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mobike lite探讨一下mobike与ofo两种不同公共自行车模式走向融合的行业趋势。
在推出lite之前,mobike与ofo可谓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
但用三个可以大概衡量的指标:骑乘体验、防盗系数、成本,再与私人代步自行车(一手)比较就可以简单看出两种模式处于指标的不同位置。
即:
骑乘体验 mobike<ofo<私车
防盗系数 私车<ofo<mobike
成本 ofo <私车<mobike
而加入现在的mobike lite后:
骑乘体验 mobike<lite<ofo<私车
防盗系数 私车<ofo=lite<mobike
成本 ofo <lite<私车<mobike
也就是说,在不知道市场诚信的情况下:
ofo选择了低成本、校园投放,维持骑行体验与规模以资本承受社会信用风险,
而mobike走的是高成本、社会投放,牺牲骑行体验提高吸引力,用技术抵消信用风险。
lite的投入,则可以认为mobike与ofo之间存在着这么一种更加适应社会现实与资本利益的折衷空间,而这个度的把握需要建立在:
随着各类共享商业模式普及以及社会信用体系的完善,一个地区的商业诚信水平可以被越来越清楚的掌握之上。
具体来讲:
骑行体验可以比mobike更高,但依旧可以以某些方式降低被偷风险,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投放量;
外观设计与防盗系数可以比ofo更高,但仍旧可以保证相当的骑行体验,并优化外观性能提升对消费者吸引力。
不论外在产品如何,两者共同的目标都是:在可承受的损耗内,将共享商业的模式推广、延续。这样就能获取更广阔的用户群体与更强的市场主导地位。
这就意味着两种在产品端不同的模式在市场战略上的融合。
目前只有大城市有限制区域有mobike等共享单车,但一些小中小城市早就有规模不一、效果不一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共享单车市场争夺的必然发生。
但考虑到我国各线城市发展水平不一、对于共享商业模式的接纳度不一样,中间这个折衷的度会随着地区、时间变化。因此,融合并不意味着现有ofo黄车与mobike银橙车的消失,反而会成为开拓新市场的探路先锋,从而确定最优的投放车辆配置。
适应市场环境又满足需求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或许对ofo与mobile而言,lite的出现会意味着未来行业直接面对面市场竞争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