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动画电影《青春变形记》? 第1页

     

user avatar   hai-ge-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被这部《青春变形计》这部电影气坏了,也被某些影评大V愚蠢气坏了。这部电影就是典型定义中国文化,从开头的几句话,就是故意在激怒少年,父母是孩子创造者,拥有对孩子无以伦比的管理权,孩子必须孝顺父母

这部电影看起来好像是在讲一个少女独立成长的故事,其实是用极端的人物成长全面否定华人家庭的教育观念,以及家庭伦理秩序,鼓励华人青少年拥抱美式家庭秩序与观念。

可问题是美国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已经证明是失败的了。

美国的主流家庭教育应该分为两种,一种是普通家庭,一种是精英家庭。

普通家庭孩子要自我独立,精神独立教育要快乐,学习要快乐,结果就是说大部分孩子卡在大学升学教育上,一般都是选择公立学校。孩子高中时期滥交,叛逆,最后只能选择四五流烂大学,甚至就是辍学,对于华尔街大公司,以及互联网巨头公司,根本就没机会进去

而精英家庭呢,从小就念私立学校,学费贵的要死,学校管理严格,从小就进行精英教育,和只教孩子读死书的衡水中学,毛坦厂这些中学比,国外私立学校真的是即疯狂读书学习,又把孩子往精英方向培养。

美国孩子在上学阶段就完成了分流,公立学校培养的就是社会底层,但是主流宣传口径绝对不会说,快乐教育等着你的未来就是底层,而是告诉年轻人 这就是你的选择,这是你的自由时代。

在整个美国社会,有一股清流就是华裔,华裔家庭靠着家庭观念,让孩子不被快乐教育迷惑,在高中前完成该有的教育工作,大部分华裔家庭的孩子都能进入主流大公司工作,并且进入中产。

但是总是有人想要定义华人文化,《青春变形计》就是赤裸裸的否定华人家庭的成果,故意用极端形象塑造华人母亲形象,把一心想要孩子上进母亲,塑造成一个控制狂,是绝对的那种。

中国母亲是有控制孩子的问题 这是全世界母亲的都有的品质,但是把这种形象极端化,那就要好好想想好莱坞的居心了。

一个谁便干涉孩子的华人母亲,并且故意孩子在大家面前丢丑,而主角竟然忍受这些,并且认为自己错了,这就是好莱坞塑造的华人家庭形象。母亲给孩子洗脑,孩子认为理所应当。

主角一旦开始激动变成熊猫之后开始对母亲说不,

还记得之前那部短片,华人家庭父亲跑了,留下华人母子,一个黑人男性过来帮助他们,这么恶心的短片让不少华人被恶心到了,黑人家庭最大的特点就是黑人父亲爱跑路,几乎所有的黑人球星都是单亲家庭,可是好莱坞就是刺裸裸的恶心华人。

电影里华人母亲对于孩子进行无死角监控,故意让美美丢人,从而激动后变成红熊猫,

而美美的母亲遭遇也一样,就是一代又一代华人家庭的压迫,母亲又

就是要把华人习惯极端化,符号化,所有华人习惯极端化表现,你是叛逆期的年轻人,你会不会反感,里面没事就告诉美美她是妈妈的世界,妈妈的全部。而母亲却在美美犯错的时候,去攻击他的朋友,美美竟然选择跟着母亲去背叛朋友。

而驱离红熊猫的过程,不就是让寓意女孩子不要成长,在家庭控制下乖乖成长,家里人一起拽着美美不让她离开,这不就寓意中式家庭对于个人的束缚吗。

而华人母亲的控制则是极其符号化的,美美自我反省则是自己说沉迷于母亲的控制,这句话简直把华人家庭直接极端化。

传统华人家庭观念坑害了母亲,然后母亲化身愤怒的熊猫去继续控制自己的孩子。

最搞笑的是还是偶像救了这一家人,而母亲则是一个被上一代迫害的年轻人,最后孩子带着母亲一起摆脱母亲对自己控制,电影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小孩子继续喜欢那些商业偶像,商业偶像解救华人孩子。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看完这部电影,对于原有华人家庭会是什么心态呢,一群黑白族裔的孩子可以接受美美的存在,但是自己的华人家庭就是控制。

最极端化的就是用家庭聚会和年轻人的演唱会,用平行蒙太奇的方法对比,寓意家庭捆绑了年轻人

而红色代表女性的成长和愤怒,母亲希望美美不在愤怒,继续听话,美美选择了继续愤怒,而她情绪的激动在电影里反而被小孩子群体接受,这不是就变相告诉孩子保持愤怒,保持激动你的朋友自然就会接纳你。

如果用100分来表达度的话,这部电影就是用120分来极端化华人家庭习惯,

你以为这部电影是接纳华人家庭吗,她在定义华人家庭,所有家庭符号都是极端华人化, 甚至不是都市家庭,就是华人。

你觉的他是电影,他其实在定义你,定义你错与对,辱骂你让你愤怒,那是低级手段,定义你,让你按照他们的定义去生活,这才是高级手段,因为让你愤怒,你会反抗,而定义你,你才会听话,按照他们的想法去做,这部电影不是公平讨论,而是极端化华人家庭特点,电影就是用温馨故事去塑造极端化的华人家庭,没有讨论,华人家庭确实有这些问题,但凭什么华人这么做就是错的。

那些白人精英家庭也是这套方法,但是他们实现阶级永固,华人这样就要极端化表现,然后最后进行否定,这背后就是价值观的定义权,很可惜定义权在他们那里,你只能被动接受。

如果看完电影听听主题曲,你就明白了,人家从头到尾给你的方案就是离开华人家庭吧,拥抱他们美国社会文化。


user avatar   zhu-di-82-84 网友的相关建议: 
      

大量剧透,更多是吐槽。

这是一部迪斯尼年货产品,而不是皮克斯。在皮克斯的水平中,接近汽车总动员。

另外家长最好陪孩子一起看的片子,因为如果不陪着看这片,小孩可能会打开一些奇怪的格局,比如说为了看哥哥的演唱会对家长撒谎也是一种成长,之类的。

感觉导演在还原这片里多伦多的场景是花心思的,但是明显不如心灵奇旅里的纽约城更具有展示性,可能是画风原因,也可能是疫情导致的技术力不足。不过确实把多伦多那种大熔炉城市的乡土感抓住了,只能说很加拿大了。

我觉得作为一个在2002年,多伦多这一片上过初中的华裔,来看这片是一个减分项,至少我是这样的。

因为这个故事背景和主人公太近于我的生活了,所以观影中对主角的经历反而有一种失真感,一方面确实故事是奇幻的,另外一方面主人公的生活,虽然是有移民文化的影响,但是和真正移民到当地的人有不小的差距。而且剧情里为凸显文化特性,加入了不少刻板印象,比如父母过严,非得加菜,甚至98年花木兰就唱过的bring honor to us all,二十多年后还得保留一句类似台词,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反正看到那里我是愣了一下,不知道是致敬还是现实依旧如此。而且这个片段和整个剧情流程也不是很统一,毕竟剧情并不是单纯的反传统,更多的是释放自我,成长,学会离巢,独立于父母。

而剧情方面,一方面除了主人公小美外,所有角色都太过单一,功能和程序化了,尤其是母亲这个角色,可能是为了制造冲突和笑点,她的塑造的拼接感太强了,强的不正常了,这就一定程度丧失了真实感,让原本母女之间很现实的矛盾变得不现实。比如虽然母亲看起来控制欲很强,但是万事都让女儿亲自去做,连女儿的朋友有谁都不知道,除了误会有人骚扰女儿外,从来没真正插手过女儿的生活。作为一个日常接触社会,知书达理,语言过关的当代庙祝,真的很难想象这样的人会跑去女儿教室外窥视就为了送卫生巾。就感觉这个母亲很多的行为是不同父母的极端行为剪出来拼在一起,最后再按一个最近很流行的轮回式的剧情,而这个人物本身不够自然。

有人回我说这种控制欲的父母存在,我从来没有否认过电影里的情况不存在,我自己也有经历一部分的情况,但是我觉得这个角色不够自然,更向不同父母的问题中抽出一部分融合出的那么一个角色,导致这个角色不够自然,就算是夸张和卡通,这个角色也是不自然的。

还有很多剧情过重但放在整个剧情里显得过轻,比如开始母亲无意公开自己女儿画的小“黄”图,换另外的剧,比如我的巴比伦恋人,这样的矛盾都够支撑整部剧的矛盾了,但是这里似乎只是展示母亲这个角色如何霸道,女儿如何隐藏自己,安排了变小熊猫的前提,之后这剧情就感觉不存在了,重点母女矛盾变成了让不让看F4演唱会…嘶…原来现在的小孩离巢考验是和父母撕看流量演唱会么?说个政治不正确的,这个亲子矛盾非常的白人小孩。当然,在当地正常的孩子都会西化,但是这种一边表现刻板印象中的华人,一边又非常的西式,我是没有调整过来,所以变扭在那里了。

虽然我也知道母女矛盾有交友的问题什么的,但是所有的矛盾爆发都是在小鲜肉的演唱会上,就挺迷惑的。

而且剧情上可能还存在吃书情况,比如母亲说只能封印一次,外婆也说变小熊猫次数越多越难分离之类的,但是之后看大家摔了封印物品集体变回熊,再变回人,我就觉得这个限制好像也没多严格啊。之前这个设定好像很严格,很重要,但最后没有任何的回馈,作为剧作,这是多少有些失败的。而且没剧情铺垫说这些规定其实是编的或者说与现实不一样,感觉更像是编到这里,剧情需要她们变回去,所以规定什么的就忘了。如果这是拍个五十集电视剧,没关系,可是这是不到俩小时的电影啊,人没那么容易忘啊。

说到变小熊猫的设定,我是真的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把故事追溯到明朝,还出现了明朝服饰,但是后面一些操作又让我困惑了。

首先吐槽下道士老爷爷很有林正英的感觉,但是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四个阿嬷念咒的时候说的好像是粤语,我以为小熊猫的栖息地应该更多在四川,四个阿嬷更应该是川味儿的而不是粤味儿的。当然这都是可以解释的,而且我本人对方言经常认错,不排除是我自己的问题,但是总觉得很有那种看过几部粤语片子拍出来的产物,而不是自然源自于中华文化之中的。

最后我想吐槽的也是化熊这个设定,我喜欢这个设定原因是化熊更像是女性展现自己的力量,释放原本的自我与欲望,不需要为丈夫孩子父母压抑自己的本性,但是这个片子没有很清楚的把为什么需要压抑自己,为什么需要被压抑。尤其是开始女主妈妈说小熊猫很黑暗,最后展现的也是很物理的因为女主妈妈释放熊后伤害了自己母亲,就没有太多的展现,就很简单粗暴的给了个结果。最后的选择留下也没讲清楚,尤其是最后长辈们纷纷选择放弃了自己的熊,只有女主虽然不清楚和熊会不会相处的很好的情况下没放弃熊,看完以后就很不懂为什么,难道仅仅因为很萌么?

母亲也说这种化熊能力在现代很不“方便”,但是美美靠这个能力赚钱,深受同学喜欢,最后结尾还靠这个招揽游客,完全说不清楚“不方便”在哪里。就算妈妈之后变成巨型大怪兽破坏城市,但感觉更像是个例或者意外,最后也没导致她们家有什么坏影响,所以“不方便”在哪里?

因为这些问题没有很好的解释,所以这个故事化熊的设定也就变成了卖萌和符号化展现,这就让我很失望。

而且母女释放小熊猫的契机都是因为男孩子…妈妈是因为美美的爸爸,美美是因为自己画小黄图yy了个路人甲以及F4,不是说不行,而是这样的情况从古讲到今,Turning Red并没有把故事讲出新或者透。皮克斯的电影很多故事都很老套,但是透过高潮的叙事能力和想象力能把内容换一个角度去分析去看,而这一点Turning Red做的就很浅。

这部片我原本对标的是勇敢传说,毕竟设定上更接近,但是实际看,在细腻程度上完全不如勇敢传说,毕竟现在我再看梅丽达回忆母亲给她唱摇篮曲的时候,我还是会感动,但青春并没有这样感情细腻的表达,太多直白的台词传递感情。

我不是喷这片一无是处,她是好看的,但这部片我更会对照的是去年的许愿神龙和前年的飞奔去月球,那种套着中华文化讲了一个很标签的故事,小孩子会看的很开心,但是成年人看会更多导致站队而不是思考的片子。

也可能是我要求过高,但总之这个水平和制作太不皮克斯了。


user avatar   zhang-jing-88-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女主妈是按反派处理的。确实,全世界最燥郁的偏执狂虎妈都集中在亚洲。

我看过的育儿书里——

韩国妈妈对一儿一女进行军事化管理,导致他们双双辍学,韩国妈妈深深忏悔;

日本妈妈把自家4个孩子考取东京大学的秘籍写了下来,从1岁到18岁每个阶段的辅导,数学英语化学,应有尽有;

还一个日本单身妈妈,把领养来的小孩,送进贵族学校,为逼迫他写作业,把小孩关在房里,任孩子哭喊锤门,这位妈以身怼在门口,阻止其逃脱;

在美国生活的华裔妈妈,在书中一一尽数她是如何逼迫孩子学音乐的,就算这样,两个女儿依旧哈佛毕业。这样的育儿方式,被《时代杂志》盛赞。

中国妈妈卖书,卖点是贩卖时间焦虑,她在书里很自豪,五胎怎么了?我也善用时间;

要么就是海淀妈如何把小孩送进六小强;

就不讲我身边的虎妈经历了,太多了。

虎妈为什么亚洲产出多?

在一个收入平等较低差距的国家,比如德国,荷兰,等北欧国家,那么它在育儿上不太会崇尚勤奋,更崇尚想象力和独立性创新性。中国在经济转型后,收入差距拉大了,价值观转向勤奋和成功,进而也渗透进育儿中。不是说密集型育儿,美国就没有,而是文化、历史、环境、经济、教育系统的综合影响下,亚洲确实更容易出现虎妈。


user avatar   xiuquan-yu 网友的相关建议: 
      

剧情本身漏洞太多 经不起推敲 比较低幼

再打磨一下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里面的“中国文化” 和美式中餐一样 是美洲原产货 和中国没啥关系了


对家庭关系的探讨 从母女关系扩展到了母姥关系、姥孙关系、姨甥关系……

这特么就无比真实 比其他讨论女权的都要深入


用小熊猫(red panda)暗喻月经 这个我没猜着

不过呢小熊猫本来就是熊猫正统 这次终于出头了一回


大量致敬的桥段都来自于美漫和日漫

比如祠堂的部分 明显致敬了花木兰 还专门加了个观棋代打的桥段

变身那里致敬美少女战士和龙珠


user avatar   li-xiao-miao-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的时候,脑海里第一反应:这部是《包宝宝》的加长版。

结果,打开制作人员一看,果然导演就是《包宝宝》的导演石之予。

这部电影比较让人耳目一新的是画风。

这一次,石之予很好地把日本二次元的画风融入进了皮克斯的三维动画。

尤其是小女孩兴奋时会变成了星星眼,非常好地解决了三维动画里人物死鱼眼的问题。要知道以往在这样的情节,不是得唱歌就是得用灯光用音乐烘托出那种氛围,典型案例:长发公主进城那段。因为三维动画的人脸就是刚打完肉毒杆菌一样僵,根本做不出细微的表情。

导演在这方面的处理也是这部动画里最让我惊艳的。

然后……

然后就没了。

故事方面没什么好讲的,非常经典的华裔虎妈的故事。

这样的题材,我在美剧里没看过十次,也看过五次,基本上没什么新意。

就是一个女儿如何被母亲过度保护,然后在她多种族朋友的帮助下,突破母亲的束缚,完成了母女的治愈。

很经典很正确,当代美国满分作文没有你,我不买。

这类型电影根本不存在剧透。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被片名耽误,实际上,这个片名堪称业界良心。

这是一部套着华人文化的青春动画电影,故事情节、人物设定、核心价值都是一部百分百的美式青春电影。

你看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稍微有点细节变化(女孩保留熊猫形态)并不影响整体电影故事线。

真的,试想想女孩那一段决定保留熊猫形态的情节,完全可以换成别的:母亲的控制,或是朋友失望的表情,然后一个情绪激动,没变回成功,一样可以继续下面的故事,丝毫不影响。

这就是我说的这个故事整体没有想深,还是把责任怪在母亲身上,以至于很多承上启下的关键情节并没有其无可替代性。

这些年,做得比较好的是寻梦环游记,双方的牺牲和对墨西哥文化的深度了解,让其中很多剧情都是独具特色。

如今这个小熊猫的故事,你改成韩国妈妈和她的白虎女儿一样可以成立。

寺庙为什么就能成为附近华人聚集的乐园,电影从来没有说明。这点如果点明了,完全可以升华母亲的形象和熊猫家族的历史。

校霸小男孩的角色其实是美国青春电影典型角色,在这里反而让一部可以出彩的华人文化动画电影拉回流水线电影。

在诠释自身文化方面,青春变形记做得还没有旁边的魔法满屋出色,那边两个导演还不是墨西哥裔呢。可见华裔对自身文化理解之肤浅实在让人着急。

话说,皮克斯和迪士尼这几年很喜欢将母亲这个角色来作为主要冲突来源,勇敢传说、魔法满屋和这一部青春变形记都是如此。

要知道在迪士尼以往动画片这类型的角色多为父亲,即便是花木兰、小美人鱼、甚至青蛙公主这种很明显是女主成长故事,启发他们,他们情感动力都是来自父亲。

但很明显,就是非常明显的一个点就是迪士尼和皮克斯工作人员男人比女人多,多得多。

虽然导演是女性,而且还是华裔,但依旧在母女线上过于琐碎和重复,反复纠结在控制这个点上。勇敢传说也有这个问题。

只要讲母女线,皮克斯和迪士尼就会拉胯,明显就是深度不够,奇观来凑,无论是勇敢传说里妈妈变狗熊,还是现在这部青春变形记里女儿变熊猫,目前唯一讲的比较好的就是冰雪奇缘的姐妹情。

好像包容和理解就能解决一切。

这种过于肤浅的理解,直接让影片很多都流于俗套:一定要去一个派对赚外块,然后惹祸,然后爆发。

外婆和阿姨的线根本没有用好,她们是母亲控制的根源。仅仅用一句母亲小时候的道歉是无法做她在前面七十分钟的控制狂的情感驱动的。

还有关于设定,这族女人因为太喜欢熊猫而变熊猫也流于表面。

这部电影总体节奏还不错,比魔法满屋要强点。至少画风上还是比较创新的,而且也的确给目前三维动画制作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但去电影院嘛,我觉得看人吧。

它的大场面并不多,皮毛的画面处理也就是皮克斯正常水平(当然已经全行业最佳),从我的观感来说,它更适合一家人挤在沙发上,用电视观看。

最后说说,花木兰(动画)真的是迪士尼讲女性题材讲得最好的一部电影了。

无论是父亲还是花木兰,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很伟大的理念——保家卫国。

真正做到了“伟大无关于性别”这个真正男女平等的理念。

这种无私的家国情怀在后来的迪士尼动画里几乎是看不到的。

在迪士尼皮克斯三维动画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对于伟大这个理念的故事探索却在后退,这真是一件非常可惜的事。


user avatar   gris-griffith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故事在内核上非常的简单 —— 踏入青春期的女孩,一方面渴望满足来自家庭的期望,一方面又希望活出自我,因而在这种左右摇摆中陷入困境,在最后又同时实现了与家庭和自我的和解。

这样的故事是典型的“Coming of Age Movie”;“Coming of Age” 这个词组可以直译为”成人礼”,但在这里则是泛指“青春期中的成长”这个概念。如果从这个角度入手,那么故事中的很多隐喻都可以得到明确而直观的解释。

在故事中,主人公美玲的家族受先祖之力的庇佑,让家庭中的女性成员在青春期中都会获得变成小熊猫(红色熊猫)的能力,而这便解释了英文标题“Turning Red” 的含义。



至于红色熊猫这个形象,除了小熊猫本身的形象的以外,其实也可以延伸出另外一种解释:尽管故事中没有直接把“变成小熊猫”“月经初潮”对等,但是从很多方面可以看出,它们本质上是一回事 —— 美玲变成小熊猫时是十三岁,正好是女性月经初潮可能发生的时刻,而小熊猫的红色也有所暗示;同时,美玲在故事中反复尝试去满足又遭到压抑的一种愿望,是与异性接触的渴望 ——不论是她在故事初期对于店员小哥德文的浪漫幻想,还是她和姐妹们对于男团的喜爱,都可以是看作女孩进入思春期后对于理想异性的一种憧憬和希望,而往往是伴随着发育和荷尔蒙分泌而产生的。

当然,比起月经本身,小熊猫更多是对于“自我意识”的一种指代,结合故事开头美玲关于回应母亲期望的看法更是尤为明显 —— 美玲理解并愿意去承担母亲对于自己的期望,并以自己能够满足母亲的期望为荣。但与此同时,她内心的一些小小的欲望,特别是对于和男性的浪漫关系的憧憬,却又为母亲所不容,而这种矛盾导致了小熊猫的出现。

让美玲变成小熊猫的,是被她“克制住”的自我 —— 当她心态平和时,她便能自如地保持人类状态,而最能扰乱她心弦、令她情绪不稳定的,则是来自于母亲的压力。由此来看,本片中真正的“反派”,或者说主人公所需要抵抗的“敌对力量”(antagonistic force),是亲权和家长制



说到这里,我想先表明自己的看法:我个人并不认为这部片子把“中华文化”、“中华传统”放在了主角的对立面上,而主角真正反抗的也不是任何与中华有关的东西。相反,主人公一家不但以自己的宗族历史为骄傲,而美玲直到最后都与继承自祖先的小熊猫和谐共存,可见她并没有在反抗这些来在家族的东西。

美玲所反抗的,其实是很多中国孩子在课本里经常看到的概念,那就是 “封建家长制”,或者说,本片中所表现出的对于封建亲权制度的批判,相较于国内课本中的名著和课文还要直白得多,反倒是习惯了揣摩言外之意的很多国人不太适应这种开门见山的表达方式。美玲的妈妈,确实能够代表一种很典型的中式家长 —— 不论对父母还是儿女,她都尽职尽责,把自己最好的一切献给家人;但同时,她时刻为家庭义务感到焦虑,并下意识地想要把这种焦虑转化成了对下一代的控制欲。

这也是美玲妈妈的红色熊猫为什么如此巨大的原因 —— 原本就个性强烈的她,在长达几十年的人生里一直不停地克制自己,即是为了回应母亲(美玲姥姥)的期望,又是为了向女儿美玲尽责,最终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一类人。但这对于美玲家而言,是一种传统,每一位女性都在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克制自己,又变成了禁锢他人自我的施压者

而美玲所反抗的就是这种“扼杀自我”的循环 —— 她希望自己的自主意志和个人选择能够得到尊重,而美玲妈妈则在于女儿的对抗中重新拾回了自己,尊重了女儿的同时,解放了一直渴望得到尊重的自己,并与自己的母亲也达成了和解。



由此可见,对于这个故事来说,真正的核心矛盾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互相约束与互相接纳”,而不是“自我与传统的对立”,所以我觉得对于本片大可用更单纯的眼光去看待和理解。毕竟,你把里面的中华要素换成日本、韩国、乃至印度要素,这个故事都成立 —— 因为它所针对的本来就是普遍存在于亚洲文化中的儒家父权主义。有趣的是,在本片中,由于美玲家是一个以女性为核心的家族,所以父权由此延伸成了亲权,原本该扮演控制者的父亲,在这个故事中反而是润滑剂一般的调和性角色。

这不是本片导演石之予第一次在作品中讨论亲子关系 —— 早在2018年,她的动画短片《包宝宝》(Bao)就曾在中国观众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片子近似控制狂一般的母亲让这部片子被部分观众认为是恶意扭曲华裔父母的形象。不知道石导演是否从中获取吸取了经验教训,《青春变形计》中美玲的妈妈李明显的要更加有人情味一点 —— 抛开控制欲以外,她毫无疑问是个好家长,不但是精干的女强人,对女儿的教育也非常到位,内政和外务都做得很到位,而片中中后期对于她内心的挖掘,更是让这个角色显得立体。



可能有一部分观众会觉得把中国家长刻画成控制狂是陈词滥调和刻板印象,但即使是在今天,对于国人而言,与家长和家庭的关系,确实仍旧是谁也绕不开的重大问题 —— 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家长确实会对孩子的很多重大人生选择进行干涉 —— 大学专业、职业选择、婚姻伴侣、生育子女...... 特别是当今年轻人在经济方面自立的难度越来越大,成家后还要依赖父母的支持、乃至于父母住在同一屋檐下的情况并不罕见,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的影响也会越来越深刻,而不是随着孩子长大便逐渐消弭,于是很多人即使在为人父母后也仍旧生活在上一代的阴影之中,可见亲子关系对于国人而言绝对不是一个小儿科的问题。

美玲与母亲之间,虽然存在摩擦,但她们的相处模式和亲子关系,总体来说还是非常理想的。她们彼此重视,彼此关爱,在心中渴望着彼此的认同和接受,可见她们在感情上还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但是现实中的亲子关系就未必都如此美好了,很多人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多是出于一种义务和社会道德的约束,但彼此对于彼此的感受和认可已经毫不在意,比起达成和解,更多是在争取一种契约式的妥协 —— 我们划分好彼此的界限,只要不触及底线,就互不干涉,至于对彼此的行为和选择是否认同和接受,则完全不在意 —— 这让人不得不开始思考,亲子关系中,感情和义务如何实现平衡。

但归根结底,《青春变形记》给我的观感还是很好的。尽管美玲这样的三代移民在很多方面已经与国人相去甚远,但中华文化的纽带,还是多多少少能在我们彼此之间构建起一些联系,也更能让人感受到,在家庭与亲情的关系上,不论哪一国的人都会面对相似的难题和处境。说不定比起于文化要素的制约,我们自己该如何去处理自身与家庭、与父母的关系才是最值得关注和思考的。


user avatar   wang-si-da-38-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概括就是光鲜的外表,丑陋的核心

煽情,动画,音乐都有较高的水准,但是剧情核心却非常非常怪异。(涉嫌剧透)

上来就扣帽子,指责中式的孝道就是子女被父母控制没有尊重自己,没有自由。开始展现李美琳是个自由阳光的13岁女孩,但话锋一转遗憾地表示自由只在母亲的管理之下。

故事背景私货都夹带满了,中式父母对子女偏执的掌控,子女在父母身边毫无自由可言。这种恶心的夹带私货的对中式家庭伦理的指责,既脱离现实又用心险恶。

用李美琳变红熊猫来隐喻女生的青春期虽然有新意,但是为了追偶像小鲜肉欺骗父母。主要矛盾点在主角想跟闺蜜去偶像的演唱会而父母反对。父母拒绝的理由很正,并不是看不惯小鲜肉而是女主控制不住会变红熊猫,且13岁小女孩去并不安全。

中后期处处吹捧子女叛逆父母就是自由,看偶像的演唱会就是成长。李美琳为了门票钱变红熊猫赚外快荒废学业,却暗示父母对子女的全面发展重视教育是过分严苛。三观都歪上天了,最后硬圆回来一个团圆结局。

迪士尼已经是蓄谋已久了同样包装着温馨外壳内藏邪恶目的的2021年圣诞节广告《继父》

讲一个黑人男性给华人单亲妈妈家庭带来亲情和爱的;给人恶心吐了!!!

黑人男公认的不负责,祸害家庭;而华人男性则公认的顾家好男人。结果迪士尼搞这么一处恶心所有人。

迪士尼在内西方的认知入侵已经由明转暗了,不再明着指责而是在暗处阴阳怪气,扭曲编造。再怎么包装也掩饰不了邪恶卑劣的目的。


user avatar   lieyu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有些推崇这电影的人,他们的想法是好的,他们认为这电影之所以没能在国内上映,是因为大家反应过度,认为电影本身只是探讨了一些普通的移民和成长问题,为国人不能欣赏这样的大作而痛心疾首。

他们提出,这种和传统抗争的题材在李安时代也很常见,那时候为什么没人说乳华?可见还是人们太过敏感,品味堪忧。

其实大可不必。

人们会反感这种故事,并不完全是对什么东西过于敏感,而是这个故事本身也有把传统和人欲对立起来的倾向,当然,李安那个时代这种倾向还是非常严重的,但时代发展到现在,别说出国的ABC,就连国内也没有太多非要这么刻板对待孩子的家长,反倒更多是谷爱凌那种,这种大环境下突然冒出来一个在国外经营祠堂的华裔家庭,就异常悬浮,有猎奇之嫌了。

这样看起来,似乎女孩拥抱的“青春”世界才是光明和正义,而父辈坚持的“成人”世界尽是刻板和拘谨,所以我们得拥抱青春,这听起来很美好,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女孩的青春世界之中,大部分都是典型的外国人物,外国环境,而父辈的成人世界,却尽是中国的元素和符号,这种要说不是夹带私货,也不能取信于人。

当然了,主创可能也不是故意的,从戏剧创作的角度,用这样截然相反的文化元素塑造对立和碰撞,才更容易传达主题,但这种做法,既不合时宜,又失之刻意,就让人十分遗憾了。


user avatar   shen-hai-kong-ju-19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作为一个看人猿星球都觉得看的是种族主义的人,这个片看的也很不爽,里面很多细节让我不舒服。不知道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如果是无意的就太可怕了。

内核是反叛家庭,而不是与家庭和解。有点要摒弃家庭传统去赢得主流社会认可的意思,这就是少数种族视角吗?哈哈哈

华人家庭教育的丑化,当然也可能是我对高华们了解不多。

华人男性角色的缺失。特别是父亲,很难想象父亲角色在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而且完全没有任何与其他任务的互动,估计主要作用是画那个圈。

各种暗戳戳的东西满坑满谷,比如理想男性一个是白人一个是黑人,花圈要封印女性的都是亚裔男性(笑),亚裔家庭要压抑自己,家长会无限的干涉小孩的一切,理想的青少年生活就是开爬去演唱会等等。

后面了解到是高华家庭的女孩拍的自传体,看来是洗脑成功了,果然毫无意外,应该是不自觉的。


最开始就说了,看人猿星球看到的都是种族歧视,还有人说我太敏感。只能说我看到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并不是你看不到的,别人就看不到。

如果让我往文化产品里加私活,我也是只会走这个路数。而这个电影从立意,到各种细节都是这种东西。

另外如果多少算是个影迷,看过那些经典电影,那么对宗教,符号学,构图,故事架构,镜头语言,台词技巧类的东西都会比较熟悉。那么看到这些东西很正常。

本来是因为小熊猫吸引看的这个东西,原以为是个轻松向的,没想到是这么一个玩意。


user avatar   qqqwwwaaazzz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不是,为什么每次亚裔特别是华裔导演都喜欢拍这种“”富有争议”的电影呢,上次是《永恒族》黑人给原子弹下跪,这次是讽刺抹黑中国孝文化。

人家欧洲、日本、印度导演那么多,也没看见他们天天揪着自家亲戚不放没事拎出来骂的啊。这也算是高华特色了。

更搞笑的是人口水都吐脸上了,大殖子们还要按着我们头让我们反思自己太敏感,傻子都能看出来这伙人有问题了。

电影本身还是有点意思的,红色熊猫还是很可爱的,但是故事和主题实在是让人作呕。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电影学生觉得黑泽明的电影无趣?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出版 20 周年,你有哪些与哈利波特的难忘回忆? 
  为什么中国没有娃娃兵的存在? 
  如何评价电影《闪光的哈撒维》第一部(2021)? 
  如何评价女演员辛芷蕾? 
  诺兰蝙蝠侠三部曲真的有评价的那么高吗? 
  如何评价李幼斌的演技? 
  有哪些你差点因为名字而错过的好电影? 
  素媛案罪犯赵斗顺入狱 12 年,妻子称其「平时是个好人」很爱他,不关心受害者去哪,如何理解这一态度? 
  我国这般历史文化底蕴浓厚,为什么近年国产的电视剧、电影、歌曲、网络小说等反而诉说男女之情类占了大头? 

前一个讨论
国家发改委称「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其中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下一个讨论
国内为什么在支持乌克兰,和支持俄罗斯方面,有很大分歧?





© 2024-11-2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11-2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