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新时代智能汽车的卖点已经转到了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两个上面。
无论是传统势力推出的新能源车型还是新势力推出的新能源车型,一定会在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上面浓墨重彩地介绍。
智能驾驶就不多说了,无论是主被动智能驾驶,都是逐步使得驾乘更加安全和舒适。
而智能座舱这个概念,实际比普通人想象得要牵扯更多的科技和工艺,实际和智能驾驶也是密切相关的。
如5G、大数据、AI、芯片、人机交互,软件研发,都是研发智能座舱所需要的技术。
而什么是智能座舱,用个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为我们的感官服务的智能驾乘空间。
人有五感,形、声、闻、味、触。
这也是五种感觉器官: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
而现阶段的智能座舱就是为了人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在驾乘期间服务的智能空间。
比如为视觉服务的屏幕、灯光、摄像头、HUD、AR等。比如为听觉服务的音响、声音收集系统。为触觉服务的各种实体、虚拟按键、舒适可调座椅等。比如为嗅觉服务的香氛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等。
而何谓智能?
《荀子·正名篇》:“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
智能是一种智慧和能力的总称,放在智能座舱上,就是要赋予座舱以智慧和能力,让车辆的驾乘更加多元化和生活化。在驾乘中,智能座舱能够提供给车内人员场景化的特定服务,辅助车内人员工作或者休息。
发展到现阶段的硬件和软件,硬件如车内娱乐系统、影音系统、安全系统,软件如语音、人脸、手势识别,驾驶员监控等。
就以驾驶员监控为例,这系统也称为主驾监控系统(DMS,Driver Monitor System).而整个和驾驶员进行互动的系统,则是主驾交互系统(DIS,Driver Interaction System)。
DMS采用主驾交互摄像头(放置在汽车A柱或转向管柱上)拍摄驾驶员的面部。该摄像头会采用近红外摄像头,这样能在白天、黑夜等外部环境光线不同的情况下,或者戴着墨镜,眼镜,口罩的情况下,也能准确捕捉驾驶员的面部,在驾驶中的一些违规危险举动,比如注意力分散,视线不在路面上、疲倦闭眼或者看手机、抽烟等危险驾驶行为。
一旦判断驾驶员的危险行为会危及行车安全,会采取报警(声音,光线闪烁,震动)来提醒驾乘人员,如果驾驶人员仍无反馈,会有制动,甚至降速到靠边停车,打开应急灯,打开车门锁,并拨打紧急电话等避险措施。
而如何用DMS摄像头捕捉人脸,并给出判断,一方面需要摄像头的清晰度,比如能够准确拍摄到人的瞳孔、虹膜、巩膜的状态。另外还需要背后的算法进行支持,如何判定驾驶员是处于走神的状态,如何排除干扰,比如驾驶员戴着眼镜,镜片有反光,或者本身虹膜上的反光均对摄像头采集的相片有干扰。
但DMS摄像头在算法的支持下,现阶段依然有很多误判,这些问题和自动驾驶的长尾问题一样,都是在智能座舱中有可能遇到,但又很难处理的问题。
比如开车抽烟是违规行为,属于不文明驾驶,从拿烟盒到点燃烟,到频繁弄掉烟灰会使得驾驶员分散注意力。尤其因为烟灰如果不及时弄掉会烫坏衣物,所以导致了即便你在车流中,也会频繁做“弄掉烟灰”这样分散注意力的动作。
而DMS摄像头如何判断驾驶员有抽烟行为呢?
按照算法来看,驾驶员嘴里叼着一根白色物品,就应该警示提醒了。
但开车吃糖,是不违规的。
那怎么判断驾驶员嘴巴里不是含着一个棒棒糖呢?如果外界的道路违规摄像头正好拍到了驾驶员正在吃棒棒糖,有可能会判定驾驶员抽烟违规。但是车内部的摄像头却需要有足够的逻辑来判断两者的区别。因为我们人肉眼能够识别的逻辑,算法一定要识别出来才行,这是一个基本的智能原则。
同样的,如果喝牛奶,喝饮料用吸管,也会被误判。特殊角度上,一缕亮光正好打在了司机的嘴上,也会被DMS误判成抽烟而报警。
如果说吃棒棒糖报警还不算困扰的话,那么对驾驶员闭眼的误判肯定会困扰司机。
因为检测到驾驶员的闭眼,绝对要以最高级别的警示来应对,警示后刹车是安全系统大概率的应急对策。
但驾驶员如果戴那种厚框眼镜,眼镜的镜架有些下滑,正好和黑色瞳孔有部分重合,根据摄像头的拍摄,DMS就很有可能判断成驾驶员长期闭眼,而采取一系列的应急措施。
还有可能因为光影变化,驾驶员戴着的眼镜的反光,导致瞳孔不清晰而被系统认为是闭眼,采取各种警示措施。
类似这样的长尾问题实际还有很多,比如如何准确判断驾驶员是连续张嘴大笑,还是打哈欠?
驾驶员只是嗓子痒不停张嘴咳嗽,还是因为疲劳过度而不停打着哈欠?
这类长尾问题虽然并不常见,但是一旦遇到,就极为影响驾乘人员的舒适度和驾驶的安全。
所以,这一块和自动驾驶一样,需要进一步完善算法,不断进行算法模型的迭代,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共产主义政党长期治理的喀拉拉邦在印度处于人类发展指数的前茅,这就是共产主义对印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