子旁的时候,只是恰巧是你,不早不晚,结合了卵子。你不是最勤奋,最厉害的那个,但是绝对是最幸运的。
大家看到“呋喃”、“噻吩”、“嘧啶”、“吡嗪”、“吲哚”、“嘌呤”等等这类杂环化合物的名字时,会怎么念呢?
是想了想不知道正确读音,然后读半边么?
它们真的可以只读半边!!
这种命名方式,是按外文名音译的,口字旁表示是环状化合物。
例如“呋喃”、“噻吩”、“吡唑”,分别读作“夫南”、“塞分”、“比坐”,外文名分别是“furan”、“thiophene”、“pyrazole”。
补充说两句:
①这里是在说杂环化合物的这种命名方式,口字旁的杂环化合物,拿元素周期表和其他有机物来说事的,我???
②我说的是可以只读半边啊!!本质还是音译啊!!
Reference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2014.12重印):326
⚠️前方高能
一定要知道的一波冷知识,感觉智商余额已不足
很有道理,对不对!
看完是不是觉得自己又涨姿势了
在中国可以用短信报警的!!!
如果遇到危险想报警你最先会想到什么?
“当然是打幺幺零找警察叔叔啊!”
可如果坏人就在身边或是一墙之隔的地方不方便打电话呢?
不想和电视里那些打电话打到一半就被捂住嘴巴或是被本来没有察觉你的坏人发现你的踪迹的人一样,那么,发短信给警察叔叔吧!!!
只要编辑短信发送到12110,就像这样
那么可能不用过多久你就能收到回复啦
这是新闻里一个妹子在家里睡觉时听见坏人的动静但由于家里隔音不好时发给警察的求救短信以及收到的回复。
(公众号半月谈里看见的,侵删)
还有要注意的是,如果想要尽快获救,在12110后加上电话区号后三位,可以提高接警效率哦!
还有些地区好像还开通了微信报警~
最后祝大家平平安安,永远用不着报警(∩ᵒ̴̶̷̤⌔ᵒ̴̶̷̤∩)
世界国家国名的冷知识。
1. 国名中的冠词
一般来说国家名称作为专有名词,在西欧诸语言中是不能在前面加冠词的,但有一些国家的国名中包含冠词,作为其官方名称的一部分。在英语有上下文的场合中,指代这些国家时一般需要在其国名前使用英语冠词“the”。
其中,英语语源国名包含冠词的有
冈比亚:The Gambia
巴哈马:The Bahamas
这两个国家在使用简称的场合,比如英文地图中需要加上the。
非英语语源
荷兰:The Netherlands(Kingdom of the Netherlands)
菲律宾:The Philippines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刚果共和国:Republic of the Congo
刚果民主共和国:Demographic Republic of the Congo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萨尔瓦多:El Salvador (Republic of El Salvador)
其中,荷兰和菲律宾虽然在地图上可以不使用冠词,但在较为正式的英文文章中通常都要加上the。El Salvador这个国名中,西班牙语冠词el已成为该国官方国名的一部分,所以该国国名在英语中不再需要使用the。刚果共和国和刚果民主共和国由于存在混淆,使用简称时一般不加the,而分别用Congo和Congo DR指代。
英语语法中把专有名词带冠词的现象称为“弱专有名词”(weak proper nouns),这种情况一般因为专有名词本身的指代比较宽泛,需要用冠词来强调,比如Netherlands其实是泛指“低地的国家”,El Salvador泛指“救世主”。另一种情况是非洲的冈比亚和刚果,这两者的国名来自河流的名称,作为国名时需要加冠词以区分。比如冈比亚的国土完全是被塞纳加尔所包围的,位于冈比亚河沿岸的飞地。冈比亚国名加the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和非洲的赞比亚(Zambia)区分。
2. 国名中的并列连词
除了冠词,另一个常出现在世界国家的国名中的虚词是并列连词(and),虽然这个词可能会使用该国本土语言表示,但在国际场合中一般都会转换成英语的and。目前全世界国家的官方全称中包含并列连词的有
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Bosnia and Herzegovina
安提瓜和巴布达:Antigua and Barbuda
圣基茨和尼维斯:Saint Kitts and Nevis
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Saint Vincent and the Grenadines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Trinidad and Tobago
圣多美和普林西比:São Tomé and Príncipe
这些国家中出现的“和”一般表示该国由两个现实存在的地理、行政实体组成,比如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就表示该国由特立尼达岛和多巴哥岛组成。
但要注意,上述国家中有一个特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该国并不存在叫做“波斯尼亚”或“黑塞哥维那”的政区,因而这个国名并不表示“由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组成的国家”,尽管该国确实是由两个主要政治实体——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联邦和斯普斯卡共和国组成(还存在一个布尔奇科特区)。所以实际上“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只是一个名称,这个“和”并不表示并列,称呼该国可以使用“波斯尼亚”“波黑”“Bosnia”“BH”等,但不会有单用的“黑塞哥维那”存在。
还有一个国家,虽然其国名不包含并列连词,但名称的确是本国两个政区的组合,这个国家是——坦桑尼亚(Tanzania)。该国的国名是由大陆部分“坦噶尼喀”(Tanganyika)和岛屿部分“桑给巴尔”(Zanzibar)拼接而成,桑给巴尔在坦桑尼亚国家中的地位比较类似于我国的香港和澳门,主权归坦桑尼亚管辖,但拥有一定的自治权。
此外,还有一个国名似乎是由两部分拼接而成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Papua New Guinea),但事实上这就是该国的名称,没有并列含义。实际上“新几内亚”是地理概念,即该国所处的新几内亚岛,“巴布亚”是政治概念,表示原属于印尼的巴布亚省(新几内亚岛西部)及巴布亚民族。
3. 国名中的其他符号
全世界诸国中,有两个国家的官方国名中含有连字符(-),其一是“几内亚比绍”(Guinea-Bissau),“比绍”是该国的首都。该区域原本是法国和葡萄牙分别占据的殖民地,法属的几内亚先行独立,而后独立的葡属几内亚为了避免混淆,便将该国首都的名称置于其后,称为Guinea-Bissau。
另一个国名中含有连字符的国家是东帝汶(Timor-Leste),但该国通常也使用East Timor这一名称。但是,实际上Timor是马来语中的“东”,Leste是葡萄牙语的“东”,于是这个国家的名字如果完全意译成中文的话其实是“东东”。这在地理上称为tautological place names,表示用两种不同语言中表示同一个意义的词语来命名一个地名。对于关注欧洲足球的观众,还有一个用这种方式构词,并时常出现在新闻中的地名——法罗群岛(Faroe Islands),Faroe本身就表示“绵羊岛”,后面再加上Islands就变成了“绵羊岛的岛”。
在国名中出现的最多的符号莫过于空格了,除了New Zealand、South Sudan、United Arab Emirates这些较为通俗的定语—中心词结构,以及上面提到的带虚词的国名,世界国家的国名中还有一些比较特殊的:
布基纳法索:Burkina Faso
哥斯达黎加:Costa Rica
塞拉利昂:Sierra Leone
斯里兰卡:SriLanka
这几个国家的国名都是该国语言中的一个定语—中心词结构,但在中文中采取了纯音译的翻译,比如Costa Rica就是“富饶的海岸”,Sierra Leone是“母狮山”。Sri Lanka中的Sri是一个类似于西班牙语系国家名称中常见的Saint的尊称用语。
4. 国名的中文翻译
4.1 在新华社的世界国名官方中文翻译标准中,除去“共和国”“酋长国”等国名全称用语,使用简称的场合,只有八个国家的官方中文名称中包含“国”字,分别是:
中国、韩国、泰国、孟加拉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
其中英国、法国、德国、美国都是较为脍炙人口的简称,也是近代以来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列强。“韩国”是该国官方使用的汉字表记和“大韩民国”的简称,我国直接引用了汉字原文。“泰国”则是因为该国的全名(Ratcha Anachak Thai)就是“泰王国”,Ratcha Anachak是“王国”,作为区分标志的只有“泰”(Thai),中文中为了满足音韵和谐加入了“国”字。而“孟加拉国”的国名Bangladesh 就是“孟加拉的国家”之意。通常其他语言中的类似词尾land、nia、stain,中文翻译都是直接音译成兰、尼亚、斯坦等,于是泰国和孟加拉国成为了中文中能和中国自身和世界头号豪强们共同使用的“国”字这一殊荣的幸运儿,要知道在日语、韩语中泰国和孟加拉国的简称都不使用“国”字。
4.2 加勒比地区有两个国家,其中文译名为“多米尼加”和“多米尼克”,然而它们在英语中的国名其实完全一样,其词源也都来自拉丁语系中的“Domingo”,即星期天。为了区分,英语中的“多米尼克”仍是Dominica,而“多米尼加”是Dominican Republic,即把词性变成了形容词。这种同名国家的性质跟非洲的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和赤道几内亚以及刚果(布)和刚果(金)一样,其产生完全是因为欧洲不同列强在同一个位置建立殖民地的遗留问题,多米尼克最初是法国殖民地,而多米尼加是西班牙殖民地。这两个国家在英语里的主要区分方式其实是发音的重音位置,多米尼加遵照西班牙语习惯发成Do'minican Republic,多米尼克按法语习惯Domi'nica。日本、韩国对于Dominica之名就完全没有区分,而是按照刚果的分法,以“共和国”表示多米尼加、国(联邦)表示多米尼克。
关于冷知识,你知道学会洗脚,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吗?
解放军对于宿营后睡觉前洗脚的事,一向是很重视的。
长篇纪实文学《心路沧桑——从国民党六十军到共产党五十军》记载了国民党非嫡系部队六十军在长春起义后,被改编为解放军五十军并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整个历程,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其中有这么一个细节,讲国民党部队中士兵所受的虐待:
“李继先在国民党第60军辎重团第1连当新兵时,一次,给一位姓蒋的班长打洗脚水,水端来后,班长把脚往盆里一伸,烫了,气得一蹦三尺高,飞起一脚将李继先踹倒,然后,把洗脚水泼到李继先身上,再用脚在李继先的胸、腹、腰、背上一阵乱踢。”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迅速将大批被俘的国民党士兵改造成自己人,当时他们有个特殊称号叫“解放战士”。触动“解放战士”灵魂的,往往不是大理论,而是小细节,比如,晚上宿营的时候,班长会给战士打洗脚水,一批批“解放战士”都享受了这一“待遇”。在等级森严的国民党军队,在被毒打的“李继先们”眼中,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班长给战士打洗脚水,就是真实的存在,并非专门为改造“解放战士”而特别设计。作家李发锁在《围困长春》一书中写了个洗脚的细节:
“当班长的基本功,得把全班战士的脚管理好,到了营地第一件事是买柴火找锅烧开水,吃不上饭也要先洗上脚,把走麻木的脚烫得觉得痛了才算好,烫完了再挑泡,有的睡得死死的,班长还要给弄给洗。”
那么,为什么解放军对洗脚这件事这么认真呢?
我们读解放军军史,能够读到无数位勇士的英雄故事,他们甘于牺牲、竭力奔跑、追求胜利,用双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解放军军史上最著名的奔跑,有两次:一次是1935年5月,红军长征路上飞夺泸定桥,一次是1950年11月,抗美援朝期间抢占三所里。
如果能够穿越到当时,人们会看到这样壮观的场景:在崎岖的山道间,白天,黑夜,年轻的战士们不停地奔跑,很多人完全是凭着本能在前进,人体的潜能激发到了极致,头顶热气蒸腾,脚下飞沙走石。有的人跑着跑着,就一头栽倒在地。更多的人,跑到了终点,他们精疲力尽,却是目光刚毅。
这两次不惜一切的狂奔,堪称“生死时速”,也带来了辉煌的胜利,直接改变了历史:
飞夺泸定桥,当时红军情势非常危急,前有守军,后有追兵,如果不及时渡过大渡河,完全可能变成“石达开第二”。敌我双方都隔河朝泸定桥飞奔而去,时任红四团政委的杨成武将军在回忆文章中写道:
“敌人大部分沿河东岸北上,跟我们隔河齐头前进。如果我们比敌人早到泸定桥,胜利就有希望,不然,要想通过泸定桥就很困难,甚至不可能了。
我们要和敌人抢时间!要和敌人赛跑……我们已清楚地看见对岸的敌人仍然还和我们并肩前进”,对岸敌人打起火连夜赶路,红军战士也点起火,并迷惑对方,让他们以为也是国民党军队,“两岸敌我的火把,交相辉映,远远望去,像两条飞舞的火龙,把大渡河的河水映得通红……蠢猪似的敌人万想不到,大摇大摆地跟他们并排走的,就是他们日夜梦想着要消灭的英雄红军,糊里糊涂地同我们一道走了二三十里。
后来,雨下得更大,到深夜十二点钟,对岸的那条火龙不见了,他们大概是怕苦不走了。这一情况立刻传遍全团,同志们纷纷议论着:抓紧好机会啊!快走,快走啊!一个跟着一个拼命地向前赶路。”
红四团昼夜兼行240华里山路,比东岸敌人提前赶到泸定桥,经战斗后将桥控制,确保了红军大部队安全渡过大渡河。
若干年后,美国著名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重走长征路,来到泸定桥,他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一书中感慨道:一天一夜步行240里,一项世界陆军徒步行军的纪录由此诞生了!
抢占三所里,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志愿军获胜的关键,第38军113师在冰天雪地中,以14小时急进70多公里,抢占三所里,接着又派出部分兵力主动抢占三所里以西龙源里,这样,将美军南退的两条道路全部截断。
美军第9军第2、第25师,土耳其旅和美军骑兵第1师,南朝鲜军第1师各一部陷入志愿军的三面包围之中。经浴血奋战,给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沉重打击。
美军统帅麦克阿瑟本来想靠这场战役在圣诞节结束朝鲜战争,结果惨败之后,不得不命令部队向“三八线”实施总退却,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在撤退中车祸身亡。这是扭转朝鲜战局的一次战役,史称“清长大捷”,志愿军最终收复“三八线”以北地区。
此役结束后,志愿军司令彭德怀写完嘉奖电,意犹未尽,又在结尾写下了著名的六个字:“三十八军万岁!”
解放军军史上,有太多太多“急行军”“强行军”的记载。
1938年9月,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日军蚋野大队500余人偷袭残杀我军民300余人,八路军120师358旅决心在敌人返回县城必经的滑石片村设伏报仇。
当时敌人距滑石片只有10公里,358旅却要走25公里,在旅长张宗逊带领下,八路军战士飞速行军,抢在敌人抵达前20分钟赶到滑石片村。战斗打响后,敌人做梦也想不到这里会冒出八路军。是役全歼了日军蚋野大队,这是晋察冀根据地1938年秋季反围攻中的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战史上的一次经典战例。
无独有偶,1947年3月9日,解放军东北民主联军得知国民党71军88师从靠山屯撤往德惠的消息,下令1纵1师迅速插往德惠至农安公路上的郭家屯实施阻击。
当时敌人从靠山屯撤到郭家屯是80里,1纵1师赶到郭家屯是140里。1师官兵连续14个小时狂奔,终于赶在敌88师之前到达了郭家屯。经激战后,解放军大捷。这是解放战争东北战场“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的关键一役,东北战局开始向解放军一方好转。
战后,被俘的敌263团团长兰松岩惊奇不已:“从没有见过像贵军这样神速的。原来我们侦察50里以内没有情况,可是走到这里却被包围了,真是莫名其妙。”得知解放军是从140里外靠两条腿跑过来的,兰松岩更是震惊:“140里,两条腿?神速,神速呀!”
兵贵神速。无论古今中外,机动能力差的部队,别说打胜仗,命都保不住。
抗战时期,驻延安的美国陆军军事观察组观察员鲁登,曾亲身体验过八路军战士奔跑的能力:为了避免日寇的截击,大家不得不连续26小时不吃不睡地强行军。
无论是红军、八路军、新四军、解放军、志愿军,无论是快速转移,还是一次伏击战,或者双方几十万大军厮杀的战役,共产党军队的“奔跑”能力,均令对手胆寒。尤其是在围歼敌人、堵住包围圈“扎袋口”时,绝对是“飞将军附体”。
大迂回包抄,在快速运动中歼敌,与“围点打援”一样,都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的经典战术。
解放战争辽沈战役中,为堵住国民党军廖耀湘部的退路,解放军6纵3万余名官兵上演了一场舍命越野大长跑,部队轻装,除了枪支弹药,其他的全部扔掉,包括衣服、背包、干粮袋。
全军强行军两夜一天,兼程240余里,战士累得吐血,没时间吃饭,没时间架设电台,向敌连续突击,堵住了廖耀湘兵团主力,把包围圈的袋口,紧紧扎住。
同样是在解放战争的淮海战役中,陈官庄收官一战,解放军战士以平行追击、围追和超越拦截的战法猛追猛打,将杜聿明所部3个兵团合围。
当时国民党的飞行员目睹了江淮大地上壮观的一幕:数以万计的解放军战士三五成群,在旷野中疾奔,像无数浪花组成的洪流,先是在国民党军的后面,之后平行,然后超越。史料记载:解放军在追击中以昼夜六十多公里的速度奔跑,不少官兵因为饥饿和困倦摔倒在路边的沟里。
相比于解放军的神速,杜聿明集团因蒋介石前后矛盾的指挥,加上自身的混乱,没头苍蝇一般,东冲西突,最终在陈官庄陷入重围。
解放军阵地上,广播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书》,第一句就是:“你们现在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敦促他们放弃幻想,放下武器,“你们想突围吗?四面八方都是解放军,怎么突得出去呢?你们这几天试着突围,有什么结果呢?”
跑得快,就是有底气。
动静之间,生死立判。战场就是这么残酷。
在共产党军队装备匮乏的时代,绝大多数时候行军依靠双脚跑,跑得快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事,为了保障我军战士能够跑得快,学会洗脚、好好洗脚真的也是打胜仗的一大法宝。
文章作者:微信公众号新华每日电讯 关山远
昨天发生的一男子被卡在站台与车厢之间身亡的信息,让我想到曾经有人跟我说过的一个知识。
高铁站台的地面其实是悬空延伸出去几十厘米与列车车厢边缘接近贴合,而站台边缘的下方其实是有一个几十厘米宽的空间,印象中听人说过,这个空间就是用来给掉落到站台下面,来不及爬上站台的人紧急躲避列车用的。也就是说,南京南站那个作死的人如果第一次没有爬上站台,然后立刻弯腰躲进站台边缘下方的那个空间,说不定还能捡一条命。
【声明:本人不能百分百确认该信息的准确性,本信息仅作为紧急情况下的避险可能,请遵守铁路部门相关规定,切勿以身试法!】
鼓励国民喝开水,是毛泽东和蒋介石为数不多的共识之一。但事实上,在中国特色「多喝热水」和中年危机「保温杯」变成流行文本之前,中国平民经历了一段无比漫长的「喝不上热水」的时间。
就如作家谌旭彬所言:「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是在 90 年代中期后的事——距今也不过 20 年。」
艾妮塞虽然不会说中文, 但 re shui(热水)这两个字却说得惊人的标准。
「和其他游客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游客经常会叫你倒杯 re shui,而且很少有人点酒喝。」阿联酋航空的空乘艾妮塞说道。
就像餐叉总是有四个齿、最常见的胶带总是透明的,越洋客机上,所有善解人意的艾妮塞都深谙一个事实:热开水是中国人灵魂深处「怎么也戒不掉的多巴胺」。
在全国各地的火车和高铁上,白开水是供应标配;
在高层政府会议上,瓶装水可能只是个点缀,但是茶缸子则是实实在在喝热水用的;
会议上,工作人员会提着热水瓶四处巡视,以确保每个人的杯子里都装满热水,不间断的开水供应,似乎是每一个机构的「软实力」;
回顾 2017 年全球保温杯的销量,最大的市场依然是中国;
……
然而,藏在「多喝热水」、「中年危机保温杯」等流行文本背后,是一个更为隐秘而残酷的事实:
对于最早一批喝上凉白开的中国人而言,热水并不意味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衰老,就在不远的过去,这是一件「被贫穷限制了想象」的事情。
就如作家谌旭彬所言:「无论城乡、无论贫富,多数中国人可以随心所欲地喝上热水——是在 90 年代中期——距今不过 20 年。」
在过去那些霍乱和传染病横飞的年代,能够有效消毒的办法恐怕只有加热。
但并非每个人都负担得起煮水的柴火。
明代天启年间,大臣杨涟因弹劾宦官魏忠贤而遭到迫害。在屡屡历经拷打后,狱中的杨涟深知「珰意不可回」,难过之余,他作出了这样的决定:「每晨起多饮凉水,以求速死。」
杨涟寻死的逻辑,是基于中医 「温阳」的思想。根据这一思想,喝冷水是不健康的。而与之相反,煎滚过的「热汤」才是上层士大夫钟爱的养生、宴客之物。
然而,喝得起热水的上层贵族毕竟是少数,基层群众才是饮水问题的底色。
农业社会,燃料宝贵。那年头,煮沸一锅水比做饭更费燃料,为了喝一口热水而支起炉灶,对于民间人士来说不甚经济。
因此,在广大平民阶层,热水这种奢侈品,总是留给那些最需要热水的孕妇、老人和病患。而普通人家一年四季只喝生水,在早期的《申报》中,就常常可以见到利用明矾清洁生水的报道。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 19 世纪中期。
1862 年,上海爆发了霍乱疫情。据医生王士雄的观察,「时疫流行,朝发夕死」,上海居民「死者日以三千计」。其中许多人,是太平天国内乱时期逃到上海租界的流民。
随后,疫情北上,传到京津地区。有人提出,疫情没有发展到中国南方,是因为南方人热水喝得比北方勤。
很快,「喝热水防霍乱」的传闻,以不亚于霍乱传播的速度在全国流传。「喝热水」已经不再是有益健康这么简单,而是一道生死攸关的命题。尽管后见之明已证实,霍乱北上的真正原因,是由往返于京沪的商船所致。
进入民国,中国的社会文化逐渐受到西方国家和日本的影响,细菌学说传入,「喝热水」获得科学支持。
政府与知识界,于是开始有意识地劝导居民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凉水」,并断断续续向民间推广喝热水。
及至 20 世纪 30 年代,喝热水已经上升为一个社会议题。
彼时,中国正面临日本的威胁,蒋介石视察前线后,发现很多地方的民众衣衫褴褛、形容颓废。
「为了对抗敌人的威胁,就需要模仿敌人」——这是蒋介石的想法。
1934 年 2 月,正在南昌忙于「剿共」的蒋介石,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生活运动」,要求全国群众「从此能真正做一个现代的国民,不再有一点野蛮的落伍的生活习惯」。
1935 年,政府对个人卫生做出了更多详尽的规定,包括「不要随地吐痰」、「脸要洗干净」。以及一些行为习惯的规定,如「不要在葬礼上发笑」,「买火车票要排队」等。
与此同时,「水不沸不喝」成为新生活运动中的重要内容。
1936 年,在新生活运动的带动下,在门市卖热水的「熟水店」,逐渐成为城市一业。
光是上海地区,「熟水店」的数量就从民国初年的 159 家飙升至 2000 多家。烟气氤氲的老虎灶遍设弄口巷尾,早晚「泡开水」成为弄堂里一家常现象。
1930 年代,上海市政府社会局一份关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自从上海四大公司有热水瓶供应后,一些商店和单身汉为减少麻烦,都不再自己生风炉,而是抱着热水瓶到熟水店泡开水。
在「老上海」的描述中,「老虎灶」的掌柜一般是中年的夫妻档。除了供应热水之外,熟水店也兼带卖茶。
彼时光顾熟水店的茶客,多为上海滩的人力车夫、码头工人、拉塌车者和走街串巷的小贩,也有小瘪三和咸肉庄的低级妓女。
「在十里洋场,他们往往是被人遗忘的角色,到茶馆来,亦根本喝不起碧螺春、龙井、毛峰等高档名茶。」熟水店对于他们,与其说是饮食之所,不如说是一种苦中作乐的社交之地。
「这里有点像欧洲的咖啡店,顾客都是周围的邻居。」美国学者卢汉超说。上海的冬天寒风刺骨,人们喜欢蜂拥到熟水店排队买水。到了夏天,人们又带着自家的椅子,在熟水店门口闲坐聊天。
虽然这场新生活运动前后持续了 15 年之久,但 99% 的进度条都是在城市推进的,在农村地区,只实行了一点点启蒙教育。
在更广阔的农村地区,也有类似「熟水店」一类的开水铺子的存在,但迫于经济压力,普通民众依旧拿生水将就。
对于这场旷日持久的新生活运动,日本中央大学经济学部教授深町英夫指出:「这在其他国家是没有的,至少不会像中国这样……(这)可能是一种中国特色。」
而让深町英夫没有料到的是,建国后,另一场热水推广运动又轰轰烈烈地开始了。
正是在这一次的热水革命中,寻常百姓得以了解「白开水的滋味」。
为了完成国民党未竟的 KPI,早在 1937 年到 1945 年之间,毛泽东就在红军中大力提倡喝热水。喝不到开水的战士,可以向上打报告;喝生水的,则要被口头批评。
「1952 年 1 月 28 日,那天上午无风,有浓雾,气温零度以下。我们发现敌人于朝鲜北部使用细菌武器。」抗美援朝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反细菌战工作总结》中如此记载到。
为了应对美军突如其来的细菌战,从这一年起,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便在「打死一只苍蝇就是消灭一个美国鬼子」的口号下展。
这一次,喝开水要从娃娃抓起:「应该给孩子喝开水,保证每天喝三次,养成喝热开水的习惯。」
「我记得小时候,政府经常鼓励我们喝白开水。」68 岁的退休职工李振辉说:「当时,每个单位跟社区都有开水房,每天一大早,卫生员会挨家挨户地送热水。他们还会经常说,喝热水不仅对身体好,而且很卫生。」
一时间,「喝开水」的小广告遍布大街小巷,工厂车间、部队机关、学校和居民大院纷纷设立开水房,火车上也经常免费供应开水。
免费的开水供应正是源于那个年代。
而在农村,免费的开水供应只是在 1958 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大食堂」期间昙花一现。
公共食堂失败后,因大炼钢铁而导致燃料紧缺的村民,又恢复到「屁股上挂个瓢,咕咚咕咚灌生水」的节奏。
尽管如此,在这场运动中,保温瓶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在一次下乡走访中,调研人员惊讶地发现,山东和河北的好几个农业社,暖水瓶保有量都超过了手电筒。
要知道,在 1962 年,国内还没有工厂能生产出它的内胆之前,保温瓶是年轻人结婚时除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之外最好的彩礼。
它在民间的保有量,也一度是基层干部用来凸显政绩的指标。
及至 80 年代,农村地区开始加大马力兴建自来水和推广省柴灶。1985 年,第一个强制执行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运而生。
九十年代中期,当「大哥大」已风靡全国时,国人随心所欲喝热水的夙愿才基本得到实现。
● ● ●
「我曾经在 12 月参观过中国的工厂,热水瓶已经根植于他们的日常生活。」
Charlie Melvoin,一位经常到访中国的美国企业家说,「确凿无疑的证据是,工厂除了提供储物柜,还专门给几百号工人提供放热水瓶的架子。」
而 Charlie Melvoin 没有察觉的是,为数众多的企业在改制的大潮中,已悄然把开水房隐去了。
随着时代变更,曾经风光一时的熟水店,也被更先进的电热水壶和饮水机取代。
如今,有的城市家庭里甚至连一只保温瓶也没有,即使有,也早就束之高阁。
唯有个别企事业单位、大学、医院里,保温瓶还占有一席之地。
在「喝热水」成为一个笑话之前,向人们无声地讲述着还未远去的故事。
参考资料
[1]《为什么中国人特别喜欢喝热水》,谌旭彬
[2]《中国老男人为什么喜欢保温杯?》,大象公会,兔透射
[3]《中国最受欢迎的饮品》,妮科尔刘
[4]《中国既已富强,还需要国民素质和身体教养吗?| 专访深町英夫》,界面文化,张之琪
[5]《其实,中国人喜欢喝热水是跟西方学的》, 李睿宸,中华文化溯源
[6]《霓虹灯外:20 世纪初日常生活中的上海》,卢汉超
[7]《上海百年老虎灶寻踪》,蓝翔
[8]《反细菌战调查与建国初期爱国卫生运动的肇始》,李洪河
[9]Are China』s Days of Hot Drinking Water Over?,VITTORIA TRAVERSO
[10]The History Behind China』s Obsession With Hot Water,Zhang Guowei
完整图文请关注公众号:pic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