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如何评价英国在爱尔兰大饥荒中的无所作为和冷漠? 第1页

  

user avatar   realista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几十年前的老书说得很清楚了


user avatar   phobos 网友的相关建议: 
      

国际政治归根到底是族群竞争,英伦三岛别看不大,族群并不单纯,凯尔特、罗马、维京、诺曼、盎撒.....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背后,是族群的你死我活。

多死一个凯尔特,可能就多块田地给其他人,这种千年的残酷竞争,既促进了英美移民体系的全球扩张,也构成了极端自私的英美文化。


user avatar   wei-bo-29-76 网友的相关建议: 
      

很多人喷满清如何如何反人类,但满清在赈灾,河务方面还真没不舍得银子的


user avatar   bu-lie-de-yang-gua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要讲清楚这个问题,实际上很难,但并不是不清晰的,因为史料记载的很详细。

造成尔兰大饥荒的结果是极为复杂的。

但你所说的土耳其苏丹的故事,是个编造的故事。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在中文互联网世界里,来源于19世纪一位民族分裂主义者编造的一个故事。

土耳其苏丹确实捐赠过1000英镑。并且保留有完整的感谢信。但其它的,都是编的。


爱尔兰饥荒从1845年开始,到1852年结束,历时七年。1845年至1850年期间,英国政府为爱尔兰的救济支出了700万英镑。

英国救济协会一共为救济爱尔兰募集了约三十九万英镑。

美国原住民族乔克托族在1847年捐赠了170美元,而不是你说的710美元,因为爱尔兰大饥荒的资料非常详实,所以我翻阅了一下捐赠者名单。美国各界为爱尔兰饥荒的捐助前前后后大概有54万多美元。其中时任国会议员的林肯捐了10块钱,当然,我们知道林肯一向不富裕~


你所说的英国首相罗伯特·皮尔秘密从美洲购买了价值10万英镑的印第安玉米和麦片,但由于天气不好,第一批玉米和麦片直到1846年2月初才运抵爱尔兰。

首先不存在秘密这一说,首相支出任何款项,都需要经过国会。这笔钱确实用于支出购买美洲玉米。这些玉米也不是无法食用,而是爱尔兰缺乏研磨整粒干玉米设备。不好吃。

当然,他不仅做了这些,他还提出废除谷物法,也就是对进口农产品增加额外关税。提出对佃农的保护法案。提出了一系列的救济法案,包括开设多个公共工程,以缓解爱尔兰的失业状态。但是这些都未通过,而反对最积极的恰恰是爱尔兰地方的议员们。爱尔兰在英国议会拥有110多个席位。这些议员几乎全票反对首相的政策。加上其它辉格党人的票,在议会里形成了多数。

此后首相黯然下台。

新上台的罗斯首相则同意议会多数的决议,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认为政府不应该过多参与到具体的地方政策制定与经济操作当中。


这个说起来就很复杂了。

就要说到为什么会产生死亡100万人的大饥荒。还有100万人移民出走,其中20万去了英国,80万去了北美。

首先是天灾,也就是马铃薯瘟疫。

其次当时百分之八十的爱尔兰人信奉天主教,而天主教会和本土贵族们都是大地主。这些地主们干了什么呢。驱逐佃农。因为英国有一个救济法案,规定每户都得交税用来做慈善,不足的要由地主帮佃农补齐。而地主们觉得划不来,开始驱赶无法负担的小佃农。这一数量据统计就有超过50万户。

而在饥荒最严重的期间,地主们还在大量出口粮食到国外,包括豌豆、豆类、洋葱、兔子、三文鱼、牡蛎、鲱鱼、猪油、黄油、蜂蜜、牛肉、动物皮、破布、鞋子、肥皂、胶水和种子等物品。根据当时的记载,爱尔兰的问题不在于缺少食物,食物很丰富,但其高昂的价格却令穷人们望尘莫及。

英国诗人、改革家埃比尼泽·琼斯在1849年写道,“在1846年,除了面粉、豆类、豌豆和黑麦之外,爱尔兰共出口了3266193夸脱的小麦、大麦和燕麦,186,483头牛、6,363头小牛、259,257只羊、180,827头猪(这些谷物和肉类大约可以满足爱尔兰一半人口的需求);而1846是一个正处于土地垄断和饥荒的一年。

爱尔兰在饥荒的大部分时间中仍是粮食净出口国。

在大饥荒最严重的时期,爱尔兰的小麦进口量是其出口量的四倍。而这些小麦则主要被用作牲畜的饲料。


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学家小詹姆斯·S·唐纳利在他的著作“十九世纪爱尔兰的地主与佃农”中称:

我将得出以下广泛的结论: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使英国支持种族灭绝的观念在爱尔兰民众心中的根深蒂固。或许有人会说,这一主张吸引了许多受过教育的、有鉴别力的人,而非只有少数革命者支持……我的另一个论点是,虽然事实上种族灭绝并未发生,但对很多爱尔兰人来说,驱逐佃农期间和驱逐后所发生的一切都像是种族灭绝。


当时的爱尔兰其实更像是一个自治区域。英国政府多次希望过干涉,但是无法得到爱尔兰本地地主和议员的支持。在议会中的爱尔兰裔议员,一直是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的,他们一直反对一切有损于他们利益的法案通过。


但英国政府也并不是白莲花,比如有很多人认为,英国政府并没有采取一些强力措施,虽然在宪法解释上政府是否在未有议会授权的状况下有这些权力,是个大问题。

比如政府仍允许爱尔兰继续出口粮食。

财政上在救灾的支出过于少。七年之中,不足900万英镑。

过于迁就爱尔兰贵族教会和地主的势力。

在爱尔兰大饥荒的较早期阶段,英国政府并未阻止甚至没有减缓地主们对佃农的驱逐


这里提一下,根据英国《1832年改革法案》(Reform Act 1832

在市镇中,年付十镑以上房产租税者,在郡乡中,年付十镑田土租税的六十年长期田地租用者、年付五十镑田土租税的短期田地租用者及年付两镑地税的自有土地者皆享投票权。选民总数由五十万增加到八十一万三千,更多中上层的中产阶级取得选举权。但有选举权的人也只占全英人口的百分之三,1830年英国的人口大概是3000万左右

很显然,绝大部分爱尔兰人是没有选举权的,而爱尔兰本地贵族以及地主们,显然不代表他们的利益。

饥荒从来就不是天灾造成的。


这个问题其实很复杂,我没时间详细写。大概写一下吧。


user avatar   excalibur-11-11 网友的相关建议: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在其著作《贫困和饥饿:论权力和剥夺》(Poverty and Famines: 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中提出一个著名观点:

人类饥荒史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没有一次大饥荒是发生在有民主政府和出版自由的国家。饥荒发生在古代的王国,发生在当代的专制社会,发生在原始部落,发生在现代技术官僚独裁的国家,发生在帝国主义者统治的殖民地经济,发生在专制统治的新兴独立国家。但是,在那些独立的,实行定期选举的,有反对党发出批评声音的,允许报纸自由报导的和能够对政府决策的正确性提出质疑的,没有实行书报检查的国家,从来没有一个发生过饥荒。

也就是说,饥荒并不完全是由于食品短缺造成,而更可能是由于权利分配不均造成。这些权利包括四个方面:

1.以自己所拥有的物品交换食物的交换权,
2.以自己或雇佣的资源进行生产换取食物的生产权,
3.以自身劳动换取工资以获得食物的劳动权,
4.继承权,或获取他人,包括政府的赠予。

前三个是基于市场的权利,称交换性权利。阿马蒂亚·森认为,交换性权利突然减少会对社会底层人民造成重大的打击。

1845年至1852年的爱尔兰大饥荒,当时爱尔兰在英国看来就是天主教徒组成的殖民地,而爱尔兰的地主多是新教徒,而新教是英国当时的主流宗教。


user avatar   zhai-he-zhao-zhi-gong 网友的相关建议: 
      

这个问题应该上Quora问。

搬运一段Quora上的回答吧

First, the British government didn’t need to transport food from England: Ireland exported huge amounts of food during the Famine years. mostly to England. If the government had really wanted to avert a terrible humanitarian catastrophe, it could simply have bought and paid for the food while it was still in Ireland (it was the property of mainly Anglo-Irish or English landlords), and distributed it to the starving poor.
Besides, as others have noted, the government did make some effort to procure food abroad, including in Great Britain. The Tory Peel administration made honest (but inadequate) efforts to help in 1845–46. The Whig government of Lord John Russell (1846–52) was an absolute disaster, however: The British official in charge of famine relief, Sir Charles Trevelyan, was in thrall to a toxic blend of half-understood laissez faire economics and evangelical Christianity. He saw the famine as "a direct stroke of an all-wise and all-merciful Providence" sent in response to the wickedness of the Irish. "The judgement of God sent the calamity to teach the Irish a lesson,” he wrote, “that calamity must not be too much mitigated." He did his best to ensure that the government did as little as possible to mitigate the calamity, but he was relatively powerless to prevent private relief efforts.
As for the monarch, Queen Victoria, I don’t know what she could have done. She contributed £1,000 from her personal resources, a significant amount at the time. She also participated in appeals that raised further substantial funds for Irish famine relief. But she was in no position to dictate government policy.

全文翻译太麻烦,我简要总结一下:

  1. 英国政府并不需要从英格兰运粮食(去爱尔兰),事实上在饥荒期间爱尔兰还在出口大笔粮食。事实上她只需要买下爱尔兰的粮食并将其散发给居民就可以有效缓解饥荒。
  2. 英国政府在1846年以前确实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但是46年上台的辉格党首相John Russell搞出了灾难。当时派到爱尔兰赈灾的Charles Trevelyan对自由放任主义有极端错误的理解,他甚至写下了“这场灾难是上帝给爱尔兰人的教训”。在这类人的主导下,政府尽可能的不作出任何可以缓解饥荒的动作。
  3. 女王从她的私人账户里捐了一千磅,但是当时一千磅不是小数目,作为一个立宪君主她也做不了更多。

user avatar   dong-dong-39-70 网友的相关建议: 
      

没啥实质性影响,不过是政治上互相呕气而已。其实英国佬也不是真要收留港独们,就凭一万港币一张的申请表,从中就看得出:英国所谓的“收政治难民”不过是一场作秀而已,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给他们国内那些无脑支持自由人权的票仓们一个交代,傻子才会真无偿接受。

需要注意的是,对比英国与澳大利亚的表现,以及我国政府做出的不同反应来看:英国更像是口头反华,但身体很诚实;土澳就是真一根筋,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比如在华为上,英国就是反反复复,至今都没把话说死。在香港问题上,也只是头口声援,没一分钱和一个特工的出钱出力。更没有像土澳那样傻不拉几的在世卫带头要调查中国新冠疫情,反而与中国一起力挺世卫的权威。而且在汇丰事件后,伦敦金融城像没事人似的,继续展开各项与中国金融合作业务。总之,英国就是各种摇摆,看着反华气势很高的样子,但最后都是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以英国的外交能力,是不会出懂王式的失心疯与土澳般的无脑跟。我认为中英之间以后还会嘴炮不断,但最后该怎么做买卖还会怎么做买卖。毕竟英国是个信封“没有永远朋友只有永远利益”的势利眼,和谁过不去都不会和钱过不去嘛。


user avatar   tu-fang-jun-sui-s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举一个特殊的例子,福建东山岛。这个岛曾经因为某种原因变成了半岛,现在因为保护环境,当地政府又计划把它重新变回岛,完美契合题主的题目。

这个可爱的小岛位于福建南部,靠近广东的部分。古称铜山,是郑成功抗清的根据地之一。是东山县的所在地,拥有铜山古城,关帝庙等多处名胜古迹。

东山岛

铜山古城

动漫感十足的关帝庙

但是,在1953年(没错就是1953年)邪恶的国民党反动派打破了这个小岛的宁静。原因是当时朝鲜战争处在最后的谈判阶段,我军重兵集结朝鲜。东南沿海空虚,这让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了“反攻大陆”的希望。被无数果粉吹嘘“狡如狐猛如虎”,实则费拉不堪,在淮海丢弃十几万大军的常败将军胡琏率领金门守备队偷袭我东山岛守军。

7月16日,也就是朝鲜停战协定达成前的11天。国民党军一万大军及自称最精锐的国民党空降兵偷袭了东山岛。当时我军驻岛只有一个半营的公安人员(没错就是公安叔叔)。面对汹涌而来的国民党军,不慌不忙防守反击。固守待援。最终在福建军区援兵的配合下,我军共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炸毁坦克2辆,击沉登陆舰艇3艘,击落飞机2架。国民党军余部登舰溃逃。其中最搞笑的是有的国民党空降兵因为降落伞挂在树上被公安叔叔俘虏。有国民党飞机因为飞的太低而被机枪击落。而常败将军胡琏又一次狼狈不堪的逃回了金门。

东山岛防守战胜利官兵合影。

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也打碎了国民党反攻大陆的美梦,但有一个现实的问题,如果国民党再次入侵怎么办?我军大部队能不能及时增援海岛?而一个孤悬海外的海岛县,怎么发展经济,发展物流,方便与大陆部分县市的交流。

于是当地县政府决定,修筑八尺门海堤,变海岛为半岛,在堤坝上修建一条公路,便于平时物流与战时运兵。于是在1960年,经过几番辛苦,八尺门海堤终于建成,东山岛由海岛变成了半岛。

八尺门海堤

然而五十多年后的今天,东山岛又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随着交通工具的进步,海运,空运都很便捷,跨海大桥也早已修建。一个全封闭无底端涵洞,底部海水无法汇流的海堤已经不是唯一的交通选择。而由于八尺门海堤的存在完全隔断了海水,造成了海堤部分海水严重富营养化,导致海水缺氧,藻类滋生。严重影响了当地养殖业。而今天费拉不堪的台湾,也早已经不是什么军事威胁,海堤在军事上也变得没有意义。因此当地政府又有计划,拆除海堤,恢复东山岛岛屿原状(跨海大桥底部有涵洞,没有完全隔断海水,因此不算把岛变成半岛,而海堤完全隔断海水)。

如果这一计划实现,八尺门海堤拆除,那么东山岛就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因为人类的原因,这个岛在不到七十年的时间里由岛变成半岛,又由半岛变回岛屿。经历了一个奇妙的循环往复的变化过程。


user avatar   yi-ta-qia-hu-li 网友的相关建议: 
      

1、已删除

2、已删除

3、已删除

4、已删除

5、已删除

6、已删除

7、已删除

8、已删除

9、已删除

10、已删除




  

相关话题

  如何看待英媒 BBC 的纪录短片《重返湖北》搞错湖北省在中国地图上的位置? 
  英国人是更认同欧盟还是五眼联盟(如果一定要选一个的话)? 
  英国殖民时期的英属北美殖民地人会觉得自己是英国人吗? 
  如何看待英国2周大婴儿被狗咬死,头部遭狂啃23次? 
  英国的海军真的衰弱的不成样子了吗。? 
  留学生在英国学习应该注意哪些事项? 
  有些图书作者认为美国宪制处处不如英国,那么在别的什么方面可以让美国比英国强大? 
  英国退出欧盟谁收益最大?美国? 
  现在如果英国发生战争,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还要像一战二战那样和英国一起作战吗? 
  如何看待这一次七国集团领导人合影站位? 

前一个讨论
如何理解姜子牙一人即苍生的信念?
下一个讨论
南军罗伯特李将军和北军格兰特放在普鲁士王朝战争里是什么水平?





© 2025-01-19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5-01-19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