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为什么权倾天下的霍光一死,霍氏集团就失去了与皇权相抗衡的能力? 第1页

  

user avatar   zhi-yu-ke-ji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仔细看看汉宣帝继位到许皇后驾崩这两年的历史,会发现汉宣帝只下达过两道大的政令,头一个是要求祭祀卫太子刘据,被驳回。第二个是要高调祭祀汉武帝,被通过。然后其他的军国大事,杀谁用谁,都是霍光说了算。


但是从本始三年许皇后驾崩后,汉宣帝开始着手抓政务了。许皇后的死让汉宣帝知道,老百姓可以寄人篱下,但是皇帝不能!

来理一理人物关系,丙吉是汉宣帝头号铁杆。儒生魏相是丙吉的好友。丙吉、魏相、夏侯胜都是鲁西南同乡,所以魏相是个隐藏的汉宣帝亲信。

晚年的田千秋是霍光的铁杆,田千秋的儿子田顺自然是霍光的铁杆,而田顺和魏相不和,是当时人尽皆知的事情。当初,因为魏相执法严厉,曾经吓得田顺辞官逃跑。而霍光因为这事,没少给魏相小鞋穿。

始元三年五月,田广明和田顺因罪自杀。六月,汉宣帝就提拔魏相接替田广明任御史大夫。这样御史大夫魏相和侍御史公孙益寿就练成了线,汉宣帝不动声色的掌握了这些。

同样是六月,老天都帮助汉宣帝夺权。霍光的铁杆,丞相蔡义因未知原因死亡,丞相的位置空出来了。夏侯胜和丙吉的同乡韦贤接任了丞相大位。


虽然霍光时代的丞相没什么实权,但也不是个可以忽略不计的角色。汉宣帝又将自己人安插到了丞相位置上,实力进一步加强。

那么说霍光怎么会容忍汉宣帝这样自无忌惮的提拔自己人呢?废帝刘贺就是因为提拔自己人才被霍光废掉的。这就是汉宣帝高明的地方,也是刘贺欠缺的地方。


当初刘贺重用自己的党羽,但是他的党羽都是一些厨子、门卫、花匠之类,名声不好,提拔起来天怒人怨。而汉宣帝的党羽一来隐蔽,二来都是当世大儒,提拔他们无人不服。

这只是先决条件,更深层的是汉宣帝做事非常的有分寸,节奏把握的特别到位。始元三年,汉宣帝逼死田广明、田顺之后,册封了常惠为长罗侯。常惠上奏朝廷,说当初龟兹国杀害汉朝的轮台校尉赖丹,应该趁此时惩罚龟兹国。汉宣帝高调命令常惠,不许招惹龟兹国。

这样一搞,霍光的注意力被常惠给吸引了。俩田爷确实犯罪,自杀也正常。但是汉宣帝又是册封常惠,又是给常惠下旨,那这就是拉拢边将啊。那常惠到底听谁的?这才是霍光最关心的。毕竟常惠不是霍光的嫡系,又身居要职。所以,霍光又悄悄给常惠下令,教训一下龟兹国。


常惠当然知道谁的大腿粗,从西域亲汉各国中借兵四万七千人,包围龟兹国,指责龟兹国杀害赖丹之罪。龟兹王说这事不赖他,是先王听姑翼之言,才杀害了赖丹。于是常惠要求龟兹王将贵族姑翼交出,方可免罪。龟兹王吓破了胆,赶紧把姑翼交给常惠,臣服大汉。

这成功的转移了霍光的视线 ,常惠杀姑翼回国,自然会受到崇高的礼遇。接着,汉宣帝提拔了韦贤为相、魏相为御史大夫。


而这个时候,匈奴也帮了一把汉宣帝。匈奴为了报复乌孙,且鞮侯单于亲率数万骑兵突袭乌孙。常惠不在,乌孙还是不够匈奴打。且鞮侯单于大获全胜,抓了不少乌孙百姓、牲口退兵。


不料,天降大雪,一天之内,积雪过丈。且鞮侯单于抢来的牲口几乎全部冻死,而数万匈奴骑兵,回去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所谓偷鸡不成蚀把米,且鞮侯单于是深刻理解了。


这样一来,乌孙精神了,马上带兵追击匈奴。而东部一直跟匈奴有仇的乌桓,也开始攻打匈奴的东部。此战,匈奴人口损失约三分之一,牲口损失一半,臣服于匈奴的西域小国全部背叛。霍光没工夫搭理汉宣帝提拔俩儒生的事,派三千骑兵出塞。连丁零都来踹一脚匈奴了,汉朝无论如何不能不捶一把匈奴这个破鼓。


此战,汉朝大胜,俘虏数千人。

在这个举国同庆的时候,汉宣帝提拔了颍川太守赵广汉为京兆尹。赵广汉不是汉宣帝的人,也不是霍光的人。这事值得研究的吧,甭着急,霍光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汉宣帝就很时趣的在过完年把霍成君立为皇后,霍光开心了吧。


也就一个月的功夫,夏侯胜和黄霸就出狱了。汉宣帝的党羽遍布朝内外,基础已经打下了。

汉宣帝本始四年的霍光,已经达到了人生的巅峰。这一年的霍光是汉帝国唯一的真正元首。所谓四夷宾服,也是服的霍光。霍氏家族的人都身居要职,掌握着汉帝国的国家机器。刚好这一年,他的女儿成了皇后。不出意外的话,将来霍光的外孙子就是太子。最令霍光满意的是他的好女婿汉宣帝,人家虽然是皇帝,但是却把自己跋扈的女儿捧在手心骄纵,让霍皇后专宠后宫。再一个,汉宣帝对岳父很孝顺,霍光几次要把大权还给他,他都不要。

这么囧傻呆萌的可爱皇帝,就爱夏侯胜啦、黄霸啦、赵广汉啦、于定国啦这些素有贤名的人。这些人看上去要么是做学问的,要么是做业务的,没有像上官桀那样职业做官的。

霍光很满意,同时又觉得汉朝对不起他们霍家,具体一点,就是汉武帝对不起他们霍家。霍家能走到今天这个荣耀地步,全靠了自己的哥哥冠军侯骠骑将军霍去病拿命换来的起点。霍去病为国征战一生,二十出头就因公殉职。霍去病的儿子霍嬗继承爵位,六年后,十岁的霍嬗跟着汉武帝去了趟泰山,就暴毙途中。讲道理应该从霍家再寻亲属过继给霍嬗,然后继承爵位,或者是把爵位再传给霍嬗的弟弟。结果号称爱霍嬗的汉武帝,拒绝了霍家的请求,冠军侯国被撤销。一代英豪霍去病的后人,居然混的没有爵位。。。

不过霍光很自信,他坚信汉帝国将在他们的霍家的领导下,进入“幕府时代”。刘氏皇帝作为虚君,在庙堂之上。而霍氏大将军掌握实权,开府治事。如果大将军这个职位不是世袭的话,那这样的二元政治格局,是古代士大夫最希望看到的政体。这能保证推动国家机器运转的,始终是个职业的政治家,可以避免各种混 蛋坐在国家君主位置上胡来。

然而就在霍光的高度自信中,残酷的病魔击垮了这位当时地球上最有权势的男人。地节二年,霍光的病重,让汉宣帝得到了反噬霍家的机会。但是汉宣帝懂得隐忍,懂得审时度势。

汉宣帝当时的处境很微妙,无论是未央宫还是长乐宫,都是霍家的人在主事。长乐宫的太后娘娘,是霍光的外孙女。未央宫的皇后娘娘,是霍光的亲闺女。掌握两宫禁卫的是霍光的女婿任胜和邓广汉。汉宣帝的势力虽然渗透到了各大政府机构,但是掌握兵权的还没有!

所以病榻上奄奄一息的霍光,汉宣帝依然不敢怠慢。汉宣帝亲自去探望霍光,并表现的极为悲痛和焦虑,大汉如果没有了霍大将军,万一崩盘了怎么办?说到这里,汉宣帝戏精附体,眼泪哗哗直流。

霍光不担心别的,就想知道自己死后,汉宣帝会怎样跟自己的后人相处。于是试探性的祈求汉宣帝,说霍去病的孙子霍山没有爵位,希望能从自己的封地之中分出三千户给霍山,也好祭祀霍去病的香火。汉宣帝当然表示同意,不仅如此,汉宣帝马上册封霍光的儿子霍禹为右将军,意思就是只要霍光咽气,汉宣帝马上就能让霍禹升一步成为大将军,继承霍光的职位。

没过多久,这个掌握汉帝国政权达二十年之久的大将军霍光溘然长逝。汉宣帝表现的极为悲痛,用皇帝的规格为霍光举行了奢华的葬礼,并免除霍氏后人的赋税,让他们世世代代享受爵位,世袭罔替。霍家的人显然觉得即使如此,也不能彰显霍光的威势,对此意见很大。汉宣帝任由他们将霍光的墓葬规格一再僭越扩大!

霍光的时代结束了,该怎么评价这样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巨大影响的人呢?霍光是个运气极佳的人,本来平民出身的他,会在平阳县度过普通的一生。霍光自幼并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水平不高,武略水平也未见过人之处。所以班固对霍光的能力评价为四个字:不学亡术。汉书.霍光金日磾传赞:“然光不学亡(无)术,暗于大理,阴妻邪谋,立女为后

苏轼评价霍光的能力也是四个字:才气不足。

总之吧,历朝历代,没有人说过霍光的文韬武略有常人不及之处。即便是有科举的时代,霍光也很难混出来,更何况讲究门第高低的汉朝呢。说到门第,霍光的父亲是平阳县小吏,霍仲孺。

霍仲孺勾搭平阳侯府上的侍女,卫子夫的二姐卫少儿。卫少儿怀孕后,霍仲孺提裤子不认账。卫少儿怀胎十月生下一个男婴,又含辛茹苦的把这个男婴养大,取名霍去病。

功成名就的霍去病,居然认祖归宗,不仅给霍仲孺广置田产,还把异母弟弟霍光带回长安。自此霍光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在汉武帝身边当了秘书。

若干年后,汉武帝要进行权力交接的时候,最信任的还是自己身边的人。比如贴身秘书霍光、贴身侍卫上官桀、贴身好基友金日磾。汉武帝对男人的热爱,史书上毫不讳言,毕竟是家传的爱好。不管怎么说,在没有卫青、霍去病,没有公孙贺、公孙贺,没有张汤、江充的时代,本没有资格在朝堂上谈论大事的霍光、上官桀、金日磾一下被推到了汉帝国的权力顶点。


金日磾因为是匈奴人的身份,所以退出了权利最高层。上官桀再跟霍光政权的时候,居然想到了连汉昭帝一起废掉。那这就是为了解决一个小麻烦,扯上一个大麻烦。一介武夫上官桀失败了,霍光成功了。霍光虽然把持着汉帝国各大重要机构,但是牵扯到具体的业务,霍光总是启用专业的人去干专业的事,决不自专。而霍光办事倒是简单粗暴,比如刺杀楼兰王,虽然历朝历代总有卫道士批判霍光此举不大气,属于鸡鸣狗盗的手段。但是很明显这一手对西域的威慑力更强。

而在这每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霍光总能用对了人。然而霍光之所以成为权臣,也并非霍光处心积虑一步步揽权。在每个关键时刻,霍光甚至显得有些优柔寡断。比如在废除刘贺这个问题上,霍光瞻前顾后,优柔寡断,还是张安世、田延年给了他定心丸,再加上夏侯胜的推波助澜,霍光才下定决心马上废帝。

霍光的成功,就是这些对手的衬托。他用霍氏子孙把持了整个汉帝国,却不知道自己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是汉宣帝,以及汉宣帝背后的整个儒生集团。他永远都不会想到,爱他女儿爱的天昏地暗的汉宣帝,恨不得把霍皇后弄死给许皇后陪葬。他永远不会想到,汉宣帝这个恭敬、孝顺的女婿,对霍家有着刻骨的仇恨。


真正有分量的对手来了,霍光却不在了。不知道这对于霍光来说,是幸运还是不幸。霍光对刘氏王朝忠不忠?篡位如反掌般简单的霍光,却没有篡位,这就是大大的忠。


不过对于汉宣帝来说,国家姓刘还是姓霍,却非常的重要。霍光一生最大的污点,也是霍家灭亡的根源,那就是霍光的老婆霍显。在没有霍光的日子里,霍显比以前更加的作威作福。而在霍光逝去以后,汉宣帝也正式吹响了反击霍家的号角。那么怎么对付手握兵权的霍家?

霍光死了,但是他家族的势力还在。来看下汉宣帝和霍氏集团的力量对比,霍光的儿子霍禹担任右将军,霍去病的孙子霍云都被任命为中郎将,霍云的弟弟霍山被任命为奉车都尉、侍中,统率由胡人、越人组成的军队,霍光的两个女婿范明友、任胜分别担任长乐宫、未央宫卫尉,霍光的其他兄弟、女婿、外孙全都参加朝会,担任诸曹、大夫、骑都尉、给事中等职,霍光的外孙女是皇太后,女儿是皇后。这只是霍光家族的人担任这些要职,还不算霍光的党羽和门人故吏。

再看汉宣帝这边,在朝中担任要职的有丞相韦贤、御史大夫魏相、光禄大夫丙吉、侍御史公孙益寿、谏大夫兼给事中夏侯胜、扬州刺史黄霸、廷尉于定国。


看上去官位都很唬人,但是自霍光执政以来,三公九卿都是摆设,掌握兵权才是硬道理。


很显然,双方实力过于悬殊,汉宣帝的党羽无人担任军职。

不过,汉宣帝的人不担任军职,但不代表担任军职的就都是霍家的人 。一个人,在朝中的位置非常的特殊,此人就是车骑将军张安世。

张安世是著名酷吏、御史大夫张汤之子,在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是个实权官位,往往比丞相都要横。张安世作为一个官二代,并没有选择当个纨绔子弟。张安世天赋极高,有超强的记忆力,后来又写的一手好书法,自然而然的得到了汉武帝的重用,年纪轻轻就做到了尚书令、光禄大夫。

酷吏出身的张汤,当初仗着汉武帝的宠信,没少杀人,一直做到了御史大夫,威势压过丞相一头。但是在朱买臣的构陷下,汉武帝听风是雨,逼死了张汤,张家自此失势。张安世的哥哥张贺为了家族的荣光,旗帜鲜明的站在了太子刘据一边。而张安世老老实实当官,奉行君子不党的原则。结果在太子被构陷之后,张贺被当做太子党判了死刑,张安世出钱营救,最终留了张贺一命,改死刑为腐刑。

后来霍光执政,在上官桀谋反案之后诛杀了很多大臣,因为朝中没有旧臣,所以霍光提拔了张安世任右将军、光禄勋,后来一直做到了车骑将军

霍光把霍氏家族安插在军队体系各大要职之后,很明显下个大将军就是霍禹,不可能是张安世。所以张安世不可能在霍光死后,死心塌地为霍禹卖命。再加上张安世的三个儿子张千秋、张延寿、张彭祖也在朝中身居要职,张家也是朝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势力。

霍家当时豪横的什么程度呢?这么说吧,霍家的家奴跟御史大夫魏相家的家奴因为争道打了起来,霍家人多势众,满长安追着魏家的人暴打。魏家的人只好逃回御史大夫府,求魏相庇护。结果霍家的人追到了魏府,砸了魏家的门。御史大夫魏相亲自给霍家的家奴下跪磕头赔罪,霍家的人才扬长而去。

霍家的人多豪横。有这么横的下人,他们的主母霍显得多豪横?这样的人连御史大夫都不放在眼里,会高看张安世一眼吗?

而这一点,成为了汉宣帝绝地反击的桥头堡。汉宣帝在霍光死后,高规格的封赏霍家土地、财产。另一方面,汉宣帝的亲信魏相上了一道密折,奏请拉拢张安世对抗霍家。汉宣帝准奏,准备用张安世接替霍光的职位。本来右将军霍禹都等着接任大将军了,朝廷的圣旨下来了。册封张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大将军和大司马是汉武帝设立的职位,当初卫青担任大将军,霍去病担任大司马,这是一对同等尊贵的职位。如今大将军之位空缺,张安世却担任了大司马,很明显接替了霍光的职位!

为了安抚霍家,汉宣帝又册封了霍去病的孙子霍山为乐平侯、奉车都尉领尚书事。这就有意思了,领尚书事,在当时是个很重要的职位。因为在霍光时代,群臣奏章要写两份,一份正本,一份副本。奏章到了尚书手里,尚书会把正本全部转给霍光处理,然后看副本,捡重要的给汉宣帝看。当然了,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那大家心照不宣。总之尚书的作用,就是剥夺皇帝的行政权利。如今张安世和霍山同领尚书事,那就是这二人看奏章,权利重叠。重叠意味着推诿,意味着争夺,意味着对抗,总之对皇帝都是有好处的。这俩人还没来得及互相挤兑,魏相又暗地里使劲了。这次他再上密折, 奏请取消尚书筛选奏折的权利。汉宣帝准奏,加封魏相为给事中,成为了皇帝秘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这就是汉宣帝的第一套组合拳,先用张安世分了霍家的兵权,又把行政权收回自己手中。同时又安抚霍家,做的不漏痕迹!

汉宣帝是个擅长温水煮青蛙的皇帝,在霍光死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汉宣帝一方面对霍家的青蛙们大加封赏封地、爵位、金钱,一方面提拔张安世为大司马、魏相兼职给事中,然后把尚书看本的权利,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基本上汉宣帝把汉帝国的中央行政权牢牢的把握在自己手中,霍家的子弟们,忙着及时行乐,完全没有意识到是否丢失了什么。

为什么霍家子弟这么自信呢?那是因为汉宣帝并没有夺取霍家的兵权。只要兵权在握,霍家子弟就不用怕汉宣帝。

而汉宣帝为了抓权,树立自己的权威,化身为一个汉代最勤政的皇帝。他五天一朝,要求丞相以下的各级官员都要来述职。这就跟国企开例会一样吧,都说说吧,这五天都干了啥?后五天你打算干啥?之前的任务完成了多少?朕指导一下以后的工作。这个例会制度开始之后,朝臣都以皇帝为最高领导。


不过有句话要说在前边,对于汉宣帝来说,这样是有利于他个人夺权。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把过去的各司其职改为政出一人,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对于中央政府官员,汉宣帝牢牢的掌握在自己手中,据传说自此以后,中央官员自此打了鸡血,没有了尸位素餐的情况。这种情况大家估计也亲身体验过,自己述职能说自己不好吗?肯定说自己多忙,多卖力,多有成绩。一切,看上起很美罢了。


至于地方官员,汉宣帝也要牢牢掌握。当时汉朝普遍实行郡县制,郡相当于现在的省,直属中央。太守就相当于今天的省长,属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中央为了直接领导地方,于是在汉武帝时代把刺史制度固定下来,让中央派往地方上的刺史成为地方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的书记。汉朝还一种特别的地方行政单位,就是封国。封国其实相当于郡,但是封国不设太守,国相是中央派往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相当于刺史。

汉宣帝要求地方等刺史、太守、国相要进京述职,要求他们为民办事,政绩好的给予封赏。什么时候中央大官有了出缺,那就根据地方长官谁得到的封赏多,谁就优先升官。在此之前,地方长官长期留任,不迁移,不升迁。


所以,地方官员在进京述职的时候,能说自己不行吗?所以,大汉王朝迅速变得尧天舜日。中央人人有干劲,地方个个为人民服务。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大汉王朝自称为“中兴”。

从汉宣帝的角度讲,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权,他都牢牢的抓住。不过很快打脸的事也就来了。地节三年,看上去吹得最好,政绩最高,最忠君爱国,最为人民服务的官员是胶东国丞相王成。汉宣帝给王成加爵关内侯,还没等朝廷把王成调到中央,这哥们因公殉职,病死在任上。人死茶凉,很快就有人举报,王成谎报政绩,事情就是这么尴尬,没人监察的权利,靠自觉的结果就是这样。更何况汉宣帝并不在意这个人到底能力、节操如何,而是这个人是不是听话。汉宣帝这一系列的手段,并不能引起霍氏集团的警觉。但是下面的事,就让霍氏集团警觉不安了!

地节四年四月,汉宣帝立长子刘奭为皇太子,引起了朝野的大动荡。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太子刘奭是许皇后的儿子。而霍氏集团希望看到的是霍皇后的儿子当太子。汉宣帝也好说,因为霍皇后没生孩子。


霍氏集团的领头人是霍光的老婆霍显,霍显不惜毒死许皇后运作自己的女儿当皇后,为的就是让自己将来的外孙当太子,将来的大汉皇帝有一半霍家血统,这样霍氏家族的地位才能稳固。现在还没来,仇人的儿子当了太子,这还得了?

霍显气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根据她惯用的伎俩,她通知自己的霍皇后,下毒害死太子。汉宣帝没能保护好自己心爱的女人,断然不会再让悲剧重演。所以汉宣帝给太子安排了两个保姆,这俩保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无论什么食物,都要她俩当众先吃完,再让太子吃。尤其是皇后给的食物,这俩保姆抢着吃。

霍皇后攥着毒药就是没机会给太子吃。所以,太子的地位一直无忧。汉宣帝顺便把自己的大恩人丙吉升为太傅,老丈人许广汉封为平恩侯。为了照顾霍家的情绪,又封霍去病的孙子霍云为冠阳侯。一个月后,汉宣帝又有了大动作。霍光为什么这么强大呢?那是因为霍光和皇帝一样,都是终身制。那要加强君主集权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终身制,而大臣有任期。为了完成这一步,汉宣帝的亲信儒生丞相韦贤奏请退休。从此以后,大臣退休变成了定制。韦贤退休以后,魏相顺理成章的升为丞相,而丙吉则毫无意外的升为御史大夫。

自此,儒生云集长安,参与政事。而霍家备受指责,弹劾霍家的奏章一封封往朝廷发。别忘了,霍家的重要成员霍山是尚书。虽然他没了垄断奏章检阅的权利,但是依然具备先看到部分奏章的权利。霍山一看好多奏章是弹劾他们霍家,就扣住不给汉宣帝看。再后来霍山发现自己扣下没有用啊,张安世也有看奏章的权利,大臣也有直接给皇帝上书的权利,他这个尚书有没有都一样!

而汉宣帝在封赏自己祖母史家和老丈人许家咨询的同时,有找到了自己姥姥王家,也大加封赏。汉宣帝有了这么多自己人,决定触动一下霍家最敏感的神经。负责未央宫警卫的是霍光最出息的女婿卫尉范明友。汉宣帝表示很器重这个能征善战的将军,调范明友任光禄勋。

简单解释一下,过去汉朝宫廷戍卫分内外,宫外的卫兵归卫尉管,宫内的侍卫,归光禄勋管。但是从汉武帝中期开始,大内侍卫归期门管,光禄勋成为了内务府总管。也就是说,汉宣帝的这次人事调动,等于是剥夺了范明友的兵权!解除了范明友的未央宫兵权,那么汉宣帝父子的安全就更有保障了。下一步,让汉宣帝如鲠在喉的另一个霍家人就要调动工作了。

他是霍光的另一个女婿,叫任胜,官拜羽林监,掌握戍卫建章宫的骑兵特种大队羽林骑。汉宣帝调他人安定太守,剥夺了兵权。安定在哪?在今天的宁夏,当时算是靠近匈奴的边疆。


调走了任胜,汉宣帝常住的未央宫和建章宫就都安全了。接着,霍光的姐夫光禄大夫张塑,汉宣帝调到了蜀郡任太守,挨着西南夷,也不是好地方。


建章宫还一个掌兵的人让汉宣帝不放心,此人是霍光的孙女婿中郎将王汉。汉宣帝把他调任武威太守,挨着匈奴和西域,又是边疆地区。

特别介绍一下汉朝长安城的戍卫情况。汉朝精锐的中央军驻扎长安,分为南北二军,初由太尉掌管。自从周亚夫从太尉的位置上调走以后,南北军就没有了统一主帅。南军人数一般有一万多,主要负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戍卫工作,由两宫卫尉分别统辖。汉武帝时设建章骑,这是一支在汉朝装备最精良,机动性最强,实力最吓人的骑兵特种部队,后来改名为羽林骑。北军一般有数万人,负责整个长安的戍卫和警察工作,由长安中尉统辖。汉初每当有政变发生的时候,人多的北军是必争之地。从诸吕之乱到卫太子案,都是掌握北军的人取得了胜利。

汉宣帝掌握了两宫卫尉和羽林骑,等于掌握了南军。在汉初,掌握南军并不能掌握长安的局势,还是属于弱势群体。但是汉武帝之后就不一样了,史书上说:“(汉武帝)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简单说就是南军加上大内侍卫和羽林骑,可以跟北军势均力敌。所以掌握了南军的汉宣帝,最起码掌握了半个长安城。

如果想夺权,根本还不够。但在霍家眼里汉宣帝触碰了他们的底线。按下霍家的感受不表,单说汉宣帝得到南军之后,瞄上了实力雄厚的北军。当时朝上的最大的官是哪一位?前面说过,是大司马张安世。这像话吗?不是说好的让霍光的儿子霍禹接任大将军,成为政府首脑吗?于是,汉宣帝下旨调张安世任卫将军,升右将军霍禹为大司马。


看,汉宣帝对霍家够意思吧。但是,圣旨还说了,长安城南北二军都归卫将军统领。然后呢?霍禹还等着然后呢。卫将军统兵了,大司马管啥?差点忘了不是。汉宣帝告诉新任大司马霍禹,既然不统兵了,把之前的印信交出来。还有范明友,你的印信也交出来。这大司马当的,还不如右将军。长安的军权被汉宣帝掌握后,周边的地方卫戍部队,也不能不抓吧。骑都尉赵平,也是霍光的女婿,来吧,交出印信。统领胡越骑兵的霍云,你别搞特殊,交出印信来。


而这些空出来的军官职位,都由汉宣帝的亲戚史家和许家的人担任。汉宣帝这样一搞,霍家就不能当看不见了。霍家带兵多年,未必就是没了印信就指挥不了。但是为什么一向对霍氏恩宠有加的汉宣帝会翻脸呢?霍氏子孙其实是根本不知道。霍家的人普遍认为,导致汉宣帝翻脸的根本原因,是新任丞相魏相在捣鬼。前边不是说过吗?霍家的家奴追打魏家的家奴,甚至踹了魏相家的大门,魏相给霍家的家奴磕头赔罪,霍家家奴才扬长而去。那现在搞事情迫害霍家的,一定是魏相!电光火石间,汉宣帝掌握了原本霍氏集团才掌握的兵权,把霍氏集团的重要羽翼调到了边疆。或许从那时候开始,胜负就没了悬念。

霍禹作为史上最没存在感的大司马,一怒之下称病不朝。这就是甩脸给皇上看,你不是不给我权利吗?我直接不上朝了!霍禹的秘书,太中大夫任宣前来探病,霍禹满腹牢骚的说,自从魏相当上丞相之后,皇上对霍家百般削权。现在朝上掌权的都是许家、史家的人,我都没明白这是怎么回事?

任宣劝霍禹,该上朝还是得上朝,这么明目张胆的告诉皇上对这个无权大司马的职位不满,是没有好处的。大将军的时代过去了,过去车丞相的女婿徐仁得罪了大将军,大将军照杀不误,乐成这样的平民出身,因为得到了大将军宠爱,不仅位列九卿,还爵封列侯。朝中百官别管职位多高,看见霍家的管家冯殷都不敢抬头。如今许家和史家是皇上至亲的外戚,他们发达也理所当然。不应该这样跟皇上较劲。

霍禹从善如流,当然了,他的从善如流是因为自己没注意,所以接茬去上班。上班可是上班,过去百官看见霍家的人连口大气都不敢喘,现在没人拿霍家人当回事看,朝臣弹劾霍家,甚至都不避着他们。

这一系列的变故,让霍禹、霍山、霍云等人感觉不可思议。史书所载,这几位霍爷在一起开了几次会,都不明白汉宣帝这是唱的哪一出。都说墙倒众人推,这墙还没倒呢,弹劾霍家的人越来越多。弹劾就弹劾吧,还给霍家编排故事,恶意造谣中伤。霍家的爷们没探究出原因,但终于有一次,霍家全体会议召开:在那次全体会议上,尚书霍山非常生气的说,如今长安的儒生越来越多,这些人非常的不像话,居然造谣说霍氏毒死了许皇后。这瞎话能胡说吗?!

霍山的义愤填膺,惊起了主座上的霍显。霍显后背直冒冷汗,没想到这么机密的事,居然破案了。正当霍家的爷们咒骂给他们家“栽赃”的儒生时,霍显缓缓的道出了实情,那不是编故事,就是事实。许皇后就是她霍显派人毒死的。

霍家的爷们惊到了,有这事早说啊,这是不共戴天之仇啊,做的还这么明显,皇上怎么可能不知道?早知道这样,大将军一咽气就得造反,还能等到皇上削了权再动手?霍家还有选择吗?显然没有了,造反是必然的,唯一的悬念就是如何部署,什么时候动手,以什么形式动手。

但是,一定要跟汉宣帝刀兵相见吗?霍家的家业这么大,靠的并不是这几位霍爷。当年霍光手下有一干能臣襄赞,又有几位有本事的女婿帮助,才能独霸朝纲。当然了,霍光这些女婿里边,我们能看到有极高水平的,也就是范明友

霍家的爷们要找人商量大事,首先想到的是这些女婿们。上一章说了,霍家的女婿们好多被调到了边疆。留在长安的这些,红有霍光的三位女婿。按顺序应该是邓广汉、赵平、范明友。邓广汉和范明友没有给霍家出主意,但是赵平坐不住了,他决定给霍家出主意。


且说赵平当年是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还掌握长安城外的屯兵,老厉害了。现在赵平虽然没有降职,也没有外调,但是调兵的印信全给收走了。跟霍禹这个大司马一样,是个光杆。赵平有个门客叫石厦,这哥们是个星象学家,他经过占星后告诉赵平,从星象上看,霍家轻则免职,重则死刑。赵平的琢磨着,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干脆跟皇上拼了!

该怎么拼呢?霍云的舅舅李竞更直接。李竞有个叫张赦的朋友给他出主意,他觉得皇上一向对霍家很好,就算是毒死许皇后又怎样?目前霍家的危机,都是许广汉和魏相搞出来的。这俩是霍家的仇人啊,许广汉女儿被霍显毒死,恨霍家正常。魏相被霍家奴仆欺负,恨霍家也正常。So,不用那么大动干戈,请太后下旨,弄死许广汉和魏相,学大将军废昌邑王那样,改立新君,所有的危机都解决了。

霍家没有选择的余地了。因为李竞刚传达了废立这个意见,就被长安群众张章举报了。天下竟有这么巧的事?那是不可能的,张章也不是普通群众,他和大内侍卫首领董忠是好朋友。只能说张章的出现,说明了汉宣帝身边也有了类似东厂、粘杆处的组织出现。


汉宣帝非常会处理这个事,事情办得非常讲究。不是有群众举报吗?得,那就让廷尉介入调查。调查谁呢?不调查霍家人,而是逮捕石夏、张赦这俩外人。霍家人害怕吧,这俩货肯定一审就撂。这样,霍家的末日审判就马上到来了。

但是,下面发生的事,让霍家看不懂了。汉宣帝特旨下到了廷尉府,要求把石夏、张赦无罪释放。这事闹哪出?霍家人慌了。霍山琢磨着,这是汉宣帝看在太后的面子上,才不追究的。但是这不代表这事就算完了,谋反加毒死许皇后两件事,霍家倒霉是早晚的事。所以,必须先下手为强。

还没开始动手呢,霍家又接到了坏消息。有人弹劾李竞结交地方上的诸侯王,图谋不轨。与此同时,霍家的大管家冯殷也被带走调查。在霍光时代,冯殷虽然不是官,但地位俨然是朝廷的二把手。这回冯殷被带走调查,能查出来什么罪过呢?事实上冯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大罪,无非是和霍显有着超友谊的关系,让霍光在九泉之下隐隐闪着绿光。

这也算不上什么大罪,但是冯殷可掌握着霍家大量的秘密。到底能审出什么来,霍家人没底。弄不好冯殷掌握的秘密,比霍禹还多。而且这是政治斗争,冯殷知道什么不重要,汉宣帝可以用冯殷的名义知道任何事,组织任何霍家的黑材料,都极有说服力。


这个时候,霍家倒是反啊。结果霍禹、霍山、霍云都失去了勇气,毫无政治家的素质,吓得纷纷做噩梦。最后还是霍山又组织会议,打算以魏相减少霍光贡品为由,以太后的名义叫魏相来问话,让范明友和邓广汉召集旧部趁机杀掉魏相,发动武装政变。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帝。

但是霍家这几位爷,继承了霍光优柔寡断的传统。霍光优柔寡断的时候,有张安世为他打气,有田延年提他执行。而霍禹优柔寡断的时候,霍山、霍云比他还优柔。


这老不动手,汉宣帝都等不及了。说李竞的案子牵扯到了霍家,于是把霍云、霍山革职。皇帝又下诏,说霍光的女儿们对太后无理,抓起来查问。这事怎么说呢,霍光的女儿都是太后的姨,汉宣帝借机抓了霍光的女儿们,其实就是切断了太后跟霍氏的联系。

即便是这时候,汉宣帝还是对霍家一副笑脸。霍云怎么说都是霍去病的孙子呀,闲着多不好,给他封个大官,干脆让他镇守一方,做玄菟太守。写汉武帝的时候我说过玄菟郡,那在北朝鲜啊。这一竿子,把霍云弄到了帝国最东方。霍禹的亲信秘书任宣,被调到了代郡当太守,跟匈奴做邻居去了。没多久,霍山家里也来宣旨的太监了。霍山一琢磨,甭问,这是要调到敦煌郡还是交趾郡?

霍山也是想多了,哪有那好事了?圣旨上说了,霍山私自抄写宫内机密文件,锁拿查问。三位管事的霍爷,现在只剩下一个霍禹。倒是反呀,霍禹不反。不仅不反,霍显还给皇上送了一套宅子和一千匹好马为霍山赎罪。熟悉汉史的朋友都知道,汉朝的法律允许花钱赎罪。但是霍显的东西送上去之后,汉宣帝批示了三个后世帝王争相效仿的三字箴言:知道了。


什么叫知道了?知道了什么?这算什么答复?很快,霍山、霍云、范明友都遭到了有关部门的问询:你打算什么时候杀丞相废皇上?

这三位崩溃了,又出长安群众了?如果下了大狱,那是非常恐怖的。想当初周勃是何等烈性的汉子,也对狱吏怕的蜷缩一团。所以,这三位在关键时刻终于爷们了一把,纷纷自杀。


这回行了,霍家带过军队的三位都死了。尤其是范明友死了,剩下那些没打过仗的,根本不足为虑。于是汉宣帝派兵逮捕了霍显、霍禹、邓广汉等等霍氏集团的所有人。统统被判处了死刑,霍禹被判了腰斩。


整个霍氏集团,谈笑间灰飞烟灭。涉事的几千个家庭被灭族,影响力之大,杀人之多,不亚于汉初的诸吕之乱。汉宣帝还一脸的委屈,屡次放过霍家,霍家还要组织谋反

汉宣帝长舒一口气,积压在胸口的这口恶气总算是出了。许平君,这个汉宣帝最爱的女人,可以安息了。杀妻之仇,汉宣帝终于十倍、百倍、千倍的报了。


回到未央宫,汉宣帝眼前那个专宠后宫的霍皇后,成为了眼中钉。就是因为霍成君,许平君才死于非命。而汉宣帝还得假装爱霍成君这个女人,假装爱一个恨的人,装的越久,恨意越深。如今的汉宣帝,已经恨到了杀了霍成君都不解恨的地步了。


所以,一道圣旨之后,霍成君被废掉皇后,被囚禁在上林苑的昭台宫。霍成君从此过起了生不如死的日子。十二年后,汉宣帝又把霍成君放到了条件更差的云林馆。霍成君忍无可忍,终于自杀。

霍氏集团,终于败亡。汉宣帝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那么强大的霍氏,为什么会败的这么彻底呢?

如果宏观的看西汉政治历史,就是刘氏皇帝跟外戚大臣的斗争史。从大汉立国之初,就有吕氏篡夺刘氏政权的故事。汉高帝刘邦生前不能遏制吕氏,因此在驾崩之前留下了“非刘不王、非功不侯”的祖训。到了汉武帝时代,外戚的势力已经到了尾大不掉之势,所以汉武帝不惜杀了一批又一批,换了一批又一批。到传位汉昭帝的时候,汉武帝不惜杀了汉昭帝生母,以防外戚专权。

但是,外戚不光是太后的亲戚,也有皇后的亲戚。所以,汉昭帝初年的政治斗争,就集中在谁来当掌握皇后这个位置的斗争上。霍光和上官桀这对亲密无间的战友兼亲家,因为这个事愤然翻脸,最后折中了一下由上官桀的孙女也就是霍光的外孙女上官氏为皇后。最终霍光还是铲除了上官桀集团,留着上官皇后独揽大权。以至于后来霍光以上官皇后的名义废立皇帝,都能完美收官。

霍氏集团当政的时候,刘氏诸王早就不掌权了,因此没有一家刘氏王爷能给霍氏带来实质的威胁。再加上霍氏集团人才济济,女婿中有范明友这样的大将,可以纵横塞北。羽翼中有张安世、杜延年、田延年等人才襄赞,可以内外掌控朝纲。在军事方面,当年吕氏掌握的是长安的南北二军,而霍氏最盛的时候,不仅掌握长安的南北二军,还掌握地方驻屯部队和少数民族雇佣兵。也是是因为如此,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才能翻云覆雨。


那么霍家的败亡,从哪里开始的呢?其实从霍光活着的时候,霍家的败亡就埋下了伏笔!

古代政治家在评价霍光的时候,几乎都说霍光“无才”。当然受于意识形态的制约,有的人必须得再评论一下霍光的权利比皇帝大,那是大大的不该。


但是,这些政治家对霍光普遍持肯定态度,说其“无才”,其实可以说是一种惋惜。古代正经的士大夫,都希望看到一个虚君政体运行,然而霍光本来有机会做到,结果功败垂成。


造成如此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霍光的私念太重。

还有容易被忽视的一点,霍氏集团的败亡,真正的幕后主导者其实是张安世。论实力,张安世是霍氏集团的二号人物。但是跟着霍光的张安世,地位都不如霍家的管家冯殷。张氏集团,是霍氏集团中的独立单元,也是霍氏集团发展壮大的关键合作伙伴。张安世跟着霍光混,目的就是有朝一日接替霍光的地位。结果霍光把蛋糕分给霍氏子孙、女婿、孙女婿等等之后,才能轮到张安世,那张安世还能死心塌地的为了霍家而奋斗吗?

跟着霍氏,分蛋糕得排在霍氏家奴的后面,那还能剩下什么?如果跟着皇帝,分蛋糕可能是头一个能吃到。所以,何去何从,并不难选。这就像晚清形成的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老大是袁世凯,二号头目是段祺瑞。段祺瑞、徐世昌、曹坤、冯国璋等实力派跟着袁大帅,是为了依次分蛋糕,所以北洋集团成为了中国的统治者。当袁世凯要称帝,皇帝的荣光要传给袁氏子孙。而国家政权要通过宪政后的选举,交到新的国家总理手中。那分不到蛋糕的北洋二号人物段总长就不干了,出手推翻了弘宪政权。单指望孙中山、蔡锷、唐继尧搞什么二次革命就推翻袁世凯?那是不可能的。真有那能耐的话,孙中山早当总统了。还轮得到段祺瑞掌握国家政权?

霍光集团的情况也一样,二号人物张安世分利益的时候要排在霍禹、霍云、霍山、邓广汉、范明友……的后面。张安世不敢动霍光,还不敢反霍禹吗?


不光是张安世,当年霍光左右手之一的杜延年,也在霍光死后选择了和霍氏集团非暴力不合作。所以在汉宣帝杀了几万人清算霍氏集团的时候,杜延年作为资历比张安世还高的霍氏集团元老,居然没受牵连!

由此可见,霍光在利益分配的时候,小农意识爆棚,在霍氏集团内部已经民心尽失。在平衡下属利益和情绪方面,霍光比宋江差远了。其实大胆设想一下,就算没有霍显毒死许皇后这一出。张安世早晚也得跟霍氏翻脸,到时候霍氏集团除了自己亲戚外的能人,就算不倒向张安世,也不会倒向霍禹。张安世联合汉宣帝搞霍禹,也基本上没有失败的可能。


user avatar   jian-dan-81-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如果霍光那点实力也能复制司马懿的成功,那家天下制度早就在中国历史上消失了。

如果霍光那点实力也能复制司马懿的成功,那吕氏就可以取代刘氏了,吕氏的势力鼎盛时期比霍光有过之而无不及,汉高祖与诸臣议定“非刘不王、无功不侯”[注],保障刘氏皇族和开国功臣的利益,但是汉高祖去世后,这个协议立刻就成了废纸一张,吕氏子弟直接分王,但是吕后去世后,吕氏的末日立刻就到来了。

[注]: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让曰:“始南皮、章武侯先帝不侯,及臣即位乃侯之。信未得封也。”窦太后曰:“人主各以时行耳。自窦长君在时,竟不得侯,死后乃其子彭祖顾得侯。吾甚恨之。帝趣侯信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东汉的很多外戚都曾经达到了霍光的成就,可是东汉的外戚谁也没能连续经营两代。

汉朝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在汉朝的历史舞台上,无论是西汉还是东汉,外戚(太后、皇后)一直是最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

霍光本身也是靠外戚发迹的。霍光是霍去病的异母弟弟,霍去病是皇后卫子夫的外甥。也就是霍光之所以能在政坛发迹,主要政治资本就是,他是卫氏外戚集团的一员。

在卫氏外戚之前,西汉历史舞台上有过吕氏外戚、薄氏外戚、窦氏外戚(含馆陶长公主势力)、王氏外戚(含田氏势力),但他们谁也没能长久的停留在政治舞台中心,当他们在宫廷内的代表太后、皇后去世或被废后,他们的家族就离开了政治舞台中心,而新的外戚势力再上场,周而复始。

汉朝的政治格局是在汉高祖时代奠定的,汉高祖时代的政治格局是非常清晰的,外戚、功臣、诸王三足鼎立,这样哪一支势力也无法一家独大。

汉高祖曾经试图变更过这一布局,以惨败告终。汉高祖曾经试图立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赵王如意的母家没有势力,与吕氏无法相比,如果如汉高祖所愿,让赵王如意当上了太子,首先吕氏外戚肯定会被清理出政治舞台,吕后的皇后位也不保,那么中央朝堂上只剩下了功臣集团这一支势力独大,对新皇帝的威胁太大了,基于政治上的平衡原理,汉高祖肯定会对功臣集团开刀,并且设立新的政治势力与被削弱后的功臣集团互相制衡。这样一来,吕氏外戚和功臣集团利益都受到了威胁,于是这两支势力联合起来反对汉高祖的易储想法。面对这样强大的反对力量,汉高祖最终不敢坚持立如意为太子的想法了。

这样的布局后面就被继承了下来,当吕氏外戚被消灭后,汉文帝登基后又开始扶植自己的母亲薄太后的家族和妻族窦后家族,汉文帝开启的这种皇帝的母族和妻族并重、互相制衡的模式,后面被继承了下来。汉景帝登基后,薄太后一去世,就废黜了薄后,立了王氏为皇后,将祖母薄太后家族的势力清理出政治舞台中心。汉武帝后面也继承了这种做法,窦太后一去世,就开始了废黜陈后的行动,立卫子夫为皇后。

从汉景帝、汉武帝两代皇帝的做法就可以看出,皇帝绝对不会让任何一支外戚家族持续在政治舞台中心发挥影响力。

而皇帝打击外戚势力时借力是非常大的。

在霍光掌权的时代,汉帝国的政治势力中,有开国功臣势力、地方上庞大的刘氏诸王势力以及围绕着刘氏诸王的各种姻亲家族,以前的各代外戚势力、还有在地方上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尚未进入中央政坛的家族。刘氏诸王势力有多大,只要从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刘氏代表络绎不绝的出场就知道了。

在这么多的围绕着刘氏皇族的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中,霍光在世时,只能勉强位列人臣的第一把交椅,一旦霍光去世后,霍氏家族还想着继续垄断中央朝堂,汉宣帝随便从哪里都能找到借力,因为霍氏家族被清除,会让出帝国第一排的权力交椅,无数家族愿意与汉宣帝合作,消灭霍氏,瓜分霍氏家族之前占据的军政资源,来成就自己家族的富贵。

这样的情况下,霍家拿什么资本与汉宣帝对抗呢?


user avatar   pomuweihuo 网友的相关建议: 
      

打个比方:

校花A美若天仙,男神A英武多金。一天他宣布,我要追校花了,你们谁也不许和我抢!周围好几个有头有脸的帅男带头发言:“您这么优秀,校花非您莫属,我们那敢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呢?”

司马师废曹芳,就好比男神A拿下校花A。


校花B沉鱼落雁,男神B风流倜傥。一天他宣布,我要追校花了,你们谁也不许和我抢!周围的男生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吭声。这时男神B的马仔跳出来,拔出刀吼道:“谁敢和男神争校花,劳资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于是吓得男生们纷纷承偌,我们不追校花,校花是男神的!

霍光废刘贺,就好比男神B拿下校花B。


比较一下这两个场景,不难看出:男神A霸占校花是较为稳定的,而男神B就没那么妥当了。众人面对一把凶器,只是不敢随便当出头鸟而已。一旦大家私底下达成共识,共同进退,男神B的麻烦就来了


很多认为,霍光废了昌邑王刘贺,让他的权势增加了,实际上正相反。他干这种出格的事情时,很多官员都是被胁迫的,并不是真心支持他。所以在宣帝上位后,大家纷纷站在新皇帝后面压制霍光。


我们先来看看霍光废帝的经过:

昌邑王征即位,淫乱,大将军光与车骑将军张安世谋欲废王更立。议既定,使大司农田延年报敞。敞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延年起至更衣,敞夫人遽从东箱谓敞曰:“此国大事,今大将军议已定,使九卿来报君侯。君侯不疾应,与大将军同心,犹与无决,先事诛矣。”延年从更衣还,敞、夫人与延年参语许诺,请奉大将军教令,遂共废昌邑王,立宣帝。《汉书.杨敞传》

坚决支持霍光废刘贺的人是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田延年去找丞相杨敞商量,杨敞吓尿了,不敢表态。她老婆告诉他,还是答应吧,否则霍光可能会杀了你!于是杨敞只能同意。


光乃引延年给事中,阴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图计,遂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曰:“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曰:“先帝属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令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匈匈不安,光当受难。”于是议者皆叩头,曰:“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汉书.霍光传》

杨敞表态支持后,霍光把朝廷的其他高官都召集到一起,说:“刘贺这小子太不像话,会危害社稷的,大家觉得呢?”群臣的表现和杨敞一样,个个吓尿,“唯唯而已”。这时田延年就把刀子拔出来威胁了,哪个敢说不我就砍哪个!大家才纷纷表示同意。


废立皇帝闹得要动刀子,霍光其实玩得挺失败的,乱臣贼子的气息实在过浓了。我们看看司马师废曹芳是个什么情景。

《魏书》曰:是日,景王承皇太后令,诏公卿中朝大臣会议,群臣失色。景王流涕曰:“皇太后令如是,诸君其若王室何!”咸曰:“昔伊尹放太甲以宁殷,霍光废昌邑以安汉,夫权定社稷以济四海,二代行之于古,明公当之于今,今日之事,亦唯公命。”景王曰:“诸君所以望师者重,师安所避之?”《三国志.三少帝纪.裴注》

司马师从皇太后那儿搞了一份诏令,然后哭着对群臣说:“皇太后非要废皇帝,大家说怎么办啊?”群臣纷纷表态:“废就废嘛。伊尹、霍光都干过,我们全听您的!”司马师破涕为笑,说:“既然大家都这么支持我,我就迎着困难放手去干吧!”你看看,是不是很和谐,很正义?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别,应该是司马师的权力更大。用现在的话说,司马师占有51%以上的股份,绝对控股权;而霍光嘛,当时大概只有20% - 30%左右(随便说的数字),虽然是最大股东,但还无法呼风唤雨。他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学司马懿,慢慢经营,逐步加强自己的股权。但因为昌邑王抢班夺权的步子太大,他只能提早发难了。


丞相、御史大夫、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这些“股东”,和霍光单挑谁都没戏,必须大家联合起来才行。由于霍光先发制人,他们没有一起商量过,都不知道对方怎么想。自己虽然不同意,但却不敢随便说话。万一我跳出来了,其他人都支持霍光怎么办?我岂不是死得很惨?所以他们的反应都是沉默。面对田延年的刀子,大家只能先缩一下头了。


群臣们被霍光抢了先手,废立了皇帝,随后他们就缓过劲儿来了。宣帝刚登基,侍御史严延年就发难,公然弹劾霍光的废立行为!

宣帝初即位,延年劾奏光“擅废立主,无人臣礼,不道”。奏虽寝,然朝廷肃焉敬惮。《汉书.严延年传》

结果呢?他不但一点事没有,官员还纷纷对他表示敬佩!按照霍光的立场,严延年不死也该罢官啊!劳资代表大汉代表人民,废了一个荒淫无耻的皇帝怎么了?但因为满朝文武大都给严延年点赞,霍光就是拿他没办法。这么一看,现在的霍光比董卓还不如啊!当年董卓废帝时,卢植跳出来反对,董卓虽然不能杀这个经学大师,但至少能免了他的官啊。


尝到甜头后,严延年还想把霍光的铁杆小弟田延年给端了,结果碰了个大钉子,不得不跑路了,霍光总算找回了点面子。但接下来的立皇后事件,群臣又让他吃了个瘪。

是时,霍将军有小女,与皇太后有亲。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婕妤为皇后。《汉书.孝宣许皇后传》

这就是著名的“故剑情深”。

很多人认为许平君能当上皇后,就是因为宣帝对爱情专一,这其实是一种错觉。立皇后,是一件重大的政治事件,绝不是皇帝喜欢谁,谁就能上位的,大多数皇帝都需要得到足够的支持。不信你看看武则天当皇后的过程就知道了。


唐高宗可不像汉宣帝,是权臣从民间拥立的,人家是正儿八经儿的嫡子继位。他想让武则天当皇后,结果折腾得那叫一个鸡飞狗跳。最终大佬李勣表态了:”这是皇帝的家事,外人插个屁的嘴!“武则天才终于爬上了皇后的位置。


再不信还可以看看光武帝刘秀的故事。谁都知道他的”真爱“是阴丽华,但刘秀也只能让郭圣通当皇后。等郭皇后的后台刘杨被灭,阴丽华才能上位。


所谓皇帝不忘旧情,糟糠之妻就能当皇后,未免把皇帝这个头衔说得太神奇了。皇帝真这么牛,刘贺为什么滚蛋了呢?真实的过程应该是这样的:霍光放出暗示,想让自己的女儿上位;宣帝也放出暗示,要立许平君。结果支持许平君的大臣占据了绝对优势,于是许平君就成为了皇后。这又是一起大臣们联合压制霍光的事件。


霍光的霉运并没有完。两年后,他的铁杆马仔田延年终于被逼死了,罪名是贪污公款三千万。霍光找田延年谈心,小田坚决不承认这个罪名。御史大夫田广明、太仆杜延年都劝霍光帮忙。可在这风口浪尖上,霍光哪敢只手遮天呢?他捂着自己的心口表示,田延年在废立昌邑王中帮了我大忙,我一定不会忘记他的。可这个事情让我痛苦啊!我实在没法私底下解决,必须公开审理。田延年一听,公开审理,我还有活路?拿着刀想自杀,又不甘心。等了好几天,廷尉来提审他了,他才明白,霍光也没办法让他逃过这一截,于是抹了脖子。

丞相议奏延年“主守盗三千万,不道”。霍将军召问延年,欲为道地,延年抵曰:“本出将军之门,蒙此爵位,无有是事。”光曰:“即无事,当穷竟。”御史大夫田广明谓太仆杜延年:“《春秋》之义,以功覆过。当废昌邑王时,非田子宾之言大事不成。今县官出三千万自乞之何哉?愿以愚言白大将军。”延年言之大将军,大将军曰:“诚然,实勇士也!当发大议时,震动朝廷。”光因举手自抚心曰:“使我至今病悸!谢田大夫晓大司农,通往就狱,得公议之。”田大夫使人语延年,延年曰:“幸县官宽我耳,何面目入牢狱,使众人指笑我,卒徒唾吾背乎!”即闭阁独居齐舍,偏袒持刀东西步。数日,使者召延年诣廷尉。闻鼓声,自刎死,国除。《汉书.田延年传》

综上可见,废立皇帝这一出,霍光实在是玩得太大了,导致大臣们纷纷站在新皇帝身后联合压制他。他不但不能继续扩张自己的权势,反而被逼得步步后退。这种背景下,他一死,霍家就被清算,其实一点也不奇怪。


user avatar   zheng-han-pal 网友的相关建议: 
      

西元15世纪,在一个闷热的夜晚,君士坦丁哼着感伤的希腊民谣,加布里尔嘴里嘟囔着诘屈聱牙的拉丁语祷词,李华默默写着永远寄不出的信,穆罕默德闷了一大碗葡萄汁,跳起了苏菲派的神秘舞蹈,纪念他们的毕业,也纪念他们的走散

这几个意气风发又彼此间惺惺相惜的年轻人不会想到;几百年后,他们中的三位会在一个叫《欧陆风云》的游戏中成为热门角色,另外一位则会成为全国中学生挥之不去的梦魇,也绝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会在战场上再次碰面

我不得不承认,自从V走后,我变得愈来愈像一条懒狗,研究论文才打了几个字,就像一滩淤泥一样瘫倒在新公寓并不舒服的单人床上

我现在搬离了我和V曾经的家,与其说我是想逃避曾经和她在一起的回忆,倒不如说我微薄的津贴实在支付不了市区高昂的房租,我来到了郊外一座破旧的小区楼,房东是一个带眼镜的大龄青年,他热情的接待了我:

“我叫阿杰,他们都叫我杰哥,我一个人住,我的房子还蛮大的,欢迎你来租我的房子,不想住了就直接退房,没问题的”

从此我就成为了杰哥的房客,不得不说,虽然他看上去很奇怪,也经常带一些小朋友来家里过夜,但总得来说还是个不错的人,只是有时候,我会想:摘下眼镜的他又会是什么样子

还是说回我自己吧,在这个疯狂追捧理科专业的年代,一个学文科而且还是学历史的,要么就是钱包没问题,要么就是脑子有问题。我认为我只是暂时不属于前者,V却认为我永远属于后者

为了远离一个脑子有问题的人,在发完最后一条微信之后,V离开了我。按理来说,我这种没有未来的家伙,应该在午夜的天台抽完一条烟之后纵身一跃,给清洁工留下一个大大的麻烦。不过一位山西籍舞蹈家曾经说过:“存在就是一切,一切为了存在”我谨遵前人的教导,继续制造学术垃圾以求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

事情正在起变化,在剿灭了北美奴隶主匪帮最后一个据点之后,伟大的领袖曹丰泽宣布,帝国的历史研究将以何新同志的理论为标准进行

何新同志认为,西方所谓的历史都是一群在几百年前被蜥蜴人进行基因改造的白皮猴子编造出来的。他的思想成为了官方学说,这对于研究西方历史的我来说打击是非常巨大的,毕竟,如果研究对象根本不存在,那么你怎么靠他混饭吃呢?

我坐着绿皮火车来到了伟大的帝都,这里到处充满着欢乐的气氛,不过正在操心下半生饭碗的我并没有心情加入他们的游行

在第七次上访后,有关人员终于接待了我,她以一种领袖家乡的口音对我说:

“害搁这儿捣鼓世界史啊,国师都说了,什么希腊罗马通通都是假的,不存在的,崽啊,找个厂子看门吧,不丢人”

“如果,我能写一篇论文,证明西方历史是存在的呢?”

她以一种极其怜悯和鄙视的眼神看着我,仿佛面前的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她抛出一句话

“那到时候政府会另行考虑”

对于这句明显敷衍的外交辞令,我却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拼命构思我的论文。我用原本打算和V买房的钱,在某个要倒闭的博物馆买了四封信,据说是一名古人写给他的外国朋友的,我相信,通过对这些书信的研究,我一定能证明西方文明存在过。说不定V听到这个消息,也会回到我身边

第一封信是用阿拉伯语写的,在我们这个年代,除了躲藏在沙漠里的一些反曹份子,几乎没人会用这种语言。不过我恰好是例外,经过我的一番解读,这封信的内容终于能以汉语的形式展现出来:

亲爱的穆罕默德

你好

毕业之后我们已经五年没见啦,不知道你现在是不是还是不吃猪肉?我真的搞不明白,猪肉这么美味,你们的圣人为啥不让你们吃?

你的信上说,加布里尔那小子在罗马干的不错,已经成了主教,我就知道他行,我在大明这边也挺好,皇上很宠幸我。你知道君士坦丁那货在搞什么吗?我离的实在太远啦,麻烦你们多照顾照顾他,他读书的时候脸色就臭的跟咸鱼一样,真是担心啊。

我知道你喜欢喝酒,特意拜托郑公公带了一桶我家乡绍兴的黄酒,还有几斤茴香豆。你记得温一温再喝。放心,我知道你们的规矩,酒缸上面写的是葡萄汁。

皇上叫我斗蛐蛐去啦,这信就写到这里吧,祝你安好,再见。

你的老伙计

李华

落款的日期已经模糊难辨,不过从书信的文法和羊皮纸的成色来看,应该是在公元15世纪左右写的,而那几位人的身份,我也模模糊糊的猜到了些许

紧接着,我开始了对第二封信的破译:

穆罕默德

见信安

你知道吗?我曾经很羡慕你和君士坦丁的友谊,你们是那样的亲密无间,甚至连上厕所都要在一起。可是我没想到,你现在居然会那样对他,和他的国家

你当年不是很向往我大明儒释道一家的氛围吗?你还说回国之后要劝你父亲放下屠刀,为什么你现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写给我的信满口都是圣战?我希望你能听我的劝,回头是岸,这个世界很大,能容下两个罗马

如果你实在执迷不悟的话,我就只能找加里布尔了

李华

那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年轻的君士坦丁在被西方拒之门外时,同样年轻的穆罕默德在他身后大喊道:“他们是一帮混蛋,他们加起来都比不上你!”

未完待续


user avatar   kong-tao-luo-7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最大的不幸就是没在女权运动中赚到钱,却参与了女权运动,当了白白的出钱者与打手




  

相关话题

  筵席的历史成因以及与礼制的关系的怎样的? 
  如何客观评价中俄关系? 
  怎么评价萧功秦的《警惕新左派的极左化危险》? 
  清朝算不算是对现代中国贡献最大的封建王朝? 
  为什么从古至今一直都是划长江而治,而没有划黄河而治? 
  如果你穿越到1936年,成为日本天皇,你会怎么做? 
  为什么欧美国家的禁毒力度比中国弱那么多? 
  明清时期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到底是因为什么? 
  如果你穿越成了历史上某个新登基的皇帝,你会怎么做? 
  历史上都曾出现过哪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奇葩行政职务或机构? 

前一个讨论
刘邦为何一定要造项羽的反?
下一个讨论
美媒称「美国 10 %富人持有全美 89 %股票」,如何解读这一现象?反映了哪些问题?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