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第17页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user avatar   seeasaeast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冷知识来自于20年前开网吧时对上机顾客使用“GOOGLE”和“百度”的观察。(当然,经网友指正,GOOGLE和百度最初平行竞业的年份是千禧年后)

当初GOOGLE还未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同大陆百度在某个时间段内,两家关系类似于早期的肯德基和麦当劳。各自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整体风格,公司价值观,本身正负面形象,方方面面的因素并未形成鲜明区分。两者短兵相接,还未有大规模火拼。普通用户也还没从无甚差别的广告词以及实际体验中仔细认知体察到两家内在有什么明显差异。并基于这种差异,鲜明的作出自己的使用选择。简单打个比方,就好比火车站人流多的路口,对称的位置,各开了画风一样的便利店。全年综合来看,销售额应该相差无几才对。(当然这里不展开谈左撇子右撇子,上车焦急下车松弛等问题。)

当初的GOOGLE和百度,就处于这么一个用户选择干扰因素不多,参照不多,即便有也还没大面积波及开来的时期。但是,我观察了大量的普通上机用户,结果却是GOOGLE一边倒得压倒了百度。在这里,我再次说一遍问题的前置情况——那段时期,这两家同为提供搜索服务的公司,用户某种程度上是盲选,无意识选择,群体习惯并未形成。这使得我十分好奇,我一直在思考,这其中到底是什么原因才导致了大量盲选的用户选择Google,而不是百度。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了一个隐藏的小秘密。


-------------干货线------------

那天,我凑巧坐一个女顾客边上,她显然想输入baidu,结果连续两次她都输入了vaidu,键盘字母B,她按错了V。接着,她Backspace键将地址栏退到底,快速得输入了google,重重得按了下回车,搜索界面应声出现在了她的面前。哦!原来如此!


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当键盘键入BAIDU的时候,字母B和字母U,对于十指的动作幅度是较大的,而这种较大的运用手指的细节,却是会在天文数字的使用人群中造成相当数量的人输入错误,造成重复输入。


反观GOOGLE 这串英文,我们发现,在键盘输入GOOGLE时,十指的便利性很高,几乎松弛自然状态即可输入,不费劲。这种便利性还体现在BAIDU五个字母的输入要牵涉5个不同的手指,且手指移动和曲张的幅度大,而GOOGLE只需要动用三个手指,而且其中两个指头的两三次按键几乎不需要移动,整体敲击键入比前者不费力。


此外,当任何人使用电脑输入文字最开始时的动作,必定是去摸【八个基准键】,人是会有一个小小的瞬间去确认手指对位与否。即便这只是一个小小的瞬间,但对于懒惰的人来说,就是“费劲”。我们可以看Google的首字G,是帮助人对位【八个基准键】的,你输入G的同时,手指(因为各指头不用动)就同时便利对位对上了。而百度的B则不具备这种细小的便利,在食指去键入B时,其他手指,特别是中指会大幅度(脱离基准键)联动,键入U的时候同理(脱离基准键X2)。人当然都是为了准确输入,但是比较之下,Google的键入受迫性要大大低于百度。


当然,你也许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我还是想把这个问题说透一点。

-----------------更干的货线----------------

【一】自电脑普及,至当今手机时代,键盘始终是狭小的所在,户用十指在这狭小的区域办事,是需要相对集中精力的——精神受迫。这就造成了,在费精力的状态下,如果仍然出现不顺利,甚至反复不顺利,是必然会影响到使用者的心情。从而会直接影响到用户选择,你是否看明白了那个女顾客【重重得按了一下回车】的含义?


【二】其实相对于Baidu的不可错一点,错一点就打不开网页,Google却出现了你输入Gooogle,Gogle,Goglee都可以进入谷歌的状态,甚至凶残到 g.cn 即可进入网站。面对无差别的内容索取需求,面对相对时间段之内,服务内容同质,难分难解的局面,这个细节无疑是加分至少不是减分的设定。


O~所以,至少在那个年代,百度在用户键入地址栏的时候就已经输了!!!


这种针开发人员对人性的洞察思索后的设定,那么小的细节背后有如此强悍的认识实践,使我深深震撼和恐惧。


【20170703新更】

-----------------最干的货线----------------

有人说,这种输入习惯的的潜在优势,

只是在争取部分人群,而且可能是小部分人群。

当你用手指实际去比划,并深度结合体验去思考这个问题时。

你可能会修改你既有的思维判断。


在现实中,

这个所谓细微的优势设定,可绝不是局限于少部分人群的

而是真真实实始终覆盖全体用户的!

你更深入的想一想,这种设定的指向始终是对着——

“人是懒惰的,自觉的选择懒惰“这种终极思维上。

这种思维理所当然覆盖全人类。

所以,但凡与其他相悖于这一点的同环节的解决方式发生竞争。

只要形成对势竞争,那么最终指向胜出也是必然的。

针对任何人都一样,看似平常的敲击键入。

只要其中有一次,你输入的体验不佳,十分细微。

或者另一个更便利的输入体验冲击了你原由的输入习惯。

那么,就会以那一次会起点,不见得马上替换你的输入习惯

慢慢得让你意识到,你有多种选择……

在其他角度让你的既定习惯产生松动。

并慢慢被压倒甚至完全替代!


SO,这永远是针对全体用户的优势设定,而不是仅仅取悦方便一小部分人。

这种思维,在源头上的押宝,已经做好了始终无惧时间的考验的准备……

天地万物凡是与时间竞赛,需要时间来检验的,归根到底都需要洞察人性的细节……

我们想象一下,其他事物诸如贸易,金融等领域,宏观和微观的层面,又有多少类似的,基于人性的最底层的思维考虑……


user avatar   hang-hu-53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后一次更新,我平时不怎么看电视,在答案中有人提到了北京卫视我是大医生这个栏目中播出过这个知识,我去搜了一下在20150806期中,大约在视频的26分提出来了这个知识,并解释到是某个顶级期刊刊登出的证据,应该是在心内科顶级杂志Circulation上2014年的一篇研究,自1976年开始跨度达30余年,对10000+人群的前瞻性队列研究,p<0.01。结论是这个征象和其他两个衰老征象一起是缺血性心脏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那期节目的嘉宾是阜外心内的大拿李建军教授,很多人提到的央视是真的吗请到的教授是阜外心外的一位。

可以看到一个观点的提出和受众是存在差别的,但是疾病的风险那是无差别的,决定权在于你自己。


从你的耳垂可以判断你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大概8年前还在见习阶段,心内科带教老师突然跟我们讲了这个冷知识,耳垂的折痕能反应出一个人是否存在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这位老师说这是他的一个中医老师教给他的,中医认为耳朵是一个倒立的人,耳垂根部的折痕和体内心脏相对应,因而这个折横的出现能代表心脏供血不足。接着他带我们见习,叫我们数一数心内科住院的病人中哪些是有耳垂折痕的人,结果令人惊讶,八成以上的住院病人(绝大多数都是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存在这个征象。后来待我去神内见习的时候,再一次在脑卒中患者上发现了同样的征象。简而言之,如果存在这样的征象,那么说明你的心血管情况已经堪忧了,很大的几率在日后发展成为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等等疾病。当然,具体原理我当时暂不得知,因为中医本身理论是怎么讲都能讲圆了,只不过我们更青睐于实践效果。

后来,在丁香园的推送中发现原来西医也有相应的研究,早在1973年新英格兰杂志上就刊登出了这一征象( Frank ST.Aural sig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N Eengl J Med,1973,289(6):327.),并命名为Frank征:

Frank's sign - Wikipedia

下图就是典型的耳垂折痕征:



后续冠脉造影的引入更证实了这个观点

Kaukola S.Ear-lobe crease and coroanry atherosclerosis[J].Lancet,1979,2(81567):1377.

Evrengül H, Dursunoğlu D, Kaftan A, et al.(2004).

content.karger.com/prod

但是也有研究称这是一个老龄化的过程,存在偏差。

Davis TM, Balme M, Jackson D, Stuccio G, Bruce DG (October 2000). "The diagonal ear lobe crease (Frank's sig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or retinopathy in type 2 diabetes: the Fremantle Diabetes Study". Aust N Z J

目前顶级的期刊上还是比较支持前一种说法,认为这两者是存在相关性的,也有一些机制学说认为这里是末梢血管,是动脉硬化最早的表现,末梢血管硬化-供血不足-终末组织萎缩-出现折痕。

不管怎么样,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象,至少我开始对身边的熟人审视一遍,很多人只是没有全面检查,但是身体本身的血管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硬化了。以前学过只有通过检眼镜观察眼底的血管才能直视动脉硬化的程度,现在又多了一样指标,不需要专业的设备就能反映出身体血管的病变,确实值得我们大家注意,有心的人可以观察下,这样的人不少,很有可能就是自己身边的人。

PS:文献中说50岁以上的男性多见,可是实际生活中仍然可以看到很多40岁左右的中年人有这样的表现,这些人大多数都是事业蒸蒸日上的上班族,可惜肥胖,烟酒,不良饮食习惯,久坐,缺乏运动这样的现代问题或多或少在身上有体现,常规的体检根本提供不了血管硬化程度这样的结果,大多数人对于潜在的风险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殊不知金刚暴毙的多为这些人群,我们临床上脑干出血的绝大多数都是这一类人群,真正等到那一天,才知万事皆空。希望大家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不要压榨自己身体的剩余价值。

更新一下,评论区有人指出央视辟谣,我点开链接看了看,恩,阜外的专家明确指出他搜索相关文献并没有证据支持这样的观点,我就纳闷了,他真的点开Pubmed输入过Ear lobe crease? 或者Frank's sign? 新英格兰杂志间断都有相关病例报道。下面是2014年的一个病例报道(

Frank's Sign — NEJM

):

配图的文字说明:

A 59-year-old man with long-standing hypertension presented with exertional chest pain. An electrocardiogram and cardiac stress testing were unremarkable. Coronary angiography, however, revealed substantial stenosis, and two stents were placed. The patient's recovery was uneventful, and he has returned to the clinic with no further chest pain. The patient was noted to have bilateral Frank's sign, which is a diagonal crease in the earlobe that runs backward from the tragus at a 45-degree angle across the lobule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uricle and may be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Frank's sign is thought to indicate premature aging and loss of dermal and vascular elastic fibers. Although it has limited sensitivity, the sign is more useful diagnostically in persons younger than 60 years of age than in older persons.(尽管敏感性不高,但这个征象出现在年龄小于60周岁的人中更有诊断意义)

可能提出来的较早,很多人选择性忽视了这些极早期的文献研究,但是看看那些研究的质量,大样本的对照研究(Elliott WJ. Ear 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1,000 patient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m J Med. 1983;75:1024–32.),尸检的研究(Lichtstein E, Chapman I, Gupta PK,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sclerosis. Ann Intern Med. 1976;85:337–8),咱们国内的队列研究(Wu XL, Yang DY, Zhao YS, et al.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BMC Cardiovasc Disord. 2014;14:43.)

绝对不是没有相关文献支持的一个说法,估计为了省事,解释起来太麻烦,就没有在一个节目中专门讨论了。

质疑的声音依然存在(Mehta J, Hamby RI. Diagonal ear-lobe crease as a coronary risk factor. N Engl J Med. 1974;291:260.),也有很多文献指出耳垂折痕和心血管疾病这是两个平行出现的征象,并非存在确切的联系。其实最有说服力的pathogenesis mechanism是不明的。

因而大家对于这样的一个观点,该相信那一边那就是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在我的工作中经常能见到这样的例子,我是倾向于前一种说法的,尤其对于那些中壮年的男性,这个信号的出现足够值得你去反思了。

2016/12/12

感谢大家捧场,没想到这个答案收获了这么多点赞,在交流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我做一个统一的说明吧。

首先,答案中出现了很多年轻的恐慌者,这绝非我本意,不过也并不以外,医学生在学完诊断学以后,很多人都会有段时间疑神疑鬼怀疑自己得了某种病,甚至破费去检查,最后绝大多数都一笑而过。关于这个体征在上图的描述中有很详细的说明“which is a diagonal crease in the earlobe that runs backward from the tragus at a 45-degree angle across the lobule to the rear edge of the auricle and may be a predictor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Frank‘s sign 表现为起自耳屏,向后以45°走行横跨耳垂并终止于耳廓的边缘,可作为冠状动脉病变的一个指标)。 请广大年轻人不要自行对号入座,这个征象的目标最重要的人群是40-60岁左右的中壮年,男性尤其应当引起注意。并且我也再三强调了这个征象目前并非被全盘接受,反对和质疑的声音也存在,我分别给出了一些文献连接,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但是绝非电视上某专家说的毫无依据。况且,内行人看看那些文献的出处,所用的方法,以及新英格兰杂志,内科学年鉴杂志在现代医学的地位。我想说,质疑可以,也需要有依据,普通人能考虑到的问题,这些科学家在研究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会视而不见的。

人本来就存在偏见,倾向于接受符合自己观点的东西,甚至是无意识的,视觉欺骗的图片正是如此。因而我并不想尝试去说服一个人,改变是需要发自内心的思考,就如我曾苦口婆心劝诫我身边患糖尿病的亲属改变下生活习惯,最后都不了了之,可以说我已经知道了他们的最终结局,可是无力改变。冷知识的条目下为大家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如果能引起人的思考,那就行了。学医这么多年,本来就觉得人体是越来越奇妙的,不用说原理这种形而上的东西,很多问题我们连形都没有摸清,我自己几个月前开始健身,期间查血偶然发现CK及CK-MB高出正常上限近30倍,检验科直接报告危急值。我是下了一跳,我自己的知识告诉我这意味着横纹肌出了问题,最害怕的心肌问题用心脏彩超,肌钙蛋白排除了,剩下横纹肌溶解了,可是和我的表现完全不符,没有肌肉酸痛,其他生化也没有异常。我向我心内科同学求助,也没有一个所以然,只好观察,停了所有运动,监测肌酶,在一周以后就下降了70%,我只好自我嘲讽下,后来复查了多次其中再现过一次,检验科都认识我了,报告危急值后我过来拿结果,对方见我,说道原来是你啊,我也就回以苦笑。直到后来我上网搜索才发现有人提出过一个概念,高敏感型激酶升高,通常马拉松运动员跑完全程后有可能会出现激酶升高到我的水平,可是有少部分人在常规运动量下就能出现激酶急剧升高,机制不明,可能和某某基因的变异有关,和横纹肌溶解也没有确切的联系,我这下才落个踏实。你看,我们对于身体了解程度有多少?可能表面相安无事,体内已经风起云涌。

关于这个问题没想到又引出了中西医的争论,在某些回答的指引下我找到了耳穴诊断学,黄春丽主编,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介绍是这样讲的“近30年来,我国在挖堀古代耳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借鉴了国外的一些耳诊研究成果,逐步形成了我国耳穴诊断的学术体系。”也就是说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在我能搜索到的资源中,这个耳垂折痕被命名为冠心沟,怎么也不像古代的名字,而且在耳穴诊断的图谱上,心脏的投影区是耳甲窝而非耳垂。这就很耐人寻味了,我以前很好奇如果这确实是我们祖先提出来的,在古代平均寿命不到40岁,信息交流闭塞的条件下,我国传统医学对于冠心病这种当时的罕见病是如何总结出这样的结论?73年提出来的Frank's 征是不是被化用在了我国的耳诊上让我们以为是传统医学的东西?

我无意参与论战,知乎是一个分享见解看法的地方,不同的声音都需要参考,古人提出来认识自己,就是一个不断去反思去思考的过程,而教育的意义就如西塞罗所说是为了让你去认识到世界的局限性,从而去改变而不是努力去适应。我能分享一些见解看法让提供一个思考方向,足以。


user avatar   wcxs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为什么叫“上厕所和下厨房”,而不叫“下厕所和上厨房”?

古人认为厕所都是水,五行属水;而厨房里用火做饭,自然五行属火。由此可见,如果是下厕所,就意味着在水下,那就被淹死了。同理,上厨房意味着在火上烤。所以有下厨房和上厕所这样的意思。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user avatar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前几天和德国同学闲扯蛋,她说,你知道为什么埃森火车站地下的地铁候车厅用暗蓝色灯光吗?

(埃森,德国北威州鲁尔区重要大城市,克虏伯公司总部所在地,人口众多且复杂,尤其是火车站周边治安糟糕,吸毒酗酒流浪犯罪团伙流氓聚集地)

我一脸懵逼,说不知道啊,也许是作为传统工业区,想把自己的门面装修得工业一些cyber一些看起来不那么破败?

她又启发我,你在埃森火车站上过厕所吗?

我说没有啊。

她说埃森火车站里面的厕所也是这种装修风格哦,灯光全部都是蓝紫色的,你想到什么了吗?

放张埃森火车站地铁候车厅照片先



我还是一脸懵逼,我说我想不出来为什么要这样装修。


她说,埃森火车站聚集了好多吸毒的你知道吧。地铁站里面晚上等车的人少,又没有巡警,他们毒瘾上来了就会在地铁站或者厕所里注射毒品。如果全部装修成暗蓝色,就看不到自己的静脉了,就不好注射了。

我恍然大悟,还挺有道理啊!

虽然觉得这个解释漏洞满满,而且我也不太相信,但是还挺有趣的,可以算鲁尔区的一个都市传说了吗?有没埃森的人去验证一下,我好奇厕所的灯是否真的是暗蓝紫的。


user avatar   rong_zh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MySQL这款产品名称中的「My」:

一直以为MySQL的产品名字是以用户视角加了个「My」,意思是说「我的SQL」。没想到真的想多了。这个「My」跟你跟我都没有一毛钱关系,人家是创始人 Michael (Monty) Widenius 的闺女 My Widenius.

居然有父母给自己孩子取名叫「My」也算是没Sei2了!想象一下邻居家的闺女叫「王我的」,出了国叫「我的个王」,那得是有多大控制欲的爹妈啊!

非常好奇地挖一挖这位千金是谁,在Facebook上找到了:

facebook.com/my.wideniu

很漂亮的脸:

强迫症如我,自然要确认这确实是MySQL中的那位My。两点线索:

  • 地址线索:此女位置为赫尔辛基,与Monty位置相同。
  • 人脸识别线索:比对Facebook照片和一篇西班牙语2010年报道中从Monty手机里得到的女儿照片。

由此比对,几乎可以肯定脸书中的My就是MySQL的小天使,在Monty创建MySQL的1995年刚刚6岁,今年已经28岁。

参考资料:

My Widenius y Maria Widenius

为了不当旗王到处立Flag,就不指望自己的孩子28岁时有人在网上扒TA了。

=======================

以下为10/27/2017补充。

看评论涨知识。涨的都是更冷的知识,赶紧披上羽绒服再看吧。

回复 @黄继新 @白白白 @大熊 @朱楚 等知友:

  1. 是的,My Widenius在脸谱上加括号标明自己也叫「Michelle」。
  2. MySQL的创始人Monty不是瑞典人,是芬兰人,而且又是一个辍学创业者。
  3. My在北欧的确是一个常见的女性名,在瑞典最流行年代是1980-1999,刚好包含My Widenius出生的1989年。
  4. My起源于芬兰瑞典语女漫画家Tove Jansson(1914-2001)笔下著名漫画系列Moomin中的小女孩Little My」,首次亮相于1950年。
  5. Little My」应该翻译成「小微」,因为My居然就是翻译成瑞典语的希腊字母 。

参考资料:

Name Origin, Meaning and Statistics

Tove Jansson - Wikipedia

Little My - Moomin


user avatar   Earth-science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我不学习地质学这专业,我应该永远也不会知道鲁迅在学医之前还学过地质!没错,就是那个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 。同时他还发表了《中国地质略论》一文,这篇发表于1903年8月出版的《浙江潮》杂志第八期,当时鲁迅是署名"索子",这是中国人第一部地质著作,是《中国矿产志》一书的缩写。


完成于1903年至1905年间的,由上海普及书局于1906年5月出版;在8个月内,连续出版3次,可见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写作这 部专著,鲁迅"特搜集东西秘本数十余种。又旁参以各省通志所载。撮精删芜。


user avatar   fang-zi-xu-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让我纠结的就是“胴体”了,一些文学大家都在乱用。
时下,在形容女性的裸体时,除了极少数用“玉体”之外,很多时候都用“胴体”一词,且多有狎亵之意。虽然很多人也曾经对错用这个词语的现象进行了批评,但似乎是并没有阻止“胴体”的滥用。关于“胴体”一词的本意,现在看到的所有的词典都没有标出“女性裸体”的义项。《辞源》中的解释为“屠体,家畜屠宰后的躯干部分”。而《现代汉语词典》中虽然在解释“胴体”时有“指人的躯体”的义项,但是第一义项却是“躯干,特指牲畜屠宰后,除去头、尾、四肢、内脏等剩下的部分”。如此看来,“胴体”虽然有时也可以指“人的躯体”,但和“女性的裸体”却没有任何直接的语义关系的。而且,在词源学的意义上,用“胴体”来形容女性身体,也明显带有一定的侮辱意味。然而很多时候,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弄清该词的基本意思,却在乐此不疲地用着这个词来形容女性的身体。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没有人体美的空间,因而相应的词语也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相关概念也少得可怜。于是,“胴体”也就越俎代庖,“登堂入室”,渐渐成了“裸体”的代名词,成了女性裸体的代名词,最后,该词里居然含有了比“女性裸体”更丰富的意蕴。


实在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看到这个,我实在受宠若惊。看到大家的评论,我真的很高兴,没有什么能比的上自己的意见引起旁人兴致更让人有存在价值了,非常感谢大家。

关于里面“登堂入室”(形容学问、技能由浅入深,有了很高的水平)的用词问题,是我没认真审文,直接把百度词条关于“胴体”的解释全复制过来了,是我的错,向大家道歉,就不修改了,以后提高警惕。

然后我在评论里看到有些“对人不对事”的话,希望能够理智一点,可以彼此理解尊重,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利(悄悄改下伏尔泰叔叔的话),谢谢。

我个人是比较偏向支持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的,像“胴体”这个例子,在我看来更像是一种生活的调剂,能得到大家一惊一笑就算是很满足。大家积极思考“新旧”的问题,这个就涉及个人口味啦,不用强求,伤了感情坏了心情就不好了。


user avatar   mi-luo-yi-fe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来辟个谣

据说有些汉字造反了!!!

有些汉字好像真的是造错了

比如说“重”和“出”,“牛”和鱼“鱼”

按会意的标准来说:“重”为千里,应读chu;“出”为两座山应读zhong

按象形的标准来说:“魚”(繁体)上面有角,下面有四只蹄子,中间在田里干活,应读niu;

“牛”前有头后有尾,上有背鳍,下有腹鳍,应读yu

是不是震惊了呢。。。。。

是不是感觉古人喝醉了,搞错了呢

其实


其实,这都是现代人自作聪明,事实上这四个字并未造反,关于这点,看看这四个字的演变就知道了。

牛:



本义:哺乳动物。早期甲骨文上半部像动物头部的线描,下半部突出了两个开阔的大鼻孔。后来淡化了鼻孔的形象,篆文加强了中间的一横,隶书将一对尖角写成一撇一横,成了今天“牛”。《说文》:“牛,大牲也。”

因牛体庞力大,助益农耕,且天性仁慈,古人对牛特别厚爱。公牛为“牡”;母牛为“牝”;专门用于祭祀牺牲的小公牛为“特”。总之,以“牜”做偏旁的字大都与牛有关。

鱼:



甲骨文 小篆

本义:有鳍、鳃和流线体型的冷血水生脊椎动物。《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凡鱼之属皆从鱼。”鱼字后来逐渐演变得不那么象形了,而且鱼的尾部竟与“灬”(火)混同起来。

重:




本义:肩扛背驮的沉甸甸的行囊。《说文解字》:“重,厚也。从壬,东声。凡重之属皆从重。”

出:



本义:由内而外。《左传》:“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甲骨文中这个字很形象:上古人们穴居在山洞里(“凵”),一只脚(“止”)从洞口走出来,就是“出”。后来引申出“长出”的含义。《说文》:“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后来在字形的演变过程中将下面的“凵”误变成了“山”,隶书又将上“止”和下“山”连写成混合结构,于是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还有上个答案里说的矮和射,也是一样

关于“射”字:在甲骨文中,“射”是一个象形字,画成一张拉开的弓,上边搭着一枚箭。在金文中则在弓的右侧又加了一只手,使得射箭的动作更形象起来。



因此,“射”的“身”部在甲骨文、金文中表示弓箭,“寸”部在小篆时加入,表示拿着弓箭的手。

关于“矮”字:“矮”是个标准的形声字,而非会意字。《说文解字》这样解释:“矮,短人也。从矢,委声。”所以“委”是声旁,“矢”是形旁。



因此,“矮”是形声字,“委”是声旁,“矢”是形旁,古人认为量长短的工具必须正直如矢,故矮字从矢。

总之,“矮”还是那个“矮”,“射”还是那个“射”,两字并没有被误读,含义更没有颠倒。

所以说,古人并没有弄错,是你们图样图森破啊


user avatar   wang-wan-qin-88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地球上的长生不老的东西。

真的存在! !!!!!

Interesting !

刺激啊哥们们~

你还真别说

如果当年秦始皇知道了的话,应该会把它研究研究再研究,然后吃?炼丹…估计生物大工程就在那里兴旺起来吧!

废话不多说 上图






没错 就是它!

是不是觉得长得好看(难道只有我觉得吗?)

—————————————————

下面来直百度百科!!

—————————————————

来,正题


“灯塔水母(学名:Turritopsis nutricula):是一种小型水母。身体呈钟型,直径约4-5毫米,身体透明,能够看见红色的消化系统,状如灯塔,因而得名。灯塔水母胃巨大且呈现出鲜艳的红色,横断面为十字型。”


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主要分布在加勒比地区的海域之中,但因为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舱水,使它们逐渐散布至其他邻近海域,扩散到了西班牙、意大利和日本的近海。”



“灯塔水母可以从水螅体无性繁殖,是唯一已知的能够从性成熟阶段恢复到幼虫阶段的生物。在20℃的水温中达到性成熟阶段需要25至30天,其特征是性成熟的(能够进行有性生殖)个体能够重新回到水螅型。普通的水母在有性生殖之后就会死亡,但是灯塔水母却能够再次回到水螅型。这被称作分化转移。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除非被其他动物吃掉,否则灯塔水母是“永生”的。”


!!!!!!!!!!!!!!!!!




噫。搬完了。会有人赞吗

————————————

更新:2017-6-27

对于评论区很多人的质疑,答主在这里说,灯塔水母的永生也只能是在理论上,理论上,理论上…………………………

理论上这个过程没有次数限制,这种水母可以通过反复的通常生殖和转分化获得无限的寿命。

!!!!!!!!!!!!!!!!!!!!!

所以也被人称为“长生不老的水母”。更准确地说应该是“返老还童”。除非被其他动物吃掉,否则灯塔水母是“永生”的。

曾经有一位研究灯塔水母的科学家观察了4000条灯塔水母,确认它们全部都能返老还童,没有一条死亡



但是。注意我这里要说但是了

⚠️!

⚠️

⚠️

对于实验结果所说的灯塔水母拥有“逆生长”能力,徐教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质疑——假设灯塔水母是长生不老的,它从一种状态转换为另一种状态,姑且认可它是从成年转变为幼年状态,那么其生命状态应该从变为成年之后,能够再度转变为幼年,这才叫做“长生不老”,如果生命形式仅仅转换了一次,就不可以称之为“长生不老”。

⚠️ ⚠️ ⚠️

因而,可以这样说,灯塔水母在一般条件下仍会死亡,其 “长生不老”的说法或许只是基于一个不严谨的科学实验以讹传讹的不实结论。

--------------/////

2017 年 11月6日凌晨更新


我真的好期待!!!!

词穷了!


user avatar   zhou-xin-65-5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知道的最冷的大概就是“台风的名字”了吧。

我不知道是不是只有我一直以为台风有自己专门的名字。

小时候我一直以为,台风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比如说“狮子山”“海马”之类的,肯定是气象学家根据台风的特征给他们一个一个取了名字。直到上学期学了气象学这门课,我才发现我太天真了。

台风的命名方法是由世界气象组织所属的亚太地区的14个成员国,每个国家提供10个名字,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的台风命名。

就是这140个名字是循环使用的,第一次台风出现是这个名字,第二次台风出现就换到下一个名字,第三次再往下轮,直到140个名字都用过,我们从第一个名字再重新来一遍。

而如果某一个台风带来了特别严重的灾害,这个名字将从140个名字中去除,再也不用,而提供名字的国家会再提供一个名字补充进命名表里。

而各个国家为了让台风带来的损失小一点,起的名字都是很温柔,而且比较符合该国特色。

知道了这个事情,我久久不能平静。

→_→这台风命名得也太随意了啊!!!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相关话题

  你遇到过哪些发生于精神白左,让你有深刻印象的事? 
  黄药师真的不应该爱上梅超风吗?那个时代师傅和徒弟在一起意味着什么? 
  有哪些像「我爷爷三岁那年被鬼子打死了 」这样无厘头的台词? 
  你见过令人愉悦的最高级秀恩爱方式是什么样的? 
  如何看待华南师范本科生一年 14 篇 SCI ?取得这样的成果难度有多大? 
  为什么近 20 年科技发展的特别快,完全是爆炸式的飞跃? 
  应届生春招想投产品经理,但是没有项目经历怎么办? 
  有多少人从大学恋爱到结婚,你们幸福吗? 
  青蒿素发现是否能从某种角度证明中医不是伪科学? 
  为什么想脱单这么难? 

前一个讨论
在太空引爆核武器会有蘑菇云吗?
下一个讨论
美剧《老友记》有哪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细节?





© 2024-12-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2-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