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不懂,为什么50Ω的导线串联以后还是50Ω? 第1页

  

user avatar   mai-wen-xue-67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电气工程领域,计算特性阻抗Z0来分析传输线是很重要的。


上面的公式,可能有助于用户了解在公式中如何使用数值来寻找传输线的特性阻抗。


可以看到, 特性阻抗Z0和长度是无关的。


同样, 特性阻抗Z0和金属材料的导电性能也无关。


因此, 不管是铜的还是铝的, 只要保持同样的几何形状和比例, 特性阻抗Z0是定的(也就是常数)。


传输线可以抽象成这个图(当然数值可能不同):



其实在高中物理高考(考古)题里面就有一个类似的例子。


如果您能理解这个例子, 就能很快理解传输线的特征阻抗计算公式。

假设整组AB两端的电阻為 X.

则将AB往右移一格, 后半截 A`B 仍然可看成是“新的”同样阻值 X 的电阻.


另外, 以上电阻可看成是R1和“X”并联后,再和R1串联。


立方程求解, 即可得答案。 



如果您能理解这个方程, 考个 211/985 也不是什么难事。 基本上唾手可得。

如果您考上了 211/985, 但不能理解这个方程, 那就是个难解的谜了.....


【此处省略 1000 字】


自测智商:

arealme.com/iq-2018/en/



** 这是样板, P 图 P 出来的


user avatar   aluxe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因为分析上已经放弃总电阻这个概念了。

你看,输入阻抗的思路说的是你这个点应该有多大的阻抗,但高频里它是从波变化到这个点应该有的结果出发的。而非从一个宏观效应去出发。

你可以这样想,有100个50Ω的电阻串联起来,如果你不去从总电阻这个观念出发,而是从每个电阻有多大的电阻出发。那每个电阻当然一直是50Ω。50Ω的特性阻抗只是细化到这条线上每个点都满足某种比值关系为50而已。



稍微讲细点。

电阻串联会增加本来就不是什么天经地义的真理,也是基于一定的情况推导出来的。

太习以为忘了怎么来是常事,该复习基础概念了。


一、什么是电阻,为什么平常低频电路里,串联电阻会叠加

简而言之,理想电阻这个东西意味着,加在电阻上的电压 ,无论什么机理,结果上伴随的电流 一定满足 。

这很弱智,但很重要。因为这是电阻这个模型的关键。


考虑两个电阻串联。

由于电荷守恒,加上电源的变化相比电磁波前进要慢得多,可以假设流进理想导线和流出理想导线的电流时时相等,所以认为同一条支路上的电流相等。

前面说了,电阻一定满足 ,因此对于相同电流的电阻,各自的电压为 和

再因为能量守恒,加上电源的变化相比电磁波前进要慢得多,可以假设它们各自的电压之和时时等于它们两端的总电压。或者说电阻两端的电势差,这两个电势差之和,等于以它们为整体的两端的电势差,也就是

那么,就有

从而对整体有

(标黑的字在中学里的用词一般是“假设瞬时完成”之类的字眼,不过太久我也忘了原文怎么写)



二、高频和低频发生了什么差别,现在的50Ω阻抗是什么东西

即便我们粗略地说光速是 ,只看数值其实也就是0.3G而已。

如果你的电源变化频率特别快,电磁波前进了一点点,电源就大幅度变了,就不能像前面那样假设。

比如对于一个频率是2.4GHz的电源来说,电磁波按光速前进了125mm,电源已经变化完差不多一个周期了,对于一条0.5米空气介质的均匀无耗传输线,这时候这0.5米都差不多变化4个周期了,电压电流分布在某个时间看起来是这样的

结果上就是在传输线上电压、电流会随距离有明显变化,也就是平常课本说的波长和电路尺寸相比拟

那就不能再有支路电流相等,总电压等于各电压之和之类的假设了。

假设都没了,上面各种假设的推论以及 的观点不是扯皮吗, 在变 也在变。

整套分析方法直接暴毙了。


虽然你硬要坚持一下,也不是不能对 和 积分整个 再整个 出来,不过工程师是没继续沿着这个思路前进,换了一种分析方式。

所以你看,抛弃这种思路后,已经没有串联后的总电阻这个概念了。


再说这种情况是怎么分析的。既然会变化那就当成波处理了,引申出电压波、电流波的观念,以及特性阻抗、输入阻抗的观念。

假设电路已经形成了稳态,然后时间固定。这样全程就只有随距离变化的参量。


特性阻抗 和电阻 的道理差不多,表示的是无论什么机理,最终结果是在特性阻抗为 的点上的入射电压波 和入射电流波 一定满足 ,或是在该点上的反射波满足

注意这说的是定点上。具体如何定量出的关系从等效电路推导,等效参量由工艺决定,不作展开。


输入阻抗则是衡量某个点阻抗应该是多大的。思路是用总电压波比总电流波。

总电压波由入射电压波和反射电压波组成,所以在某个点的输入阻抗

然后再根据有没有损耗、均不均匀定量出波的表达式,在维持 的条件下算出某个点的 是多少。是没有整体效果一说的。

这时,假如没有反射波,结果就等于传输线的特性阻抗,你想说的一直是50Ω应该是想说这个。


罗里吧嗦讲得有点多,如果还有不会的再追问吧


user avatar   qinyu-8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50欧是特性阻抗,不是导线的电阻,就算构成导线的金属是理想导体,它也是50欧。

用特性阻抗描述的不是“导线”而是“传输线”,传输线一般来说有几个很重要的特点,也就是我们讨论特性阻抗的前提:

  1. 至少由两根导体组成,比如说“平行线”就是两条导线,“同轴线”由圆筒状的外壳和细长的芯线组成,“微带线”由导体参考平面和一根扁长的导线组成。实际使用中,我们通常把其中一根导体接地,另一根作为承载信号的线。
  2. 传输线是细长的线装结构,也就是说有一个特定的信号传输方向,随便拿一个面或者体来讨论特性阻抗是没有意义的。
  3. 传输线必须是均匀的,也就是说,在与信号传输方向垂直的任意面作横截面都是一样的,直观的说就是这根线从头到尾,每个地方的截面都一样,一样的导体材质,一样的粗细,一样的填充材料等等。

满足上面三个前提后,我们再看看特性阻抗的物理意义:

我们知道波的速度是有限的,最大就是光速,在传输线中更慢一些,也就是说,从传输线一头加一个阶跃信号(如果不懂阶跃信号,就想象传输线上本来没电两根导体不连接但电势差为0,现在给两根导体之间加一个1V的电压),那么在传输线的另一头的能够测量到这个信号会有一些延迟,延迟与传输线长度成正比,那么对于激励源来说,在信号发出后,但还未到达另一头这段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呢?

传输线两根导体之间存在分布电容,由于传输线是均匀的,那么单位长度上的分布电容容值是相同的,当1V的电压上升沿传输线向前推进的过程中,信号前方是没有充电的分布电容,后方是充到1V的电容,既有越来越多的电容被充到1V,给这些电容充电需要激励源提供电流,由于传输线是均匀的,信号向前推进的速度也是固定的,所以单位时间内需要充电的分布电容容值也是恒定的,这意味着激励源需要提供的电流是恒定的。

已知阶跃信号的电压是1V,在阶跃信号传输过程中激励源需要提供一个恒定的电流I,这个I的大小只取决于传输线的横截面特性,那么传输线的特性阻抗R=1V/I

工程上通常把传输线的特性阻抗设定为50欧,就这样。


补充:

前面说特性阻抗的物理意义,提到了“波速有限”和“分布电容”但没有提“分布电感”,实际上正因为分布电感和分布电容同时存在,他们在单位长度上的时间常数决定了这根传输线中的波速,这才导致了“波速有限”这个结果,这几个物理量总是同时存在的,不好说哪个是因哪个是果,以我有限的知识和直觉,我只能说这可能有更深层次的物理学原理。

特性阻抗与长度无关,与横截面有关,这里主要考虑各部分的尺寸和形状,介质的介电常数等等因素。考虑一根常见的同轴线,如果有1km长,构成它的导体电阻可能已经远远超过50欧,但不影响特性阻抗仍然是50欧。

上面从行波的角度讲了特性阻抗的物理意义,那么波到达传输线末端时会怎样呢?还有反射系数是从阻抗计算出来的,它为什么能表征反射信号和入射信号的比?史密斯圆图又是什么,它为什么这么圆?

这些问题实质上也可以很容易理解,请看这里




  

相关话题

  一根导线里可以允许两条反向电流同时通过吗? 
  ARM 联合创始人请愿英国首相阻止英伟达收购:事关经济主权,后续会如何发展? 
  CPU 由几亿个晶体管组成,如果坏一两个会如何,是否有容错机制? 
  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与模拟运算,在未来真的可以解决磁约束核聚变技术中所有关键问题吗? 
  电磁波的频率是可以被直接测量出来的物理量吗? 
  请问火线接地了,拉闸后还会有电吗? 
  所谓的「电脑滤波卡」有多大成分是骗人的? 
  德国的半导体巨头英飞凌发声称,核心知识产权在德国等,愿为中国供应芯片,是真的吗,是突破美国封锁了么? 
  理想正弦电压源的电压与电流无关吗? 
  2022年1月16日早,建筑电气泰斗王厚余老前辈离世,如何评价其一生? 

前一个讨论
HiFi 播放器有多暴利?
下一个讨论
报考了英语专业,看知乎觉得就业无望,怎么办?





© 2024-06-26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26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