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种情况,其实教育者没什么好矫情的。
是个正常人都会告诉孩子——他傻。
然后如果孩子的确不喜欢游戏机了,更喜欢棒糖,那就是他自己的决定,后果自负即可;
如果孩子是被哄骗的,他了解游戏机价值更高,那他也得明白,自己要对当时的自由交易(只要非强迫)负责,父母可以帮忙找邻居协调,但不保证成功,只能与邻居小孩商量,无论结果如何,还是需要孩子学会后果自负。
以后如果有这种需求,他可以考虑把游戏机对折卖给父母,让父母自行处理,然后多换点儿零花钱去买自己需要的东西;父母如果拒绝还可以直接开口要棒棒糖这种便宜货。
最后需要直截了当的告诉孩子自己的观点,要尽可能与人等价交换,不要老想着占人便宜,但是也别被人占太多便宜,因为那样子的确,很傻。
如果做了这么傻的事情还不让别人说傻,那么这个孩子无论从智力上还是从心理上,都是扶不起来的。
要就事论事解决这问题是很简单的。
但我觉得解决不解决也就这么回事,因为这坑,大人看得见孩子踩,看不见自己踩,而且每个人一辈子都得踩几次。
医人医不了己,治病救不了命,到头来白玩一场。
光是看具体问题。
说孩子拿50块钱的东西,跟邻居换了个2块钱的东西,还倍儿开心。
也就是说在孩子的视角里
2块钱的东西+倍儿开心=50块钱的东西。
倍儿开心价值48元人民币。
好,那你就揣一张50块钱的纸币,领着孩子去个综合型超市,从货架上边拿50个棒棒糖,再拿1个游戏机。
走到超市犄角旮旯,你把50块钱纸币放地上,钱左边放上50个棒棒糖,钱右边放1个游戏机。
你告诉孩子,看了没,这张纸,能换这么多糖,或者能换这1个游戏机。
然后你把钱抽走揣口袋里。
告诉孩子,也就是这1个游戏机,按道理是能换这么多糖的,你只换了2糖。
再把48个糖摆在一边,分成24份儿。
你说孩子, 你脚着现在你亏了24份糖,如果说你当时兴高采烈的回家,觉得开心就值了差价。
那我得告诉你,其实你用这游戏机,本可以多换24份你内个幼小可怜又无知的“倍儿开心”的。
现在懂了么,懂了家走,吃亏长记性,下次再看见谁想跟你换一份“倍儿开心”的东西,你动心以前,最好先通过各种渠道,坐实了你换回来的是一份“倍儿开心”还是一份“倍儿上当”。
然后你领孩子回家就行,不用给他什么补偿。
因为人不挨几把狠揍,下次还长不了心眼儿。
当然了,你要说孩子才两岁,都不识数呢,那这趟超市就省了,他对价值价格都没概念教不会。
看这描述孩子是自己拿着玩具去邻居家玩又自己回来的,估摸不会太幼,所以就试试吧,量化的叫他亲眼看见亏了多少,比啪啪揍一顿屁股好使。
可我是觉得,哪怕是大人也一辈子在这类坑里转悠。
孩子是拿50块钱,换了值2块钱的糖,以及能补差价的“倍儿开心”。
大人是花500万块钱,换了一套原材料值2万块钱的房,以及能补差价的“有房心里倍儿踏实”。
或者是花5万块钱,换了一套成本不值2钱块钱的名牌西装,以及能补差价的“穿上这身我就倍儿拉风”。
再或者是花5年甚至更多时间,考上了一个后半辈子只能赚2k薪水,但带编制的工作,以及能补差价的“进去这单位我就人上人,倍儿光宗耀祖”。
我是觉得一辈子咱的时间,以及消费出去的钱,很少一部分是交易到了等价实物,绝大部分是交易到了个心态。
所以咱如果认定心态真的值这么老多钱,那也就别说孩子了,他只是在蹈覆辙而已。
我们在消费主义包装之下干了好多荒唐事,这个消费主义是广义的,它不光要钱,还要时间要命,回头看看似乎也给不了啥等价的幸福。
只会给人个夜郎自大的心态。
我以前把这想法说给人听,他们批评我一点不浪漫主义。我想,如果他们认为浪漫主义是个褒义词,是应该来拜这个换糖的孩子为师,才能学有所成。
雷霆雨露,莫非天恩。
以不变应万变
美国棋高一着 赢了又赢 麻了又麻
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军演
布林肯:美国没有向乌克兰派兵的计划
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增兵
国防部发言人:美国不会向乌克兰派出军队
俄罗斯承认卢甘斯克顿涅茨克独立
拜登:美国绝对不会派出一兵一卒
俄军空降基辅 登敖德萨 攻入哈尔科夫
白宫:美国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派兵乌克兰
美国:套娃竟是我自己
英文:我和乌克兰感同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