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俄方表示「精确打击消灭 180 名外国雇佣兵」,还有哪些信息值得关注? 第2页

           

user avatar   kuan-gong-zi-37 网友的相关建议: 
      

证明毛子的家底还是有的,就是之前抠抠搜搜舍不得用而已。

打乌克兰就用二战铁炸弹,够用就行,清一波库存。但只要是打你北约相关设施,二话不说直接8枚精确制导导弹糊脸。

我还没出全力,有种你过来。

泰山压顶,牛刀杀鸡。

明显就是针对昨天北约嚣张的喊话,你说打你的支援车队等同于和北约开战?我直接把你的训练营端了,来呀,快活呀,反正有,大把时光。

不出意外的是北约又双叒叕怂了,这一耳光被抽得扎扎实实。

还一个附带效果,就是吓尿了一帮之前跑来刷存在感的外国雇佣兵,这些巴西日本韩国网红纷纷表示打仗太危险,妈妈叫我回家。

相比之下,毛子那边的叙利亚志愿兵士气高涨,高下立判。


user avatar   difenrir.ch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杀鸡儆猴,告诉雇佣兵们,想赚这钱,命都要搭进去。

可惜没把3个棒子和70多个鬼子给炸死。另外,那个加拿大狙神也活着,只是被自己人俘虏了。

俄罗斯通讯社14日00:03报道,俄罗斯国防部发言人伊戈尔•科纳申科夫少将表示,俄军周日(13日)上午用精确制导远程武器打击了乌克兰武装部队在斯塔里奇村的训练中心和雅沃尔斯基的军事训练场,消灭了多达180名外国雇佣兵和一大批外国武器。

科纳申科夫说:“3月13日上午,高精度远程武器打击了位于斯塔里奇村的乌克兰武装部队训练中心和雅沃尔斯基的军事训练场。”

据他介绍,基辅政权在这些靶区中部署了“外国雇佣军在派往与俄罗斯军队作战地区前的训练和作战协调点,以及从境外输入的武器和军事装备的储存基地。”按照科纳申科夫的说法,多达 180 名外国雇佣兵和大量的外国武器在这次打击中被清除。

科纳申科夫在简报会上说:“将继续消灭抵达乌克兰境内的外国雇佣兵。”

今日乌克兰13日18:40报道,俄罗斯导弹袭击了利沃夫地区的雅沃尔斯基军事训练场,造成至少35人死亡,134人受伤。

当天凌晨,俄罗斯轰炸机在黑海和亚速海上空发射至少30枚导弹,其中一些被拦截。

路透社报道,当日有19辆救护车在冒着浓烟的雅沃尔斯基军事训练场驶出。

最远狙击记录保持者“瓦力”被俄罗斯特种部队击毙?

加拿大狙击手“瓦力”在社交媒体报道,自己在12日参加对俄罗斯巷战中,他和其他几名外国雇佣兵被乌克兰特警队误认为俄罗斯军人,被俘虏了。

当然,屋子里的人像囚犯一样高举双手,一个战友还正跟妻子通话,而他们也马上被摔倒在地,枪支顶着头部被抓捕。

此外,俄罗斯社交媒体在瓦力被俘虏的消息上进行加工,发布不实消息,称在12日击毙了雇佣兵顶尖狙击手瓦力(瓦利),他在乌克兰参战不到20分钟,就被俄罗斯特种部队击毙!


user avatar   yang-tian-yu-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在这个问题下,步枪吹们不见了……

不打算讨论下,挂成圣诞树能提高多少杀伤力了。

现代战争不太讲究什么见血啦,亲手杀人啦,这种东西。用不着去欺负小国打治安战练兵。跟所谓轻武器射击关系更小。

相对于拔枪对射,砍刀劈人,现代战争其实跟建筑工地的相似点更多些——它的打击能力其实取决于操作者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能力。

这边货车开到工地,叉车来卸货运到塔吊,塔吊再把建材吊起来运走,接受地的叉车再把建材运到工位。另一边搅拌站在疯狂的生产混凝土,然后靠泵在浇筑一层层的楼板。而旁边是挖沟的挖机,把挖出的泥土送上渣土车。

诸如此类,等等,这就是工地的样子,也是现代战争的样子。你的打击力取决于你能让上面的设备以多高的效率,多安全的操作顺利运转。

这跟什么见血,见到人死在眼前,亲手杀人关系非常小。

放到战争机器上,就是,炮兵在接到射击指令后,能多快进入阵地展开火炮,装订射击诸元?能以多高的爆发射速发射足够多的弹药,准确的击中给定坐标?发射后能够以多快的速度完成转移?以上能力在复杂战场环境下的效率如何?如接收命令的时候被干扰信号不良?或者刚要发射有人报告敌机在附近徘徊需要迅速转移,或者路况不良影响转移的速度有多少?

这才是现代战争的一个小小剪影。至于挨炸的各位,根本见不到暴打他们的炮兵。哪怕对面是从小到大的三好学生,从不打架斗殴,见血就晕,连鸡都不敢杀,只要操作设备能力够强,一样可以消灭一群只会好勇斗狠的秦舞阳。

这么说吧,对于部队来讲,经验丰富的A本老司机可比好勇斗狠天天见血的混混有用多了。

现在明白为什么高水平演习比治安战对练兵有用多了吧?

想想红军刚出营地,或者铁路进军过程中,就被导演部给满广志开的外挂轰炸,和这小200雇佣军遇到的困境是不是非常相似?

能有效应付这种轰炸,比你苦练枪法重要的多。连敌人面都见不到,枪法再好有个鸟用?更何况,哪怕见到了,大部分情况下,枪法其实也没有太大鸟用……


user avatar   zhi-he-yong-zhe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在想,这180名雇佣兵会不会仅仅存在于账面上,抚恤金由俄美三七分成


user avatar   lin-zhen-8-35 网友的相关建议: 
      

首先,需要关注的是,这个亚沃洛夫斯基训练场在哪里呢?根据地图搜索,亚沃洛夫地区在以下标注位置,可以看出,这里已经是深入乌克兰西部地区,紧靠波乌边境了。这也符合外国雇佣兵在从波兰入境乌克兰进行整备的路径。

根据前些天的报道,进入乌克兰的所谓“雇佣兵”有网红、枪械爱好者、被自由洗脑的小白、西方出钱的职业雇佣兵、退伍军人等等,前者大部分认知的战争应该是好莱坞大片中的个人英雄主义,后者应该只参与过不对称的治安战。

图片来源于观察者网

被很多人忽视的一点,乌克兰是世界排名20左右的强大军事力量,超过很多人意识中的军事强国如越南、朝鲜、加拿大、瑞典、阿联酋、南非,完全是一个地区强国的模板,这样的一支军队都被俄罗斯碾压,显然这些“雇佣兵”们被刻意引导,忽视了要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敌人,他们不是那些穿长袍只有AK47的游击队,而是世界排名前三的毛熊,他们甚至刚刚干掉了可以平推掉半个欧洲的武装力量。有些“雇佣兵”们的想法可能是在边境实弹打打靶,搞搞直播,怒涨一波粉,或者幻想只要像美国大片摸一摸内袋里的女友照片,一个3人救世小组就可以颠覆一国。俄军的精确打击是想告诉他们,麻烦清醒点,这确实是不对称作战,但你们才是马扎里沙里夫的塔利班游击队,大马士革里的叙利亚民兵。

无组织的个人主义在真正的战争机器面前不值一提,俄罗斯忌惮的无非就是怂恿和放纵他们来送死的背后势力,我认为,这是北约和俄罗斯的相互的一次投石问路。

北约:派一批北约平民炮灰去试试毛熊的决心,毛熊如果真敢打,那可以把死者描绘成为自由献身的英雄,激起西方更大的反俄情绪。如果毛熊忌惮和北约的冲突不敢打,那后面的雇佣军可能就不是平民了,有更多可操作的空间,大有可为。

俄罗斯:刻意打掉一些雇佣兵基地,而且要广而告之,是希望西方民众能看清,这里是战地,来了很可能会死而且对战局不会有任何帮助,你们需要冷静一下,考虑清楚为什么他们要怂恿你们来死地。同时也向北约表明态度:会坚决打击掉试图介入乌克兰局势的势力。

现在又到北约出牌的时候了,我认为,需要后续关注的,是这些死伤的雇佣兵里面有没有美国人,以及北约除了谴责之外,是否还会有其他动作


user avatar   Don001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随便说几句吧

1、雇佣兵不受日内瓦条约保护

2、现实不是游戏

3、人被杀,就会死

4、当年朱日和那帮一下火车就被端的红军,现在应该没话说了


尽管拿志愿军来杠吧,正好想试试知乎的黑名单到底有没有上限


user avatar   twinsen 网友的相关建议: 
      

家里有祖辈,率部打过朝鲜战争,隶属第9兵团(27军80师)。

稍微了解历史的人,听到第9兵团,必然会紧接着想到长津湖战役,或者用美国人的说法,“朝鲜水库之战”。那次战斗中,志愿军战略战术都大体正确,但凡双方的海空保证和后勤装备在“一个数量级” - 差距能在十倍之内 - 最终也不会以第9兵团实质失去战斗能力的代价,才换得惨胜一场。

最终统计,双方减员大体上是5万:1万8。其中,因低温和后勤保障等原因,志愿军一方非战斗减员近3万人,很多都是生生冻死的。

连同第一、第三次战役,朝鲜战争前三次战役整体,是我国近代以来(等同于有史以来),面对西方工业国家(包括日本),第一次取得战役级别的全面胜利

相信对于经历过、了解过这些历史,并把这些历史当作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人,以下的那些歌词、旋律,确实就如龙应台在这次活动中所说,“所谓的经典,它一定是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的,一定会成为经典”

-----------------------------------------------------------------------
“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 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

“越过高山,越过平原,跨过奔腾的黄河长江; 宽广美丽的大地,是我们亲爱的家乡。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团结友爱坚强如钢。”

“好山好水好地方,条条大路都宽畅。
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猎枪。
这是英雄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
-----------------------------------------------------------------------



后来来了美国,一个可能在不少“龙应台们”的眼中,灯塔一般的存在。这么多年下来,借用龙应台的那句话,“你或许在乎大国崛起,我只在乎小民尊严”,那么美国的真实状况恐怕就是,“我们既在乎大国统御,也在乎大民福祉,且互为保障,且互为天然因果”

我不愿做一个在美国生活个几年就开始高谈阔论“美国怎么怎么样”的“公知”笨蛋,但姑且允许我用类似的文体表达:

在来美国之前,我并不知晓,
几乎每个大学里,都有“战争纪念碑”;
几乎每个城镇的小广场,都有“战死烈士纪念碑”;
重大体育比赛国歌仪式末尾,常会安排军机通场飞过;
每当有阵亡士兵归乡时,车队规模和迎接民众都类似国家元首一般;
......
绝大多数美国人,对其国旗和国歌的热爱,相比普遍的中国人,有过之而不及。

我想,这些“表征”背后的“情感”,必然也是基于对特定历史的经历、了解和认同,并把这些历史当成自己国家民族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铭记于心。而正是因为这种“情感”,特定的艺术作品,才能“超越所有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而能够触及到你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成为经典:

-----------------------------------------------------------------------
“哦,你可看见,透过一线曙光,
我们对着什么,发出欢呼的声浪?
谁的阔条明星,冒着一夜炮火,
依然迎风招展,在我军碉堡上?
火箭闪闪发光,炸弹轰轰作响,
它们都是见证,国旗安然无恙。
你看那星条旗,不还在高高飘扬,
在这自由的大地,勇士的家乡?”

-----------------------------------------------------------------------

之后机缘巧合,在聚会中见过朋友家的祖辈,二战末期入伍的马润,打过太平洋战争和朝鲜战争。老爷子坚持认为朝鲜战争是平手,同时表示,没想到中国人比日本人还能打(可能是因为二战他打酱油为主吧,但他也确实对当时的日本人用了“animal”一词来形容)。同时他表示,美国现在如果选择和中国对着干,将是最大的愚蠢。不知这是来自于他对历史和现状观察后的系统思考,还是只是基于个人经历的,对“伟大的敌人”的惺惺相惜。不禁想到之前听家中祖辈谈起,对曾经的敌人,曾经在名义上战胜过的敌人,字里行间,总是多少充满敬意


好,说回龙应台。我个人非常认同她在末尾做的一个比喻:“歌,它就像一棵树,树需要有根,根在土里头,非常地要看它是附着在什么样的土壤里头...”

她说的没错,所以我全文也就是在描写这种“土壤”,中国的土壤,美国的土壤。

这是一种非常底层的土壤,不会因为其他平行因素而被动摇甚至否定的土壤。

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另两位祖上,父亲是23年的党员,儿子(我的外祖父)是大学教授,在文革中,父子二人莫名经历了那么多苦难,甚至这种扭曲的经历到今天都有影子一般的影响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意识形态害死人”的“树”的土壤。相信也有一少部分中国人知道,第9兵团的宋时轮上将,生涯晚期曾经反对过某件事 -- 虽然对此我个人表示不置可否,但对一些人,也是一种土壤,能长出特定的“树”来。

美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年艾森豪威尔总统,直接调动101空降师来护卫最早的5个黑人孩子,安全地进入白人学校上学的历史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人与人生来平等”的“树”的土壤。

俄国人也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其他历史,如当初的红色帝国,造得出上万颗核导弹,造不出不同款式的丝袜来 -- 这也是一种土壤,一种可以长出“计划经济行不通”的“树”的土壤。

但这些土壤,并不矛盾,正如“大国”和“大民”也绝无矛盾,更有可能是互为因果,互为保证一般。在追求最底层土壤的同时,我们也从未放弃过争取其他内容:自由、平等、文明、互助...吃得起茶叶蛋,买得起猪肉。

但我依然能理解龙应台的那种“恐慌”,甚至是“恐惧”,一种稍有洞察力的人,就能透过屏幕闻到的,无处不在的不自信和恐惧。这种“恐惧”其实也是“树”,而这颗“树”,也有“根”,也有“土壤”。这片“土壤”,对应的是这样的一个历史,这样的一个事实:

如果“你们”不选择和“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么“你们”就没有“国”,没有“民族”,没有“历史光荣”,没有“文明荣光”,是前朝的战败的弃民,是内战失利的败将,是大国博弈的砝码,是即将上不了台面的弃子。

说到底,如果“你们”不是“咱们”,而只是“你们”,那么“你们”连根都没有,谈何“土壤”?

美国和中国就像那云杉,而英国日本等“小国”,也必然算的上苍柏。而台湾呢?最恰当的比喻,恐怕就是松萝 -- 也有根,但是是气根。

于是,我终究也不会怪罪龙应台。毕竟,什么样的土壤,就会长出什么样的树,培育出什么样的人。台湾没有“土壤”,于是只能培养出松萝一般的龙应台来,临时依附在一颗大树上,觉得自己高高在上,然后因为附着的大树有根有土壤,就产生了自己也有根有土壤的幻觉。却不知,松萝这种植物,人称“空气质量的检测仪” -- 都不需要环境怎么腥风血雨,而只要空气质量稍稍下降,就会死掉。

而龙女士追求的,貌似不仅仅是作为松萝,一切静好地活下去,而是,不但要作为松萝优雅地凌空飞舞,而且要否定大树的根,大树的土壤,希望大树的根烂掉,大树尽快倒下去...甚至直接否定这棵树,一颗彻底摒弃了“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彻底由万亿人民“最普遍的,人心深处最柔软的那一块”凝练成的大树,将其描绘成“假造的规范跟强制的压迫”下的非本心产物...

那么,这可能依然无关是非,但必然有关立场。相信龙女士如果身体健康的话,有生之年必会看到,架空了国之尊严,你追求的小民之确幸,是多么地虚无缥缈,多么容易灰飞烟灭。

好在,虽然龙女士恐怕没得改变了,但她还是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希望”,而年轻人永远有希望。这个希望,在此设定下,其实也异常简单:你要做没有根的“你们”,还是要做根深叶茂的“咱们”?怎么选,自己想,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真的无所谓。

-----------------------------------------------------------------------

愿这石头比人更坚强”,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卫国战争纪念碑

无名英雄之墓,美国,弗吉尼亚,阿灵顿国家公墓

此图不解释

有些“土壤”,以及土壤上面长出的“树”,在伟大的国家间,本质上是共通的,现在一些台湾人不理解而已。这是他们的不幸,可悲,可怜。






-----------------------------------------------------------------------
偶然看到本问题下一些匿名或非匿名的答文,我自己道行不够,还是忍不住多说两句:

我对龙的评价,对“龙应台”们的评价,可以翻我的答文历史,是一贯的,是基于对这个人的作品、历史、言论的较充分了解,而下的个人结论。依然,这只是个人结论,而不是客观真理,于是人人都可以表示不同意。但这结论确实与我是否知晓此次事件,看到的是3分钟?5分钟?21分钟?24分钟?还是一个半小时的视频,没有任何关系 - 我看的视频是21分钟版本,我觉得足够充分了。

同时我相信,但凡看过20+分钟“完整版”的人,如果对龙的立场和目的,依然表示无知无觉 -- 若你是真心的,我只能说你情商不足,辜负了龙的“一片苦心”,她要气背过气去了;若你是假意的,那么你对我来说,就只是“你们”,而不是“咱们” -- 如前所述,你愿意做“你们”,还是愿意做“咱们”,是你的事情,我无所谓。

这就引出了下一个很重要的话题,而以下的内容也是主要说给对我这篇答文多少表示认同的朋友讲的:我整篇答文,既没有对当时在场的大陆学生表示任何赞许,也没有对“香港学生”/“香港年轻人”的观感发表任何评价。这种评价的缺失,确实是我有意不为之。而我真实的评价就是:不知道、无所谓、不相关。我们也看到,本问题下面也有一些朋友提到了,在场的大陆学生“并不这么觉得”,在场的香港年轻学生“很少”,以及,“香港的年轻学生根本不这么觉得”。

于是,如果你们真的对港台真实民意有兴趣,还是建议不要因为这么一个单一的事件,而脑补出一些可能与真实状况相去甚远的想象,然后产生不必要的额外感动,最后口口声声说什么“龙应台被香港人打脸”之类的话,结果却让个别香港人跳出来说什么 “我们大多数人其实根本不这么想” 来刷存在感。非要总结一个“真实民意”的个体感知,现在的香港年轻人,对中国政权无好感的,过半大概无疑问 -- 这也无所谓;而真正重要的是,这群人之中,对“中国人”的身份有真诚的认同感的,是否过半?我还真没这个信心。

最终,正确的“姿势”只有一个,原答文也已经说过了:“你们”到底是愿意当“你们”,还是跟“我们”一起当“咱们”,皮球在“你们”那里,“我们”根本无所谓。如果“你们”选择跟“我们”一起当“咱们”,那也是“你们”自己的主观选择,“我们”可以表示“多一个不嫌多”而表示欢迎,但终究只是不置可否;但如果“你们”只想要当“你们”,乐于跟“我们”划分清楚,那“我们”一定表示“少一个不嫌少”,您自求多福;而如果“你们”不但不愿意跟“我们”一起当“咱们”,而且还轻则贬低“我们”的历史认同和现实追求,重则始终盘算着对“我们”的利益进行实质的损害,那么,“你们”也就不仅仅是不相关的“你们”了,而是“我们”的“敌人”。

所以最后真想说的是,为何一群没有血脉联系的人,愿意聚在一起当“咱们”,就是因为那些共同的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把我们天然地,不带任何强制和压迫地,绑定在了一起,才有了民族,才有了国家,才有了“同胞”一说。绝不是一个人,他身为“华人”,那就天然成了“同胞”,否则骆家辉也该是“同胞”了。对于那些无意与我们共享历史烙印、文化脉络、意识形态设定的“华人”,不但不该有让他们当“同胞”的强迫,甚至都不需要有对他们希望当“同胞”的期许。

21世纪,个体自由为大,一个人认同或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一个人爱或不爱特定的社会符号,都是个体无所谓是非的个体核心自由。“龙应台们”愿意当无根之草,就让他们当去;一些不认同自己是中国人的香港人、台湾人,愿意在中国的土地上暂住,那就合法地暂住下去;住不下去了,愿移民就移民,也没人需要拦着。


user avatar   xiu-xiu-61-90 网友的相关建议: 
      

当感情成为生活的一种负担而且无力改变的时候。

与女生不同,大多数男生是不会把感情当作生活的全部的,过日子是头等大事,感情只是其中一部分。所以对于男生来说,一段好的感情是能让生活更轻松的。

一个男生可能会因为你漂亮而喜欢你,但这种喜欢无非是荷尔蒙冲动无法长时间维系,真正能让男生愿意和你一辈子走下去的,是你能够理解他,能够支持陪伴,能够默契相处。

但就这一点上,很多女生都是在逆行。她们所期望的感情都是建立在对于男生的索取之上,她们会因为男朋友没有足够专注自己而去作,会因为男朋友没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去闹,会频繁吵架提分手来试探这个男人是否足够爱自己,却忽略了这个过程中,自己一步步在抛掉自己值得被爱的筹码。

当男生觉得和你在一起,不但体会不到丝毫乐趣,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积累失望了。但这个时候男生一般不会直接放弃,他们会尝试逃避,会尝试沟通,会寄希望于你能逐渐去改变。

所以有经验的女生应该知道,男人的态度变化是有个周期的,不会因为你和他吵几次而一下子和你分手,但是会逐渐冷漠下来,这个过程中他就是在开始怀疑是否真的合适,会希望看到你有所变化。然而往往女生在这个阶段,又会因为男生的逃避而更加变本加厉去作去闹,想要控制对方,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等到失望积累够了,也就变成绝望。他会判断你已经不会变了,无药可救了,再相处下去只会让那自己越来越累,最终决定分开,等你意识到问题所在时已经来不及了,这种理性思考下的分手,往往挽回难度也是比较大的。

很多女生整天担心男生变心不爱自己,但同时却又是亲手在不断把他往外推,想想还挺可笑的。


user avatar   yang-guang-de-wei-xiao-29-48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user avatar   zhou-xx-12 网友的相关建议: 
      

提名1919席卷美国的猩红之夏。

图示是一名被处以私刑的黑人,他的尸体正在歧视的火焰中毕剥作响。

迫害黑人似乎并不那么残暴,但是这是发生在黑人解放后将近六十年之后的全国性迫害热潮。其残暴不仅仅在于对黑人的残暴迫害,更是对民主,对法治,对平等,甚至对人理的残忍暴凌。所谓的政治精英与民主卫士,正是迫害的最大推手。

不知道美国有什么脸面去说民主与平等。

(给文章点赞时麻烦给这个回答也点个赞同吧,如果能点个关注就更好了。祝各位新春快乐。)

哦,还有美国人在瘟疫时期的鬼才操作

外加一个加拿大的

那些评论烦死了!之前因为评论还被知乎制裁了,现在评论区封闭!




           

相关话题

  希特勒是否对前线的身边的高级军官进行巨额贿赂?如果有请提出信息来源? 
  可变后掠翼的飞机,机翼挂架下挂载东西后,变后掠翼的时候挂架会不会随动? 
  随着科技发展,武力差距越来越大,是不是起义或者说反抗这种事会越来越难? 
  11 月 11 日人民空军成立 70 周年,70 年来我国空军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成就?你有什么想说的? 
  美墨战争是怎么回事? 
  瑞典放弃抵抗疫情,对我国我什么影响? 
  为什么抗日战争结束后中方不杀了抓捕到的日本战犯? 
  乌克兰现在应该如何处理,以尽量降低损失? 
  如果现在(2015年)中国再次和美国在朝鲜半岛打一场常规局部战争,胜算多大? 
  如何评价苏联?为什么全世界都讨厌苏联? 

前一个讨论
对于反战的是真的圣母还是真的蠢?
下一个讨论
真实的川渝的大街上,真的遍地是川妹子美女吗?





© 2025-01-12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2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