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问答小站 logo
百科问答小站 font logo



你为什么还当机械工程师? 第1页

  

user avatar   zai-hui-shou-wo-xin-yi-jiu-28 网友的相关建议: 
      

你才当机械工程师呢,

你全家都在当机械工程师。


user avatar   caokaiyuan 网友的相关建议: 
      

我外公在世的时候,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大约在90年代,他出了书,不过出书是不赚钱的,而且是花钱的,自己出的书买下5000册,然后送人。

有段时间,我家听到有出版社跑来说帮咱出书,跟卖保险一样,都当成骗子。

从在知乎上小有点名气后,我也收到了10多家出版社邀约出书。

我肯定不比我外公更出色,但是感谢知乎,我得到了更便利的环境,有机会通过分享观点,把自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职场人,打造成一个有些许名气的知友。


对等的地位

我为什么不去投稿?

因为地位是不对等的。

出版社是高高在上的评判机构,而我只是数百人,甚至数千投稿者中的一个。

出版社为什么要选我?

即使如今,我小有名气之后,和出版社在一起聊的时候,我都会发现,有些出版社,虽然认可我有近40万关注者,能写出万赞回答,但是我的思维方式他并不理解,甚至并不认可。

比如,我写过:

这些诸如“光努力没意义”,“要保持跳槽心态”,“有实力也不能涨薪”的非主流观点,很多报社的编辑是不认的。

如果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投稿者,编辑看到这种文章或许会说:

这人是傻X愤青吗?

然后把我的稿子扔到垃圾桶里。

事实上别说我这种文笔根本不入流的写字人,就算是沈从文这样的大家,在上世纪20年代北漂的时候,投稿也是屡屡被拒,甚至到没钱吃饭的地步。

沈从文的翻身,是从认识郁达夫和徐志摩开始的。

但通过知乎这样的平台,我接触到了多家出版社,认识了很出色的志同道合的出版人(求这位出版人不要气我拖稿)。

即使是那些并不算理解我观点的出版公司,也愿意坐下来了解一下我和我的文章,原因无他,就是知乎上近40万关注者,让我有了和出版社平等对话的地位。

如果你的工作本身就是行业里顶尖的水平,比如北京三甲医院某科室主任医师,那大概率全国和你同等水平的也就不到10个人,你手里有硬技能,是不怕别人发现不了你的。

但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职场人,普通的供稿文青,你如何从众人中脱颖而出?

至少知乎给了这样一个平台。

对于我来说,知乎就是我的「郁达夫」

选择权

有一个答主提到过,供稿给别人,多是要受制于人的。

觉得你写得不够细致,或者是没有突出他们想要的内容,或者是不符合他们刊物的风格,都不得不改。

别说一个投稿人,就算是广告公司的文案专家,还不是“甲方虐我千百遍,我待甲方如初恋”。

在这种时候,我们只是刊物、客户或者出版社的生产线上的一个棋子,为人所驱使,就算是挣钱,也多半得跪着。

而有了平台则不同。

在知乎写作,给自己写字,阐述自己的观点。

如果出版社或者杂志看得上,那自然看对眼,一拍即合。看不上,至少我们也不用低声下气去求。

有这么一个写作平台,其实撮合了意气相投的写作者,也撮合了企业和知友。

我给IBM写过人工智能对于职场领域的影响的稿件。

写得很开心,IBM从头到尾都不干涉,只是提供了案例给我,而我恰恰很需要有价值的案例完善我的文章。

相比乙方文案们,我幸运多了。

前不久,有幸去 @西门子中国 分享我自己在知乎的写作历程,和西门子同仁聊起来,大家很有惺惺相惜的感觉,可能是因为我自己也是外企背景,B2B业务背景出身吧。如果是B2C业务的杜蕾斯,真不一定喜欢我的风格。

我这样写字的人,多少有点酸气,跪着赚钱,心里别扭。

个人品牌

我是写职场的,所以在职场这个领域多啰嗦两句。

未来的企业会更扁平,更平台化。人才会有更大的舞台和空间。

这对我们职场人是好事,但是需知,最好的资源,不见得能够找到最有能力的人,但很可能找到很善于打造个人品牌的人。

能力强,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你需要通过平台,告诉别人,想别人展现你的能力。

  • 如果你是有才华的舞者,你可以用抖音快手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视频效果直接有冲击力(我一直关注快手的工地小哥霹雳舞凯凯);
  • 如果你写网文,那起点中文网这样的平台,聚集了众多愿意看网文的目标受众;
  • 如果你是段子手,微博似乎是一个不错的平台;
  • 如果你声音甜美,或许可以考虑在喜马拉雅上给孩子们讲一讲睡前故事;
  • 如果你善于摄影,Ins和Pinterest是你可以考虑的方向。

而对于职场白领来说,知乎是最大的个人品牌宣传阵地,没有之一。

  1. 你的受众,也多半是同领域的专家;
  2. 你的能力,无论是销售、财务、人力资源,都比较抽象,需要用文字观点来展现;
  3. 你的观点不可能100-200字收工,你需要受众有阅读长文字的习惯。

而我从知乎一位同仁那里了解到的数据是:

知乎的人均访问时长超过1小时。

须知,相比直播、视频、音频以及图像来说,文字是最抽象,对读者理解能力要求最高的平台。

而知乎的用户愿意在这个平台上一打开就花上一个小时。

一个礼拜前参加一场B2B营销峰会,作为主讲人分享了我发展知乎个人IP的故事。

在场有化工行业领先的外企白领,有数字化行业的经理人,还有软件领域的专家……他们都对知乎充满了兴趣,感觉这里是一个能够逐渐打造个人品牌的地方。

我相信这是职场的趋势。

出版社和雇主,本质上是一样的。

想要拥有平起平坐的对话权,我们就需要打造出靠谱的个人品牌。

更不要说,知乎(互联网)的影响力远在出版社(传统媒体)之上,我的文字在知乎就有超过4000万阅读量,我自己也很庆幸,放在10年前,我根本没有这种机会。

从过往来说,我每个回答阅读量大约在5万左右。

希望看到这篇回答的三五万小伙伴们,现在立即开始,找准一个领域,开始在知乎为自己的个人品牌码字吧。

我们一起加油。


公众号:「瞎说职场」

我的职场live:

推荐更多千赞回答:

简历加薪跳槽面试性骚扰离职

职场女性 | 企业文化职业规划 | 职场潜规则




  

相关话题

  现役的坦克,为什么都只有一根炮管? 
  空气悬架真的有空气吗? 
  哪一种元素的缺失会导致现代科技停留在蒸汽时代? 
  地铁在运行途中有车门锁死机制吗,有可能会突然门打开吗? 
  机械加工为什么要进行热处理? 
  从物理层面解释,为什么在键盘上输入 abc,电脑屏幕上就会显示 abc? 
  为什么从事机械行业的人变少了? 
  这个机械零件叫啥名字? 
  什么手册或工具书能查到各种轴承的性能参数。调心滚子轴承23040的径向动载荷是多少? 
  为什么有人在挤破脑袋卷师医公金融计算机的时代还在畅谈中国高端制造? 

前一个讨论
如何看待知乎突然涌入大批怪叔叔、阿姨聊志愿填报?
下一个讨论
为什么大家都不看好机械专业?





© 2024-06-18 - tinyne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 2024-06-18 - tinynew.org. 保留所有权利